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3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32005 第45卷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Vol.45 (总195期) (SOCIAL SCIENCE EDITION) General No.195 比较视域中的中西信任观 林滨,李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中国作为典型的东方国家与西方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的路径、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本 文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下对中西方信任观的同异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其相同之处:在信任与人的向度上,中 西方皆从本体论的高度子以诠释:在信任与社会的向度上,中西方皆将信任视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保障。其相 异之处:诚信取意不同一作为个人品质的诚信和作为平等主体交往的信用:维系诚信的载体不同一心性 和契约:诚信的社会机制不同一单方承诺、良心维系和双方契约、法律保障。 关键词:比较:诚信:信用:制度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503-0101-07 随着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发展,“传统伦理 照中、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经纬交错中逐 的现代转型”正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呈 渐展现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现出来。诚信,这个曾经是中华民族立人之本的 其一,对诚信取意的轻重不同。从词义来看, “为人之性”,在市场经济的“解构”中正发生着变 在英文中,believe、tust、credit三个词常用来表达 异。的确,“诚信问题”伴随中国社会的转型己经 信任的概念。“《韦氏英语辞典(1996》,believe作 凸显出来,其角色亦由个人品质、私人交往领域的 为动词使用,表示接受某件事物的真实性,确信某 有限制信任道德,转为公共生活的普遍要求,传统 事的好意、功效、能力或认为是真实可靠的(第 诚信伦理能否承应这种要求?其变异的合理性何 lO4页)。在这个意义上,believe主要强调事物的 在?显然,理性的批判是发展建构的必要前提和 物理特征。另一方面ust被解释为对人或对物 基础,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明路径、不同发展阶 的特性、能力、力量和真实性的确实信赖,或者是 段的中西诚信观的比较视域,无疑为建立适应中 对人的信任(第1296页),强调对人性的期待,从 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信任伦理提供理论的参考与实 trst引伸出来的关联词有trustful、trustworthy和 践的引导。 entrus过等等,这类词常用于表示人际间的信任。 再者rd血用来表示对事物真实性的信任、好的 一、中西信任观的差异性 名声、荣誉或认可等意(第272页)。”(67 在中文里,与英语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四个概 纵观中西社会文明变迁的历史,诚信问题均 念,即信、信任、信赖和信用。信字,本意是“言语 为文明之意,道德之首,但对诚信为何、何以诚 真实。诚实不欺”,与“诚”一字含义基本相同。东 信、对谁诚信等具体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中西 汉学者许慎(58~147)的《说文解字》解释说“诚. 信任观的差异是在中西不同文化传统与思想的观 信也4(®)。诚、信互训,表明含义一致。信的 幸收稿日期:2004-12-29 作者简介:林滨(1963-),女,福建长乐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讲师。 李葬(1957-),女,广东蕉岭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201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utp://wwenki.net
* 收稿日期: 2004- 12- 29 作者简介: 林 滨( 1963- ) , 女, 福建长乐人,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讲师。 李 萍( 1957- ) , 女, 广东蕉岭人,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 年第 3 期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No . 3 2005 第 45 卷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Vol. 45 ( 总 195 期)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General No. 195 比较视域中的中西信任观* 林 滨, 李 萍 (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 中国作为典型的东方国家与西方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的路径、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本 文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下对中西方信任观的同异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其相同之处: 在信任与人的向度上, 中 西方皆从本体论的高度予以诠释; 在信任与社会的向度上, 中西方皆将信任视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保障。其相 异之处: 诚信取意不同) )) 作为个人品质的诚信和作为平等主体交往的信用; 维系诚信的载体不同)) ) 心性 和契约; 诚信的社会机制不同) )) 单方承诺、良心维系和双方契约、法律保障。 关键词: 比较; 诚信; 信用; 制度 中图分类号: B82- 0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9639( 2005) 03- 0101- 07 随着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发展, / 传统伦理 的现代转型0正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呈 现出来。