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井世洁: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 井世洁 摘要:信任在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对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的 关注却更多以“人际”和“关系”作为切入点,随着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不断推进, 有必要对中国人信任研究的内涵加以拓展并深入探索。西方信任研究无疑为当前中国信 任问题的良好把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基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信任研究路径,将信任看 作是种作为社会心态的“共享态度”,这一视角的整合性特征和良好文化适应性不但 弥补了以往研究取向的缺憾而且使得研究的生态效度得以提升,顺应了时代发展赋予 中国信任问题研究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信任:社会心态;文化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7-007808 作者简介:井世洁,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上海201620) 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是个体在心理上减少复杂性而获得本体 安全感的必要途径,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社会整合力量。当前,中 国进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阶段: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在直接致使关系网的异质性、松散型扩 大的同时,也使得关系网对个人的约束力显著下降。此情之下,建立在熟悉度及人际感情联系基 础上,以了解和掌握对方信息为前提的传统意义上的信任模式遇到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有使 整个社会的信任结构呈现出离散乃至于解体之态势,而在此过程中与新的社会生活情态相匹配的 新型的信任结构尚未完全建立,更没有完善,两者交织使得社会出现了不容忽视的“信任危 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能够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对中国社会信任问题予以全面而深入的分 析,一方面从学理中寻求中西方信任问题研究真正对接的路径(“社会学问题”),另一方面也是 在现实中探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信任路径(“社会问题”),进而从中寻求两者之间的显著的 “社会关联性”①。 一、对中国人信任问题研究的理路分析 中国人的信任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中国文化主体性角度的信任研究一直潜 藏在对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特征的探讨分析中,主要关注点在于中国人的信任特点和建立方 式等方面。 收稿日期:2011-12-27 ①[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285页。 7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7期 井世洁: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收稿日期: 2011-12-27 ¹ [美 ] 罗伯特# K1 默顿: 5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6, 唐少杰等译, 译林出版社 2006年版, 第 262 - 285页。 转 型 期 中 国 社 会 信 任 问 题 研 究 的 路 径 选 择 ) )) 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 井世洁 摘 要: 信任在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对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的 关注却更多以 / 人际 0 和 /关系 0 作为切入点, 随着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不断推进, 有必要对中国人信任研究的内涵加以拓展并深入探索。西方信任研究无疑为当前中国信 任问题的良好把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基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信任研究路径, 将信任看 作是一种作为社会心态的 /共享态度 0, 这一视角的整合性特征和良好文化适应性不但 弥补了以往研究取向的缺憾, 而且使得研究的生态效度得以提升, 顺应了时代发展赋予 中国信任问题研究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 信任; 社会心态; 文化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C91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5833( 2011) 07-0078-08 作者简介: 井世洁,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上海 201620) 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是个体在心理上减少复杂性而获得本体 安全感的必要途径, 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社会整合力量。当前, 中 国进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阶段: 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在直接致使关系网的异质性、松散型扩 大的同时, 也使得关系网对个人的约束力显著下降。此情之下, 建立在熟悉度及人际感情联系基 础上, 以了解和掌握对方信息为前提的传统意义上的信任模式遇到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并有使 整个社会的信任结构呈现出离散乃至于解体之态势, 而在此过程中与新的社会生活情态相匹配的 新型的信任结构尚未完全建立, 更没有完善, 两者交织使得社会出现了不容忽视的 / 信任危 机 0。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能够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对中国社会信任问题予以全面而深入的分 析, 一方面从学理中寻求中西方信任问题研究真正对接的路径 ( /社会学问题 0 ), 另一方面也是 在现实中探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信任路径 ( / 社会问题 0 ), 进而从中寻求两者之间的显著的 / 社会关联性 0 ¹ 。 一、对中国人信任问题研究的理路分析 中国人的信任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基于中国文化主体性角度的信任研究一直潜 藏在对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特征的探讨分析中, 主要关注点在于中国人的信任特点和建立方 式等方面。 78
