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孔德立 ①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 是排拒与融 合其他学说的结晶。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 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凸显出早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②《墨子·公孟》篇批评儒家有“四政足以丧天下”。其一,儒家不重天、 不信鬼,导致社会上的恶人毫无宗教敬畏感,民众也失去了批判社会的武器。其 二,厚葬久丧,既耽误生产,又靡财费时,加剧生活贫困。其三,弦歌鼓舞,助 长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生活。贵族们的一顿饭“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 遍味”(《墨子·辞过》),如果再沉溺于弦歌乐舞之中,奢侈之风会更加兴盛。 其四,宣扬“命定论”,使贵族与平民各安其位,泯灭了民众奋发有为、积极向 上的斗志。墨子认为,儒学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众,根源在于儒家“仁”说。 “仁”首先是血缘之爱,以“孝”为中心,然后在家庭宗族、邻里乡党、朋友君 臣中次第展开。墨子认为,战争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对待自 己亲人的方式对待他人。鉴于此,墨子提出了“兼爱”的主张 ③“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要击退墨家的进攻,必须彻 底揭露兼爱的危害。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墨 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 说。当孟子批评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若保赤子”为借口,辩解说“爱 无差等,施由亲始”亦为儒家所赞同。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反击,他指 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真爱情 感。墨子津津乐道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 身”的兼爱精神,实际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孟子认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 为己之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墨在仁爱与 兼爱问题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因此,孟子才尖锐地批判墨家的“兼爱”学说, 认为其会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学。 ④传统说法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遂以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 立的。但如果把墨学置于孔孟之间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在 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同时,亦悄然对墨学进行了吸收。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 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的一面,很容易忽略 墨学对孟子的影响。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非人”。可见,善性已经成为 做人的必然条件。那么,孟子性善论的至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
嘉定区 2012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卷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 孔德立 ①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 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 是排拒与融 合其他学说的结晶。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 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凸显出早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②《墨子·公孟》篇批评儒家有“四政足以丧天下”。其一,儒家不重天、 不信鬼,导致社会上的恶人毫无宗教敬畏感,民众也失去了批判社会的武器。其 二,厚葬久丧,既耽误生产,又靡财费时,加剧生活贫困。其三,弦歌鼓舞,助 长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生活。贵族们的一顿饭“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 遍味”(《墨子·辞过》),如果再沉溺于弦歌乐舞之中,奢侈之风会更加兴盛。 