襄阳市襄州区2019年中考语文适应性试题 、积累与运用(22分)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錯別字,改正后用正楷字將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2分) 古隆中牡丹花竟相开放,习家池建筑群古仆厚重。 2读下面一段文字,为加点的汉字写出准确的读音。(2分) 我喜欢襄阻,也許是因为她的山水之秀,也許是因为她的人文之胜,抑()或是因为她 拥的独特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蘊浑()然天成,又或者说,是因为“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 城”……“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終老”,竟是点了我的心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伊丽莎白落落大方,没有娇揉造作的习气,因此大家听她讲话特别高兴。 B我们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她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总是吹毛求疵。 C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襄阳市区,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 夜 D.我确实找到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4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植树的牧羊人”、“动物笑谈”、←"回忆鲁迅先生”、“说和做”,分别是偏正短语、动宾 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B.“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个句子的主于是:中华民 族创造文化 C.《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 D."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 传达出来的艺术。”这句话是递进复句 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组是()。(2分) ①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②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 ③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 ④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毀掉 ⑤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面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 忌,真令人惊讶。 A③②④①⑤B③②④⑤①C②③④①⑤D.2④③⑤① 6名著阅读。(4分) 阅读下列文段答题 好几次,他就这样的上去又下来……每一次下水,他只采得十来个母贝,而且这些母贝 中,有的还不含有他不顾生命危险来采取的珍珠 我聚精会神地观察着。他的工作很规律地进行,半小时内,没有什么危险威胁他。忽然 间,这个印度人跪在水底下的时候,我看见他做了一个害怕的手势,他立即站起,使劲往上 跳,想要浮上海面去 原来一个巨大的黑影在不幸的采珠人头上出现了 (1)此文段选自《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是法因著名的探险小说家的“海洋 三部曲”之一。小说设想了潜水艇的强大功能,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 古以来的梦想,也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襄阳市襄州区 2019 年中考语文适应性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2 分) 1.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錯別字,改正后用正楷字將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2 分) 古隆中牡丹花竟相开放,习家池建筑群古仆厚重。 2.读下面一段文字,为加点的汉字写出准确的读音。(2 分) 我喜欢襄阻,也許是因为她的山水之秀,也許是因为她的人文之胜,抑.( ) 或是因为她 拥的独特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蘊浑.( ) 然天成,又或者说,是因为“爰上一个人,恋上一座 城”……“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終老”,竟是点了我的心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伊丽莎白落落大方,没有娇揉造作 ....的习气,因此大家听她讲话特别高兴。 B.我们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她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总是吹毛求疵 ....。 C.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襄阳市区,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 夜。 D.我确实找到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4.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植树的牧羊人”、“动物笑谈”、“"回忆鲁迅先生”、“说和做”,分别是偏正短语、动宾 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B.“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个句子的主于是:中华民 族创造文化。 C.《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 D."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 传达出来的艺术。”这句话是递进复句。 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组是( )。 (2 分) ①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②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 ③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 ④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 ⑤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面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 忌,真令人惊讶。 A.③②④①⑤ B.③②④⑤① C.②③④①⑤ D.2④③⑤① 6.名著阅读。(4 分) 阅读下列文段答题: 好几次,他就这样的上去又下来……每一次下水,他只采得十来个母贝,而且这些母贝 中,有的还不含有他不顾生命危险来采取的珍珠。 我聚精会神地观察着。他的工作很规律地进行,半小时内,没有什么危险威胁他。忽然 间,这个印度人跪在水底下的时候,我看见他做了一个害怕的手势,他立即站起,使劲往上 一跳,想要浮上海面去。 原来一个巨大的黑影在不幸的采珠人头上出现了…… (1)此文段选自《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是法因著名的探险小说家______的“海洋 三部曲”之一。小说设想了潜水艇的强大功能,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 古以来_____ 的梦想,也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2)文段中的采珠人遇到的“黑影”是什么?采珠人最终的结局如何?请详细叙述 7诗文默写填空。(8分) (1)明月在古诗词中象征对故乡,友人、亲人的思念。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中写道” 随君直到夜郎西。”王维在《竹里馆》里写道:“深林人不知,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但愿人长久,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措写战斗激烈的句子 是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 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4)《论语》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8分) 8综合性学习。(8分)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今年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了“少年 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报写标语]请你围绕主题为这次活动补充宣传标语。(2分) 上联:好读书趁青春年少 下联: 慧眼识真]右面这幅图是世界读书日的-幅宣传两,请你说说看后的感悟。(2分) 我的感悟: 「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2分)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 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 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关媒休调査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 心理,逐漸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 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以上两 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口语交际]同学们针对现代社会“读文”与“读图”的利与弊展开讨论,邀请尔参加并发表 观点。(2分) 甲:我们已经进人读图时代,图形更形象,信息量大 乙:中学生还是以读文为主,把大量的时间耗在读图上,将造成阅读水平低下。 我说 三、阅读与赏析(40分) (一)赏析崔额的《黄鹤楼》,完成9--10题。(4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鶴去,此地空余黄鶴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姜萋鹦鷓洲。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鶴"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
(2)文段中的采珠人遇到的“黑影”是什么?采珠人最终的结局如何?请详细叙述。 7.诗文默写填空。(8 分) (1)明月在古诗词中象征对故乡,友人、亲人的思念。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中写道"_____ ,随君直到夜郎西。”王维在《竹里馆》里写道:“深林人不知, 。”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但愿人长久,____。”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措写战斗激烈的句子 是: ,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 _ ,一个有道德的 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4)《论语》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 _。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8 分) 8.综合性学习。(8 分)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今年是第 24 个“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了“少年 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报写标语]请你围绕主题为这次活动补充宜传标语。(2 分) 上联:好读书趁青春年少 下联: [慧眼识真]右面这幅图是世界读书日的-幅宣传两,请你说说看后的感悟。(2 分) 我的感悟: [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2 分)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 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 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关媒休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 心理,逐漸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 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以上两 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口语交际]同学们针对现代社会“读文”与“读图”的利与弊展开讨论,邀请尔参加并发表 观点。(2 分) 甲:我们已经进人读图时代,图形更形象,信息量大。 乙:中学生还是以读文为主, 把大量的时间耗在读图上,将造成阅读水平低下。 我说: 三、阅读与赏析(40 分) (一)赏析崔额的《黄鹤楼》,完成 9- -10 题。(4 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鶴去,此地空余黄鶴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姜萋鹦鷓洲。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鶴"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