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井世洁: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众多研究都表明,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的。关系建构的核 心是血缘家族关系,但中国文化中的“家”是可以伸缩的,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自己人” 的边界拓展到与其没有血缘联系的其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形成弹性的、可以延伸的,即使有明确 边界也是可以改变的、非常灵活的有差序的“信任格局”①。所以,中国人的信任不是如福山所 言的“永远的不信任”,而仅仅是“起点上的不信任”,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度的增加,逐 渐形成相互的义务关联,从而产生相互信任。 “关系”是建构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取向”的信任也是中国人信任的主要方式。 根据杨中芳关于人际关系进展三阶段理论②,中国人的信任是一种基于个人关系连带及后天成就 而形成的,既有人情成分,又立基于后天理性计算基础之上的由人际关系中衍生出来的“人际 信任”。其核心是建立在对被信任方的人品、意愿和行为举止的评价等认知成分基础之上的双方 在心理情感上的亲密认同,要达到此目的,主要通过“关系运作”的方式,从人情入手,强化 情感(或义务)关联,运用关系网建立“人情”信任。如乔健总结出当代中国人建立和维持关 系的袭、认、拉、钻、套、联六种方法③,杨美惠通过在北京的访谈发现人们主要采用请客、送 礼、做人情三种方法来发展关系④。 很显然,上文中提到的研究大多是以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体系为背景,而当前中国社会的急速 变迁对原有的人际信任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应对这种变动,许多研究者开始触及制度性信 任问题,但结果却令人遗憾,因为即使在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及流动性更大的情况下,人 们也主要采用以交往经验和个人特性为基础的信任建构方式,很少采用以制度为基础的方式。怀 特利指出华人家族企业主往往努力发展与主要下属和生意伙伴的私人关系以建立他们之间的相互 信任⑤彭泗清考察了医患关系和经济合作关系情境中信任关系,结果发现利用关系网或请客送 礼等工具性方法和相互尊重、交流思想感情等情感型方法是中国人普遍使用的建立和增强信任的 机制。 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问题关注己久,早在一百多年前,传教士史密斯在其《仲国人的 性格》一书中就认为不诚实和相互不信任是中国人性格两大特点。韦伯也曾指出,“中国人彼此 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不信任,.中国人的信任不是建立在信仰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血 缘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家族亲戚关系或准亲戚关系之上,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 任”⑦。韦伯的这一论断后被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进一步引用和扩展,福山进而以人际之间的普遍 信任作为评价标准而将社会分为两种形式:高信任社会与低信任社会。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组织都 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基础上,对家族外的其他人缺乏信任,所以中国是一个低信任社 会,也即缺乏普遍信任的社会。由于家和血亲关系是相当固定的,外人无法进入家人和血亲关系 的圈子,与外人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屏障,因此与外人之间是一种“永远无法改变的不信任”。 与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的“特殊性信任”相对应,“普遍性信任”的对象则 扩展至“那些我们并不认识的人或可能与我们不同的人”®它建立在现代“匿名社会”关系网 对个人约束力降低,各种制度规则逐渐成为个体互动交往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是对陌生人无感 情的和普遍的信任模式,所以它既是建基于相对完备的社会制度基础上,而它的存在也是制度性 ①杨宜音:《“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②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社会学研究》199年第2期。 ③乔健:《关系刍议》《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台北)乙种之1012年,第345-360页。 1 Yang M ayfair Gfts Farors and Banquets The Art of SocilRelatinshp n China,lthaca ComellUniversiy Press 1994. W hiky R.D.The Social Constructin of Business Systes in East Asin Organiation Stdies 1991 12(1):128. @彭泗清:酷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牡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⑦[德]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 Ushner EM.TheM oral Foundations of Trust "Tust n the Know ledge Society"for the Sym posim of"Trust n the Knov bdge Socety”,2002p15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enk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7期 井世洁: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众多研究都表明, 中国社会是 /关系本位 0 的, 关系建构的核 心是血缘家族关系, 但中国文化中的 /家 0 是可以伸缩的,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 /自己人0 的边界拓展到与其没有血缘联系的其他人的交往关系中, 形成弹性的、可以延伸的, 即使有明确 边界也是可以改变的、非常灵活的有差序的 /信任格局0 ¹ 。