其四,宣扬“命定论”,使贵族与平民各安其位,泯灭了民众奋发有为、积极向 上的斗志。墨子认为,儒学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众,根源在于儒家“仁”说。 “仁”首先是血缘之爱,以“孝”为中心,然后在家庭宗族、邻里乡党、朋友君 臣中次第展开。墨子认为,战争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对待自 己亲人的方式对待他人。鉴于此,墨子提出了“兼爱”的主张。 ③“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要击退墨家的进攻,必须彻 底揭露兼爱的危害。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墨 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 说。当孟子批评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若保赤子”为借口,辩解说“爱 无差等,施由亲始”亦为儒家所赞同。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反击,他指 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真爱情 感。墨子津津乐道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 身”的兼爱精神,实际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孟子认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 为己之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墨在仁爱与 兼爱问题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因此,孟子才尖锐地批判墨家的“兼爱”学说, 认为其会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学。 ④传统说法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遂以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 立的。但如果把墨学置于孔孟之间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在 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同时,亦悄然对墨学进行了吸收。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 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的一面,很容易忽略 墨学对孟子的影响。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非人”。可见,善性已经成为 做人的必然条件。那么,孟子性善论的至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
⑤如果我们考虑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不难发现,墨子对“天”与“善”的 论述正被孟子悄然吸收了。《墨子》书中“天民”一词出现2次,《孟子》书中 出现了3次。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词却不见于其他早期儒墨两家著作。墨子把至 善之天与民连接以来,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爱人利人以得福”(《墨子·法 仪》),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 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 贤中》)的主张,从“农与工肆”中选拔官吏的提议,均是墨子提升民众地位的 举措。经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墨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 益的意识。在风起云涌的墨家“革命”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孟子“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 的论述,既坚持了儒家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又受到了墨子“行天下大义”的影响。 墨子“非乐”,孟子则劝导统治者“与民同乐”,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 化转化为了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⑥经过孟子对墨学的融合、排拒与吸收,儒学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贵族式的内圣 修身之学,而是发展成为兼济平民的外王之学。从孔子到孟子,儒家在坚守仁学 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又吸收墨学之“义”,走出了一条主体性传承与包容性创新 之路。 1.第①段空白处填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B.既……又… C.即使……也… D.虽 然……但 2.根据第②、③段内容,辨析“仁爱”与“兼爱”的区别。(3分) 3.