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 论 免疫学(immunolog)是阐明机体的抗病机制和免疫应答不良后果的学科,涉及免疫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按传统定义,免疫(immune)指免除传染病;免疫性(immunity)指抗感染能 力。这和历史上免疫学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起来不无关系。然而近代免疫学已超 越了单纯抗感染的范畴,将免疫定义为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因而免疫学学科中矛 盾运动的主要形式亦被抽象为“分辨自身和非已”(se-nonself discrimination),免疫学成了一 门机体识别和清除非己成分的科学。 第一节天花疫苗、预防接种和免疫学的兴起与发展 2O0多年前,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从牛痘中制备活疫苗用于防治天花获得成功,并于 1798年发表论文。此后全球推行牛痘接种,逐步控制了天花的流行。其效果可以从1870年 的普法战争中得到体现。当时正值天花流行,法国军队未种牛痘,23400人死于天花;但普 鲁士军队进行了预防接种,仅死亡278人,不及法军病亡者的尾数,预防免疫的重要性由此 可见。经过人类近180年的努力,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于1976年在索马里被治愈,其后几年 不再有新病例报道,世界卫生组织遂于1980年正式宜布全世界消灭天花。这是运用免疫干 预手段控制烈性传染病获得成功的典范,是现代医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应用疫苗防治天 花亦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免疫”,免疫学这一概念由此诞生。 中国古代关于预防接种的实践 其实,早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中国人采用“鼻苗法”预防天花已有确凿的记 载。他们从天花痊愈者皮肤痘痂制备干粉,将干粉用银管吹入健康人鼻腔(旱苗法),或将干 粉用水调和塞人鼻孔(水苗法),造成预防性轻度感染,达到免疫的效果。图11是清朝张海 鹏在(海藏癍论萃英》一书关于〈种痘心法》中水苗法接种的描述。这种采用痘痂粉的人痘接 种法(varotion)对防治天花十分有效,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进行人工免疫的首次大规模实 践。这一技术不仅遍及中国,并很快传入周边国家,于1721年被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 Montagu带入欧洲进行推广,使人痘接种在世界范围得到普及。 但是采用带有天花病毒的人痘直接进行免疫,效果和安全性很不稳定:“苗顺者十无 死,苗凶者十只八存”(张琰:《种痘新书》,1741)。尽管当时有经验的医人采用优质人痘进行 接种成功率可高达97%,然而大规模应用难免会在一些个体中出现严重的反应。因而天花 ,本章的论述,将超越一般绪论的花围。这是因为本书是在本科免疫课基础上的深入,既需突出重点和减少不必要 的重复,也需考虑系统性和全面性,因而本章将兼对未曾列人专章叙述的一些重要概念,作简要的阑述
免疫学原理 的预防最终被更为安全的牛痘接种所取代,但这已是 智期絮暂凳 19世纪的事了。现认为,我国的人痘接种法推动了其 后Jenner研制牛痘苗和Pasteur研制炭疽减毒疫苗。据 考证,Jenner在提出牛痘接种之前就是一位人痘接种 师,他本人在8岁时就因种过人痘而获天花免疫力,深 法 知人痘接种的意义和利弊。 应该说,疫苗所包含的病原微生物类型的改变(如 安 加 从人痘苗发展成为牛痘苗),或是对微生物作减毒处 发骤鑫堡 理,可提高接种效果和减低毒性,是极为重要的措施 但其本质属于“工艺上”的改进,因为原理不变,都是基 于引人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或相关的成分使机体致敏而 和 获得特异性抗病能力。显然,重要的是思想。而最早 提出“以毒攻毒”思想的可能是中国人,并首先由中国 人成功地付诸于实践。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Voar (1694~1778)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哲学通信)中论及 九上 人痘接种(此时牛痘尚未出现):“我听说100年来中国 图1-1 清朝(种痘心法) 一书中关于 人一直有此习惯(指种痘),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 采用水苗法进行人痘接种的记载 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作出的伟大先例和榜 样。.倘若我们在法国曾施行种痘,也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Voltare死后12年,Jenner提出牛痘接种。有人认为免疫学起源于此,看来是不够确切 的。如果把有计划的大规模预防接种和免疫干预(并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作为免疫学产生 的一个经验性阶段或标志,则应当首推16世纪中国人施行的人痘接种。 二现代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 20世纪中期,免疫学从微生物学中独立出来,发展极为迅速。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 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渗透,现代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现代医学的支撑学科 之一。表1-1列举了30年来(1970~1999)获得Nobel医学生理学奖的免疫学家。可以看 出,在整个生命科学的获奖项目中,免疫学占了8项共14人。其比例之高,给人以深刻印 象。可见在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中,免疫学一直居于前沿,地位突出,显示了强大的 生命力。 表1-1从20世纪70年代起获得Nob医学生理学奖的免疫学家 年份 获奖者 主要成就 1972 Porter RR,Edelman GM 抗体的化学结构 1977 Yaow RR 放射免疫很 1980 容合体的结和功能 1984 Milstein C.Kohler GE Jeme NK 免调节理论 生中的基因重排 ThomED,MyJ
