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问题的界定:社会复杂性 9 主体间性地构成,否则是无法想像的,即使在基本围绕那 个问题展开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框架当中也没给出令人 信服的解释。山就人未被简单地忽略而言,科学以不同方 式研究不同种类人的不可预见性,这被视为-一个难题,如 何解释各种秩序安排的功能。托马斯·霍布斯致力于确立 绝对政治统治的必要条件,其根源在此难题,尽管通过把 复杂性难题解释为法律和秩序的问题,他达到绝对统治的 结论,这使他对其他选择视而不见。阿尔福雷德·舒茨阐 述的胡塞尔理论:主体间调适的经验可能性的典型化,就 有这种不可计算的复杂性背景,这种复杂性植根于他我 在世界中在场,而且必须被简化为各种共同的类型。同 样,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也建基于同样的基本观点; 在他的所有互动的“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ay)”概 念中,人们可以看到,倘若存在角色期待的互补性,那 么规则的形成就是必要的。]受经济学家启发的当代组织 理论也作了同样的考虑,因此致力于超越仅仅把个人效 用功能整合在一起的功利主义尝试。]所有这些观念可 [1】详见于E.Hussel(1952),190年.,(1954),185f任.,415任及各处。胡塞 尔的局限性体现在:它断言在先验主观主义意义上的我的主体性的先在性, 而且在此基础上试图理解他人的构成,即主体间的经验共同体和在主体视 域内领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思考的出发点,只能一步步地通过方法论 的抽象过程来获得,胡塞尔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还原”。在这一方面,胡塞 尔本人也陷入了同样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是绝对静态的功能主义,一方面 又不得不提出一种人为孤立出来的基本视角。所有逃避这一两难处境的努 力,直接从它出发,再回到已经建立的世界,因而无法解决胡塞尔的问题。 详见A.Schutz(1932),特别是p.186,以及一些收在A.Schutz(3卷, 1962-1966)中后来的文章。关于进一步对胡塞尔的批判见:A.Schutz (1957),J.P.Sartre (1950),273ff.M.Merleau-Ponty (1945),398ff.:W. E.Hocking (1953/54),451ff.L.Landgrebe (1963),89ff.and M.The- unissen(1965)。 [2]明确的表述,参看T.Parsons,E.A.Shls(1951),16,也见T.Parsons (1951),10r及A.W.Gouldner(1959及1960)。 [3]一方面,这符合西蒙的有关人类的不充分能力的观点一而且这是 复杂性问题的镜像反映一一取得对做决策组织的功能把握,详见于H.A.Si mo(1955及195b),另一方面,这也符合受博弈论启发的组织理论的尝
第一章问题的界定:社会复杂性 9 主体间性地构成,否则是无法想像的,即使在基本围绕那 个问题展开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框架当中也没给出令人 信服的解释。就人未被简单地忽略而言,科学以不同方 式研究不同种类人的不可预见性;这被视为一个难题,如 何解释各种秩序安排的功能。托马斯’霍布斯致力于确立 绝对政治统治的必要条件,其根源在此难题,尽管通过把 复杂性难题解释为法律和秩序的问题,他达到绝对统治的 结论,这使他对其他选择视而不见。坷尔福雷德丨舒茨阐 述的胡塞尔理论:主体间调适的经验可能性的典型化,就 有这种不可计箅的复杂性背景,这种复杂性植根于他我 在世界中在场,而且必须被简化为各种共同的类型。