诚信, 这个曾经是中华民族立人之本的 / 为人之性0, 在市场经济的/ 解构0中正发生着变 异。的确, / 诚信问题0 伴随中国社会的转型已经 凸显出来, 其角色亦由个人品质、私人交往领域的 有限制信任道德, 转为公共生活的普遍要求, 传统 诚信伦理能否承应这种要求? 其变异的合理性何 在? 显然, 理性的批判是发展建构的必要前提和 基础, 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明路径、不同发展阶 段的中西诚信观的比较视域, 无疑为建立适应中 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信任伦理提供理论的参考与实 践的引导。 一、中西信任观的差异性 纵观中西社会文明变迁的历史, 诚信问题均 为文明之意, 道德之首, 但对诚信为何、何以诚 信、对谁诚信等具体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中西 信任观的差异是在中西不同文化传统与思想的观 照中、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经纬交错中逐 渐展现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对诚信取意的轻重不同。从词义来看, 在英文中, believe、trust 、credit 三个词常用来表达 信任的概念。/ 5韦氏英语辞典( 1996) 6, believe 作 为动词使用, 表示接受某件事物的真实性, 确信某 事的好意、功效、能力或认为是真实可靠的( 第 104 页) 。在这个意义上, believe 主要强调事物的 物理特征。另一方面 trust 被解释为对人或对物 的特性、能力、力量和真实性的确实信赖, 或者是 对人的信任( 第 1296 页) , 强调对人性的期待, 从 trust 引伸出来的关联词有 trustful、trustworthy 和 entrust 等等, 这类词常用于表示人际间的信任。 再者 credit 用来表示对事物真实性的信任、好的 名声、荣誉或认可等意( 第 272 页) 。0 [ 1] ( P67) 在中文里, 与英语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四个概 念, 即信、信任、信赖和信用。信字, 本意是/ 言语 真实。诚实不欺0, 与/ 诚0一字含义基本相同。东 汉学者许慎( 58~ 147) 的5说文解字6解释说/ 诚, 信也0 [ 2] ( P62) 。诚、信互训, 表明含义一致。信的 101
第一种基本含义是诚、实、专一不移、不欺等,朱熹 实无伪,斯可谓之忠信矣。”可(卷24)显然,这里 认为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3()。儒 的不欺”,即不虚情假意,强调的是内心态度:“不 家学说的仁、义、理、智、信这五常之一的信,就是 安”,即不妄说,不说谎强调的是外显言行。由 指这一含义。信的第二种含义和英文中的believe 此,信不过是忠的外显,两者的共同的本质是“良 相似,即当信与其他汉字连用指信任、信赖时,大 心之存,诚实无伪”。即维系“信”之载体在于人的 体是指相信、信行,即给予他人信任,不怀疑他人 心性,因此.对个体诚信的培养就理所当然地在心 的可信性。“信”的这种本质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就 性层面进行,反求自身,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 是信任,如《论语·学而》所云:“与朋友交,言而有 儒家学说一贯将道德的学习和修养称之为 信。[9)任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使用或任 “为己之学”,这种学问的特点是“入乎耳,乎心”, 用,因此.‘信任表示相信和托付。汉字的 造就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德首先就是要有一颗 ‘赖意思是依赖?和依靠’,‘信赖意指信任 诚心,所谓诚,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毋自欺”,用现 和依赖?或信任他人,‘信任’和信赖'在强调人 在的话说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不自欺欺人。 的可信性方面非常相似,两个词通常作为同一概 诚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和境界,同时也是一个修习 念替换使用,只是信任比较具体,信赖比较抽象。 的过程。《大学》把诚意作为修德之要旨,朱熹《集 :信用的原意是指相信和使用,与信任相似, 注》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言欲自修者知 但是这一用法在目前己少见,在日常生活中作为 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 名词使用,表示遵守诺言’、‘守信和信誉’… 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 和英文的credit意思比较接近。”[) 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 通过对“信”字的字意分析,我们概括出与信 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 密切的三个词:诚信、信任与信用。在三者之间, 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不能自 诚信是指个人的品性真实不欺:信任是指个人对 诚其意,修德就无从谈起。诚意所达到的程度,又 他人的相信而敢于托付的程度:信用则是诚信与 决定了一个人修德所达到的程度。《中庸》说:“惟 信任之间的中介,一个人可以通过实践诚信而具 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有好的信用,从而获得别人的信任。不过,尽管在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 中英文中皆有三个具相似含义的词,但从中西文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0“精诚所 明历史变迁与实践的角度,中西信任观的取意之 至,金石为开”,到了至诚的境界,自我高度统一, 重或侧重向度是不同的。中国的“信”着重于诚 自我的天然性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最终达到 信,西方的信”突出“信用”,两者以此不同的向度 赞助天地化育的境界。可以说,只有修身养性.以 构建了不同的信任观。 诚待人,人才能形成诚信的人格,才会赢得人们的 其二,维系诚信的载体不同。在中国信任观 普遍信赖。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 的思想中,关注的重点是诚信,而诚信又源于良 人信之,这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可以说,在中 心,是与固于内心的忠”的德性密切相关,春秋时 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主要是被作为对人的基本评 期的《国语·晋语》说:“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 价尺度和人们应当遵循的基本生活信条,沿着道 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故不可扫也。