第一章概论 3 牛痘苗传人中国在1804年,而免疫学在中国的发展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近代免疫 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几位先驱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中首推谢少文教授(1903~1992)和余 贺教授(1903~1988)。在他们和其他老一辈免疫学家的带领下,我国免疫学事业已呈现兴 旺发达的局面,教学和研究单位遍布全国,人才辈出。现时正以新的成就和姿态跨入21世 纪,迎接新的挑战。 第二节抗原、免疫原性和抗原表位 抗原和免疫原 能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物质称为免疫原(immunogen)。因而免疫原可以 诱发特异性免疫应答,显示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和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免疫细胞 抗原受体)相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antigen)。抗原和抗体等免疫应答产物起反应的特性称 为抗原性(antigenicity)。 出于习惯,对免疫原和抗原这两个名词在使用中通常不加以区分。严格说来,此处抗原 一词仅指完全抗原,即同时能显示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物质。半抗原(hapten)只具有抗愿 性而无免疫原性,因而半抗原可以和抗体结合却不能单独诱发免疫应答。在这个意义上,具 有免疫原性的分子都显示抗原性:但是具有抗原性的分子不一定有免疫原性。 本书中非经特别指明,抗原一词和免疫原通用。 二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机体免疫系统在防御性免疫应答中能否对病原体起反应,涉及构成病原体的各种大分 子(抗原)及其特性。而抗原进人机体是否诱发有效的免疫应答,还取决于接受抗原的生物 学系统的多种特性。因而免疫原性的强弱既由抗原因素决定,也和机体的生物学因素有关。 (一)决定免疫原性的抗原因素 1,异物性」后面将会提到,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身和非己的能力。一般说,自身或自 身成分指机体胚系基因(gem line)编码的产物。但实际上,免疫系统往往将胚胎期或未成熟 免疫细胞发育时所遇到的所有抗原视为自身。这些抗原当然主要是自身成分,但如果此时 有任何非胚系基因编码的成分被引入免疫细胞发育的微环境中,免疫系统也可视其为自身。 在这个意义上,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关键时期未曾接触过的物质,才能真正被机体以非己成 分或外源性抗原加以对待。 蛋白质抗原外源性的强弱和物种间胚系基因的差异程度有关。抗原来自系统发育距离 越远的物种,其外源性越突出,免疫原性也越强。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牛的体内不显 示免疫原性,但引入其他动物体内则具有免疫原性,免疫原性的强弱视接受BSA的物种和 牛之间的进化距离而异,通常牛与山羊之间小于牛与兔,牛与兔之间小于牛与鸡。这就是 说,BSA作为抗原引人鸡的体内,免疫原性最强。由此推知,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分子如细胞 色素C和胶原,不会有强的免疫原性。这是因为编码上述分子的胚系基因的结构在物种之 间差异很小。这一点已被实验所证明。 2.相对分子质量]理想的免疫原,其相对分子质量(简称分子量)应在100000 (100kD)以上。一般说,分子量低于5000~1000(5~10kD),免疫原性不佳
免疫学原理 3.化学组成和异质性:有关人工合成多肽的研究表明,由单一氨基酸组成的聚合物, 尽管分子量可以足够大并具外源性,但免疫原性很弱。如果由不同氨基酸(2个或2个以 上)构成共聚物,由于增加了化学复杂性,往往显示良好的免疫原性。有意义的是,如果引入 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免疫原性可大大提高。如以谷氨酸和赖氨酸构建聚合 物,分子量至少要30000~40000(30~40kD)方具有免疫原性;加入酪氨酸,分子量只需 10000~20000(10~20kD):若同时加人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分子量低至4000即显示免疫原 性。抗原结构的异质性的提高,还依赖蛋白质形成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但这一点主要有 助于透发体液鱼疫即诱导抗体的产生】 4.可递呈性:第七章将提到,T细胞不识别完整的抗原分子,而是识别被抗原递呈细 胞(APC)加工过的经由MHC分子递交的抗原肽。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而言,抗原分 子能否被有效地加工和递呈,决定了这一分子的免狡原性。抗原加工中涉及溶酶体酶对抗 原分子的解离,如果组成抗原聚合物的氨基酸不是L型而是D型,则难以被酶解,免疫原性 降低。