所以, 中国人的信任不是如福山所 言的 / 永远的不信任0, 而仅仅是 / 起点上的不信任 0,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度的增加, 逐 渐形成相互的义务关联, 从而产生相互信任。 /关系0 是建构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取向0 的信任也是中国人信任的主要方式。 根据杨中芳关于人际关系进展三阶段理论º , 中国人的信任是一种基于个人关系连带及后天成就 而形成的, 既有人情成分, 又立基于后天理性计算基础之上的由人际关系中衍生出来的 /人际 信任0。其核心是建立在对被信任方的人品、意愿和行为举止的评价等认知成分基础之上的双方 在心理情感上的亲密认同, 要达到此目的, 主要通过 /关系运作 0 的方式, 从人情入手, 强化 情感 (或义务 ) 关联, 运用关系网建立 /人情 0 信任。如乔健总结出当代中国人建立和维持关 系的袭、认、拉、钻、套、联六种方法» ; 杨美惠通过在北京的访谈发现人们主要采用请客、送 礼、做人情三种方法来发展关系¼。 很显然, 上文中提到的研究大多是以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体系为背景, 而当前中国社会的急速 变迁对原有的人际信任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为应对这种变动, 许多研究者开始触及制度性信 任问题, 但结果却令人遗憾, 因为即使在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及流动性更大的情况下, 人 们也主要采用以交往经验和个人特性为基础的信任建构方式, 很少采用以制度为基础的方式。怀 特利指出华人家族企业主往往努力发展与主要下属和生意伙伴的私人关系以建立他们之间的相互 信任½ 。彭泗清考察了医患关系和经济合作关系情境中信任关系, 结果发现利用关系网或请客送 礼等工具性方法和相互尊重、交流思想感情等情感型方法是中国人普遍使用的建立和增强信任的 机制¾。 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问题关注已久, 早在一百多年前, 传教士史密斯在其 5中国人的 性格6 一书中就认为不诚实和相互不信任是中国人性格两大特点。韦伯也曾指出, /中国人彼此 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不信任, , ,中国人的信任不是建立在信仰共同体的基础之上, 而是建立在血 缘共同体的基础之上, 即建立在家族亲戚关系或准亲戚关系之上, 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 任 0 ¿。韦伯的这一论断后被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进一步引用和扩展, 福山进而以人际之间的普遍 信任作为评价标准而将社会分为两种形式: 高信任社会与低信任社会。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组织都 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基础上, 对家族外的其他人缺乏信任, 所以中国是一个低信任社 会, 也即缺乏普遍信任的社会。由于家和血亲关系是相当固定的, 外人无法进入家人和血亲关系 的圈子, 与外人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屏障, 因此与外人之间是一种 /永远无法改变的不信任0。 与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的 /特殊性信任 0 相对应, / 普遍性信任 0 的对象则 扩展至 /那些我们并不认识的人或可能与我们不同的人0 À, 它建立在现代 / 匿名社会 0 关系网 对个人约束力降低, 各种制度规则逐渐成为个体互动交往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 是对陌生人无感 情的和普遍的信任模式, 所以它既是建基于相对完备的社会制度基础上, 而它的存在也是制度性 79 ¹ º » ¼ ½ ¾ ¿ À 杨宜音: 5 /自己人0: 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杨中芳、彭泗清: 5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 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乔健: 5关系刍议6, 5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6 (台北 ) 乙种之 10, 1982年, 第 345- 360页。 Yang, M ayfair1G ifts, F avors and Banqu ets: The Art of Socia lR ela tion ship in C hina, Ithaca: CornellUn iversity Press1 19941 W h itley, R1D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System s in East Asia, Organ ization S tud ies, 1991, 12( 1): 1281 彭泗清: 5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德 ] 韦伯: 5儒教与道教6, 洪天富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261页。 Uslan er E1M1 TheM oral Foundations of Tru st1 / T ru st in the Know ledge S ociety0 for the Sym posium of / Trust in the Know ledge Society0, 2002, p1 151
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井世洁: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信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沿着西方学者针对普遍特殊信任区分的研究 路径,中国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性信任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一类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信任结构仍然 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的发育明显不足①。第二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 国是一个普遍信任较高的国家。英格哈特连续三次对各国价值观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相信大多数 人值得信任的比例居于世界前列②,国内也有学者经过调查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③。还有一类观 点认为中国文化虽然具有关系特殊主义的特点,但也可以容纳某种程度的普遍信任④,而且随着 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一些华人社区己经建立起了普遍性信任⑤。