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信任 现象学对世界及其复杂性的阐述,不得不考虑这种意义与 世界建构的主体间性。因为与人相识的方式、求真能力、 以及在世存在东西的可理解的复杂性范围,按照意义和世 界主体间建构起来的方式而变化。 意义与世界基本上是匿名地建构起来的。山假定和共 同经验到的每个人,共享相同的另一个自我的空洞形式, 是另一个“我”,一个“人”。因此,意义与世界建构的 作用仍没有分化,它把每个人都带到一种弥散的共识之 中。就这一点而言,对其周围同伴特殊信任还没有必要。 不赞同的任何人,没有破坏共同持有的世界观,实际上他 把自己与通情达理的人们隔绝开来。符合这种匿名建构活 动的交往媒介是真理,而相应的相识的方式则是熟悉和存 在者自明的特质。在人际交往中,这种熟悉中只有一部分 要说出来,其余的则被预先设定为理解的基础,道德评价 19从善和正确的角度确保其为自明的。1关于“谁”在经验 的问题,关于意义建构的主体的问题,真诚的、熟悉的存 在者本身没有追问的动机。存在者本身在他看来也是“主 体”。因而建构过程被遮蔽得看不见了,追问“谁在和谁 不在”就没有需要了。 当然,这种方式的没有争议的自明的世界不可被看作 是实际上完全同意的世界。它包含着过多的差异和观点的 多样性。然而,这些并不归因于这个世界,而是相反,归 102f.,P.L.Berger and T.Luckmann(1966)。萨特的总体化(totalisation)概 念也暗示了这种主体间性,参见J.P.Sartre(1960)。 [l】阿尔弗雪德·舒茨特别苦心钻研了这些观点,参见A.Schut忆 (1932),p.220r,以及E.Husserl(1954),114r.。 [2]M.Heidegger(1949,114)从该基本假设出发,将社会维度贬值为 单纯的人的“共在”(Mitsein),不过,他却错误地给予它与“可靠的”存在 相比较的“不可靠”存在的地位。另一方面,P.L.Berger和H.Kellner(1965) 表明,亲密接触尤其具有表达世界的意义。 [3]参见H.Garfinkel(1964),P.L.Berger和T.Luckmann(1966),140fr
24 信 任 现象学对世界及其复杂性的阐述,不得不考虑这种意义与 世界建构的主体间性。因为与人相识的方式、求真能力、 以及在世存在东西的可理解的复杂性范围,按照意义和世 界主体间建构起来‘的方式而变化。 意义与世界基本上是匿名地建构起来的。 假定和共 同经验到的每个人,共享相同的另一个自我的空洞形式, 是另一个“我”,一个“人”。 因此,意义与世界建构的 作用仍没有分化,它把每个人都带到一种弥散的共识之 中。就这一点而言,对其周围同伴特殊信任还没有必要。 不赞同的任何人,没有破坏共同持有的世界观,实际上他 把自己与通情达理的人们隔绝开来。符合这种匿名建构活 动的交往媒介是真理,而相应的相识的方式则是熟悉和存 在者自明的特质。在人际交往中,这种熟悉中只有一部分 要说出来,其余的则被预先设定为理解的基础,道德评价 19从善和正确的角度确保其为自明的。 关于“谁”在经验 的问题,关于意义建构的主体的问题,真诚的、熟悉的存 在者本身没有追问的动机。存在者本身在他看来也是“主 体”。因而建构过程被遮蔽得看不见了,追问“谁在和谁 不在”就没有需要了。 当然,这种方式的没有争议的自明的世界不可被看作 是实际上完全同意的世界。它包含着过多的差异和观点的 多样性。然而,这些并不归因于这个世界,而是相反,归 102。?丄.8沉运饭&0(1 丁丨[此虹膽0966〉。萨特的总体化 10(3丨丨8^00〉概 念也暗示了这种主体间性,参见】0960〉。 [!]阿尔弗當德丨舒茨特别苦心钻研了这些观点,参见入^ ( 3 2 ) , !). 220^?以及它‘只似站!“丨(丨朽4 ), 114茳。 121 0949,114币从该基本假设出发,将社会维度贬值为 单纯的人的“共在” (^!!!),不过,他却错误地给予它与“可靠的”存在 相比较的“不可靠”存在的地位。另一方面,?^ I 8红和札1 ^1111枕0965� 表明,亲密接触尤其具有表达世界的意义。 【31 参见只.031^01 ^ 1964〉! ?丄.8议职确 1.[此!^咖〈1966〉,1400
第三章熟悉与信任 25 因于在这个世界上作为客体的人,人的非理性,不良意 图,性质不同的出身,或者,现今,归因于人的“情意 结”(Komplexen)。所以,差异失去了重要性。因为以这 种方式阐释它们,所以它们就不会在个人经验中引起疑虑 并产生不确定性,它们与这个世界中的特定环境有关,借 助不信任,谨慎,对冲突的准备,或心理上非自发的不在 乎等可确定的行为,人们可以对付这些环境。 既然意义与世界的建构一向就是匿名和潜在的,经验 可能性的全部潜能,世界的极端复杂性,都将排除在意识 之外。这意味着,熟悉的世界是相对简单的,而且这种简 单性在相当狭窄的界限内得到保证。不过,其固有可能性 的复杂性仍然被感觉到,山也就是说,好像是一种断裂, 熟悉的东西与人们或者与之斗争或者使其神秘化的、不熟 悉的、陌生的、怪异的东西的分裂。