墨者夷之的言行违背了墨家的和的主张。(2分) 4.对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段首将传统观点作为一个反面的靶子 B.引出对儒家吸收和融合墨家思想的论述。 C.照应上文批判墨家兼爱无异于禽兽之学 D.更进一步体现孟子“辟墨”的浩然之气。 5.调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顺序,并说明理由。(3分) 6.概述“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⑤如果我们考虑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不难发现,墨子对“天”与“善”的 论述正被孟子悄然吸收了。《墨子》书中“天民”一词出现 2 次,《孟子》书中 出现了 3 次。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词却不见于其他早期儒墨两家著作。墨子把至 善之天与民连接以来,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爱人利人以得福”(《墨子·法 仪》),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 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 贤中》)的主张,从“农与工肆”中选拔官吏的提议,均是墨子提升民众地位的 举措。经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墨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 益的意识。在风起云涌的墨家“革命”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孟子“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 的论述,既坚持了儒家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又受到了墨子“行天下大义”的影响。 墨子“非乐”,孟子则劝导统治者“与民同乐”,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 化转化为了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⑥经过孟子对墨学的融合、排拒与吸收,儒学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贵族式的内圣 修身之学,而是发展成为兼济平民的外王之学。从孔子到孟子,儒家在坚守仁学 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又吸收墨学之“义”,走出了一条主体性传承与包容性创新 之路。 1.第①段空白处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不……而…… B.既……又…… C.即使……也…… D.虽 然……但…… 2.根据第②、③段内容,辨析“仁爱”与“兼爱”的区别。(3 分) 3.墨者夷之的言行违背了墨家的 和 的主张。(2分) 4.对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在段首将传统观点作为一个反面的靶子。 B.引出对儒家吸收和融合墨家思想的论述。 C.照应上文批判墨家兼爱无异于禽兽之学。 D.更进一步体现孟子“辟墨”的浩然之气。 5.调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顺序,并说明理由。(3 分) 6.概述“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2 分)
一枝红玫瑰玛丽亚·帕弗洛娃 (1)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 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 (2)她是一个身材矮小、体质衰弱的老人,穿着一身旧衣服。她的头发在脑后 盘成两个小发髻,加上苍白的面孔,使那双蓝眼睛更显得纯朴了。每逢天气暖和 的时候,这位老妇人总是到街心公园去,在那里一直呆到天黑。只要天气一冷, 她便开始到花店去。在花店,有两个按岁数可以做她孙女的卖花姑娘,她俩总是 高高兴兴地接待她,因为有她在店里,她们也可以离开一下,去喝一杯咖啡。每 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她的两只手异乎寻常地敏捷起来,两眼闪 着亮光,苍白的脸颊上还泛出了一丝血色。凡进花店的人都觉得,不买一束花就 离开那个花店是太过意不去了 (3)一天晚上,天下着雨,老妇人坐在花店的小椅子上。突然,门开了,进来 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男子。他头发花白,专心致志地观看着鲜花。老妇人 怔了一下,脸上浮现出一丝拘谨的微笑,眼睛也湿润了。这是著名的小提琴家杨 科夫!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曾亲自教会他认字的那个支棱着耳朵的瘦孩子,竟出 落成一个这么魁梧的人。瞧,他就要回过头来……天哪,真巧!老妇人下意识地 用手整了整衣服,理了一下她那稀疏的头发,呼吸也紧张、急促起来,她的目光 紧紧跟随着那男子的每一个动作,可是他没回过头来。他挑了一束花,漫不经心 地把钱放下就出去了。那男子早已消失在往来的行人之中了,老妇人却仍然在追 寻他的背影。 (4)“你怎么啦,明卡奶奶?”卖花姑娘走了进来,发现她那激动的神情,惊 讶地问。 5)“噢……没什么。”老妇人惊醒过来,她那温柔的蓝眼睛里流露着毫不掩 饰的喜悦和自豪,流露出慈母般的深情。 (6)“他是小提琴家杨科夫,彼得·杨科夫。你难道没听说过他吗?”老妇人 高兴地向姑娘问道。 (7)姑娘摇了摇头。 8)“他是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周游世界,从前是我的学生,在班里……” 老人忙着解释说,然后又垂下了头,“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继续说着,好像 在自言自语。姑娘已经扭过头去,解开一束石竹花。 (9)她明白,姑娘没听她讲话。 (10)老人不说话了,轻声道别后就走了。 11)姑娘是不能理解她的。漫长的岁月,不同的风尚和感情把她们分割开了 而老妇人是属于过去那种有点可笑的人,她习惯于发现人的善良,并且天真地相