再者,易于被AP℃吞噬的不溶性大分子抗原,可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而且,分子间的 化学结合、热凝聚,以及抗愿和不溶性基质的有效交联,皆有助于APC吞噬和提高免疫 原性。 (二)决定免被原性的生物学因素 1.宿主的遗传背景:不同MHC背景的实验动物对同一抗原产生的应答格局可以有明 显差异。由此发现了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应答基因(Ir gene)(领衔研究者Benacerra 因而获1980年Nobel医学生理学奖),并确认r基因产物就是MHC分子。其中T细胞的激 活起关键作用,而不同宿主带有不同的MHC等位基因分子,所递呈的抗原肽可激活不同的 T细胞克隆。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述。 2.引人抗原的剂量和途径:抗原剂量必需适当,过高或过低将导致免疫无反应或免疫 耐受(immune tolerance)。在数周内反复注射同一抗原比一次性注射效果好,因为可有效地 激发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的增殖。另外,抗原的摄入途径可左右参与免疫应答的器官 和细胞的类型。如静脉注射的抗原先进人脾脏;皮下注射,抗原首先进入局部淋巴结。这些 器官中淋巴样细胞的群体结构不同,影响随后的免疫应答格局。 3.佐剂:佐剂(adjuvent)是一类可与抗原混合并共同进行免疫的物质。通常佐剂不改 变抗原本身的免疫原性,而可以提高机体的应答能力,增强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当抗原的免 疫原性较弱,或抗原量偏少又需多次免疫时,加用佐剂可获良好效果。佐剂作用的确切机制 朱明,估计和下列因素有关:延长抗原滞留时间;增强免疫细胞激活所需要的协同刺激信号; 诱生肉芽肿(富含巨噬细胞)的形成促进T细胞激活;刺激淋巴细胞非特异性增殖等。 三T、B细胞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 免疫细胞通常难以借助其表面受体识别整个抗原分子,而仅识别抗原大分子上的一个 特定的部分,称为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因而表位代表了抗原 分子上的一个免疫活性区,负责和免疫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和抗体分子相结合。亚格说来 抗体的特异性是针对表位而不是针对完整的抗原分子。 T、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表1~2)。T细胞和B细胞通常识别同一抗原 分子上的不同表位,分别称为该抗原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第一章概 论 5 表1-2T、B细胞对抗原识别的比较 B细胞 T细 和抗原相互作用的结构 抗原-BCR二元生 抗原肽MHC-TCR三元体 对MHC分子的依赖性 不依赖 位作学特性 依装MC分子递呈抗原 要为蛋白 的线性肽段,能与MC 子结合 (一)B细胞表位的特性 (1)B细胞表位的大小由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大小所决定。而且,抗体的抗原结 合部位的形状及其氨基酸残基的组成也影响表位的体积。 (2)蛋白质抗原的B细胞表位通常由抗原表面的亲水性氨基酸残基组成,使该表位易 于接近B细胞抗原受体和游离的抗体分子。 (3)B细胞表位可由连续的或不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后者系抗原分子折叠后由多 个构型性片段组合而成,因而不连续性表位又称构型决定差【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蛋 白质的变性和抗原分子的分解将破坏构型,此时,能识别天然蛋白质的抗体即不再起作用。 另外,组成不连续表位的肽链间如果由二硫键相连,则此键一旦被打断,表位即被破坏。 (4)B细胞表位通常位于抗原的柔性区,其部位具有可动性。这一特点有利于表位和 抗体结合部位呈现最佳的结构互补状态。然而抗体和柔性表位间的结合亲和力比之于抗体 和非柔性表位结合的亲和力要低。 (5)结构复杂的蛋白质抗原可带有多个相互重叠的B细胞表位,其中有一些发挥免疫 优势(immunodominant)表位的作用。 (二)T细胞表位的特性 前已叙及,T细胞不识别可溶性的天然抗原,而是识别经过加工并由MHC分子递交的 抗原片段。换言之,完整抗原上的T细胞表位,即使仅包括几个氨基酸残基,也不能直接被 T细胞识别。因而表达T细胞表位的抗原必需有可递呈性,而且表位的形成涉及APC和靶 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详见第七章)。既然T细胞识别的是经过酶解、加工和递呈的抗原 片段,则原有的抗原分子是否保持其构型并不重要,亦不会影响T细胞表位的主要特性。这 些特性指的是: (I)经抗原加工产生的杭原肽,参与构成T细胞识别中的三元体结构即MHC抗原 肽TCR,三元体中的肽段参与形成T细胞表位。 (2)三元体中进人MHC分子抗原结合凹槽(antigen-combining cleft)中的小肽,通常以其 两端的铺着残基(anchor residue)和MHC凹槽内壁结合,中间的隆起部分直接供TCR识别 (图1-2). CA立 (3)和B细胞表位通常显露于抗原表面不同,T细胞表位往往藏于蛋自质分子之内。 表明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在同一抗原分子上分立。 (4)特定抗原的T细胞免疫优势表位是否表达,取决于是否出现能够识别并递呈这 表位的特定MHC等位基因分子,亦即取决于该个体遗传上是否得到相应的MHC等位基因。 因而带有不同MC等位基因的个体,递呈优势表位能力往往不同,由此可能造成个体间对 同一抗原免疫应答能力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