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10.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2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1-15题。(10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 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 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遗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 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 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ll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2)期驱豕人草不顾 1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B期驱豕人草/不顾 C余/幼时即嗜学。D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13翻译句子。(2分)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14孙期是个读书人,但他却不耻做粗鄙之事。其中,“牧豕于大泽中”是为了 豕入草不顾”是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孙期和(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三)抒情散文阅读,完成16-20题。(13分)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 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 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 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 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 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 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 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 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 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 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 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 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 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
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10.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2 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 11--15 题。(10 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 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 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遗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 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 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1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2 分) (1)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 (2)期驱豕人草不顾.( ) 1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B.期驱豕人草/不顾 C.余/幼时即嗜学。 D.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13.翻译句子。(2 分)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14.孙期是个读书人,但他却不耻做粗鄙之事。其中,“牧豕于大泽中”是为了____;“驱 豕入草不顾”是为了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15.孙期和(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相同之处是什么? (2 分) (三) 抒情散文阅读,完成 16--20 题。(13 分)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 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 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 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 20 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 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 1949 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 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 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 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 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 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 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 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 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 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 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
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 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 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 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 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 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 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 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 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 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 mao die,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 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 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 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 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 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 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0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 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6.文章用“老师!老师!”做标題有何妙处?(3分) 17.结合课文分析下列加点词的含义。(2分) 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 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 18.选择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项()。(2分) A.文章开篇点题,领起下文,表达我对老师的敬仰和爱幕之情 B文中的张老师一生清贫,教书认真,子女有成、孝顺无比 C.文章回忆我初中时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提蚜虫,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至今 想起依然觉得自己很聪明,做的很有理, D.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师的爱 19.请从修辞运用角度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20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说。(3分) (四)议论文阅读,完成21-25题。(13分)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张浩 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崇尚“士以弘道”的 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②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 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并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以高远志向、良好品
