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让人领会到另 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类拥有的一种 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心理学认为,某一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某一分析器从而触 动某一兴奋点,由于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也可以引起其他相关联的兴奋 点的兴奋,形成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联觉现象,即所谓的通感。 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存在的,但这种普遍 出现在人的生活经验中的通感,大都是自发的,还不能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 被应用于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应是一种超越自发而成为高度自觉的心理活 动,体现着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例如在严遂成的“风随柳转声皆绿”一句中, 诗人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先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有形体, 才能获得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从而组合成绿色的“声”这一新奇的审美意 象。由此可见,如果不是以诗人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就不能产生不同 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与融合,当然也就难以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 诗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也是产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李瑛在《诵托马 斯·蔓墓》中写下的诗句:“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 “钟声”被“打湿”,对此如以理智去审视显然是不通的,但却符合 诗人情感逻辑的发展。诗句中听觉与触觉的联通,是因诗人哀情的渗透而产生的 种想象性的串连,站在托马斯·曼的墓前,诗人胸中弥漫着沉痛的悲哀之情 所以感到那连绵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河水,那低鸣的钟声也像浸湿在泪水之中诉说 着哀情,“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创造,实是诗 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外物上的结果 在诗的通感反应中,当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时,二者总是在美感或情绪色 彩上具有相通之处。所以诗人在运用通感艺术时,总要考虑几种不同感觉中的某 种相似,使一种感觉转化为美学上与之相通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另一种感觉。 覃子豪在《追求》中曾写下这样的通感诗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 感叹。”在这里,视中之物的“落日”发出了“感叹”这种听中之音。视觉与听 觉在此能够进行挪移的基础,是“落日”’与“感叹”都具有“感伤”这一共同 性的因素,使视听的转换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如果忽略了几种不同感觉中 的相似之处,便会使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1.下列对于通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由某种感觉引发而超越这种感觉的局限,让人领会 到另一种感觉,如由视觉引发而让人产生听觉感受 B.人类的感觉可以相互挪移,感官也可以交相为用,这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 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人们产生通感。 C.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通感是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引起了其他相关联的 兴奋点的兴奋而形成的联觉现象。 D.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艺术的心理 思维规律,与生活经验中的通感有所不同