1P6意 德层面,在心性之学的纬度中发展的。 思是说:忠发自内心,信是力行承诺,这样德行因 西方信任观的重点是注重信用的向度。信用 为有深厚的基础,才不会动摇。宋代学者陆九渊 体现为关系的层面,主要发生在人们的经济活动 也指出:“忠者何?不欺之谓也:信者何?不妄之 或经济领域的交往关系之中。《新帕尔格雷夫法 谓也。人而不欺,何往而非忠;人而不妄,何往而 经济大辞典》在信任(Tst)的词条中指出:“个人 非信。忠与信初非有二也。特由其不欺于中而言 之间信任关系的动机结构的最本质的说明是一种 之,则名之以忠:由其不妄于外而言之,则名之以 交易,这种交易不能当场完成而要求在一方履行 信。果且有忠而不信者乎?果且有信而不忠者 之后或者收益依赖于另一方履行的一方作出郑重 乎?名虽不同,总其实而言之,不过良心之存,诚 承诺之后,另一方也同样地履行。(0《牛津法 994-2012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第一种基本含义是诚、实、专一不移、不欺等, 朱熹 认为/ 诚者何? 不自欺、不妄之谓也0 [ 3] ( P2878) 。儒 家学说的仁、义、理、智、信这五常之一的信, 就是 指这一含义。信的第二种含义和英文中的 believe 相似, 即当信与其他汉字连用指信任、信赖时, 大 体是指相信、信行, 即给予他人信任, 不怀疑他人 的可信性。/ 信0的这种本质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就 是信任, 如5论语#学而6所云: / 与朋友交, 言而有 信。0 [ 4] ( P3) / -任. 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使用. 或-任 用. , 因此, -信任. 表示相信和托付。 ,,汉字的 -赖. 意思是-依赖. 和-依靠. , -信赖. 意指-信任. 和-依赖. 或信任他人, -信任. 和-信赖. 在强调人 的可信性方面非常相似, 两个词通常作为同一概 念替换使用, 只是信任比较具体, 信赖比较抽象。 ,,-信用. 的原意是指相信和使用, 与信任相似, 但是这一用法在目前已少见,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 名词使用, 表示-遵守诺言. 、-守信. 和-信誉. ,, 和英文的 credit 意思比较接近。0 [ 1] ( P68) 通过对/ 信0字的字意分析, 我们概括出与信 密切的三个词: 诚信、信任与信用。在三者之间, 诚信是指个人的品性真实不欺; 信任是指个人对 他人的相信而敢于托付的程度; 信用则是诚信与 信任之间的中介, 一个人可以通过实践诚信而具 有好的信用, 从而获得别人的信任。不过, 尽管在 中英文中皆有三个具相似含义的词, 但从中西文 明历史变迁与实践的角度, 中西信任观的取意之 重或侧重向度是不同的。中国的/ 信0 着重于诚 信, 西方的/ 信0突出/ 信用0, 两者以此不同的向度 构建了不同的信任观。 其二, 维系诚信的载体不同。在中国信任观 的思想中, 关注的重点是诚信, 而诚信又源于良 心, 是与固于内心的/ 忠0的德性密切相关, 春秋时 期的5国语#晋语6说: / 忠自中, 而信自身, 其为德 也深矣, 其为本也固矣, 故不可扌月也。0 [ 5] ( P464) 意 思是说: 忠发自内心, 信是力行承诺, 这样德行因 为有深厚的基础, 才不会动摇。宋代学者陆九渊 也指出: / 忠者何? 不欺之谓也; 信者何? 不妄之 谓也。人而不欺, 何往而非忠; 人而不妄, 何往而 非信。忠与信初非有二也。特由其不欺于中而言 之, 则名之以忠; 由其不妄于外而言之, 则名之以 信。果且有忠而不信者乎? 果且有信而不忠者 乎? 名虽不同, 总其实而言之, 不过良心之存, 诚 实无伪, 斯可谓之忠信矣。0 [ 6] (卷32, P374) 显然, 这里 的/ 不欺0, 即不虚情假意, 强调的是内心态度; / 不 妄0, 即不妄说, 不说谎, 强调的是外显言行。由 此, 信不过是忠的外显, 两者的共同的本质是/ 良 心之存, 诚实无伪0。即维系/ 信0之载体在于人的 心性, 因此, 对个体诚信的培养就理所当然地在心 性层面进行, 反求自身, 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 儒家学说一贯将道德的学习和修养称之为 / 为己之学0, 这种学问的特点是/ 入乎耳, 乎心0, 造就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德首先就是要有一颗 诚心, 所谓诚, 用古人的话说就是/ 毋自欺0, 用现 在的话说就是实实在在, 真真切切, 不自欺欺人。 诚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和境界, 同时也是一个修习 的过程。5大学6把诚意作为修德之要旨, 朱熹5集 注6说: / 诚其意者, 自修之首也, ,言欲自修者知 为善以去其恶, 则当实用其力, 而禁止其自欺, 使 其恶恶则如恶恶臭, 好善则如好好色, 皆务决去而 求必得之, 以自快足于己, 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 人也。然其实与不实, 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 知之者, 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0 [ 7] ( P7) 不能自 诚其意, 修德就无从谈起。诚意所达到的程度, 又 决定了一个人修德所达到的程度。5中庸6说: / 惟 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能赞 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0 [ 8] ( P420) / 精诚所 至, 金石为开0, 到了至诚的境界, 自我高度统一, 自我的天然性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最终达到 赞助天地化育的境界。可以说, 只有修身养性, 以 诚待人, 人才能形成诚信的人格, 才会赢得人们的 普遍信赖。自尊者人尊之, 自敬者人敬之, 自信者 人信之, 这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可以说, 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 诚信主要是被作为对人的基本评 价尺度和人们应当遵循的基本生活信条, 沿着道 德层面, 在心性之学的纬度中发展的。 西方信任观的重点是注重信用的向度。信用 体现为关系的层面, 主要发生在人们的经济活动 或经济领域的交往关系之中。5新帕尔格雷夫法 经济大辞典6在信任(Trust) 的词条中指出: / 个人 之间信任关系的动机结构的最本质的说明是一种 交易, 这种交易不能当场完成而要求在一方履行 之后或者收益依赖于另一方履行的一方作出郑重 承诺之后, 另一方也同样地履行。0 [ 9] ( P700) 5牛津法 102
