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里奇名著版前言 3 即对无限性、在一个没有是非观念且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的恐惧的某种方法。 艾略特进而指出,罗素的论证全都很常见。这在某种意义上 是真实的,如若我们读过休谟、康德或费尔巴哈的著作的话,然而 几乎没有人会宣称,自已也像艾略特所说的那样,记得原因倒推问 题(罗素说,这个问题他是从穆勒那里获知的)“是我六岁时一个虔 诚地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保姆向我提出的”。但是,即使艾略特是 对的,因为罗素的文章没有哲学上的原创性,艾略特暗示论证因为 常见而有一点儿不太好,好像它们因此丧失了支配我们的信仰的 权利似的,却是错的。 最后,更为重要得多的是,艾略特宣称,罗素应当承认,重要的 不是你说些什么,而是你是怎么做的,因而“无神论往往只是各种 基督教教义”。艾略特说,有许多种无神论,例如“马修·阿诺德的 高教会派无神论”或“D.H.劳伦斯先生的马口铁壁龛无神论”。艾 略特最后说:“正如罗素先生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只是各种辉格党党 义一样,他的非基督教精神也只是各种低教会派感情。这就是为 什么他的小册子是一个古怪而又乏味的文件的原因。”艾略特的抨 击似乎可以反常地与在长达七十五年多的时间里受过罗素的文章 鼓舞的许多人本主义者、不可知论者、自由主义者、无神论者无关。 但是艾略特的抨击值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预示罗素的文章不 得不经历的变迁的来临,而且还因为在许多方面,它比罗素更使我 们接近于现代世界。这并不意味着艾略特在任何一场理智辩论中 赢得了胜利(远非如此),而是意味着他令人满意地暗示了这样一 种文化氛围:它会迫使罗素的启蒙理性主义为空气而斗争,而且在×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 某些人看来,它会使罗素的启蒙理性主义永远灭绝。 所以考虑一下艾略特的那个通俗的重要论点:如果情感使得 人们接受宗教信仰的话,那么情感同样也为拒斥宗教信仰提供根 据。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个巧妙的回答,使罗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 脚。但是看第二眼时它就完全不像初看上去那样巧妙了。我们大 家都相信“不存在任何…”这种多得不计其数的命题:我们相信, 不存在任何牙仙子,或者,任何像圣诞老人或福尔摩斯这样的人。 的确,对于这种事物的相信也许非常稀奇古怪,在很大程度上同我 们视之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主要部分相反,可算得上是一种欺 骗。另外,在没有长篇小说的情况下,我们“进入”被骗者心灵的唯 一方法就是假定他们为各种强大的情感力量,即信仰的各种无意 识决定因素所控制,信仰的这些无意识决定因素只讲被骗者的心 灵,根本不讲世界上会有什么。因此不能得出以下错误的结论:相 信不存在像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人物这样的事物的普通心态,需要 一种类似的情感解释。相反,它完全而且令人满意地为我们对世 道常情的敏感性所解释,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事物。 虽然就目前情况来说,这是正确的,但它并没有使我们认真考 虑事情的实质。因为有了对于显然是真实的东西的一致意见,我们 也会发现对于可将其诊断为奇特力量受害者的那种人的一致意见: 他们相信其他的东西。当基督教是那种一致意见时,被认为是奇特 力量受害者的就是无神论者。“愚顽人心里说:‘没有上帝’”①这句 经文常常被用来证明:无神论与其说是一种理智上的不得已状态, ①见《圣经·诗篇》第一卷第十四篇第一节。—译者
卢德里奇名著版前言 5 还不如说是由于持自由思想的无神论者想要逃脱自己的良心而造 成的一种堕落状态。①假若没有一致意见,但却有基督教徒与无神 论者之间的辩论,双方都会用机械论来解释对方的愚昧。所以,情x 感诊断的引入并不能对任何一方的辩论有所促进,除非一方确实拥 有那种应当被不偏不倚地看作是比另一方更好的诊断的东西。 然而,艾略特暗示某种更为激进得多的东西。他似乎认为,做 一个基督教徒根本不是一个相信什么的问题(那会使相信什么只 是成为迷信)。他的意思是说,这纯粹是个对世界,而且可能是对 一些经文持某种情感态度的问题。有一次,艾略特在哈佛大学谈 到他那年迈的老师时说:“(他)是个真正的无神论者,同时实质上 也是个最正统的基督教徒。”这听起来绝对荒谬,为什么不用“佛教 徒”、“印度教徒”、“什叶派教徒”或“逊尼派教徒”来代替呢?艾略 特准是在谈论某种共有的情感,亦即可能是几乎任何人一不管 他们声称具有什么信念—都共有的一种人性的最低共同点。似 乎你们可以说:一切宗教(以及无神论)都宣扬爱,所以让我们对它 们加以辨认。这种乏味的普世教会主义也是现代世界的一部分。 它也许像解决宗教冲突的方法一样讨人喜欢,但是除了其他什么 事情以外,它使得了解基督教的历史成为不可能,在基督教的历史 上,人们曾因是否有圣餐变体、上帝与人之间的实体同一、行动救 赎或命定这种事情而情绪激奋地相互处以火刑。 对于罗素来说,辨认基督教徒所相信的东西是件相当简单的 ①艾伦·查尔斯·科尔斯:《无神论在法国,1650年至1729年》(Atheism in France,1650一1729),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0年
