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这种情况具体表现为CoYo小于QoY0,当然,对于乙来说,类似的情形也会发生。假如 实际利率高于rB,那么乙的储蓄便会大于他的投资。如果利率介于rA和rB之间,那么乙将 减少将来商品的生产而增加现在商品的生产,甲则正好相反。这一调整过程怎样才能完成 呢?或者说市场利率最终将确定在什么水平呢? 现在我们将图11-4的两张图合而为一,把甲图沿横轴旋转180度与乙图合并,如图 5为了简单起见,假设甲乙两人仍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在没有交换的条件 下,利率分别为OrA和OrB,由于OrA高于OrB,因此甲在将来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优势 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不存在“贸易”管制,那么交换过程将导致相对价格(即利率)趋向 致,比如Or。如果or所示的利率水平恰好使甲乙两人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绝对值)相等 则Or便是存在交换时的均衡利率水平。 通过交换,甲购买NAMA现在商品,为此他要支付(1+r)×NAMA将来商品,乙购买 (1+r)×MNB将来商品,用MNB现在商品来支付。当然甲所购买的现在商品NAMA必 须等于乙所出售的现在商品MBNB。在贸易理论中,我们分析两种商品交换时,一种现在商 品的购买可以用另一种现在商品来支付。但在这里,我们假设只有一种现在商品和一种将来 商品,所以购买现在商品必须以将来商品支付。这样我们实际上避开了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分 析,而直接将商品流动和资本流动统一起来了。 实际利率 现在商品MA MB N 现在商品 图11-5
中,这种情况具体表现为 C0Y0 小于 Q0Y0,当然,对于乙来说,类似的情形也会发生。假如 实际利率高于 rB,那么乙的储蓄便会大于他的投资。如果利率介于 rA 和 rB之间,那么乙将 减少将来商品的生产而增加现在商品的生产,甲则正好相反。这一调整过程怎样才能完成 呢?或者说市场利率最终将确定在什么水平呢? 现在我们将图 11—4 的两张图合而为一,把甲图沿横轴旋转 180 度与乙图合并,如图 11—5 为了简单起见,假设甲乙两人仍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在没有交换的条件 下,利率分别为 OrA和 OrB,由于 OrA高于 OrB,因此甲在将来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优势, 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不存在“贸易”管制,那么交换过程将导致相对价格(即利率)趋向 一致,比如 Or。如果 Or 所示的利率水平恰好使甲乙两人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绝对值)相等, 则 Or 便是存在交换时的均衡利率水平。 通过交换,甲购买 NAMA现在商品,为此他要支付(1+r)× NAMA将来商品,乙购买 (1+r)× MBNB将来商品,用 MBNB现在商品来支付。当然甲所购买的现在商品 NAMA必 须等于乙所出售的现在商品 MBNB。在贸易理论中,我们分析两种商品交换时,一种现在商 品的购买可以用另一种现在商品来支付。但在这里,我们假设只有一种现在商品和一种将来 商品,所以购买现在商品必须以将来商品支付。这样我们实际上避开了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分 析,而直接将商品流动和资本流动统一起来了。 实际利率 MA N O M B NB 现在商品 S S I I I rB r A S S I 现在商品 图 11—5 - 6 -
上述交换行为如果用国际金融的术语来表达,就可以表述为,甲由于购买现在商品而 造成贸易逆差是由其资本帐户的顺差来弥补的,他是商品的净购买者,同时也是证券(对将 来商品要求权)的净出售者。乙则相反,他用贸易帐户的盈余来弥补资本帐户的赤字。或者 说他用贸易顺差支持其资本输出。无交换条件下的实际利率的差别促使乙向甲出售现在商 品,并用所获得的资金从甲那里购买对将来商品的要求权(金融证券),如果不存在交易成 本及其他障碍的话,这一过程将一直进行到甲乙的实际利率相等为止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甲乙两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但如果说把这种分析扩展到 到两个国家间的资本流动,那也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甲是美国人,乙是日本人,那么分别 把这两个国家所有个人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沿水平方向加总起来,便可以得到两国的总储 蓄曲线和总投资曲线,当然个人生产可能性边界和个人无差异曲线也可用社会生产可能性边 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来代替。这样,我们对甲乙两人的行为所做的分析便可以直接用来解释 美日两国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 资本流动的效果 (一)总效用水平的提高 在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时,我们曾提到,通过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交换,交易 双方都可以实现比没有交换时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说,资本流动可以带来净利益。现在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种净利益是怎样产生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随着消费的增加,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水平也随 之增加(至少在未达到消费饱合点之前是如此),但总效用增加的速度却越来越慢,也就是 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在几何图形上,这一现象表现为,总效用曲线在其上升阶段 斜率越来越小(如图11-6)。现在我们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一国的消费完全取决于本国 的产出,并且消费倾向是稳定的,那么出多时消费也多,产出少时消费也少,也就是说,消 费水平在各个时期随产出的波动而波动。 总效用 B C2每一时期的消费 图11-6
上述交换行为如果用国际金融的术语来表达,就可以表述为,甲由于购买现在商品而 造成贸易逆差是由其资本帐户的顺差来弥补的,他是商品的净购买者,同时也是证券(对将 来商品要求权)的净出售者。乙则相反,他用贸易帐户的盈余来弥补资本帐户的赤字。或者 说他用贸易顺差支持其资本输出。无交换条件下的实际利率的差别促使乙向甲出售现在商 品,并用所获得的资金从甲那里购买对将来商品的要求权(金融证券),如果不存在交易成 本及其他障碍的话,这一过程将一直进行到甲乙的实际利率相等为止。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甲乙两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但如果说把这种分析扩展到 到两个国家间的资本流动,那也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甲是美国人,乙是日本人,那么分别 把这两个国家所有个人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沿水平方向加总起来,便可以得到两国的总储 蓄曲线和总投资曲线,当然个人生产可能性边界和个人无差异曲线也可用社会生产可能性边 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来代替。这样,我们对甲乙两人的行为所做的分析便可以直接用来解释 美日两国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 二、资本流动的效果 (一) 总效用水平的提高 在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时,我们曾提到,通过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交换,交易 双方都可以实现比没有交换时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说,资本流动可以带来净利益。现在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种净利益是怎样产生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随着消费的增加,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水平也随 之增加(至少在未达到消费饱合点之前是如此),但总效用增加的速度却越来越慢,也就是 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在几何图形上,这一现象表现为,总效用曲线在其上升阶段, 斜率越来越小(如图 11—6)。现在我们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一国的消费完全取决于本国 的产出,并且消费倾向是稳定的,那么出多时消费也多,产出少时消费也少,也就是说,消 费水平在各个时期随产出的波动而波动。 总效用 Tu B A2 A A1 O C1 C C2 每一时期的消费 图 11—6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