律大辞典》对信用的定义是:“信用(redi),指在 社会法律发展程度的反映,也是信用的法律载体。 作为回报而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提供服务时.并非 法律与信用两者间的密合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实 立即进行偿付,而是允诺在将来进行偿付的作 现了个人信用与制度信用的统一。 法。0(2可见,在西方的文化意境和话语体系 “信用”的契约之道,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集中 中,可把“信用”的要义理解为对借的偿还和对允 体现。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视野切入,信用是 诺的履行。显然,这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步的杠杆。西方古典经济学 信”,后者是向内求己的德性之约,可靠心性来维 的代表亚当·斯密,从人的利己之心出发,在其《道 系。西方的信用”是建立在外化与实然的关系中 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冲,阐述了一个既简单而又 的,作为具体经济活动的交往关系,其“信用”必以 具普遍意义的道理:诚实守信利己利人:虚假欺诈 “契约”的形式来表达,而“契约”本身就是某种社 害己害人。他清楚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 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法律为支柱的社会 济行为都是自由的过程,因此人们必须按照公平 关系规约。因此,西方社会的信用主要是依托法 和信用的原则,才能与他人发生经济交往,并从中 律,保证契约的签订、实施与监督。 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如果普遍存在着商业欺 “信用”的契约之道,在西方社会有悠久深厚 诈行为,那就既不利于商人自己,也不利于社会利 的传统。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西方思想家大都 益。因为,作为价值规律的“看不见的手”一等 把信用作为正当、正义之要义。主张契约就是权 价交换原则,己经内含着普遍公正和信用的基础。 利的互相让渡,就是彼此承认平等权利并表现其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 让渡的意志。强调遵守约定、屡行信用就是正义, 中,直接转引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信用就是金 否则就是不正义。苏格拉底认为.正当是诚实和 钱”理念作为美国人的哲学和典型的资本主义精 偿还自己的债务:柏拉图指出,正义的人是一个守 神。韦伯指出:“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带 “誓约”的人:格劳修斯从人性出发,认为守约是人 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诚实有用,因为诚实能带来 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产生民法,它规定“有约 信誉:守时、勤奋、节俭都有用,所以都是美 必践,有害必偿,有罪必罚”:霍布斯则以正义之 德。”1四(P36 名,指出守约为正义之源,无契约即无所谓正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 有约而背约即为不义;洛克从政府的合法性的角 魂”,是经济领域中的黄金律”。 度,犀利地道明:如果按照契约受人民信托而存在 其三,诚信运作的社会机制不同。在中国信 的统治集团背信弃义,违约自是,人民则可以通过 任观的思想中,个体诚信品性的修行与养成是放 革命来将其推翻。可以说,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 在首位的,即诚信的运作机制是建立在对人潜在 史过程和思想发展的两个层面上,社会契约论作 美德的相信为前提,来启动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 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举 的循环链条的。换言之,其运作机制的逻辑程序 足轻重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是:首先以自己的诚信来取得对方的信任,然后对 “信用”的契约之道,在西方法治社会的完善 方以诚信回报,使自己产生对对方的信任。在此,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法律与信用关系的角度 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视出,在信任的启动与实践过 省察,西方法治社会的完善是以信用契约为基础 程中,中国文化有着强调单方主动实践诚信,不计 的。一方面法律以信用契约为前提:另一方面,法 后果、严己宽人的道德性的要求,这是中国儒家思 律为信用契约作注脚与诠释,即讲信用,守契约必 想所宣扬推崇的道德理想型人格的一贯使然,可 得到法律的维护。与中国传统把诚信主要作为人 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逻辑。但另一 的道德品性不同,西方传统却一开始就具有法律 方面,在信任的达成中,又隐藏着期望交往对方能 的向度。在《撒克逊民法典》、《法国民法典M1804 够回报自身的诚信需要,满足互惠互利的动机。 年)、《德国民法典》(1900年)、《瑞士民法典》《美 于是道德性与利益性、义务性与目的性相互交织 国统一商法典》等各种法律辞典中皆有相当的条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两方面要求的内在的矛盾性。 文对诚实信用予以定义。可以说.契约既是西方 对于圣贤君子而言,他们可以在排除利益性与目 1994-201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enki.net
律大辞典6对信用的定义是: / 信用( credit) , 指在 作为回报而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提供服务时, 并非 立即进行偿付, 而是允诺在将来进行偿付的作 法。0 [ 10] ( P282) 可见, 在西方的文化意境和话语体系 中, 可把/ 信用0的要义理解为对借的偿还和对允 诺的履行。显然, 这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诚 信0, 后者是向内求己的德性之约, 可靠心性来维 系。西方的/ 信用0是建立在外化与实然的关系中 的, 作为具体经济活动的交往关系, 其/ 信用0必以 / 契约0的形式来表达, 而/ 契约0本身就是某种社 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是一种以法律为支柱的社会 关系规约。因此, 西方社会的信用主要是依托法 律, 保证契约的签订、实施与监督。 / 信用0的契约之道, 在西方社会有悠久深厚 的传统。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 西方思想家大都 把信用作为正当、正义之要义。主张契约就是权 利的互相让渡, 就是彼此承认平等权利并表现其 让渡的意志。强调遵守约定、屡行信用就是正义, 否则就是不正义。