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6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 第I卷 甲必做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 常之大 礼是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的思想 形成了一种礼教。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 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 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礼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 格。礼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言行举 止能够做到合乎礼,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 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 有对自己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在社会接触的人是很多的,因此要相应地改变自己 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所谓 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而是多变的,有若干套,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 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 符合自己角色。如果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符合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 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 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 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 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 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 解决现实问题,这就产生了理学。 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 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 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 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把它做好,并且 可以互相要求。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理学可以作 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 去要求别人。这就是礼学和理学的差别所在。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和理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学和理学都是中国古代主流的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理 念,其对整个中国文化和历史影响非常之大
陕西省 2016 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 常之大。 礼是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的思想, 形成了一种礼教。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 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礼学 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礼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 格。礼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言行举 止能够做到合乎礼,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 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 有对自己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在社会接触的人是很多的,因此要相应地改变自己 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所谓 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而是多变的,有若干套,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 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 符合自己角色。如果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符合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 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先秦礼是 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 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 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 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 解决现实问题,这就产生了理学。 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 孰若以礼制心。”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 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 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把它做好,并且 可以互相要求。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理学可以作 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 去要求别人。这就是礼学和理学的差别所在。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和理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礼学和理学都是中国古代主流的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理 念,其对整个中国文化和历史影响非常之大