一枝红玫瑰 玛丽亚·帕弗洛娃 (1)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 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 (2)她是一个身材矮小、体质衰弱的老人,穿着一身旧衣服。她的头发在脑后 盘成两个小发髻,加上苍白的面孔,使那双蓝眼睛更显得纯朴了。每逢天气暖和 的时候,这位老妇人总是到街心公园去,在那里一直呆到天黑。只要天气一冷, 她便开始到花店去。在花店,有两个按岁数可以做她孙女的卖花姑娘,她俩总是 高高兴兴地接待她,因为有她在店里,她们也可以离开一下,去喝一杯咖啡。每 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她的两只手异乎寻常地敏捷起来,两眼闪 着亮光,苍白的脸颊上还泛出了一丝血色。凡进花店的人都觉得,不买一束花就 离开那个花店是太过意不去了。 (3)一天晚上,天下着雨,老妇人坐在花店的小椅子上。突然,门开了,进来 一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男子。他头发花白,专心致志地观看着鲜花。老妇人 怔了一下,脸上浮现出一丝拘谨的微笑,眼睛也湿润了。这是著名的小提琴家杨 科夫!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曾亲自教会他认字的那个支棱着耳朵的瘦孩子,竟出 落成一个这么魁梧的人。瞧,他就要回过头来……天哪,真巧!老妇人下意识地 用手整了整衣服,理了一下她那稀疏的头发,呼吸也紧张、急促起来,她的目光 紧紧跟随着那男子的每一个动作,可是他没回过头来。他挑了一束花,漫不经心 地把钱放下就出去了。那男子早已消失在往来的行人之中了,老妇人却仍然在追 寻他的背影。 (4)“你怎么啦,明卡奶奶?”卖花姑娘走了进来,发现她那激动的神情,惊 讶地问。 (5)“噢……没什么。”老妇人惊醒过来,她那温柔的蓝眼睛里流露着毫不掩 饰的喜悦和自豪,流露出慈母般的深情。 (6)“他是小提琴家杨科夫,彼得·杨科夫。你难道没听说过他吗?”老妇人 高兴地向姑娘问道。 (7)姑娘摇了摇头。 (8)“他是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周游世界,从前是我的学生,在班里……” 老人忙着解释说,然后又垂下了头,“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继续说着,好像 在自言自语。姑娘已经扭过头去,解开一束石竹花。 (9)她明白,姑娘没听她讲话。 (10)老人不说话了,轻声道别后就走了。 (11)姑娘是不能理解她的。漫长的岁月,不同的风尚和感情把她们分割开了, 而老妇人是属于过去那种有点可笑的人,她习惯于发现人的善良,并且天真地相
信,善良迟早会胜利的。她感到幸福的是,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 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如果说她心里 感到遗憾的话,那就是,她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不能再去帮助年轻人。 (12)秋天不知不觉地过去,开始下雪了。寒风追逐着街上的行人。花店里暖和 而舒适。老妇人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她伛着腰,裹着单薄的旧大衣走着,两 个卖花姑娘常常这样想:“谁知她能不能活过这个冬天?”在她们眼里,她一天 天衰老下去,就像个要燃尽的蜡烛。这使姑娘们感到不安。她们请她常来,她乐 于常来。因为她喜欢这个地方。她需要跟别人聊聊天,她除了喜欢孩子们外,还 喜欢花 (13)每当店门打开时,她已经不感到激动,因为她那个闻名的学生再也没有来 (14)有时命运也会捉弄人。一个冬夜,卖花姑娘到药店去,老妇人坐在花店的 椅子上,透过蒙着水汽的玻璃窗注视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门开了,……您想必已 经猜到了吧?一个男子用手抖落帽子上的雪花,摘下手套,两眼寻找着卖花姑娘。 (15)“您要点什么?”因为激动,老人的声音拖得很长,断断续续。 (16)男子看了看她。老妇人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他就要认出她来了,一定会 认出她来的!刹那间,他那敏锐的目光和老人那兴奋的蓝眼睛相遇了,他现出了 紧张的神情,好像极力回忆着什么。后来他又把目光移到了鲜花上。 (17)“有没有玫瑰花?”“有没有玫瑰花?当然有。可在哪儿呢?”老妇人不 知所措地四下搜寻。她看不见,也忘了放在哪里了。她看着他那双极力回忆着往 事的眼睛 (18)她心慌意乱,竟没有注意到卖花姑娘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那男子看她摆 弄着花束,觉得应该说点什么,于是走上前去,微笑着向她轻声地说道:“我想 对您说………您……”男子到底从她脸上看出了什么,她是不会知道的,连给他递 花的姑娘也不会知道。 (19)男子抽出一枝最漂亮的花,递给老妇人。 (②20)“给我?”她惊讶地喊道,“真的给我的?”喜悦和幸福感使她的眼睛模 糊了。 (21)她还想说点什么,可是喉咙哽咽,说不上话来 (22)“他认出我来了!小彼得……他没有忘记我!”这些话在她的心里翻腾着。 (23)老妇人像一片落叶,慢慢坐回椅子上,脸上显出宽慰的微笑,手里握着那 枝美丽的红玫瑰 (选自《外国名家微型小说选》)