2013 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让人领会到另一 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类拥有的一种 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心理学认为,某一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某一分析器从而触 动某一兴奋点,由于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也可以引起其他相关联的兴奋 点的兴奋,形成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联觉现象,即所谓的通感。 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存在的,但这种普遍 出现在人的生活经验中的通感,大都是自发的,还不能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 被应用于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应是一种超越自发而成为高度自觉的心理活 动,体现着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例如在严遂成的“风随柳转声皆绿”一句中, 诗人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先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有形体, 才能获得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从而组合成绿色的“声”这一新奇的审美意 象。由此可见,如果不是以诗人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就不能产生不同 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与融合,当然也就难以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 诗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也是产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李瑛在《诵托马 斯·蔓墓》中写下的诗句:“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 声…… ”“钟声”被“打湿”,对此如以理智去审视显然是不通的,但却符合 诗人情感逻辑的发展。诗句中听觉与触觉的联通,是因诗人哀情的渗透而产生的 一种想象性的串连,站在托马斯·曼的墓前,诗人胸中弥漫着沉痛的悲哀之情, 所以感到那连绵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河水,那低鸣的钟声也像浸湿在泪水之中诉说 着哀情,“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创造,实是诗 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外物上的结果。 在诗的通感反应中,当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时,二者总是在美感或情绪色 彩上具有相通之处。所以诗人在运用通感艺术时,总要考虑几种不同感觉中的某 种相似,使一种感觉转化为美学上与之相通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另一种感觉。 覃子豪在《追求》中曾写下这样的通感诗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 感叹。”在这里,视中之物的“落日”发出了“感叹”这种听中之音。视觉与听 觉在此能够进行挪移的基础,是“落日”’与“感叹”都具有“感伤”这一共同 性的因素,使视听的转换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如果忽略了几种不同感觉中 的相似之处,便会使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1 .下列对于通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由某种感觉引发而超越这种感觉的局限,让人领会 到另一种感觉,如由视觉引发而让人产生听觉感受。 B .人类的感觉可以相互挪移,感官也可以交相为用,这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 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人们产生通感。 C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通感是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引起了其他相关联的 兴奋点的兴奋而形成的联觉现象。 D.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艺术的心理 思维规律,与生活经验中的通感有所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有正常人都具有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在人的生活经验中, 自发地产生通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B.严遂成以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 有形体,进而获得了风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 c.诗人感情的渗透会产生一种想象性的串连,形成诗句中不同感觉的联通。这 符合诗人的情感逻辑发展,也禁得起理智的审视 D.诗人运用通感手法时,不同感觉在美学角度上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是使感 觉的转化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诗人来说,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 美意象,否则通感难以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 B.