既然中国是一个关系取向的熟人 社会,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关系便成为又一个关注焦点。在韦伯及其追随者们的二元论视角来 看,特殊性信任与普遍性信任是单一维度上相对的两极,其隐含意义在于两种信任完全不同且相 互排斥、难以兼容,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并非相互冲突、此消彼长,而是共 同存在且相互独立,普遍信任的程度因人情及关系网等情境因素的变动而有所变动©。同时,相 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人的普遍信任也并非是一元结构,而是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多元结构⑦。 尽管很多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问题很感兴趣,也己经意识到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体现出中国信任研究的社会现实敏感度,但令人遗憾的是, 己有经验研究始终是以人际交往和关系角度为切入点,关注的仅仅是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信任, 即使对作为制度信任基础的普遍性信任的测量也主要采用诸如“对社会大多数人”这样的人际 信任方式,远未将对事件或系统的信任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中去。近年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 大对制度信任的需求与中国传统信任结构之间的落差导致了信任危机的爆发,这己引起如郑也 夫、林聚任等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他们大多是以将西方社会信任理论与中国转型期国情现状相结 合而做的理论探讨,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走出中国人信任研究的“关系取向”拘囿,将信任置 之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当中,深入了解中国民众信任的构成维度及其 特征,而在此方面,西方关于社会信任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框架。 二、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主要框架 在西方,信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社会学家很早就开始对信任以及与信任有关 的现象展开研究,如涂尔干、帕森斯分别探讨了与信任有关的“社会团结”与“承诺”等现象, 韦伯和齐美尔则直接研究了信任问题,但当时的研究仅仅是对信任的基本问题所做的初步探索和 零星研究。当社会信任问题逐渐得到广大研究者关注并成为显学后,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如 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都有学者涉足信任课题的研究。 (一)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 最早对信任进行的系统性、科学化研究来自于社会心理学。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多依奇 使用“囚徒困境”实验,对人际之间的信任进行研究,他发现信任是对情境的反应,信任双方 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尽管多依奇的研究结果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但他的研究 ①林聚任:《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重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2 Ing khart R.Trust W ell-beng and Denocracy.IW amren Mark E..Den ocracy and Trust N eYork Can brilge University Pss1999p91. ③参见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牡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张建新、M.H.Bod《指向具体 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心理学报》193年第2期。 ④参见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社会学研究》2002年3期:胡荣、李静 雅《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社会》2006年第6期。 ⑤卢春龙:《社会信任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参见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⑦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像牡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cnk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7期 井世洁: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信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沿着西方学者针对普遍 /特殊信任区分的研究 路径, 中国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性信任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一类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信任结构仍然 以特殊信任为主, 普遍信任的发育明显不足¹ 。第二种观点认为, 相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中 国是一个普遍信任较高的国家。英格哈特连续三次对各国价值观进行研究, 发现中国相信大多数 人值得信任的比例居于世界前列º , 国内也有学者经过调查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还有一类观 点认为中国文化虽然具有关系特殊主义的特点, 但也可以容纳某种程度的普遍信任¼, 而且随着 现代化进程的深入, 一些华人社区已经建立起了普遍性信任½ 。既然中国是一个关系取向的熟人 社会,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关系便成为又一个关注焦点。在韦伯及其追随者们的二元论视角来 看, 特殊性信任与普遍性信任是单一维度上相对的两极, 其隐含意义在于两种信任完全不同且相 互排斥、难以兼容,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并非相互冲突、此消彼长, 而是共 同存在且相互独立, 普遍信任的程度因人情及关系网等情境因素的变动而有所变动¾。