同 样,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也建基于同样的基本观点; 在他的所有互动的“双重偶然性(彻!!!^ -!!辟II吵广概 念中,人们可以看到,倘若存在角色期待的互补性,那 么规则的形成就是必要的。 受经济学家启发的当代组织 理论也作了同样的考虑,因此致力于超越仅仅把个人效 用功能整合在一起的功利主义尝试。 所有这些观念可 �1�详见于扎只此犹 09521》,190任,(奶斗),185纪,415任及各处。胡塞 尔的局限性体现在:它断言在先验主观主义意义上的我的主体性的先在性, 而且在此基础上试图理解他人的构成,即主体间的经验共同体和在主体视 域内领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思考的出发点,只能一步步地通过方法论 的抽象过程来获得,胡塞尔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还原”。在这一方面,胡塞 尔本人也陷入了同样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是绝对静态的功能主义,一方面 又不得不提出一种人为孤立出来的基本视角。所有逃避这一两难处境的努 力,直接从它出发,再回到已经建立的世界,因而无法解决胡塞尔的问题。 详见八^ 80111112 (^!) 9特别是!). 186,以及一些收在八.8冰012 0卷, 1962-1966�中后来的文章。关于进一步对明塞尔的批判见:八. 8 0 ^ (^!), ;. ?. 8311^ (…,!)),273忙,从.议 1 枕 1 ^ ? 011 汐 9 398纪,讽. 5-110(^118� 1953/541 451优;1.. ( 幻),89忧,肌 IV4 ! !^- 1111188611 ^ 1965�� 【2】明确的表述,参看?誦似,^ ^ 811115《1950,16;也见?肌0似 0951 10任!及人.浙.0011丨如饤 1959及1960、 【3】一方面,这符合西蒙的有关人类的不充分能力的观点一而且这是 复杂性问题的镜像反映一取得对做决策组织的功能把握,详见于凡1 81- 111011《1955及1957^、另一方面,这也符合受博弈论启发的组织理论的尝
10 信任 7 以压缩成一个公式:在不断提高的社会复杂性的条件 下,人们能够而且也必须发展出比较有效的简化复杂性 的方式。 我们不能把这理解为,在历史上一个(复杂性的提 高)先出现,接着是另一个(复杂性简化)出现,似乎一 个是另一个的原因或激发器。山因果关系在两方面都能看 到,它们在相互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之中。将这个整体在 功能上划分为,一方面,一个问题(复杂性的增加),另一 方面,一个解决办法(复杂性的简化),只作为比较不同 种解决办法的手段作用。归根到底,复杂性增加和简化都 属于人类回应世界结构的互补的方方面面。把概念做一 个简单的颠倒,你可以说,人类经验的社会维度,以及它 的两方面:添加复杂性和吸纳复杂性的新可能性,增加了 复杂性的潜力,从而扩展了人类世界。由于他我的存在, 人类的环境变成了人类自已的世界。2 正是超出了本次研究的范围,我们不只追踪这个出 发点的一些最重要的后果。然而,它确实界定了基本的问 题,因此,我们就能从功能方面分析信任,而且能将它与 其他功能等价物、社会机制相比较。哪里有信任,哪里就 有不断增加的经验和行为的可能性,哪里就有社会系统 8复杂性的增加,也就有能与结构相调和的许多可能性的 增加,因为信任构成了复杂性简化的比较有效的形式。在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信任。比较应 试,这种组织理论,运用策略概念,攻击关于所有人类境遇的“理性的不 确定性”难题一例如,参看J.von Neumann与O.Morgenstern(196l),9f., J.Marschak(1954,1955),及G.Gafgen(1963,176fr,和1961)。H Garfinkel(1963)也集中运用博弈理论模型来支持下述一般论题:在任何 “正常的”经验背后你都会找到信任,其他人也共享相同的期待模式。 [1]现代早期的社会契约学说利用了历史的或乌托邦的叙述,但只是为了 隐瞒一种功能陈述。 [2】参见P.Plessner(1964),41r.,并参照J.Cazeneuve(1958)