诗人李瑛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悲哀”直接投射到外物“钟声”就产生“打湿 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交融的意象。 C.如果诗人覃子豪没有意识到“落日”与“感叹”具有“感伤”这一共同性的 因素,那么他笔下的“落日”就无法发出“感叹”之音 D.在运用通感艺术时,诗人能够关注到不同感觉的某种相似之处,就有可能避 免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嗣宗,字希阮,汾州人。开宝八年,登进士甲科,补秦州司寇参军,侍御史路 冲知州事,为政苛急,盗贼群起。嗣宗乘间极言其阙失,冲大怒,系嗣宗于狱, 又教无赖民被罪者讼嗣宗治狱枉滥。朝廷遣殿中臣王廷范按之,具获讼者诬罔状, 嗣宗乃得释。太宗征河东,谴武德卒潜察远方事,嗣宗械送京师,因奏曰:“陛 下不委任天下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太宗怒其横,遣使械嗣宗 下吏削秩。会赦,复官。太宗将议亲征,嗣宗上疏言契丹必不至之状,甚见嘉纳。 改驾部员外郎,妻病,夜抉本司署门取药,为直官宋稿所发,坐罢职。知同州, 加江浙荆湖发运使,扬、楚间有窄家神庙,民有疾不饵药,但竭致祀以缴福。嗣 宗撤其庙,选名方,刻石州门,自是民风稍变。又建议外任官奉薄,贪猥者或致 丰给,廉谨者终婴贫匮,请以公田均赐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州境有卧龙王 庙,每隆冬,阖境致祭,值风雪寒甚,老幼踣于道,嗣宗亟毁之。先是,西边市 马,以给北边战士。有瘠弱者即送阙下,署月道远多死,嗣宗建议,以汾州地凉 美水草,请就牧放,从之。大中祥符间,真宗告谒太庙,嗣宗立班失仪,因自首。 真宗谓宪官当守礼法,以其性粗略,不之责。嗣宗刚果率易、无所畏惮,每进见 极谈时事,或及人间细务。嗣宗事三朝,最为宿旧。所至以严明御下,尤傲狠, 务以丑言凌挫群类。为中丞日,尝忿宋白诸人七十不请老,屡请真宗敕其休致 又谴亲属讽之。及嗣宗晩岁疾甚,犹享厚禄,徘徊不去,尝谓人曰:“仆惟此 事,未能免物议。”众皆嗤之 节选自《宋史·王嗣宗传》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获讼者诬罔状 罔:迷惑 B·遣使械嗣宗下吏削秩秩:官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所有正常人都具有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在人的生活经验中, 自发地产生通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B .严遂成以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 有形体,进而获得了风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 c .诗人感情的渗透会产生一种想象性的串连,形成诗句中不同感觉的联通。这 符合诗人的情感逻辑发展,也禁得起理智的审视。 D .诗人运用通感手法时,不同感觉在美学角度上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是使感 觉的转化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的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诗人来说,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 美意象,否则通感难以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 B .诗人李瑛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悲哀”直接投射到外物“钟声”就产生“打湿 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交融的意象。 C .如果诗人覃子豪没有意识到“落日”与“感叹”具有“感伤”这一共同性的 因素,那么他笔下的“落日”就无法发出“感叹”之音。 D .在运用通感艺术时,诗人能够关注到不同感觉的某种相似之处,就有可能避 免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嗣宗,字希阮,汾州人。开宝八年,登进士甲科,补秦州司寇参军,侍御史路 冲知州事,为政苛急,盗贼群起。嗣宗乘间极言其阙失,冲大怒,系嗣宗于狱, 又教无赖民被罪者讼嗣宗治狱枉滥。朝廷遣殿中臣王廷范按之,具获讼者诬罔状, 嗣宗乃得释。太宗征河东,谴武德卒潜察远方事,嗣宗械送京师,因奏曰:“陛 下不委任天下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太宗怒其横,遣使械嗣宗 下吏削秩。会赦,复官。太宗将议亲征,嗣宗上疏言契丹必不至之状,甚见嘉纳。 改驾部员外郎,妻病,夜抉本司署门取药,为直官宋稿所发,坐罢职。知同州, 加江浙荆湖发运使,扬、楚间有窄家神庙,民有疾不饵药,但竭致祀以缴福。嗣 宗撤其庙,选名方,刻石州门,自是民风稍变。又建议外任官奉薄,贪猥者或致 丰给,廉谨者终婴贫匮,请以公田均赐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州境有卧龙王 庙,每隆冬,阖境致祭,值风雪寒甚,老幼踣于道,嗣宗亟毁之。先是,西边市 马,以给北边战士。有瘠弱者即送阙下,署月道远多死,嗣宗建议,以汾州地凉, 美水草,请就牧放,从之。大中祥符间,真宗告谒太庙,嗣宗立班失仪,因自首。 真宗谓宪官当守礼法,以其性粗略,不之责。嗣宗刚果率易、无所畏惮,每进见, 极谈时事,或及人间细务。嗣宗事三朝,最为宿旧。所至以严明御下,尤傲狠, 务以丑言凌挫群类。为中丞日,尝忿宋白诸人七十不请老,屡请真宗敕其休致, 又谴亲属讽之。及嗣宗晚岁疾甚,犹享厚禄,徘徊不去,尝谓人曰:“仆惟此一 事,未能免物议。”众皆嗤之。 (节选自《 宋史·王嗣宗传》) 4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具获讼者诬罔状 罔 :迷惑 B .遣使械嗣宗下吏削秩 秩:官阶