苏格拉底认为, 正当是诚实和 偿还自己的债务; 柏拉图指出, 正义的人是一个守 / 誓约0的人; 格劳修斯从人性出发, 认为守约是人 的本性, 人们订立契约就产生民法, 它规定/ 有约 必践, 有害必偿, 有罪必罚0; 霍布斯则以正义之 名, 指出守约为正义之源, 无契约即无所谓正义, 有约而背约即为不义; 洛克从政府的合法性的角 度, 犀利地道明: 如果按照契约受人民信托而存在 的统治集团背信弃义, 违约自是, 人民则可以通过 革命来将其推翻。可以说, 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 史过程和思想发展的两个层面上, 社会契约论作 为重要的思想基础, 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举 足轻重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 信用0的契约之道, 在西方法治社会的完善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法律与信用关系的角度 省察, 西方法治社会的完善是以信用契约为基础 的。一方面法律以信用契约为前提; 另一方面, 法 律为信用契约作注脚与诠释, 即讲信用, 守契约必 得到法律的维护。与中国传统把诚信主要作为人 的道德品性不同, 西方传统却一开始就具有法律 的向度。在5撒克逊民法典6、5法国民法典6( 1804 年) 、5德国民法典6 ( 1900 年) 、5瑞士民法典65美 国统一商法典6等各种法律辞典中皆有相当的条 文对诚实信用予以定义。可以说, 契约既是西方 社会法律发展程度的反映, 也是信用的法律载体。 法律与信用两者间的密合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实 现了个人信用与制度信用的统一。 / 信用0的契约之道, 是资本主义精神的集中 体现。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视野切入, 信用是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步的杠杆。西方古典经济学 的代表亚当#斯密, 从人的利己之心出发, 在其5道 德情操论6和5国富论6中, 阐述了一个既简单而又 具普遍意义的道理: 诚实守信利己利人; 虚假欺诈 害己害人。他清楚地看到, 在市场经济中, 一切经 济行为都是自由的过程, 因此人们必须按照公平 和信用的原则, 才能与他人发生经济交往, 并从中 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 如果普遍存在着商业欺 诈行为, 那就既不利于商人自己, 也不利于社会利 益。因为, 作为价值规律的/ 看不见的手0 ))) 等 价交换原则, 已经内含着普遍公正和信用的基础。 马克斯#韦伯在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6一书 中, 直接转引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 信用就是金 钱0理念作为美国人的哲学和典型的资本主义精 神。韦伯指出: / 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带 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诚实有用, 因为诚实能带来 信誉; 守 时、勤 奋、节俭 都有 用, 所 以 都是 美 德。0 [ 11] ( P36)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信用0是/ 市场经济的灵 魂0, 是经济领域中的/ 黄金律0。 其三, 诚信运作的社会机制不同。在中国信 任观的思想中, 个体诚信品性的修行与养成是放 在首位的, 即诚信的运作机制是建立在对人潜在 美德的相信为前提, 来启动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 的循环链条的。换言之, 其运作机制的逻辑程序 是: 首先以自己的诚信来取得对方的信任, 然后对 方以诚信回报, 使自己产生对对方的信任。在此, 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视出, 在信任的启动与实践过 程中, 中国文化有着强调单方主动实践诚信, 不计 后果、严己宽人的道德性的要求, 这是中国儒家思 想所宣扬推崇的道德理想型人格的一贯使然, 可 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逻辑。但另一 方面, 在信任的达成中, 又隐藏着期望交往对方能 够回报自身的诚信需要, 满足互惠互利的动机。 于是道德性与利益性、义务性与目的性相互交织,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两方面要求的内在的矛盾性。 对于圣贤君子而言, 他们可以在排除利益性与目 103
的性之外,无条件奉行一心利他.毫不利己”的道 核心成分,是以能够保证个体长期生存,和使其获 德至上的准则.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人们虽摆脱 得发展并更为幸福的价值观为准,因此,诚信是指 不了道德规范的制约,但生存与现实生活的处境, 在一定程度上个体满足周围世界对其的合法期 致使芸芸众生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舍利求义,完全 望:它不是用道德性消解利益性,在以契约为基础 不计自身得失与回报,而绝对地诚信待人。于是, 的交往关系中,双方的利益、需求、目的等都是直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利益之间 接表达的,契约双方的个体是自足确立的,不像中 寻求平衡:为了履行“义”与“诚”,人们以“害人之 国个体在关系项中定位,在交往中难免有差序格 心不可有”来要求自己,愿意以诚待人,尽己之心: 局造成的不对等性,而是平等身份、平等方式、平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人们又意识到防人之心不 等履行契约双方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它交往的对 可无”,以免被人利用,上当受骗。因此,在中国社 象不局限在熟人为主范围,而是以陌生人群为底 会现实的层面上,诚信与不信任并存,诚信与否的 线的。因此.信任的达成不是依凭情感深浅而维 循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判断。所幸的是,中国传 系的关系网作保障,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统社会长期处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中, 一方面,从社会制度层面建构维持社会信任 并历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国同构的文明路径, 的机制,提供信任的保障体系。即凭借诸如法律 这种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平常百姓的人 等强制性手段的运用,确保失信行为出现时,给予 际交往大多局限在狭窄的范围.面对的常常是因 受损者追究和补偿的机会,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 血缘、地缘与业缘而形成的熟人关系,因此,人们 成本,驱使人们做出维持信任的行为选择,守信得 便以自我为中心,由亲及疏的关系网消解着诚信 利,失信受损,由此保证信用互动的秩序。