同时, 相 较于其他国家, 中国人的普遍信任也并非是一元结构, 而是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多元结构¿。 尽管很多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问题很感兴趣, 也已经意识到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 /传统 0 社会向 /现代0 社会的转型过程, 体现出中国信任研究的社会现实敏感度, 但令人遗憾的是, 已有经验研究始终是以人际交往和关系角度为切入点, 关注的仅仅是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信任, 即使对作为制度信任基础的普遍性信任的测量也主要采用诸如 /对社会大多数人 0 这样的人际 信任方式, 远未将对事件或系统的信任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中去。近年来,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 大对制度信任的需求与中国传统信任结构之间的落差导致了信任危机的爆发, 这已引起如郑也 夫、林聚任等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他们大多是以将西方社会信任理论与中国转型期国情现状相结 合而做的理论探讨, 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走出中国人信任研究的 /关系取向 0 拘囿, 将信任置 之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当中, 深入了解中国民众信任的构成维度及其 特征, 而在此方面, 西方关于社会信任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框架。 二、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主要框架 在西方, 信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社会学家很早就开始对信任以及与信任有关 的现象展开研究, 如涂尔干、帕森斯分别探讨了与信任有关的 / 社会团结 0 与 /承诺 0 等现象, 韦伯和齐美尔则直接研究了信任问题, 但当时的研究仅仅是对信任的基本问题所做的初步探索和 零星研究。当社会信任问题逐渐得到广大研究者关注并成为显学后, 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 如 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都有学者涉足信任课题的研究。 (一 ) 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 最早对信任进行的系统性、科学化研究来自于社会心理学。 1958年, 美国心理学家多依奇 使用 /囚徒困境 0 实验, 对人际之间的信任进行研究, 他发现信任是对情境的反应, 信任双方 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尽管多依奇的研究结果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 但他的研究 80 ¹ º » ¼ ½ ¾ ¿ 林聚任: 5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重建6,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第 157页。 Ing lehart, R1 Tru st, W ell- being and Dem ocracy1 InW arren, Mark E1, Dem ocracy and Tru st, N ewYork: Cam bridge Un iversity Press, 1999, p1 911 参见王绍光、刘欣 5信任的基础: 一种理性的解释6, 5社会学研究6 2002年第 3期; 张建新、M1H1Bond 5指向具体 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 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6, 5心理学报6 1993年第 2期。 参见李伟民、梁玉成 5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 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6, 5社会学研究6 2002年 3期; 胡荣、李静 雅 5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6, 5社会6 2006年第 6期。 卢春龙: 5社会信任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6, 5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6 2009年第 3期。 参见王飞雪、山岸俊男 5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6, 5社会学研究 6 1999年第 2期; 彭泗清 5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王飞雪、山岸俊男: 5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井世洁: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开创了心理学人际信任研究的先河,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之一。随后,心理学家罗特和赖 兹特曼等人以实验、测量等方法证明信任是经过社会学习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内在性格特 质或信念的观点。但人际信任是至少涉及两个人的社会心理现象,除了要考察信任者的特征之 外,被信任者的特征也应被予以考虑,约翰逊-乔治等从财物、可靠性、交换隐私、身体安全等 四个不同方面来测量亲密关系中的人际信任①。梅耶等指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一个人可不 可信,即:能力、仁爱与正直②。 由于当时在世界社会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是个体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因此,信任的心理 学研究沿袭了北美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主义传统,信任被理解为“一种心理上的状态,是一种在 对某一愿望或行为带有积极期望的基础上,愿意接受打击的心理状态”③。在这里,信任仅仅是 指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信任,不包含对事件或系统的信任:信任的本质被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 个体的一种期待、态度或行为倾向,而非实际行动:再以,信任应该建立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 的人际互动基础上,而社会心理学家却将其从社会文化情境中抽离出来,仅从信任双方的人格特 质、能力、信念等方面予以考察,所以说,虽然心理学的信任研究是现代信任研究的逻辑起点, 但囿于关注人际的微观研究视角以及封闭实验室和精巧人格量表的方法限制,使得对信任的认识 难以深化发展。 (二)信任是一种社会简化的机制 与中国人的信任研究的人际路径不同,尽管当代西方信任研究肇始于心理学取向对人际信任 的探讨,但很快就走上了一条从宏观社会关系结构角度进行研究的道路。自20世纪70年代,伴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信任危机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进入了社会学家的视野,信任问题 开始成为社会学的热门课题。这一研究取向将信任看作是一种在互动框架中产生,既受心理影 响,也受社会系统影响的社会关系,它发生于个体、群体及社会组织之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 要保证。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卢曼在其《信任一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一书中开宗明义地 指出信任是“人性和世界的自明事态的‘本性'”④是对付不确定性的一种策略,是简化复杂 性的社会机制。如果没有信任,人类只能进行非常简单的当场互动合作,而高度分化的现代社 会,人们面对一个超级复杂的世界,必须在“没有充分知识把握的情况下行动并主动地使自己 卷入其中”®,卢曼区分出两种类型的信任:人格信任和系统信任。熟悉是人格信任的基础,但 当社会秩序变得复杂多变时,熟悉和信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相互加强的关系,以真理、权利、货 币等为“载体”的系统信任简化了纷繁复杂的由陌生人组成的、大量的一次性社会互动所需的 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复杂过程。 作为社会学“结构化理论”的提出者,吉登斯另辟蹊径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信任的本质、 类型、作用及信任产生的基础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吉登斯看来,世界的变化与突发 事件使人们无论行动与否都处在一种风险之中,而这将导致社会个体努力寻找维护本体性安全、 缓解存在性焦虑或忧虑的有效方法,而信任机制便是人们抵御风险获得安全感的化解或预防之 道。吉登斯将信任看作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 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性知识的正确性的信 1 Johnson-Geor:C.E,Sw ap W.C.Measurment of Specific hterpersonal Tust Construction and Valilatin of a Scak to AssessT rust n a Specific Other Joumal of Persomality and Social Psydology 1982 43 1306-1317. 2 M ayer R.C..Dav is J H.,Schoom an F.D.An Integmative M odel of O rgan izat onal Trust A odmy of M anagen et Reriec 199520709-734. L indskol ST nust devebpent theGRII proposal and he effects on concilabry acts on conflit and cooperatin.Psycology Bull 197885772-793. ④⑤[德】尼古拉斯·卢曼:《信任一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5年版, 第1、103页。 81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7期 井世洁: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开创了心理学人际信任研究的先河, 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之一。随后, 心理学家罗特和赖 兹特曼等人以实验、测量等方法证明信任是经过社会学习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内在性格特 质或信念的观点。但人际信任是至少涉及两个人的社会心理现象, 除了要考察信任者的特征之 外, 被信任者的特征也应被予以考虑, 约翰逊 -乔治等从财物、可靠性、交换隐私、身体安全等 四个不同方面来测量亲密关系中的人际信任¹ 。梅耶等指出,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一个人可不 可信, 即: 能力、仁爱与正直º 。 由于当时在世界社会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是个体主义的社会心理学, 因此, 信任的心理 学研究沿袭了北美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主义传统, 信任被理解为 /一种心理上的状态, 是一种在 对某一愿望或行为带有积极期望的基础上, 愿意接受打击的心理状态 0 » 。在这里, 信任仅仅是 指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信任, 不包含对事件或系统的信任; 信任的本质被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 个体的一种期待、态度或行为倾向, 而非实际行动; 再以, 信任应该建立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 的人际互动基础上, 而社会心理学家却将其从社会文化情境中抽离出来, 仅从信任双方的人格特 质、能力、信念等方面予以考察, 所以说, 虽然心理学的信任研究是现代信任研究的逻辑起点, 但囿于关注人际的微观研究视角以及封闭实验室和精巧人格量表的方法限制, 使得对信任的认识 难以深化发展。 (二 ) 信任是一种社会简化的机制 与中国人的信任研究的人际路径不同, 尽管当代西方信任研究肇始于心理学取向对人际信任 的探讨, 但很快就走上了一条从宏观社会关系结构角度进行研究的道路。自 20世纪 70年代, 伴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 信任危机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进入了社会学家的视野, 信任问题 开始成为社会学的热门课题。这一研究取向将信任看作是一种在互动框架中产生, 既受心理影 响, 也受社会系统影响的社会关系, 它发生于个体、群体及社会组织之间, 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 要保证。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卢曼在其 5信任)) ) 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 6 一书中开宗明义地 指出信任是 /人性和世界的自明事态的 -本性 . 0 ¼, 是对付不确定性的一种策略, 是简化复杂 性的社会机制。如果没有信任, 人类只能进行非常简单的当场互动合作, 而高度分化的现代社 会, 人们面对一个超级复杂的世界, 必须在 / 没有充分知识把握的情况下行动并主动地使自己 卷入其中0 ½ , 卢曼区分出两种类型的信任: 人格信任和系统信任。