只要另一个人在意识 中不只是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对象,而是作为他我,作为以 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和做出行动的自由出现时,世界的传 统自明性就打乱了,它的复杂性以全新的维度表现出来, 因为暂时还没有合适的方式掌握和吸纳它。 在这种意义上.,熟悉使人们有可能抱有相当可靠的期 望,所以也可能吸收遗留的风险因素。然而,就其本身而 言,熟悉既不表示有利的期望,也不表示不利的期望,而 是表示使二者皆成为可能的条件。熟悉是信任的前提,也 是不信任的前提,即对未来特定态度作任何承诺的先决条 件。吉祥的和危险的前景都需要某种熟悉,一种社会建构 的典型性,以使人们可能以信任或不信任的方式适应未20 [1】外部世界总是可以理解的,H.Plessner(1964),45,准确地看到了人 类身边的熟悉世界与动物环境之间的根本区别。对于意义概念和视域概念 (Horizontbegriff)的相应论述,参见H.Hulsmann(1967),4
第三章熟悉与信任 25 因于在这个世界上作为客体的人,人的非理性,不良意 图,性质不同的出身,或者,现今,归因于人的“情意 结”(^^!!! 伐 〉。所以,差异失去了重要性。因为以这 种方式阐释它们,所以它们就不会在个人经验中引起疑虑 并产生不确定性;它们与这个世界中的特定环境有关,借 助不信任,谨慎,对冲突的准备,或心理上非自发的不在 乎等可确定的行为,人们可以对付这些环境。 既然意义与世界的建构一向就是匿名和潜在的,经验 可能性的全部潜能,世界的极端复杂性,都将排除在意识 之外。这意味着,熟悉的世界是相对简单的,而且这种简 单性在相当狭窄的界限内得到保证。不过,其固有可能性 的复杂性仍然被感觉到,111也就是说,好像是一种断裂, 熟悉的东西与人们或者与之斗争或者使其神秘化的、不熟 悉的、陌生的、怪异的东西的分裂。只要另一个人在意识 中不只是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对象,而是作为他我,作为以 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和做出行动的自由出现时,世界的传 统自明性就打乱了,它的复杂性以全新的维度表现出籴, 因为暂时还没有合适的方式掌握和吸纳它。 在这种意义上,熟悉使人们有可能抱有相当可靠的期 望,所以也可能吸收遗留的风险因素。然而,就其本身而 言,熟悉既不表示有利的期望,也不表示不利的期望,而 是表示使二者皆成为可能的条件。熟悉是信任的前提,也 是不信任的前提,即对未来特定态度作任何承诺的先决条 件。吉祥的和危险的前景都需要某种熟悉,一种社会建构 的典型性,以使人们可能以信任或不信任的方式适应未20 【1】外部世界总是可以理解的:凡?1咖附0964〉,45,准确地看到了人 类身边的熟悉世界与动物环境之间的根本区别。对于意义概念和视域概念 (!^!“!拟!!化^^汗)的相应论述,参见乩忖仏爪&1111 0967》,4
26 信任 来。不过,这种对于有利或不利未来的抉择并没有预先的 安排,只有与行动意图或系统利益相关联,它才发展起 来。它是存在的结构,而非行动的结构。它适用于整个世 界,而信任与不信任则仅适用于这个世界的选定各方面, 人们可能理清可能意义的相对小的部分。 在熟悉的世界中,过去胜过现在和未来。过去并不包 含任何“其他可能性”,复杂性一开始就得到简化。所以, 以过去的事物为指向,可以使世界简单化,使它安然无 恙。你可以假定,熟悉将一往如故,值得信任者将再次经 受考验,熟悉的世界将延续到未来。这一般说来是一个似 乎合理的假设,因为所有的人都依靠它,没有人发现自已 突然间得以不同方式行事。人类不可能把自己亲历的经验 托付给过去。由于历史是简化复杂性的最重要的方式,所 以经验的要点必须在历史中呈现。这意味着,就过去的而 言,时间维度解决了严格说来属于社会维度的一个难题: 排除未预期的行动。世界的社会偶发性因而看不见了,因 此,在熟悉的世界中,意义的所有社会建构依然是匿名 的。 与此相对的是信任的未来指向。当然,只有在熟悉 的世界信任才是可能的,它需要历史作为可靠的背景。 没有这种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所有的先前的经验,我 们不可能付出信任。但是,信任决不只是来自过去的推 断,它超越它所收到的信息,冒险去界定未来。信任行 动减少未来世界的复杂性。怀抱信任,我们加入行动, 仿佛未来只有确实的可能性。行动者把他的现在中的未 来和未来中的现在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他给其他人 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未来,一个共有的未来,这个未来不 是从他们共有的过去直接浮现出来的,而是包含着某些 比较新的东西