另一方 与不信任之间的矛盾和巨大的鸿沟,弥补儒家理 面,从人际交往层面建立信用的文化准则。即对 想主义诚信链条的缺位:以熟知度作为信任的粘 当事人信任与否,主要是在理性的基础上作出判 合剂,利用个人情感编织、扩展着关系网的范围, 断和考量。包括对个体的诚信特质进行理性的度 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与社会秩 量、对对方失信的可能性有多大的判断等。这样, 序的稳定,但委以信任的大都是亲人、朋友与熟人 西方的信任观形成了普遍信任、理性信任与制度 等。信任范围的有限性、信任达成方法的情感性, 信任的主要特质,总之,西方社会的诚信机制主要 致使中国社会的信任格局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最 是依靠制度信任的构建与维护。 亲的人的全信到对陌生人的戒备的特征。当社会 由自然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熟人交往进入普遍 二、中西信任观的同一性 交往的现代社会之时,自由市场对人之利益的诱 惑,使得诚信与不信任之间的鸿沟迅速扩张,中国 中西信任观虽然在诸多方面呈现出差异性, 社会信任层面的熟人信任、情感信任、低信任度社 但由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所使,人性所固有 会等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暴露出与现代性的极大 的共性所趋在人类共同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的共 不适应。儒家理想主义诚信机制遇到了前所未有 同处境中必有其共同回答的问题。而且中西信任 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 观的差异性实际上主要是历史的差异、文化的差 样遭遇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 异、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因此寻找中西信任观的 与中国以个人诚信作为启动社会诚信系统的 同一性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诚信观的建构同样是不 机制不同,西方社会的诚信机制主要是以交往双 可忽略的维度。 方的平等性为基础,以人性恶”(人普遍的利己性 其一,信任与人的向度:皆从本体论的高度诠 倾向)为理论前提而建立的信用机制。在这个系 释。在中国信任观的思想中,诚信与人的关系是 统中,它是以“信用”开启“信任”,而信用又是借助 放在本体论的高度来加以阐释的,它从天之道入 契约与法律作为保障的。所以在人际关系的层 手,落到人之本。可以说,“诚”在中国传统思想 面,形成了与中国的显著差异:它不是从道德的理 中,首先是一个表述宇宙本体特性的哲学范畴。 想性出发,而是基于个体的现实存在,道德判断的 《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图(P0,朱熹注 04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的性之外, 无条件奉行/ 一心利他, 毫不利己0的道 德至上的准则,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人们虽摆脱 不了道德规范的制约, 但生存与现实生活的处境, 致使芸芸众生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舍利求义, 完全 不计自身得失与回报, 而绝对地诚信待人。于是,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利益之间 寻求平衡: 为了履行/ 义0与/ 诚0, 人们以/ 害人之 心不可有0来要求自己, 愿意以诚待人, 尽己之心; 为了保护自己的/ 利0, 人们又意识到/ 防人之心不 可无0, 以免被人利用, 上当受骗。因此, 在中国社 会现实的层面上, 诚信与不信任并存, 诚信与否的 循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判断。所幸的是, 中国传 统社会长期处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中, 并历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国同构的文明路径, 这种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平常百姓的人 际交往大多局限在狭窄的范围, 面对的常常是因 血缘、地缘与业缘而形成的熟人关系, 因此, 人们 便以自我为中心, 由亲及疏的关系网消解着诚信 与不信任之间的矛盾和巨大的鸿沟, 弥补儒家理 想主义诚信链条的缺位; 以熟知度作为信任的粘 合剂, 利用个人情感编织、扩展着关系网的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与社会秩 序的稳定, 但委以信任的大都是亲人、朋友与熟人 等。信任范围的有限性、信任达成方法的情感性, 致使中国社会的信任格局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最 亲的人的全信到对陌生人的戒备的特征。当社会 由自然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熟人交往进入普遍 交往的现代社会之时, 自由市场对人之利益的诱 惑, 使得诚信与不信任之间的鸿沟迅速扩张, 中国 社会信任层面的熟人信任、情感信任、低信任度社 会等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暴露出与现代性的极大 不适应。儒家理想主义诚信机制遇到了前所未有 的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 样遭遇/ 诚信危机0的重要原因。 与中国以个人诚信作为启动社会诚信系统的 机制不同, 西方社会的诚信机制主要是以交往双 方的平等性为基础, 以/ 人性恶0( 人普遍的利己性 倾向) 为理论前提而建立的信用机制。在这个系 统中, 它是以/ 信用0开启/ 信任0, 而信用又是借助 契约与法律作为保障的。所以在人际关系的层 面, 形成了与中国的显著差异: 它不是从道德的理 想性出发, 而是基于个体的现实存在, 道德判断的 核心成分, 是以能够保证个体长期生存, 和使其获 得发展并更为幸福的价值观为准, 因此, 诚信是指 在一定程度上个体满足周围世界对其的合法期 望; 它不是用道德性消解利益性, 在以契约为基础 的交往关系中, 双方的利益、需求、目的等都是直 接表达的, 契约双方的个体是自足确立的, 不像中 国个体在关系项中定位, 在交往中难免有差序格 局造成的不对等性, 而是平等身份、平等方式、平 等履行契约双方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它交往的对 象不局限在熟人为主范围, 而是以陌生人群为底 线的。因此, 信任的达成不是依凭情感深浅而维 系的关系网作保障, 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一方面, 从社会制度层面建构维持社会信任 的机制, 提供信任的保障体系。