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 的情怀 2)(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昊融 四郊飞雪喑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分析】吴诗:“飞雪暗云”的景物描写配合“外边寒”的关键词,表面写宫外天气,实则 指人民生活困苦:“绿树碧槍”的景物描写,表明宫中生活的美好奢华,两相对比下,有力 的批判了统治者。李诗:以“华清宫”为媒介写历史,“君王游乐”不理朝政,导致“四海 兵”(战乱)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人已尽”和“惟有树长生”今昔对比,物是人非, 感慨兴衰更迭。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 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三.炼字类(一般是考察“诗眼”)诗歌的鉴赏方法 ()基本信息 1.“诗眼”大概有三种类型 ①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如比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 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一一抒写 悲愤之情 ②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一般为动词和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 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 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之“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③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 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一个愁”字,词 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 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2诗眼的作用:一般是突出景物特点、有利于情感表达、突出主旨等。 3.鉴赏方法:鉴赏古典诗歌的“诗眼”,首先要明确“诗眼”的含义;其次要放回原句中 描述,描述要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最后就是体现的表达效果或主旨感情了 白高考例题解析 1.(200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睛野望王维 6
6 【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 的情怀。 ⑵(2007 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分析】吴诗:“飞雪暗云”的景物描写配合“外边寒”的关键词,表面写宫外天气,实则 指人民生活困苦;“绿树碧檐”的景物描写,表明宫中生活的美好奢华,两相对比下,有力 的批判了统治者。李诗:以“华清宫”为媒介写历史,“君王游乐”不理朝政,导致“四海 兵”(战乱)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人已尽”和“惟有树长生”今昔对比,物是人非, 感慨兴衰更迭。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 分)第二首 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 分) 三.炼字类(一般是考察“诗眼”)诗歌的鉴赏方法 ㈠基本信息 1.“诗眼”大概有三种类型: ①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如比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 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 悲愤之情。 ②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一般为动词和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 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 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之“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③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 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一个愁”字,词 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 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2.诗眼的作用:一般是突出景物特点、有利于情感表达、突出主旨等。 3.鉴赏方法:鉴赏古典诗歌的“诗眼”,首先要明确“诗眼”的含义;其次要放回原句中 描述,描述要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最后就是体现的表达效果或主旨感情了。 ㈡高考例题解析 1.(2007 全国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①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分析】找诗眼一般抓住动词和形容词。第三联突出景物特点的字应该是“明”和“出”。 放回到原句中描绘,“明”字突出“白水”在阳光下闪亮,波光粼粼的特点,“出”字写出 了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 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 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20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分析】“穿”“数”都是动词。放回原句中描绘:诗人酒醒之后,林间“落叶”中穿行, 环境萧条冷落,传达出诗人孤独落寞的心绪:诗人一个人“闲坐”在林中“数”飞舞的萤火 虫,无人相伴,百无聊赖,显得非常苦闷 【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在落 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 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2006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分析】“敌”有对抗之意,放回原句描绘一一只有“空床”和“素秋”默默相对,烘托出 寂寥清冷的氛围。而“空床”又表明一个人独处的孤独寂寞,在清冷的“素秋”中,就倍显 出诗人凄凉心绪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 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 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 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①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分析】找诗眼一般抓住动词和形容词。第三联突出景物特点的字应该是“明”和“出”。 放回到原句中描绘,“明”字突出“白水”在阳光下闪亮,波光粼粼的特点,“出”字写出 了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 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 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2007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分) 答: 【分析】“穿”“数”都是动词。放回原句中描绘:诗人酒醒之后,林间“落叶”中穿行, 环境萧条冷落,传达出诗人孤独落寞的心绪;诗人一个人“闲坐”在林中“数”飞舞的萤火 虫,无人相伴,百无聊赖,显得非常苦闷。 【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在落 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 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2006 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 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 分) 答: 【分析】“敌”有对抗之意,放回原句描绘——只有“空床”和“素秋”默默相对,烘托出 寂寥清冷的氛围。而“空床”又表明一个人独处的孤独寂寞,在清冷的“素秋”中,就倍显 出诗人凄凉心绪。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 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 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 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