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这一本书的历程,时刻提醒着 你,那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 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 痛苦。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 祖母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 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 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 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泪水,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 不管天气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 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在那些树叶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 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的那些 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他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 的叶子。[来源:Zxxk.Com] 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 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 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 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些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 后事? 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我想,如果祖母是叶子,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 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做一次旅 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 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它 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 各自珍重。 15.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祖母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中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 分) 16.根据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3分) 答 (2)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3分) 17.作者在文中两处写到“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 18.请具体分析文章末尾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这一本书的历程,时刻提醒着 你,那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 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 痛苦。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 祖母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 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 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 会 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泪水,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 不管天气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 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在那些树叶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 了字的 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的那些落 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 他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 的叶子。 [来源: Zxxk. Com] 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 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 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 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些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 后事? 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我想,如果祖母是叶子,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 意。 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做一次旅 行。 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 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它 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 各自珍重。” 15.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祖母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中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 分) 16.根据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3 分) 答: ⑵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3 分) 答: 17.作者在文中两处写到“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分) 答: 18. 请具体分析文章末尾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案]3.15.(1)坚强,“我没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 ”(2)乐观“不管天 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3)有文化知识,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 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都是哀婉的宋词。(4)热爱生活,“祖母的苦难像 座山,把他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仅点出性格特点,两 点得1分;每个特点带分析一条2分,两条3分,三条5分。仅有分析不得分。) 16.(1)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将苦痛埋在心底,坚强、隐忍的人 生态度,表达作者对祖母的敬佩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 (2)作者认为落叶孤独飘落的命运与祖母内心凄苦的命运相似,落叶和祖母彼此惺 惺相惜。(3分,意思对即可。) 17.①叶子生命的结束,姿态优美地飘落,在风中起舞,如同开始了一次旅行; ②祖母内心凄苦,一直深藏着别人无法安抚的苦痛,祖母的去世是去赴与祖父 的约会,这样就可以把祖母生命的结束看做一次灵魂旅行。 18.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和开头,使以落叶为主线的文章结构更为严谨。②内容上 深化主题,借落叶之语表达了祖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父深深的思念之情。 (分析结构和内容的作用各2分) [解析]3.15.本题考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应该注意人物动作、心理和语 言的描写,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 16.本题考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高考现代文重 要句子考査,很多时候句子是带有特殊的表现手法的,我们要从表现手法入手, 先对手法进行还原,然后再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情感。 17.本题考査语句的丰富内涵的能力。在对句子进行理解时一定注意把握重要句 子的关键之处,找到句子的关键之处也就意味着把重要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重 要词语的理解,这在重要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意思对即可,分 析叶子内容2分,结合祖母分析3分 18.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通常为: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 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4.(2014江苏,12-15,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 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 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 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 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 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 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 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 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 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
[答案] 3.15. ⑴坚强,“我没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 ⑵乐观“不管天 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 ⑶有文化知识,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 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都是哀婉的宋词。⑷热爱生活,“祖母的苦难像一 座山,把他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仅点出性格特点,两 点得 1 分;每个特点带分析一条 2 分,两条 3 分,三条 5 分。仅有分析不得分。) 16. ⑴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将苦痛埋在心底,坚强、隐忍的人 生态度,表达作者对祖母的敬佩之情。(3 分,意思对即可。) ⑵作者认为落叶孤独飘落的命运与祖母内心凄苦的命运相似,落叶和祖母彼此惺 惺相惜。(3 分,意思对即可。) 17. ①叶子生命的结束,姿态优美地飘落,在风中起舞,如同开始了一次旅行; ②祖母内心凄苦,一直深藏着别人无法安抚的苦痛,祖母的去 世是去赴与祖父 的约会,这样就可以把祖母生命的结束看做一次灵魂旅行。 18.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和开头,使以落叶为主线的文章结构更为严谨。②内容上 深化主题,借落叶之语表达了祖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父深深的思念之情。 (分析结构和内容的作用各 2 分) [解析] 3.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应该注意人物动作、心理和语 言的描写,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 16.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高考现代文重 要句子考查,很多时候句子是带有特殊的表现手法的,我们要从表现手法入手, 先对手法进行还原,然后再说这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情感。 17.本题考查语句的丰富内涵的能力。在对句子进行理解时一定注意把握重要句 子的关键之处,找到句子的关键之处也就意味着把重要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重 要词语的理解,这在重要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意思对即可,分 析叶子内容 2 分,结合祖母分析 3 分。 18.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通常为: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 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4.(2014 江苏,12-15,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 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 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 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 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 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 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 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 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 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
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 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 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 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 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 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 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 “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 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 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 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 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 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 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 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 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 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 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 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二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 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 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答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答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 [答案]4.12.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 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13.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 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14.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 味 15.“蜡烛”的比喻,写岀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 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 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4.12.根据题干要求,简析的对象是“绝望”,简析的内容要“具体”。 ①②两段写看信之前,“打听……”“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可见她的