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 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 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 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 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 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 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 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 ,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 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 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 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 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 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 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 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 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 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 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 有删改) 16.文章用“老师!老师!”做标題有何妙处? (3 分) 17.结合课文分析下列加点词的含义。(2 分) 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 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 18.选择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项( )。(2 分) A.文章开篇点题,领起下文,表达我对老师的敬仰和爱幕之情。 B.文中的张老师一生清贫,教书认真,子女有成、孝顺无比。 C.文章回忆我初中时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提蚜虫,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至今 想起依然觉得自己很聪明,做的很有理。 D.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师的爱。 19.请从修辞运用角度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3 分)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20.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说。(3 分) (四)议论文阅读,完成 21--25 题。(13 分)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张 浩 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崇尚“士以弘道”的 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②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 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并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以高远志向、良好品
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以优秀硏究成果促进社 会进步,又要做到德为人先,用明德引领风尚。 ③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做人与做 学问统一起来,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但也有极少数人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 问题。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甚至有 的剽窃他人成果。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影响整个社 会风气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启迪思想、 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其言 行对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名气越大,肩上的责任就越重。大学问家之“大”,既在 于以其学术成果启发思想、推动工作,更在于以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引领风尚、烛照人生。 ⑤明德,首先要明大德。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 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这样的志趣:“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 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 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 无声地存在下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 的人民情怀,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成为对国家、对民 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⑥明德,体现为勤业精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 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须。”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无不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 诱惑、守得住底线,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甘愿为自己的学术理想耕 耘一生,才可能创造出有益于社会的成果 ⑦“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在某种程度上,作品和学问就是作者人 格与人品的自我宣示。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以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 德荣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让我们不仅见识到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而且见证了讲品 位、讲格调、讲责任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 晢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 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人民日报》(2019年3月12日07版)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2文章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23选择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严密思路清晰。 B文章强调,明德,首先要明大德。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 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C.德不优者不能怀远”的意思是:品德不好的人,心胸狭隘,考虑问题不够长远。 D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作者引用古人的话用实例论证了“真正的学问 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 2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 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25文章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 人民情怀”,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做到志存高远?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体会。(4分)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以优秀研究成果促进社 会进步,又要做到德为人先,用明德引领风尚。 ③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做人与做 学问统一起来,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但也有极少数人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 问题。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甚至有 的剽窃他人成果。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影响整个社 会风气。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启迪思想、 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其言 行对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名气越大,肩上的责任就越重。大学问家之“大”,既在 于以其学术成果启发思想、推动工作,更在于以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引领风尚、烛照人生。 ⑤明德,首先要明大德。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 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这样的志趣:“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 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 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 无声地存在下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 的人民情怀,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成为对国家、对民 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⑥明德,体现为勤业精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 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须。”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无不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 诱惑、守得住底线,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甘愿为自己的学术理想耕 耘一生,才可能创造出有益于社会的成果。 ⑦“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在某种程度上,作品和学问就是作者人 格与人品的自我宣示。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以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 德荣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让我们不仅见识到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而且见证了讲品 位、讲格调、讲责任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 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人民日报》(2019 年 3 月 12 日 07 版)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分) 22.文章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分) 23.选择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2 分) A.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严密思路清晰。 B.文章强调,明德,首先要明大德。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 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C.德不优者不能怀远”的意思是:品德不好的人,心胸狭隘,考虑问题不够长远。 D.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作者引用古人的话用实例论证了“真正的学问 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 2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2 分) 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25.文章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 人民情怀”,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做到志存高远?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体会。(4 分) 四、写作与表达(5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