26 信 任 来。不过,这种对于有利或不利未来的抉择并没有预先的 安排,只有与行动意图或系统利益相关联,它才发展起 来。它是存在的结构,而非行动的结构。它适用于整个世 界,而信任与不信任则仅适用于这个世界的选定各方面, 人们可能理清可能意义的相对小的部分。 在熟悉的世界中,过去胜过现在和未来。#去并不包 含任何“其他可能性”;复杂性一开始就得到简化。所以, 以过去的事物为指向,可以使世界简单化,使它安然无 恙。你可以假定,熟悉将一往如故,值得信任者将再次经 受考验,熟悉的世界将延续到未来。这一般说来是一个似 乎合理的假设,因为所有的人都依靠它,没有人发现自己 突然间得以不同方式行事。人类不可能把自己亲历的经验 托付给过去。由于历史是简化复杂性的最重要的方式,所 以经验的要点必须在历史中呈现。这意味着,就过去的而 言,’时间维度解决了严格说来属于社会维度的一个难题: 排除未预期的行动。世界的社会偶发性因而看不见了,因 此,在熟悉的世界中,意义的所有社会建构依然是匿名 的。 与此相对的是信任的未来指向。当然,只有在熟悉 的世界信任才是可能的;它需要历史作为可靠的背景。 没有这种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所有的先前的经验,我 们不可能付出信任。但是,信任决不只是来自过去的推 断,它超越它所收到的信息,冒险去界定未来。信任行 动减少未来世界的复杂性。怀抱信任,我们加入行动, 仿佛未来只有确实的可能性。行动者把他的现在中的未 来和未来中的现在连接起来。以这种方式,他给其他人 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未来,一个共有的未来,这个未来不 是从他们共有的过去直接浮现出来的,而是包含着某些 比较新的东西
单三章熟悉与信任 27 所以,熟悉与信任是吸收复杂性的互补方式,它们相 L联系,一如过去和未来相互联系。时间的统一性,在现 作分离开过去和未来,却又使它们互为指向,它使这种互21 补的性能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关系一方:信任,预设另 方:熟悉。然而,人们期望,这种关系不会固定不变, 而是为重点的改变留有余地,还期望,社会秩序对熟悉与 信任的需要,将按照社会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与时间的 关系而改变。当一一种社会秩序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时,整体 :讲,它趋向于失去其理所当然的品性,及其众所周知的 熟悉,因为日常经验只能以片段的方式设想或回顾它。不 过,正是社会秩序的这种复杂性创造出更大的需要:协 中 作,从而也创造出对于决定未来的需要,这就是说,对于 ,任的需要,这种需要现在越来越不迎合熟悉。在这些环 … 境中,熟悉和信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相互加强的关系,这 外 种关系已不再是建基于一个即刻经验到的,为传统所保证 的,邻近的世界上。对这种关系的保证不可能再是通过把 附生人,敌人以及不熟悉的人排斥在某些界线之外来提 供。这时,历史不再是可回忆的经验,相反,只不过是一 个预先确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是信任社会系统的基础,信 任必须参照这些系统本身。 人们参照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不断增加的复杂性提 这一假说。通过先验的反思,人们可*对它重述和详述, 作这里,人们与其说关心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赛统心还还如 说关心它们使之可能的世界复陈性。在现代世入们银 早就认识到,世界观念正不扩度以应付达断撑加的升 性,这主要在于两个相关的事件序列:慧学形而上学向计 体方面的转向,和实证科学情有的对真理领域的限宽健 比,在这两种情况里,人们都龙有载主体链风移的 收变
