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在疾病过 程中所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 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2. 病理变化包括: 1) 损伤作用:致病因素对生物机体产生的伤害作用 2) 抗损伤作用:机体产生的对致病因素的抵抗作用 第五章 病理学基础
1. 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在疾病过 程中所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 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2. 病理变化包括: 1) 损伤作用:致病因素对生物机体产生的伤害作用 2) 抗损伤作用:机体产生的对致病因素的抵抗作用 第五章 病理学基础
第五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节 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四节 适应和修复 第五节 炎症 第六节 肿瘤
第五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节 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四节 适应和修复 第五节 炎症 第六节 肿瘤
一、疾病发生的种类 (一)根据病原种类来分 1.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即病原性疾病 2. 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刺激、营养缺乏、先天缺陷等 (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 1. 单纯感染 :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 2. 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 (三)根据症状来分 1. 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 2. 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发生的种类 (一)根据病原种类来分 1.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即病原性疾病 2. 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刺激、营养缺乏、先天缺陷等 (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 1. 单纯感染 :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 2. 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 (三)根据症状来分 1. 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 2. 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 1. 原发性感染:健康个体首次遭到病原侵袭而发生疾病 2.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3. 再感染: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使机体患病 4. 重复感染:第一次感染后留在体内的病原使机体再次发病 (五)根据病情性质来分 1. 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数天至1-2周) 2. 亚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2-6周) 3. 慢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长(6周以上甚至终生)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 1. 原发性感染:健康个体首次遭到病原侵袭而发生疾病 2.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3. 再感染: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使机体患病 4. 重复感染:第一次感染后留在体内的病原使机体再次发病 (五)根据病情性质来分 1. 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数天至1-2周) 2. 亚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2-6周) 3. 慢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长(6周以上甚至终生)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1. 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至出现症状前; 2. 前驱期:尚无典型症状; 3. 充分发展期:为疾病的高潮期,已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 (二)疾病的结局 1. 完全恢复:病原清除,症状消失,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 2. 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有些后遗症 3. 死亡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1. 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至出现症状前; 2. 前驱期:尚无典型症状; 3. 充分发展期:为疾病的高潮期,已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 (二)疾病的结局 1. 完全恢复:病原清除,症状消失,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 2. 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有些后遗症 3. 死亡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