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学质量检测月考(1)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 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 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 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 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 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 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 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 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 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 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 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 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 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 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 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
(高一)教学质量检测月考(1) 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 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每小题 3 分)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 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 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 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 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 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 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 “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 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 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 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 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 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 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 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 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
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 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 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 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 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 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 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 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 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 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 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 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 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 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 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 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 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 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 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 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 年 3 月 15 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 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 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 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 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 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 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 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 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 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 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 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 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 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 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 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 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 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 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 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 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 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 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 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 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 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 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 “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 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 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 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 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 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 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 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 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 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 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 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 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 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 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 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 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 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 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 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 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 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 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 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 心理。他那年 22 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 38 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 “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 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 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 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 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 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 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 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
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一一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 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一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 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一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 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 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 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 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选出我们从文中不可获得 的启示()(3分 A.一个人应该专一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 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B.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 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 C.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 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 D.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 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 的信仰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 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 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 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 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 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6.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 12 部长篇剧本,3 部最著名的传记,10 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 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 50 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 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 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 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 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4. 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选出我们从文中不可获得 的启示( )(3 分) A.一个人应该专一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 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B.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 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 C.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 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 D.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 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 的信仰。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 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 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 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 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 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6.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 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 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 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 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 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 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 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 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 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 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 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 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 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 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 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 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 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 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 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 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江 南 雨 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 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 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 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 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 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 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 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 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 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 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 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 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 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 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 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 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 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 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 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 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