B.礼教是一种从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的思想。理学则是一种特别讲究 “内省”功夫的精神的自我肯定。所以,礼学强调制而不化,而理学强调化而不 制 C.礼学的功能作用是巩固社会秩序伦理;理学的功能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所 以,礼学的作用是外在的,具体的;而理学的作用是内在的,抽象的。 D.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这句话,既真正代表了从 礼学到理学的转变,也概括而集中地说明了礼学和理学的区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礼其实是由不断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进而用习惯 来逐渐改变人格。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漫长的过程 B.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差别。而理学则淡化以至于抹杀了人 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从一定程度来讲,理学顺应了社会的发展 C.由于通过学习、接受礼学进而改变自己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 程中人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虚伪”的状态 是在所难免的。 D.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且可以互相要求。但理 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但不能用理去要求别 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合乎规范,并不追究你内心究竟怎么样。所以,人在学 习接受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一致的情况。这也是礼 的局限性 B.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 德因子,更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C.不同时代的礼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先秦之礼是基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制度, 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后,就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于是礼就被理学取代了。 D.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学者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 来探讨如何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理学在礼学的基础上产生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 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契丹扰河北,兵檄从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 即拜侍郎。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起居,王公更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 “今岂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崇曰:“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 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时帝密召崇,崇至,帝方猎 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老而犹能。”帝悦, 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 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高力士曰:“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 诲者。”帝曰:“我任崇以政,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 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崇病移告,凡大政事,帝 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 不问崇?”帝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久之, 紫微史赵诲受夷人赇,当死。崇素亲倚,署奏营减,帝不悦。时曲赦京师,惟诲 不原。崇惶惧,上还宰政,引宋璟代。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屋自坏,帝问宰相