即凭借诸如法律 等强制性手段的运用, 确保失信行为出现时, 给予 受损者追究和补偿的机会, 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 成本, 驱使人们做出维持信任的行为选择, 守信得 利, 失信受损, 由此保证信用互动的秩序。另一方 面, 从人际交往层面建立信用的文化准则。即对 当事人信任与否, 主要是在理性的基础上作出判 断和考量。包括对个体的诚信特质进行理性的度 量、对对方失信的可能性有多大的判断等。这样, 西方的信任观形成了普遍信任、理性信任与制度 信任的主要特质, 总之, 西方社会的诚信机制主要 是依靠制度信任的构建与维护。 二、中西信任观的同一性 中西信任观虽然在诸多方面呈现出差异性, 但由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所使, 人性所固有 的共性所趋, 在人类共同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的共 同处境中必有其共同回答的问题。而且中西信任 观的差异性实际上主要是历史的差异、文化的差 异、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因此寻找中西信任观的 同一性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诚信观的建构同样是不 可忽略的维度。 其一, 信任与人的向度: 皆从本体论的高度诠 释。在中国信任观的思想中, 诚信与人的关系是 放在本体论的高度来加以阐释的, 它从天之道入 手, 落到人之本。可以说, / 诚0 在中国传统思想 中, 首先是一个表述宇宙本体特性的哲学范畴。 5礼记#中庸6云/ 诚者, 天之道也0 [ 8] ( P420) , 朱熹注 104
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8)。 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可见,诚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样,存在 自然宇宙是物质性的,实实在在的有,不依任何人 的个体必须独立地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必须独 的意志为转移,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存在和运动。 自承担起所有的责任与风险,这就是“存在的孤 所以,实有就是天道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特点。 独”,是“自为”的人被抛到自由中来的境况是一 其次,“诚”是一个表述人之本的道德范畴,因为天 种人际间的孤独、离散状态。所以,存在的孤独是 道的本质特性是诚.是实有,人是天地的产物,因 无对话、无依托、无所信赖的本体意义的孤独。信 而人在德性上也保存了天道的本质特性。所以 任的作用就是消除人与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 《礼记·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 感.阻断种种存在性焦虑的形成,使人感受到存在 注曰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 的安全性。否则的话,当一切变得不可预期、不可 谓,人事之当然也”P。这样,诚就不仅是指 信赖,至深的孤独感与焦虑感便易于室息个体的 向宇宙自然界,而且指向人本身,成为人之本,成 生命,日常生活也无以为继。由此,信任危机在根 为判断人能否成其为人的基本标准,成为个体德 本上是人的存在危机,信任在本体意义上就是“存 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这样,从“天地为大矣,不诚 在的不孤独”。无论是结构主义的解释还是存在 则不能化万物”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 主义的解释,都不难看出西方思想家们在这一点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到圣人为知矣,不诚 上是交汇的: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 则不能化为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 在状态,即人如何存在于生活世界,并与他人呈现 矣,不诚则卑”等。诚便从天道成为人道,成为中 出何种关系状态。这种审视方法,已经彰显出信 国人穷其一生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与培养,通过 任阐释的本体论视角,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信任 自身的修身养性之努力,不断培育德性之追求,因 观的诚信是人之本的思想有着殊途同归之感。 而诚信也就成为个体道德的基石。 其二,信任与社会的向度:皆为维持社会秩序 在西方信任观的思想中,虽然有多学科的多 的保障。人类社会从野蛮、蒙昧发展到文明的阶 维视角与理念,但从本体论的高度阐发信任与人 段,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社会关系的日益秩序化, 的关系却是共同的。在哲学家的视野中,所谓信 而促成秩序化的手段与方法诸多,但在中西信任 任,从本体论的意义而言,它就是“存在的不孤 观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两种文明不约而同地皆将 独”。吉登斯认为,信任就是存在的不孤独,而信 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稳压器”,在人际关系与社 任危机就是存在的,信任的对立面不是不信任,而 会秩序的维护方面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是孤独焦虑。“当我们用‘不信任来指称与基本 在中国信任观的思想中,诚信是立国、交友、 信任相对应的概念时,它就显得太软弱了。 经商的基础。首先,诚信是立国之基。如《左传· 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信任的对立状态便是 僖公二十五年》记晋文公所说:“信,国之宝也,民 这样一种心态,它应被准确地概括为存在性焦虑 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 或忧虑。”☑(s)可以说,吉登斯是以自己的方式 多。”[P2其次,诚信是交友之道。如清代学者 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在状态,即人 颜元所云:“人而信,则至诚无妄,见之于伦,朋友 如何存在于生活世界并与他人呈现出何种关系状 信也。”再次,诚信是商道之本,如《论语·里仁》所 态。萨特阐述了个体存在性的孤独与焦虑实际上 讲“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可以看出 是人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萨特指出,人的存在 “信”既被中国的智者当成是“国之宝”,是人民福 和其他万物不同,因为万物是“本质先于存在”, 祉的保障,信又被视为人际和谐能够达成的重要 “一切是早己被注定好的”,而人却是“存在先于本 因素,同时信也是经济领域的经商之德,这些思想 质”,“人一开始就是一种自为的自我设计,而不是 既是中国社会秩序维持与管理的实践总结与理性 一块青苔、一朵兰花或者一棵花菜54。“所 表达,也是诚信本身内在特质外化使然。 以人就是人。这不仅是说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一 在西方信任观的思想中,信任是建立公民社 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 会和维持政府合法性的前提。洛克、潘恩将信任 1994-201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enki.net