熟悉是人格信任的基础, 但 当社会秩序变得复杂多变时, 熟悉和信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相互加强的关系, 以真理、权利、货 币等为 /载体0 的系统信任简化了纷繁复杂的由陌生人组成的、大量的一次性社会互动所需的 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复杂过程。 作为社会学 /结构化理论 0 的提出者, 吉登斯另辟蹊径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信任的本质、 类型、作用及信任产生的基础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吉登斯看来, 世界的变化与突发 事件使人们无论行动与否都处在一种风险之中, 而这将导致社会个体努力寻找维护本体性安全、 缓解存在性焦虑或忧虑的有效方法, 而信任机制便是人们抵御风险获得安全感的化解或预防之 道。吉登斯将信任看作是 /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 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 或事件中, 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 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性知识的正确性的信 81 ¹ º » ¼ Johnson - G eorge, C1E1, & Sw ap, W1C1 M easurem en t of Sp ecific In terpersonal Trust: Con 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ca le to AssessT rust in a Sp ecific Other, Journa l of P ersona lity and S ocial P sychology, 1982, 43: 1306- 13171 M ayer, R1C1, Dav is, J1H1, & S choorm an, F1D1 An In tegrative M odel of O rgan ization al Trust, A cad emy of M anagem en t R eview, 1995, 20: 709- 7341 L indskold S1T rust developm en t, theGRIT proposal and the effects on conciliatory acts on con flict and cooperation1P sychology Bu ll, 1978, 85: 772- 7931 ½ [德 ] 尼古拉斯# 卢曼: 5信任) ) ) 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6, 瞿铁鹏、李强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年版, 第 1、103页
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井世洁: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念”,是“与现代性相关连的扩展了的时-空伸延的基础”①。很显然,信任指的是个体在信息不 完整或结果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生存环境和未来状况所持有的一种乐观态度。吉登斯对于信任的 看法既包括“人对人的信任”,也包括“人对系统的信任”,随着现代性制度的发展“人对人的 信任”逐渐会被“人对系统的信任”所代替,抽象体系信任会成为现代社会的信任机制。吉登 斯对于以现代性为基础的风险社会与社会信任类型之间关系的论述是对卢曼的社会系统性信任的 发展和深化。 沿着社会结构变迁和与之相匹配的信任类型的走向,很多社会学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巴伯 回顾了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和职业领域中信任的表现形式。区分出对人的一般性信任、胜任人际 关系及社会制度角色的技能信任,及对被托付的责任及义务之彻底承担的信任。祖克尔从发生学 的角度界定了三种信任的机制:由交往经验产生的信任、源于特征的信任和源于制度的信任。沙 皮若等人认为存在三种信任模式:威慑型信任、了解型信任和认同型信任,他们的了解型信任与 认同型信任仍是人际视角的,但威慑型信任却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考察信任建立的机制。 社会信任研究在肯定信任的交往性特征的基础上,将信任置于宏观的社会空间之中,突出了 社会结构、制度变迁等因素对信任的迫切需要,特别是“信任结构”、“系统信任”、“制度信 任”等概念的提出和对社会信任的类型、运作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的关注,实现了信任研究学科 视野的拓展,为信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任是一种社会文化 将信任看作是一种建立在习俗、传统和宗教基础上的文化,并以此解释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 状况是对信任的另一种解读。 波兰著名社会学家什托姆普卡则把信任看作是一种文化规则,认为信任应该属于里维斯和维 格特意义上的纯粹“社会现实”水平上②。它是社会整体的属性,而不是关系或个体的属性。如 果规则要求信任被一个社会共享,而且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这些规则是给予的和外部的,那么它 们就会对实际的给予或回收信任的行动进行有力的约束。 福山,一个力图解释不同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的经济学家,认为信任是从一个行为规范、诚 实而合作的社区中产生的一种期待,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特征,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 成员的素质,它使自发社会交往、团体的凝聚、政治参与等成为可能。 如果说是福山将信任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并开始探讨信任之于人类经济生活的作 用,那么将信任与民主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当属阿尔蒙特和弗巴。他们认为民主结构的稳定必 须与相应的公民文化相匹配,“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撑一个民主的系统,不然,这个系统成功的 机会是很渺茫的”③。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④ 而信任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民主政治成长发挥重大影响,“社会信任有助于这些国家 公民们的政治合作,若没有它,民主政治是不可能实现的”®。 英国社会学家帕特南在既有的关于公民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意大利的不同地区的历史发 展特点及现状,指出信任是一种“道德资源”,是个人所寄身其间的社会结构的特性,是伦理道 德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维持了经济发展的独立,确保了政府的绩效@。“信任是社会资本必不可 少的组成部分”,“是使民主得以运转的关键因素”⑦。 