B.礼教是一种从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的思想。理学则是一种特别讲究 “内省”功夫的精神的自我肯定。所以,礼学强调制而不化,而理学强调化而不 制。 C.礼学的功能作用是巩固社会秩序伦理;理学的功能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所 以,礼学的作用是外在的,具体的;而理学的作用是内在的,抽象的。 D.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这句话,既真正代表了从 礼学到理学的转变,也概括而集中地说明了礼学和理学的区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所谓礼其实是由不断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进而用习惯 来逐渐改变人格。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漫长的过程。 B.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差别。而理学则淡化以至于抹杀了人 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从一定程度来讲,理学顺应了社会的发展。 C.由于通过学习、接受礼学进而改变自己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 程中人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虚伪”的状态 是在所难免的。 D.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且可以互相要求。但理 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但不能用理去要求别 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礼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合乎规范,并不追究你内心究竟怎么样。所以,人在学 习接受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一致的情况。这也是礼 的局限性。 B.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 德因子,更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C.不同时代的礼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先秦之礼是基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制度, 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后,就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于是礼就被理学取代了。 D.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学者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 来探讨如何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理学在礼学的基础上产生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 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 即拜侍郎。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起居,王公更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 “今岂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崇曰:“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 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时帝密召崇,崇至,帝方猎 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老而犹能。”帝悦, 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 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高力士曰:“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 诲者。”帝曰:“我任崇以政,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 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 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 不问崇?”帝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久之, 紫微史赵诲受夷人赇,当死。崇素亲倚,署奏营减,帝不悦。时曲赦京师,惟诲 不原。崇惶惧,上还宰政,引宋璟代。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屋自坏,帝问宰相
宋璟、苏颋同对曰:“是天所以示教戒,陛下宜停东巡,修德以答至谴。”帝以 问崇,对曰:“但坏与行会,不缘行而坏。且陛下以关中无年,轮饷告劳,因以 幸东都,所以为人不为己也。请车驾如行期。”帝曰:“卿言正契朕意。”赐绢 二百匹,诏所司如崇言,遂东。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明年卒,年七十 。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姚崇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B.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C.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D.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夷人,原本是对中原地区东方少民族的称呼,与西戎、南蛮、北狄并称。后来 也泛指少数民族,与“胡”意思接近,也可指外国人。 B.曲赦,古代赦令的一种,指的是赦免一个或几个特定地域,并不是全国性的大 赦 C.太子少保是东宫的官职之一,负责太子的安全保卫工作。其中太子太保为正职, 少保为副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分别是太子的文、武教习 D.谥,即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 褒贬含义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及其他有名望 的谥号也都是由朝廷赐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来武后被迫迁往上阳宫居住,中宗率同百官去请安问候。大臣们因为罢黜了 武后权力而互相庆贺,只有姚崇一个人伤心流泪。这正表现了姚崇与众不同的真 性情。 B.玄宗在渭水畔打猎时还密诏姚崇,一番对话之后,玄宗允许他跟皇帝一起纵马 驰骋。这一方面表现了姚崇应对适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玄宗对他的信任。 C.姚崇患疟疾休假,所有朝廷政事,玄宗一定让源乾曜请来姚崇咨询。每当乾曜 所奏意见较好,玄宗就认为一定是姚崇的主意;遇有不合心意的,就认定没有咨 询过姚崇 D.