10 信 任 7以压缩成一个公式:在不断提髙的社会复杂性的条件 下,人们能够而且也必须发展出比较有效的简化复杂性 的方式。 我们不能把这理解为,在历史上一个(复杂性的提 高)先出现,接着是另一个(复杂性简化〉出现,似乎一 个是另一个的原因或激发器。 因果关系在两方面都能看 到,它们在相互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之中。将这个整体在 功能上划分为,一方面,一个问题〔复杂性的增加;),另一, 方面,一个解决办法〈复杂性的简化〉,只作为比较不同 种解决办法的手段作用。归根到底,复杂性增加和简化都 属于人类回应世界结构的互补的方方面面。把概念做一 个简单的颠倒,你可以说,人类经验的社会维度,以及它 的两方面:添加复杂性和吸纳复杂性的新可能性,增加了 复杂性的潜力,从而扩展了人类世界。由于他我的存在, 人类的环境变成了人类自己的世界。 正是超出了本次研究的范围,我们不只追踪这个出 发点的一些最重要的后果。然而,它确实界定了基本的问 题,因此,我们就能从功能方面分析信任,而且能将它与 其他功能等价物、社会机制相比较。哪里有信任,哪里就 有不断增加的经验和行为的可能性,哪里就有社会系统 8复杂性的增加,也就有能与结构相调和的许多可能性的 增加,因为信任构成了复杂性简化的比较有效的形式。在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信任。比较应 试,这种组织理论,运用策略概念,攻击关于所有人类境遇的“理性的不 确定性”难题^例如,参看 ,^0111^111113011与仏\101”终11816111《1961〉,9&^ 1. 11954^ 1955〉,及 0‘ 0963’ 176迁”和 1961〉。只. 0963〉也集中运用博弈理论模型来支持下述一般论题:在任何 “正常的”经验背后你都会找到信任,其他人也共享相同的期待模式。 [!]现代早期的社会契约学说利用了历史的或乌托邦的叙述,但只是为了 隐瞒一种功能陈述。 【2】参见?’ ?16880汉(丨^^,利任,并参照】’ (:&261161^6〈1958》
第一章问题的界定:社会复杂性 11 该以对其他机制适当的初步分析为前提,诸如对法律和正 式组织的分析,但这不可能在一本专著中完成。附带的提 示除外,我们将不得不满足于评价那些易于比较的、涉及 信任的事实
第一章问题的界定:社会复杂性 11 该以对其他机制适当的初步分析为前提,诸如对法律和正 式组织的分析,但这不可能在一本专著中完成。附带的提 示除外,我们将不得不满足于评价那些易于比较的、涉及 信任的事实
第二章 状态与事件 只要粗略审视一下就可以表明,信任的主题包含着与 时间的有疑问的关系。显示信任就是为了预期未来。那样 去行动,仿佛未来是确定的。有人可能说,通过信任,时 间被克服了,至少时间的差异被消除了。这或许是道德说 教的基础,出于对时间隐藏的怨恨,这种说教称颂信任的 态度,是通过独立于时间的流逝而达到无时间性的一条 途经。但是,无论是这个命题本身,还是潜在的时间观 念,都是不充分的。时间不能被设想为一种流动或运动, 甚至于不能作为对运动的测量尺度。运动概念其实已经 默认以时间观念为前提。 在社会学中通常所做的对结构与过程的区分甚至更 没有益处。姑且不论,这种区分臭名昭著,既不能捕捉到 结构的可变性质,也不能把握过程的结构性质,它利用了 某些事物是固定的而另一些事物是流动的具体化观念, 两者的相互对立遮蔽了时间性。我们不愿要么根据结构 要么根据过程来辨别信任,当它遇到信任主题时,这既说