三章熟悉与信任 27 所以,熟悉与信任是吸收复杂性的互补方式,它们相 联系,一如过去和未来相互联系。时间的统一性,在现 〜分离开过去和未来,却又使它们互为指向,它使这种互 卟的性能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关系一方:信任,预设另 方:熟悉。然而,人们期望,这种关系不会固定不变, 而是为重点的改变留有余地,还期望,社会秩序对熟悉与 0任的需要,将按照社会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与时间的 系而改变。当一种社会秩序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时,整体 卜.讲,它趋向于失去其理所当然的品性,及其众所周知的 热悉,因为日常经验只能以片段的方式设想或回顾它。不 过,正是社会秩序的这种复杂性创造出更大的需要:协 (乍,从而也创造出对于决定未来的需要,这就是说,对于 口任的需要,这种需要现在越来越不迎合熟悉。在这些环 境中,熟悉和信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相互加强的关系,这 仲关系已不再是建基于一个即刻经验到的,为传统所保证 的,邻近的世界上。对这种关系的保证不可能再是通过把 附生人,敌人以及不熟悉的人排斥在某些界线之外来提 供。这时,历史不再是可回忆的经验,相反,只不过是一 卜预先确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是信任社会系统的基础,信 (「:必须参照这些系统本身。 人们参照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不断增加的复杂性提 出这一假说。通过先验的反思,人彳 ^ 详 述 , 化这里,人们与其说关心社会 ^ ^ 杂 . ^ ^ 说关心它们使之可能的世界考条辉。―代'世我沿丨1 V就认识到,世界观念正不^&^以堪 性,这主要在于两个相关的事呀序列: 体方面的转向,和实证科学^ 坫,在这两种情况里,人们— 改变
X 信任 川仙|.学的的尔转向,以思维着的思想的自我意识 取代(1在片女有的当前存在的前意识。但是,思想的自我 总!被看作是单个人的内在经验,只是在这一基础上,它 被普遍化;它没有真正作为建构意义和世界的主体间的过 程得到研究。实证科学把可靠的知识归结为,安排知觉与 概念关系的功能,假定知党,就如概念(特别是它们全等 22 时),可以达到毫不含糊的主体间的确定性,并防止他我 的任意性。所以,就是这庞大的,迅速增长的科学事业越 来越满足于用其成功检验其方法,不问那些不可能达到主 可 体间确定性的知识领域发生了什么,不问提出这种主体间 确定性以取代一向用来检验真理的过去信任标准的全部意 义。 从这些考虑中产生的问题,不可能在这里恰如其分 地表述出来,更不用说回答了。不过,如果信任问题与 生活世界的普遍熟悉相区别,那么就有必要正视主体间 构造的一系列问题。全面的、匿名生成的生活世界熟悉, 是 包括了自然的和人的关系,它现在是而且也将一直是理 所当然的此在根据,是所有对特定主题有意向把握的实 践基础。人类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这个适度的区域中,对 于信任还是不信任并没有明确的疑问。而这是信任与不 信任的先决条件,但是人类并没有看到这种基础的主体 间的建构,他也不会把它当作一个问题,除非他处在某 ·一位置上,不得不把对客观世界的熟悉转变为对主体间 建构过程的信任。[]人类居住在柏拉图所描述的山洞阴影 里,不得不满足于已为他简化的形式,除非他把自己置于 某一个位置,在该位置上,世界的全部复杂性可能遇到更 [1]M.Adler(1936,91)在这种先验的意义上提到信任一这就是说, 对其他人能够正确经验实在的能力的信任
丨| 1(11丨卞的馆4尔转向,以思维着的思想的自我意识 叫^/乂丨 的当前存在的前意识。但是,思想的自我 仇…被符作是单个人的内在经验,只是在这一基础上,它 被普遍化;它没有真正作为建构意义和世界的主体间的过 程得到研究。实证科学把可靠的知识归结为,安排知觉与 概念关系的功能,假定知觉,就如概念(特别是它们全等 时〉,可以达到毫不含糊的主体间的确定性,并防止他我 的任意性。所以,就是这庞大的,迅速增长的科学事业越 来越满足于用其成功检验其方法,不问那些不可能达到主 体间确定性的知识领域发生了什么,不问提出这种主体间 确定性以取代一向用来检验真理的过去信任标准的全部意 义。 从这些考虑中产生的问题,不可能在这里恰如其分 地表述出来,更不用说回答了。不过,如果信任问题与 生活世界的普遍熟悉相区别,那么就有必要正视主体间 构造的一系列问题。全面的、匿名生成的生活世界熟悉, 包括了自然的和人的关系,它现在是而且也将一直是理 所当然的此在根据,是所有对特定主题有意向把握的实 践基础。人类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这个适度的区域中,对 于信任还是不信任并没有明确的疑问。而这是信任与不 信任的先决条件,但是人类并没有看到这种基础的主体 间的建构;他也不会把它当作一个问题,除非他处在某 一位置上,不得不把对客观世界的熟悉转变为对主体间 建构过程的信任。“】人类居住在柏拉图所描述的山洞阴影 里,不得不满足于已为他简化的形式,除非他把自己置于 某一个位置,在该位置上,世界的全部复杂性可能遇到更 [!] ^^ 1 936,9 0在这种先验的意义上提到信任一一这就是说 对其他人能够正确经验实在的能力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