当两位宰相都认为太庙倒塌不是吉兆,而劝阻玄宗巡幸东都洛阳的时候,姚崇 却认为太庙倒塌和玄宗巡幸东都纯属巧合,皇帝完全可以不必理会别的说法,如 期东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 译文: (2)帝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 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宋璟、苏颋同对曰:“是天所以示教戒,陛下宜停东巡,修德以答至谴。”帝以 问崇,对曰:“但坏与行会,不缘行而坏。且陛下以关中无年,轮饷告劳,因以 幸东都,所以为人不为己也。请车驾如行期。”帝曰:“卿言正契朕意。”赐绢 二百匹,诏所司如崇言,遂东。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明年卒,年七十 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姚崇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B.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C.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D.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夷人,原本是对中原地区东方少民族的称呼,与西戎、南蛮、北狄并称。后来 也泛指少数民族,与“胡”意思接近,也可指外国人。 B.曲赦,古代赦令的一种,指的是赦免一个或几个特定地域,并不是全国性的大 赦。 C.太子少保是东宫的官职之一,负责太子的安全保卫工作。其中太子太保为正职, 少保为副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分别是太子的文、武教习。 D.谥,即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 褒贬含义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及其他有名望 的谥号也都是由朝廷赐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后来武后被迫迁往上阳宫居住,中宗率同百官去请安问候。大臣们因为罢黜了 武后权力而互相庆贺,只有姚崇一个人伤心流泪。这正表现了姚崇与众不同的真 性情。 B.玄宗在渭水畔打猎时还密诏姚崇,一番对话之后,玄宗允许他跟皇帝一起纵马 驰骋。这一方面表现了姚崇应对适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玄宗对他的信任。 C.姚崇患疟疾休假,所有朝廷政事,玄宗一定让源乾曜请来姚崇咨询。每当乾曜 所奏意见较好,玄宗就认为一定是姚崇的主意;遇有不合心意的,就认定没有咨 询过姚崇。 D.当两位宰相都认为太庙倒塌不是吉兆,而劝阻玄宗巡幸东都洛阳的时候,姚崇 却认为太庙倒塌和玄宗巡幸东都纯属巧合,皇帝完全可以不必理会别的说法,如 期东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帝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8~9 题
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③,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注】①百般:一作“百啭”。②栖迟:悠游栖息。③鲁:愚钝,冥顽。④缑: 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相传周灵王太子姬晋善吹笙,作凤凰鸣。后于缑氏山巅 修道成仙飞升而去,世间不闻其笙。 8.与杜甫的“自在娇莺恰恰啼”和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相比,这首诗中 的“莺”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最后一句,对全诗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采用类比和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学习之于君子的重要作用, 然后用“ 这两句话直接概括了君子的独特之处 (2)《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音乐曲调从高亢到低沉变化的两句是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现戍边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杀敌立功矛盾 心理的两句是“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古堡的秘密 【美】凯瑟琳·邓莱普 看到旺多姆的那座花园荒芜、百叶窗紧闭、门户紧锁的古堡,我总有一种不祥之 感,于是向人打听。人们告诉我说它曾是德·梅里伯爵和伯爵夫人的产业。伯爵 很髙傲,脾气挺大,而伯爵夫人则很温柔,虔诚又可爱。他们的婚姻关系有那么 几年表面上还挺和谐,后来忽然有一天全部搬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在旺多姆见到 过他们。 此后不久,德·梅里先生就死在了巴黎,夫人则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幽灵,单 独生活在很远的一个庄园里。当我发现我落脚的旅店中的女仆罗莎莉过去曾是伯
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①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②背世同悲鲁③,浏亮如笙碎在缑④。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注】①百般:一作“百啭”。 ②栖迟:悠游栖息。③鲁:愚钝,冥顽。④缑: 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相传周灵王太子姬晋善吹笙,作凤凰鸣。后于缑氏山巅 修道成仙飞升而去,世间不闻其笙。 8.与杜甫的“自在娇莺恰恰啼”和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相比,这首诗中 的“莺”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最后一句,对全诗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采用类比和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学习之于君子的重要作用, 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直接概括了君子的独特之处。 (2)《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音乐曲调从高亢到低沉变化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现戍边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杀敌立功矛盾 心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 2B 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古堡的秘密 【美】凯瑟琳·邓莱普 看到旺多姆的那座花园荒芜、百叶窗紧闭、门户紧锁的古堡,我总有一种不祥之 感,于是向人打听。人们告诉我说它曾是德·梅里伯爵和伯爵夫人的产业。伯爵 很高傲,脾气挺大,而伯爵夫人则很温柔,虔诚又可爱。他们的婚姻关系有那么 几年表面上还挺和谐,后来忽然有一天全部搬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在旺多姆见到 过他们。 此后不久,德·梅里先生就死在了巴黎,夫人则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幽灵,单 独生活在很远的一个庄园里。当我发现我落脚的旅店中的女仆罗莎莉过去曾是伯
爵夫人的女仆的时候,就恳求她再告诉我一些详情。在我使尽全副解数进行说服 之后,她终于同意了。 罗莎莉讲道,那是一个安静的家庭。德·梅里先生有些傲慢,难伺候,夫人却极 为虔诚,并在一切事情上迁就他,甚至在有一年的夏天,她略感不适,而他由于 不愿受到任何打扰而搬到楼上的一间卧室里去住的时候,夫人一点也没有抱怨 事实上,她可能正为能够单独占有自己巨大的底层卧室而感到欣慰呢。卧室朝着 赏心悦目的花园和河水。她卧室的一头是一个壁炉,另一头是一个大壁橱,里头 挂着夫人的衣服 在夫人患病期间,她的丈夫晩上在城里的俱乐部里打牌或议论政事。当时城里满 是西班牙人,他们都是被拿破仑皇帝假释了的战俘,罗莎莉特别注意到一个年轻 漂亮的西班牙贵族,他不大和人们来往,晚上总出去长时间地散步。有一个马童 甚至曾经看见他半夜在古堡附近的河里游泳。 德·梅里先生由城里回来后一向都是直接回自己的房间去的,但是在秋天的一个 夜晚,他从俱乐部回来得很晩,把提灯放在楼梯脚下,就大步走过拱形的石头甬 道到了夫人的房门口。他到门口,就觉得听见了夫人的壁橱门迅速关闭的声音, 但是他进门后却看到夫人站在壁炉旁。 “你回来晚了,”她平静地说。恰在此时罗莎莉由大厅里进来了。显然,壁橱的 门不是她关上的,罗莎莉看到先生的表情由怀疑转为愤怒,她赶快走出房间,但 是逗留在门外,听见他那冰冷的声音 “夫人,壁橱里有人!” 他的妻子回答得很简单,“没有,先生。” 他大步走向壁橱,但夫人阻止了他。“如果你发现里面没有人,那我们之间的 切就全完了!”她告诉他说。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她 “好吧,我不打开它。听着:你灵魂的得救和你得到永生的希望对你非常重要, 你发誓那里边没有人,我就答应你那扇门将会一直关着。” 他拿起了她的十字架一—一个不寻常的乌木镶银的西班牙十字架。夫人毫不犹豫 地把手按在它上面平静地说:“我起誓。” “叫你的女仆来,”他命令道。当罗莎莉进来之后他对她说道,“去把泥瓦匠戈 仑夫罗叫来。告诉他把他的瓦刀和新马厩里剩下的砖头和泥灰都带来。”罗莎莉 吓得要命,急忙跑去传达他的命令。当她把那不知所以的泥瓦匠带来之后,先生 急速地命令道:“迅速、安静地把那个壁橱的门给砌上,好好干,你就永远不会 缺钱花一一只要你什么也不对外讲,罗莎莉也一样。” 在他监视下,泥匠开始干起来。在其间有一次夫人叫罗莎莉去给取一条被巾,她 那冰凉的手碰到了女仆的手指。“告诉戈仑夫罗想办法留一点空隙,”她低声说 道,然后提髙嗓门说,“去多拿点蜡烛来,好让泥瓦匠看得清楚点 屋里除了瓦刀刮来刮去的声音之外,一点响动都没有,墙越砌越高。砌到一半高 的时候戈仑夫罗乘他的主人转过身去的机会用瓦刀一磕,把壁橱门上边的一小块 玻璃给打碎了。他发现一双充满惊恐的眼睛在朝外望着,但是一点声音也没有。 当先生转过身来的时候那双眼睛不见了 砌墙的工作在破晓时完工。先生唤来了他的男仆,吩咐道:“我的妻子病了,我 将不离开她,你可以在这儿伺候我们吃饭。” 德·梅里先生在他妻子的房间里逗留了20天之久,在最初的几天里,有一次壁 橱里有一点轻微的响动,夫人快要晕倒了,喊了一声,但是先生不让她说出想说 的话来。他说道:“你对十字架发了誓说壁橱里没人!这就足够了
爵夫人的女仆的时候,就恳求她再告诉我一些详情。在我使尽全副解数进行说服 之后,她终于同意了。 罗莎莉讲道,那是一个安静的家庭。德·梅里先生有些傲慢,难伺候,夫人却极 为虔诚,并在一切事情上迁就他,甚至在有一年的夏天,她略感不适,而他由于 不愿受到任何打扰而搬到楼上的一间卧室里去住的时候,夫人一点也没有抱怨。 事实上,她可能正为能够单独占有自己巨大的底层卧室而感到欣慰呢。卧室朝着 赏心悦目的花园和河水。她卧室的一头是一个壁炉,另一头是一个大壁橱,里头 挂着夫人的衣服。 在夫人患病期间,她的丈夫晚上在城里的俱乐部里打牌或议论政事。当时城里满 是西班牙人,他们都是被拿破仑皇帝假释了的战俘,罗莎莉特别注意到一个年轻 漂亮的西班牙贵族,他不大和人们来往,晚上总出去长时间地散步。有一个马童 甚至曾经看见他半夜在古堡附近的河里游泳。 德·梅里先生由城里回来后一向都是直接回自己的房间去的,但是在秋天的一个 夜晚,他从俱乐部回来得很晚,把提灯放在楼梯脚下,就大步走过拱形的石头甬 道到了夫人的房门口。他到门口,就觉得听见了夫人的壁橱门迅速关闭的声音, 但是他进门后却看到夫人站在壁炉旁。 “你回来晚了,”她平静地说。恰在此时罗莎莉由大厅里进来了。显然,壁橱的 门不是她关上的,罗莎莉看到先生的表情由怀疑转为愤怒,她赶快走出房间,但 是逗留在门外,听见他那冰冷的声音。 “夫人,壁橱里有人!” 他的妻子回答得很简单,“没有,先生。” 他大步走向壁橱,但夫人阻止了他。“如果你发现里面没有人,那我们之间的一 切就全完了!”她告诉他说。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她。 “好吧,我不打开它。听着:你灵魂的得救和你得到永生的希望对你非常重要, 你发誓那里边没有人,我就答应你那扇门将会一直关着。” 他拿起了她的十字架——一个不寻常的乌木镶银的西班牙十字架。夫人毫不犹豫 地把手按在它上面平静地说:“我起誓。” “叫你的女仆来,”他命令道。当罗莎莉进来之后他对她说道,“去把泥瓦匠戈 仑夫罗叫来。告诉他把他的瓦刀和新马厩里剩下的砖头和泥灰都带来。”罗莎莉 吓得要命,急忙跑去传达他的命令。当她把那不知所以的泥瓦匠带来之后,先生 急速地命令道:“迅速、安静地把那个壁橱的门给砌上,好好干,你就永远不会 缺钱花——只要你什么也不对外讲,罗莎莉也一样。” 在他监视下,泥匠开始干起来。在其间有一次夫人叫罗莎莉去给取一条被巾,她 那冰凉的手碰到了女仆的手指。“告诉戈仑夫罗想办法留一点空隙,”她低声说 道,然后提高嗓门说,“去多拿点蜡烛来,好让泥瓦匠看得清楚点。” 屋里除了瓦刀刮来刮去的声音之外,一点响动都没有,墙越砌越高。砌到一半高 的时候戈仑夫罗乘他的主人转过身去的机会用瓦刀一磕,把壁橱门上边的一小块 玻璃给打碎了。他发现一双充满惊恐的眼睛在朝外望着,但是一点声音也没有。 当先生转过身来的时候那双眼睛不见了。 砌墙的工作在破晓时完工。先生唤来了他的男仆,吩咐道:“我的妻子病了,我 将不离开她,你可以在这儿伺候我们吃饭。” 德·梅里先生在他妻子的房间里逗留了20天之久,在最初的几天里,有一次壁 橱里有一点轻微的响动,夫人快要晕倒了,喊了一声,但是先生不让她说出想说 的话来。他说道:“你对十字架发了誓说壁橱里没人!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