C.但竭致祀以缴福 缴:求取 D·廉谨者终婴贫匮 婴:缠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嗣宗“无所畏惮”的一组是(3分) ①嗣宗械送京师 ②夜抉本司署门取药 ③以其性粗略,不之责④每进见,极谈时事 ⑤务以丑言凌挫群类 ⑥仆惟此一事,未能免物议 A.①②⑥ B.①④⑤C.③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嗣宗敢于直言,不畏权势。侍御史路冲为政苛急,盗贼群起,王嗣宗极言 他的过失,结果被陷害人狱,朝廷派人査得实情才得以释放。 B·王嗣宗做事果断,轻率随意。太宗派谴武德司差役暗地探察政事,王嗣宗却 械送京师.并上奏表明自己不赞同皇帝的这种做法,惹怒太宗 C.王嗣宗为官有方,关心百姓。针对扬、楚一带百姓生病不服药而去祭祀神灵 的做法,他撤去神庙,将名方刻在石州门上,渐渐改变了当地民风 D.王嗣宗屡提建议,常被采纳。太宗商议亲征.他上书分析契丹情况,受到赞 许;他关于在水丰草盛的汾州牧养瘠弱马匹的建议,得到朝廷接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隆冬,阖境致祭,值风雪寒甚,老幼踣于道,嗣宗亟毁之。 (2)尝忿宋白诸人七十不请老,屡请真宗敕其休致,又谴亲属讽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望梅花蒲宗孟 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青帝只应怜洁白 不使雷同众卉。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残 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旑旎。 8.诗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 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这一句有什么作用?“平夜卷帘如乍失”的原 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恒过然后能 (《孟子·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定乎内外之 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杜牧《泊秦淮》)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 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偶遇 (德)安妮特·库恩
C .但竭致祀以缴福 缴:求取 D .廉谨者终婴贫匮 婴:缠绕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嗣宗“无所畏惮”的一组是(3 分) ① 嗣宗械送京师. ② 夜抉本司署门取药 ③ 以其性粗略,不之责 ④ 每进见,极谈时事 ⑤ 务以丑言凌挫群类 ⑥ 仆惟此一事,未能免物议 A . 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王嗣宗敢于直言,不畏权势。侍御史路冲为政苛急,盗贼群起,王嗣宗极言 他的过失,结果被陷害人狱,朝廷派人查得实情才得以释放。 B .王嗣宗做事果断,轻率随意。太宗派谴武德司差役暗地探察政事,王嗣宗却 械送京师.并上奏表明自己不赞同皇帝的这种做法,惹怒太宗。 C .王嗣宗为官有方,关心百姓。针对扬、楚一带百姓生病不服药而去祭祀神灵 的做法,他撤去神庙,将名方刻在石州门上,渐渐改变了当地民风。 D .王嗣宗屡提建议,常被采纳。太宗商议亲征.他上书分析契丹情况,受到赞 许;他关于在水丰草盛的汾州牧养瘠弱马匹的建议,得到朝廷接受。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 分) ( 1 )每隆冬,阖境致祭,值风雪寒甚,老幼踣于道,嗣宗亟毁之。 ( 2 )尝忿宋白诸人七十不请老,屡请真宗敕其休致,又谴亲属讽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 ~9 题。 望梅花 蒲宗孟 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青帝只应怜洁白, 不使雷同众卉。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残 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旑旎。 8.诗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分) 9. “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这一句有什么作用?“平夜卷帘如乍失”的原 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l )人恒过然后能 改, 。(《孟子·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 2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 ,定乎内外之 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杜牧《 泊秦淮》) ( 3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 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偶 遇 (德)安妮特 · 库恩