信,善良迟早会胜利的。她感到幸福的是,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 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如果说她心里 感到遗憾的话,那就是,她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不能再去帮助年轻人。 (12)秋天不知不觉地过去,开始下雪了。寒风追逐着街上的行人。花店里暖和 而舒适。老妇人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她伛着腰,裹着单薄的旧大衣走着,两 个卖花姑娘常常这样想:“谁知她能不能活过这个冬天?”在她们眼里,她一天 天衰老下去,就像个要燃尽的蜡烛。这使姑娘们感到不安。她们请她常来,她乐 于常来。因为她喜欢这个地方。她需要跟别人聊聊天,她除了喜欢孩子们外,还 喜欢花……。 (13)每当店门打开时,她已经不感到激动,因为她那个闻名的学生再也没有来 过。 (14)有时命运也会捉弄人。一个冬夜,卖花姑娘到药店去,老妇人坐在花店的 椅子上,透过蒙着水汽的玻璃窗注视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门开了,……您想必已 经猜到了吧?一个男子用手抖落帽子上的雪花,摘下手套,两眼寻找着卖花姑娘。 (15)“您要点什么?”因为激动,老人的声音拖得很长,断断续续。 (16)男子看了看她。老妇人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他就要认出她来了,一定会 认出她来的!刹那间,他那敏锐的目光和老人那兴奋的蓝眼睛相遇了,他现出了 紧张的神情,好像极力回忆着什么。后来他又把目光移到了鲜花上。 (17)“有没有玫瑰花?”“有没有玫瑰花?当然有。可在哪儿呢?”老妇人不 知所措地四下搜寻。她看不见,也忘了放在哪里了。她看着他那双极力回忆着往 事的眼睛…… (18)她心慌意乱,竟没有注意到卖花姑娘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那男子看她摆 弄着花束,觉得应该说点什么,于是走上前去,微笑着向她轻声地说道:“我想 对您说……您……”男子到底从她脸上看出了什么,她是不会知道的,连给他递 花的姑娘也不会知道。 (19)男子抽出一枝最漂亮的花,递给老妇人。 (20)“给我?”她惊讶地喊道,“真的给我的?”喜悦和幸福感使她的眼睛模 糊了。 (21)她还想说点什么,可是喉咙哽咽,说不上话来。 (22)“他认出我来了!小彼得……他没有忘记我!”这些话在她的心里翻腾着。 (23)老妇人像一片落叶,慢慢坐回椅子上,脸上显出宽慰的微笑,手里握着那 枝美丽的红玫瑰…… (选自《外国名家微型小说选》)
7.作者在第(2)段划浪线处两次描写老妇人脸色的用意 是 (3分) 8.阅读第(3)、第(16)段的划线句,辨析老妇人心理上的差异。(2分) 9.有人认为,第(5)段中加点词语“惊醒过来”表述不确切,应改为“平静下 来”,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4分) 10.对(12)段中第一、二句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室外的寒冷反衬花店里的暖和、舒适,以及人情的温暖,为人物的活动作 铺垫。 B.老人衣着的单薄与天气的寒冷形成强烈的发差,由此暗示老妇人生活境遇的 窘迫。 C.以自然的冬天象征老妇人人生的冬天,暗示身体虚弱、落魄孤寂的她将不久 人世。 D.承上启下,由秋夜师生巧遇时的遗憾过渡到冬夜邂逅、相认时的宽慰,衔接 自然。 11.“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 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 (4分) 12.赏析这篇小说的题目“一枝红玫瑰”。(140字以内)(6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 《师说》)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4) 列坐其次。(王羲之 《兰亭集序》) (5)酿泉为酒 (欧 阳修《醉翁亭记》)
7.作者在第(2)段划浪线处两次描写老妇人脸色的用意 是 。(3 分) 8.阅读第(3)、第(16)段的划线句,辨析老妇人心理上的差异。(2 分) 9.有人认为,第(5)段中加点词语“惊醒过来”表述不确切,应改为“平静下 来”,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4 分) 10.对(12)段中第一、二句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以室外的寒冷反衬花店里的暖和、舒适,以及人情的温暖,为人物的活动作 铺垫。 B.老人衣着的单薄与天气的寒冷形成强烈的发差,由此暗示老妇人生活境遇的 窘迫。 C.以自然的冬天象征老妇人人生的冬天,暗示身体虚弱、落魄孤寂的她将不久 人世。 D.承上启下,由秋夜师生巧遇时的遗憾过渡到冬夜邂逅、相认时的宽慰,衔接 自然。 11.“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 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 。(4 分) 12.赏析这篇小说的题目“一枝红玫瑰”。(140 字以内)(6 分)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⑴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 《师说》) ⑶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⑷ ,列坐其次。(王羲之 《兰亭集序》) ⑸酿泉为酒, 。(欧 阳修《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