曰/ 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 天理之本然也0 [ 7] ( P18) 。 可见, 诚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 自然宇宙是物质性的, 实实在在的有, 不依任何人 的意志为转移, 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存在和运动。 所以, 实有就是天道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特点。 其次, / 诚0是一个表述人之本的道德范畴, 因为天 道的本质特性是诚, 是实有, 人是天地的产物, 因 而人在德性上也保存了天道的本质特性。所以 5礼记#中庸6云/ 诚之者, 人之道也0 [ 8] ( P420) , 朱熹 注曰/ 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 谓, 人事之当然也0 [ 7] ( P18) 。这样, 诚就不仅是指 向宇宙自然界, 而且指向人本身, 成为人之本, 成 为判断人能否成其为人的基本标准, 成为个体德 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 这样, 从/ 天地为大矣, 不诚 则不能化万物0 到/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0; 从 / 诚, 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也0到/ 圣人为知矣, 不诚 则不能化为民; 父子为亲矣, 不诚则疏; 君上为尊 矣, 不诚则卑0等。诚便从天道成为人道, 成为中 国人穷其一生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与培养, 通过 自身的修身养性之努力, 不断培育德性之追求, 因 而诚信也就成为个体道德的基石。 在西方信任观的思想中, 虽然有多学科的多 维视角与理念, 但从本体论的高度阐发信任与人 的关系却是共同的。在哲学家的视野中, 所谓信 任, 从本体论的意义而言, 它就是/ 存在的不孤 独0。吉登斯认为, 信任就是存在的不孤独, 而信 任危机就是存在的, 信任的对立面不是不信任, 而 是孤独焦虑。/ 当我们用-不信任. 来指称与基本 信任 ,,相对应的概念时, 它就显得太软弱了。 ,,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 信任的对立状态便是 这样一种心态, 它应被准确地概括为存在性焦虑 或忧虑。0 [ 12] ( P87) 可以说, 吉登斯是以自己的方式 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在状态, 即人 如何存在于生活世界并与他人呈现出何种关系状 态。萨特阐述了个体存在性的孤独与焦虑实际上 是人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萨特指出, 人的存在 和其他万物不同, 因为万物是/ 本质先于存在0, / 一切是早已被注定好的0, 而人却是/ 存在先于本 质0, / 人一开始就是一种自为的自我设计, 而不是 一块青苔、一朵兰花或者一棵花菜0 [ 13] ( P54) 。/ 所 以人就是人。这不仅是说他自己认为的那样))) 是他( 从无到有) 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 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 什么都不是。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0 [ 14] ( P8) 这样, 存在 的个体必须独立地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 必须独 自承担起所有的责任与风险, 这就是/ 存在的孤 独0, 是/ 自为0的人被抛到自由中来的境况, 是一 种人际间的孤独、离散状态。所以, 存在的孤独是 无对话、无依托、无所信赖的本体意义的孤独。信 任的作用就是消除人与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 感, 阻断种种存在性焦虑的形成, 使人感受到存在 的安全性。否则的话, 当一切变得不可预期、不可 信赖, 至深的孤独感与焦虑感便易于窒息个体的 生命, 日常生活也无以为继。由此, 信任危机在根 本上是人的存在危机, 信任在本体意义上就是/ 存 在的不孤独0。无论是结构主义的解释还是存在 主义的解释, 都不难看出西方思想家们在这一点 上是交汇的: 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 在状态, 即人如何存在于生活世界, 并与他人呈现 出何种关系状态。这种审视方法, 已经彰显出信 任阐释的本体论视角, 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信任 观的诚信是人之本的思想有着殊途同归之感。 其二, 信任与社会的向度: 皆为维持社会秩序 的保障。人类社会从野蛮、蒙昧发展到文明的阶 段, 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社会关系的日益秩序化, 而促成秩序化的手段与方法诸多, 但在中西信任 观的思想中, 我们看到两种文明不约而同地皆将 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 稳压器0, 在人际关系与社 会秩序的维护方面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中国信任观的思想中, 诚信是立国、交友、 经商的基础。首先, 诚信是立国之基。如5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6记晋文公所说: / 信, 国之宝也, 民 之所 庇 也。得 原 失 信, 何 以 庇 之? 所 亡 滋 多。0 [ 15] ( P288) 其次, 诚信是交友之道。如清代学者 颜元所云:/ 人而信, 则至诚无妄, 见之于伦, 朋友 信也。0 再次, 诚信是商道之本, 如5论语#里仁6所 讲/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0 [ 4] ( P28) 。可以看出 / 信0既被中国的智者当成是/ 国之宝0, 是人民福 祉的保障, 信又被视为人际和谐能够达成的重要 因素, 同时信也是经济领域的经商之德, 这些思想 既是中国社会秩序维持与管理的实践总结与理性 表达, 也是诚信本身内在特质外化使然。 在西方信任观的思想中, 信任是建立公民社 会和维持政府合法性的前提。洛克、潘恩将信任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