在那个寒冷秋日的早晨,为将某套画册最新发行的一期纳入囊中,我踏上了去帝 侯路方向的地铁。 去程如往常一般平淡无奇。广播喋喋不休地播报,观光者们大声讨论着面前摊开 的地图上五颜六色的地铁线路,一些乘容身上还残留着昨夜的气息 而一次令我迄今难忘的遭遇一一与那个人的偶遇,则发生在返程途中 这座城市最大的一家书店让我不虚此行,我兴奋地拿着刚到手的画册,沉迷在封 面独特的图片中,直到一阵大声喘气与物品摩擦的声音让我惊觉。 就是那人。 他不厌其烦地将很多口袋摆放在身边 他饱经风霜的面孔一大半埋在蓬乱如草、长度及胸的胡须下。一头长发看起来久 未沾水纠结成毡,垂将下来。灰色的衣服肮脏不堪,鞋子看起来已承载他走过了 相当长的路程。 他坐在我对面,专心整理他的那些行李。我的注意力则回到了画册上。起初他制 造的噪音很小,后来却越来越大。我抬起头来,向他那边望去 他似乎没注意我,因为他正忙着收拾东西。突然一把刀从他衣袋里被抽了出来 把将近20厘米长的刀,刃口带着锯齿。那一刻,周围谈话的乘客忽然都 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被他震惊了,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停滞。 我的心脏开始嗵嗵乱跳,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行大字标题: “一号线发生血腥惨案!十七岁女孩罹难,现场惨不忍赌!”或诸如此类的东西。 本城发行量最大的街头小报一定会为我们拟好文章标题的。 我的膝盖发软,脑子里瞬间如同涨潮一般:我该怎么办?跳车?跑路?能去哪 儿?在行驶的地铁中几乎无处可逃,这谁都知道……拿手里的画册做盾牌?或 者做武器?要不干脆假装昏倒? 我也无须考虑太长时间了。他继续在袋子间摸索,最终,从里面掏出半块面包。 我呆看着他,目不转睛,他发出一声满意的长叹,用那把长刀切下一片面包来。 我咬紧嘴唇,恐惧的心情被想笑的冲动取代,肚子里一阵阵纠结。 在众人缄默的目光下,他又从自己身边的宝贝里拿出一样东西,这次是一盒黄铜 色的罐头 他打开罐头,一股刺鼻的鱼腥味立即遍布车厢,他仿佛没事般取出其中一块。我 相信那是鲱鱼罐头。他又把罐头鱼平放在那块刚刚切下的面包上。 他咬了口面包,嚼着,直到发觉整车的人都在看着他,一个个目瞪口呆。 “怎么了?”他含糊不清地嚷着,鱼肉和面包的碎屑掉在地上,“出什么事 了?”他向那些站在门口的人转过头去,喊道,“你们没见过吃东西还是怎么 的? 这时,我终于没忍住,笑出声来。明天的小报看起来不会有“血腥杀戮”的报道 了 他只不过是想在一个暖和的地方享用一顿饭,对他而言,这地方就是地铁。 他看到我在笑,不解地嘟囔了几句,继续吃。 些乘客开始下车。很难说他们是真的到了目的地,还是仅仅为了躲避充斥在车 里的鱼腥味。我依然坐在原处,打量着他,想瞧瞧他如何将为了吃饭而翻得一团 糟的东西,当然,包括那把刀子,重新归置到那堆袋子里。 这时他又拿出一个小瓶,倒出几粒药丸放进嘴里,干咽了下去。我不禁好奇:也 许那是止痛药?或者是镇静剂,兴奋剂,晕车药
在那个寒冷秋日的早晨,为将某套画册最新发行的一期纳入囊中,我踏上了去帝 侯路方向的地铁。 去程如往常一般平淡无奇。广播喋喋不休地播报,观光者们大声讨论着面前摊开 的地图上五颜六色的地铁线路,一些乘容身上还残留着昨夜的气息。 而一次令我迄今难忘的遭遇——与那个人的偶遇,则发生在返程途中。 这座城市最大的一家书店让我不虚此行,我兴奋地拿着刚到手的画册,沉迷在封 面独特的图片中,直到一阵大声喘气与物品摩擦的声音让我惊觉。 就是那人。 他不厌其烦地将很多口袋摆放在身边。 他饱经风霜的面孔一大半埋在蓬乱如草、长度及胸的胡须下。一头长发看起来久 未沾水纠结成毡,垂将下来。灰色的衣服肮脏不堪,鞋子看起来已承载他走过了 相当长的路程。 他坐在我对面,专心整理他的那些行李。我的注意力则回到了画册上。起初他制 造的噪音很小,后来却越来越大。我抬起头来,向他那边望去。 他似乎没注意我,因为他正忙着收拾东西。突然一把刀从他衣袋里被抽了出来 ——一把将近 20 厘米长的刀,刃口带着锯齿。那一刻,周围谈话的乘客忽然都 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被他震惊了,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停滞。 我的心脏开始嗵嗵乱跳,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行大字标题: “一号线发生血腥惨案!十七岁女孩罹难,现场惨不忍赌!”或诸如此类的东西。 本城发行量最大的街头小报一定会为我们拟好文章标题的。 我的膝盖发软,脑子里瞬间如同涨潮一般:我该怎么办?跳车?跑路?能去哪 儿?在行驶的地铁中几乎无处可逃,这谁都知道 …… 拿手里的画册做盾牌?或 者做武器?要不干脆假装昏倒? 我也无须考虑太长时间了。他继续在袋子间摸索,最终,从里面掏出半块面包。 我呆看着他,目不转睛,他发出一声满意的长叹,用那把长刀切下一片面包来。 我咬紧嘴唇,恐惧的心情被想笑的冲动取代,肚子里一阵阵纠结。 在众人缄默的目光下,他又从自己身边的宝贝里拿出一样东西,这次是一盒黄铜 色的罐头。 他打开罐头,一股刺鼻的鱼腥味立即遍布车厢,他仿佛没事般取出其中一块。我 相信那是鲱鱼罐头。他又把罐头鱼平放在那块刚刚切下的面包上。 他咬了口面包,嚼着,直到发觉整车的人都在看着他,一个个目瞪口呆。 “怎么了?”他含糊不清地嚷着,鱼肉和面包的碎屑掉在地上,“出什么事 了?”他向那些站在门口的人转过头去,喊道,“你们没见过吃东西还是怎么 的? ” 这时,我终于没忍住,笑出声来。明天的小报看起来不会有“血腥杀戮”的报道 了。 他只不过是想在一个暖和的地方享用一顿饭,对他而言,这地方就是地铁。 他看到我在笑,不解地嘟囔了几句,继续吃。 一些乘客开始下车。很难说他们是真的到了目的地,还是仅仅为了躲避充斥在车 里的鱼腥味。我依然坐在原处,打量着他,想瞧瞧他如何将为了吃饭而翻得一团 糟的东西,当然,包括那把刀子,重新归置到那堆袋子里。 这时他又拿出一个小瓶,倒出几粒药丸放进嘴里,干咽了下去。我不禁好奇:也 许那是止痛药?或者是镇静剂,兴奋剂,晕车药?