将信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其出发点是为了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形 ①[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②【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程胜利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7页。 ③©[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一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 586页。 ④[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一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⑥⑦[英)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一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200、119页。 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
社会科学 2011年第 7期 井世洁: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念 0, 是 /与现代性相关连的扩展了的时 - 空伸延的基础0 ¹ 。很显然, 信任指的是个体在信息不 完整或结果不确定的条件下, 对生存环境和未来状况所持有的一种乐观态度。吉登斯对于信任的 看法既包括 /人对人的信任0, 也包括 / 人对系统的信任 0, 随着现代性制度的发展 / 人对人的 信任0 逐渐会被 /人对系统的信任0 所代替, 抽象体系信任会成为现代社会的信任机制。吉登 斯对于以现代性为基础的风险社会与社会信任类型之间关系的论述是对卢曼的社会系统性信任的 发展和深化。 沿着社会结构变迁和与之相匹配的信任类型的走向, 很多社会学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巴伯 回顾了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和职业领域中信任的表现形式, 区分出对人的一般性信任、胜任人际 关系及社会制度角色的技能信任, 及对被托付的责任及义务之彻底承担的信任。祖克尔从发生学 的角度界定了三种信任的机制: 由交往经验产生的信任、源于特征的信任和源于制度的信任。沙 皮若等人认为存在三种信任模式: 威慑型信任、了解型信任和认同型信任, 他们的了解型信任与 认同型信任仍是人际视角的, 但威慑型信任却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考察信任建立的机制。 社会信任研究在肯定信任的交往性特征的基础上, 将信任置于宏观的社会空间之中, 突出了 社会结构、制度变迁等因素对信任的迫切需要, 特别是 / 信任结构 0、 / 系统信任0、 /制度信 任 0 等概念的提出和对社会信任的类型、运作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的关注, 实现了信任研究学科 视野的拓展, 为信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 信任是一种社会文化 将信任看作是一种建立在习俗、传统和宗教基础上的文化, 并以此解释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 状况是对信任的另一种解读。 波兰著名社会学家什托姆普卡则把信任看作是一种文化规则, 认为信任应该属于里维斯和维 格特意义上的纯粹 / 社会现实 0 水平上º 。它是社会整体的属性, 而不是关系或个体的属性。如 果规则要求信任被一个社会共享, 而且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这些规则是给予的和外部的, 那么它 们就会对实际的给予或回收信任的行动进行有力的约束。 福山, 一个力图解释不同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的经济学家, 认为信任是从一个行为规范、诚 实而合作的社区中产生的一种期待, 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特征, 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 成员的素质, 它使自发社会交往、团体的凝聚、政治参与等成为可能。 如果说是福山将信任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并开始探讨信任之于人类经济生活的作 用, 那么将信任与民主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当属阿尔蒙特和弗巴。他们认为民主结构的稳定必 须与相应的公民文化相匹配, /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撑一个民主的系统, 不然, 这个系统成功的 机会是很渺茫的 0 » 。政治文化是 / 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0 ¼, 而信任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民主政治成长发挥重大影响, /社会信任有助于这些国家 公民们的政治合作, 若没有它, 民主政治是不可能实现的0 ½ 。 英国社会学家帕特南在既有的关于公民文化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意大利的不同地区的历史发 展特点及现状, 指出信任是一种 /道德资源0, 是个人所寄身其间的社会结构的特性, 是伦理道 德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维持了经济发展的独立, 确保了政府的绩效¾。/信任是社会资本必不可 少的组成部分0, /是使民主得以运转的关键因素0 ¿ 。 将信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其出发点是为了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形 82 ¹ º » ¼ ¾ [美 ] 安东尼# 吉登斯: 5现代性的后果6, 田禾译, 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30页。 [波兰 ] 彼得# 什托姆普卡: 5信任: 一种社会学理论6, 程胜利译, 中华书局 2005年版, 第 87页。 ½ [美 ] 阿尔蒙德、维巴: 5公民文化) ) ) 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6, 马殿君等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第 586页。 [美 ] 阿尔蒙德、鲍威尔: 5比较政治学) ) ) 体系、过程和政策6, 曹沛霖等译, 东方出版社 2007年版, 第 26页。 ¿ [英 ] 罗伯特# 帕特南: 5使民主运转起来) ) ) 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6, 王列、赖海榕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00、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