状态与事件 只要粗略审视一下就可以表明,信任的主题包含着与 时间的有疑问的关系。显示信任就是为了预期未来。那样 去行动,仿佛未来是确定的。有人可能说,通过信任,时 间被克服了,至少时间的差异被消除了。这或许是道德说 教的基础,出于对时间隐藏的怨恨,这种说教称颂信任的 态度,是通过独立于时间的流逝而达到无时间性的一条 途经。但是,无论是这个命题本身,还是潜在的时间观 念,都是不充分的。时间不能被设想为一种流动或运动, 甚至于不能作为对运动的测量尺度。运动概念其实已经 默认以时间观念为前提。 在社会学中通常所做的对结构与过程的区分甚至更 没有益处。姑且不论,这种区分臭名昭著,既不能捕捉到 结构的可变性质,也不能把握过程的结构性质,它利用了 某些事物是固定的而另一些事物是流动的具体化观念, 两者的相互对立遮蔽了时间性。我们不愿要么根据结构 要么根据过程来辨别信任;当它遇到信任主题时,这既说
第二章状态与事件 13 明那种区分的不充分,也说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不足,它 还表明该主题接近于时间概念,而后者我们还不曾充分理 解。 信任理论以时间理论为前提,因而引导我们进入这 样一个领域:这一领域如此困难如此暖昧,以致我们在 9此不可能筹划它。虽然如此,系统理论中近来的讨论还 是提供了一些线索。它们涉及系统/环境分化与时间性的 关系。 一旦系统通过形成边界从其环境中分化出来,时间问 题就产生了。首先,通过过程延期,以便分化它们,使其 成为一个接一个的序列。由于并非所有的系统与环境之间 的关系都可能是一对一瞬时发生的关系,毋宁说分化的保 持,至少在更为复杂的系统中,需要绕行之路,而这要花 费时间。这部分地造成缺乏对环境事件的任何反应,部分 地造成延迟的反应,部分地造成预先的反应,即时反应只 需要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发生。塔科特·帕森斯众所周知的 系统问题的四重模型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将系统与环 境间的差异和现在与未来的实现的差异并置。川帕森斯仅 仅为系统分化理论而采用这一思想。然而,对时间本身的 建构、对系统内部结构普泛化来说,它确实包含着深远的 意义。 如果这个推论被接受,那么,时间经验就从同时通过 变化和不变化引出的分化中产生。这个情境也会在人类经 验和行动的富有意义的系统中发现,因而它也决定着结构 普泛化的条件。 所有人的时间经验都把对持续存在的体验作为它的最 [1】迄今为止,最明确的阐述见T.Parsons(1970),30f.,同时可见J.Pi- aget(1955),275庄.,对于心理系统的阐述
第二章状态与事件 1 3 明那种区分的不充分,也说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不足,它 还表明该主题接近于时间概念,而后者我们还不曾充分理 解。‘ 信任理论以时间理论为前提,因而引导我们进入这 样一个领域:这一领域如此困难如此暧昧,以致我们在 此不可能筹划它。虽然如此,系统理论中近来的讨论还 是提供了一些线索。它们涉及系统 环境分化与时间性的 关系。 一旦系统通过形成边界从其环境中分化出来,时间 问 题就产生了。首先,通过过程延期,以便分化它们,使其 成为一个接一个的序列。由于并非所有的系统与环境之间 的关系都可能是一对一瞬时发生的关系;毋宁说分化的保 持,至少在更为复杂的系统中,需要绕行之路,而这要花 费时间。这部分地造成缺乏对环境事件的任何反应,部分 地造成延迟的反应,部分地造成预先的反应,即时反应只 需要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发生。塔科特‘帕森斯众所周知的 系统问题的四重模型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将系统与环 境间的差异和现在与未来的实现的差异并置。 帕森斯仅 仅为系统分化理论而采用这一思想。然而,对时间本身的 建构、对系统内部结构普泛化来说,它确实包含着深远的 如果这个推论被接受,那么,时间经验就从同时通过 变化和不变化引出的分化中产生。这个情境也会在人类经 验和行动的富有意义的系统中发现,因而它也决定着结构 普泛化的条件。 所有人的时间经验都把对持续存在的体验作为它的最 【1】迄今为止,最明确的阐述见孔?目!!^…邓),30^:同时可见1?“ 4861 (^) , 275任丨,对于心理系统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