忽然,我们四目相接。他的眼中清楚地映出了我。几秒之久,我们就这么互相看 着。然后,他耸了耸肩膀:“要及时吃药,你也要记住啊。” 他的脸歪歪扭扭,大概是在微笑:“一定要及时 我点点头,内心被某种东西触动了 几分钟之前,这位流浪汉似乎还有害死我的可能,现在呢? 时间仿佛加速溜走, 列车来到了科特布斯大街,也就是现在叫做席恩兰街的地方。他要下车了,他抓 起身边的东西,站了起来 “回见,走好。”我听见自己说 “回见,走好。”车门处传来回答,在他与他的那些口袋消失在车站之前 列车继续前行。 到家之后,我又翻了会儿新买的画册,然后将它放在书架上。时至今日,我已记 不得那天还干过什么,也许对我而言,那是不错的一天。到了晚上,我大概如往 常一样,在温暖、柔软的床上躺着。 有时我会想起他,也许他已经不在人世,尤其是当我看到那本旧画册时。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描写了“我”在地铁上的一次偶遇,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节奏急缓得当.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B.本文故事发生在“我”的回程途中,作品开头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去程 的情景.如此安排只是为了凸显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我”见到他拿出刀后的恐 惧,主要就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表现的 ‘他’喊道,‘你们没见过吃东西还是怎么的?’”,在“他”看来,地 铁车厢里的人们实在是少见多怪,而且怀有敌意 E.“有时我会想起他,也许他已经不在人世,尤其是当我看到那本旧画册时” 这样的结尾含蓄地暗示出“他”已不在人世。 (2)小说第9段“一把刀从他衣袋里被抽出来”这一情节的设置有什么作川 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和其他乘客一样,也缺乏对“他”的同情,你 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是一个典型的书斋里的学者,他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但是他的人 格使他在政治上有基本的准则,即保持人的平等、自由和尊严,保持探讨科学问 题所必需的宽松和民主的环境.这对于人的生存和科学的发展是不可剥夺的。而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因不属于“纯雅利安人”而被剥夺继 续学术研究的权利。面对这种赤裸裸的种族妓视、奴化教育和法西斯暴行,薛定 谔无法容忍。虽然,他的雅利安人血统和作为普朗克继承人的地位使他并未遭到 打击,并没人逼他放弃职位,更不必离开德国,但他自愿这样做了,他不愿效忠 这样的政府,不能容忍在野蛮的法西斯制度下工作。他以他能选择的方式来反对 纳粹对他的同事的迫害和对人类良知的亵渎,否则在他看来就等于同纳粹同流合
忽然,我们四目相接。他的眼中清楚地映出了我。几秒之久,我们就这么互相看 着。然后,他耸了耸肩膀:“要及时吃药,你也要记住啊。” 他的脸歪歪扭扭,大概是在微笑:“一定要及时。” 我点点头,内心被某种东西触动了。 几分钟之前,这位流浪汉似乎还有害死我的可能,现在呢? 时间仿佛加速溜走。 列车来到了科特布斯大街,也就是现在叫做席恩兰街的地方。他要下车了,他抓 起身边的东西,站了起来。 “回见,走好。”我听见自己说 。 “回见,走好。”车门处传来回答,在他与他的那些口袋消失在车站之前。 列车继续前行。 到家之后,我又翻了会儿新买的画册,然后将它放在书架上。时至今日,我已记 不得那天还干过什么,也许对我而言,那是不错的一天。到了晚上,我大概如往 常一样,在温暖、柔软的床上躺着。 有时我会想起他,也许他已经不在人世,尤其是当我看到那本旧画册时。 (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这篇小说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描写了“我”在地铁上的一次偶遇,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节奏急缓得当.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B .本文故事发生在“我”的回程途中,作品开头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去程 的情景.如此安排只是为了凸显故事的真实性。 C .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我”见到他拿出刀后的恐 惧,主要就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表现的 D. “‘他’喊道,‘你们没见过吃东西还是怎么的?’”,在“他”看来,地 铁车厢里的人们实在是少见多怪,而且怀有敌意。 E . “有时我会想起他,也许他已经不在人世,尤其是当我看到那本旧画册时”, 这样的结尾含蓄地暗示出“他”已不在人世。 (2)小说第 9 段“一把刀从他衣袋里被抽出来”这一情节的设置有什么作川? 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的“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和其他乘客一样,也缺乏对“ 他”的同情,你 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 分) 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是一个典型的书斋里的学者,他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但是他的人 格使他在政治上有基本的准则,即保持人的平等、自由和尊严,保持探讨科学问 题所必需的宽松和民主的环境.这对于人的生存和科学的发展是不可剥夺的。而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因不属于“纯雅利安人”而被剥夺继 续学术研究的权利。面对这种赤裸裸的种族妓视、奴化教育和法西斯暴行,薛定 谔无法容忍。虽然,他的雅利安人血统和作为普朗克继承人的地位使他并未遭到 打击,并没人逼他放弃职位,更不必离开德国,但他自愿这样做了,他不愿效忠 这样的政府,不能容忍在野蛮的法西斯制度下工作。他以他能选择的方式来反对 纳粹对他的同事的迫害和对人类良知的亵渎,否则在他看来就等于同纳粹同流合 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