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 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 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 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 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 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 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 “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 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 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 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 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 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 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 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 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 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 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 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 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 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 分) 答: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 分) 答: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 分) 答: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 分) 答: [答案] 4.12.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 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13.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 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14.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 味。 15.“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 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 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 4.12.根据题干要求,简析的对象是“绝望”,简析的内容要“具体”。 ①②两段写看信之前,“打听……”“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可见她的
期待与绝望。③④两段写回信的内容和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可见她对两 人感情的绝望。⑤写她决定自杀,“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暗示她对生 存环境背景的绝望 13.本题考査作品的表现手法,第⑥段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这些 描写既是对当时周围环境的真实描述,又都着上了安娜的主观色彩。比如怪声怪 气、髙声谈笑、沉默等词都是安娜感受到的。此种手法类似于古典诗歌中的 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14.分析文中相关语句,然后概括安娜的心理活动。恐惧:“一想到自己在做什 么,她吓得毛骨悚然。”迷惑:“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 悔恨:“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作用要联系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来谈,既然有迷惑、悔恨,可见她的死亡不是来自内心的坚定信念,死亡的偶然性 增强了悲剧意味。 15.探究句子意蕴,要注意句子的特点,联系作品的主题。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 把安娜比喻成一支蜡烛,蜡烛从“更加明亮一一昏暗一一熄灭”的过程象征着安 娜生命死亡的过程。也写出了安娜临终前的心理感受。“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对美的毁灭的深切喟叹和同情 5.(2014大纲,14-17,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 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 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 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 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 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 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 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 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 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 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 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 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 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 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 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 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 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期待与绝望。③④两段写回信的内容和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可见她对两 人感情的绝望。⑤写她决定自杀,“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暗示她对生 存环境背景的绝望。 13. 本题考查作品的表现手法,第⑥段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这些 描写既是对当时周围环境的真实描述,又都着上了安娜的主观色彩。比如怪声怪 气、高声谈笑、沉默等词都是安娜感受到的。此种手法类似于古典诗歌中的“以 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14. 分析文中相关语句,然后概括安娜的心理活动。恐惧:“一想到自己在做什 么,她吓得毛骨悚然。”迷惑:“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 悔恨:“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作用要联系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来谈,既然有迷惑、悔恨,可见她的死亡不是来自内心的坚定信念,死亡的偶然性 增强了悲剧意味。 15. 探究句子意蕴,要注意句子的特点,联系作品的主题。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 把安娜比喻成一支蜡烛,蜡烛从“更加明亮——昏暗——熄灭”的过程象征着安 娜生命死亡的过程。也写出了安娜临终前的心理感受。“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对美的毁灭的深切喟叹和同情。 5.(2014 大纲,14-17,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听 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 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 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 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 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 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 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 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 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 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 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 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 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 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 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 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 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 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 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 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 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睛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 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 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 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 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 (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 浪。)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 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 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 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 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 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答 (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6分答 6.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17.“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 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 [答案]5.14.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 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1)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 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 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 1966 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 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 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 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 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 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 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 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 (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 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 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 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 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 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 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答: (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 16.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答: 17.“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 全文进行分析。(8 分) 答: [答案] 5.14. 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 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 分)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1)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 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 分)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 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 分)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