6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 事情。至少,他们信仰上帝、灵魂不朽,相信基督是最优秀、最有智 慧的人。它不像清单一样可以浏览。罗素耐心地解说他所说的基 督教徒的含义,而艾略特在这方面偏偏很随意。艾略特辩解说,重 要的不是你的言辞,而只是你的行为。在艾略特看来,某个人可能 会说他们相信这些东西,或者可能会说他们不相信这些东西。但 xi是接下来在察看他们对自己选择的那种言辞所作的解释时,则出 现了真正的问题。那时候,罗素肯定是赞同这样一种观点的:一个 人的精神生活完全展现在其行为之中。现在人们并没有非常清楚 地看出他不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它揭示了解释或解释学的整个问 题,因为在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旋涡中,哪里有叫我 们或者把他们看作是相信某个东西,或者把他们看作是不相信某 个东西的那些固定点?如果,不管其受害者竭力否认,艾略特还是 把罗素看作是低教会派信徒,那么,什么可以证明他是错的呢?当 明确的意思消失在一大堆相互抵悟的解释之中时,现代之弦再次 被敲响。 但是像情感游戏一样,这是一种两人能玩的游戏。如果反过 来,罗素想把艾略特看作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而这个无神论者 刚好喜欢背诵各种各样的话语,或者喜欢参观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那么,什么可以证明他是错的呢?如果不确定性规则可以证明他 是错的,那么,我们就能把艾略特悖论颠倒过来描述他:像所有正 统的基督教徒一样,他同时实质上是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 罗素曾区分宗教中的三个要素:教会、信条或一套教义、宗教 感情。众所周知,虽然他毫不留情地抨击作为一个组织的教会,并 坚持认为宗教信条对于任何一个有推理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
卢德里奇名著版前言 7 相信的,但他自己却不但承认宗教感情,而且在其一生中的许多时 期都使它们成为对于他的世界观念和他在世界中的地位来说乃是 绝对重要的东西。完全进人老年后,他总是悲叹他的理智所告诉 他的东西与他在情感上想要相信的东西之间的距离: 我总是非常想为由某些似乎存在于人类生活之外,而且似乎 应当有敬畏感的事物所激发的情感,找一些正当的理由。所 以,我的直觉与人本主义者相同,但我的情感却激烈反抗。在i 这方面,“哲学的慰藉”对我并不适用。① 罗素曾撰文叙述他从事哲学研究的两个缘由:“希望找到某种能够 被公认为无疑是真正的知识…希望找到宗教冲动方面的某种乐 趣”。②罗素的女儿凯瑟琳·泰特写道:“从秉性上说,他是个极度 虔诚的人”。③他早年曾写信给他第一任妻子艾丽丝,说他很钦佩 斯宾诺莎,因为斯宾诺莎宣传一种“建立在一种广泛的、未下定义 的神秘主义基础上的富有的、骄奢淫逸的禁欲主义”。④ ①“我的心智的发展”(‘My Mental Development'),载于《伯特兰·罗素的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Bertrand Russell),保罗·席尔普(Paul Schilpp)编,伦敦:剑桥大 学出版社,1944年,第19页。 ②“我为何喜欢哲学”(‘Why I Took to Philosophy'),载于《来自记忆里的肖像, 及其他一些文章》(Portraits from Memory and other Essays),伦敦:艾伦和昂温出版 公司,1956年。 ③凯瑟琳·泰特:《我的父亲伯特兰·罗素》(My Father Bertrand Russell),伦 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公司,1975年,第184页。 ④引自肯尼思·布莱克韦尔(Kenneth Blackwell)的《伯特兰·罗素的斯宾诺莎 主义伦理学》(The Spinozistic Ethics of Bertrand Russell),伦敦:乔治,艾伦和昂温出 版公司,1985年,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