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刑法的属人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 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 适用本法。” 理解: 1.原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 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依本法规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 期徒刑的,可以不追究。(此特点区别于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情况) 3,特殊身份的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此特点区别于一般中国公民 在国外犯罪的情形) 4,关于双重管辖权:即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并依照中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 任的,但此中国公民的犯罪行为已经受到外国的审判,此时,中国刑法是否适用于此行 为人的情形。 注意:国外既决案件在国内的再审 我国公民甲,系我国某远洋运输公司一远洋货轮上的船员。2000年11月1日该轮船 停泊于南美国的一港口内。当日晚,甲酒后与同船海员乙发生口角,用水果刀将乙刺 成重伤,且抢救无效死亡。甲被当地法院认定为伤害致死罪,判有期徒刑5年,在当地 监狱执行。甲在该国服刑3年半后被遣送回国,到达中国后被速捕、起诉。某市人民法 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甲有期徒刑6年。 问题:我国是否承认外国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 答案: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 免除或者减轻处罚。(为什么?)(参见刑法第10条) 五、我国刑法保护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8条
四、我国刑法的属人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7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 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 适用本法。” 理解: 1.原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 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依本法规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 期徒刑的,可以不追究。(此特点区别于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情况) 3.特殊身份的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此特点区别于一般中国公民 在国外犯罪的情形) 4.关于双重管辖权:即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并依照中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 任的,但此中国公民的犯罪行为已经受到外国的审判,此时,中国刑法是否适用于此行 为人的情形。 注意:国外既决案件在国内的再审 我国公民甲,系我国某远洋运输公司一远洋货轮上的船员。2000年11月1日该轮船 停泊于南美B国的一港口内。当日晚,甲酒后与同船海员乙发生口角,用水果刀将乙刺 成重伤,且抢救无效死亡。甲被当地法院认定为伤害致死罪,判有期徒刑5年,在当地 监狱执行。甲在该国服刑3年半后被遣送回国,到达中国后被逮捕、起诉。某市人民法 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甲有期徒刑6年。 问题:我国是否承认外国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 答案: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 免除或者减轻处罚。(为什么?)(参见刑法第10条) 五、我国刑法保护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8条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 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 的除外。” 理解: 1.外国人: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和无国籍人。 2.适用保护原则的条件: (1)实质条件:必须是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 (2)刑罚条件:按中国刑法规定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必须是依犯罪地的法律该外国人的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3.关于双重管辖权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经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 本法追究,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六、我国刑法普遍管辖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条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适用本法。” 理解 1.我国刑法普遍管辖权针对的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国际条约所规定 的罪行。 2.在中国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3.当犯有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的罪犯在中国境内发现时,中国才对其实施刑事管 辖。(除非与其他相关国有引渡条约,否则适用中国刑法) 案例:李某、王某在1998年受雇于英国轮船公司工作期间,当轮船停 泊于法国某市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融酒、打闹,因声音过大,受到同去打 工的中国公民程某的制止。但李、王二人恼羞成怒,公然杀死了程,并抢劫 了其他英国船员的钱财,然后逃逸。2个月后,被法国警方抓获。 问:对李、王二人的犯罪行为能否适用中国刑法给予追究?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 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 的除外。” 理解: 1.外国人: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和无国籍人。 2.适用保护原则的条件: (1)实质条件:必须是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 (2)刑罚条件:按中国刑法规定法定最低刑为3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必须是依犯罪地的法律该外国人的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3.关于双重管辖权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经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 本法追究,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六、我国刑法普遍管辖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9条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适用本法。” 理解: 1.我国刑法普遍管辖权针对的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国际条约所规定 的罪行。 2.在中国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3.当犯有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的罪犯在中国境内发现时,中国才对其实施刑事管 辖。(除非与其他相关国有引渡条约,否则适用中国刑法) 案例:李某、王某在1998年受雇于英国轮船公司工作期间,当轮船停 泊于法国某市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酗酒、打闹,因声音过大,受到同去打 工的中国公民程某的制止。但李、王二人恼羞成怒,公然杀死了程,并抢劫 了其他英国船员的钱财,然后逃逸。2个月后,被法国警方抓获。 问:对李、王二人的犯罪行为能否适用中国刑法给予追究?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The Validity in Time of the Criminal Law) 一、概念 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生效、在什么时间失效,以及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未经 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刑法的生效 其方式有:1.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2.公布之日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再生效。 三、刑法的失效 其方式有: 1.由国家立法机关宜布失效。 2.自然失效: 1)旧法为新法所取代。 2)刑法赖以有效的特定条件的丧失,该法自然失效。 四、刑法的溯及力 (一)概念 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如果 有效则刑法具有溯及力,否则不具有溯及力。 理解: 1.现行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未经审判的行为是否适用。 2.现行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虽经审判但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二)各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的立法例 1.从旧原则:即新法不具有湖及力。 2.从新原则:即新法具有溯及力。 3.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原则上新法不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新法的规定内容较轻的 (包括将此行为不定为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新法。 4.从新兼从轻原则:即原则上新法具有湖及力,但是如果旧法的规定内容较轻的(包 括将此行为不定为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旧法。 多数国家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中国亦然。(参见刑法第12条)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The Validity in Time of the Criminal Law) 一、概念 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生效、在什么时间失效,以及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未经 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刑法的生效 其方式有: 1.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2.公布之日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再生效。 三、刑法的失效 其方式有: 1.由国家立法机关宣布失效。 2.自然失效: 1)旧法为新法所取代。 2)刑法赖以有效的特定条件的丧失,该法自然失效。 四、刑法的溯及力 (一)概念 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如果 有效则刑法具有溯及力,否则不具有溯及力。 理解: 1.现行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未经审判的行为是否适用。 2.现行刑法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虽经审判但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二)各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的立法例 1.从旧原则:即新法不具有溯及力。 2.从新原则:即新法具有溯及力。 3.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原则上新法不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新法的规定内容较轻的 (包括将此行为不定为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新法。 4.从新兼从轻原则:即原则上新法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旧法的规定内容较轻的(包 括将此行为不定为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旧法。 —— 多数国家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中国亦然。(参见刑法第12条)
(三)我国湖及力原则 如何理解从旧兼从轻原则中的相关内容? 1,旧法与新法比较: 行为人的行为 新法认为是犯罪旧法不认为是犯罪 重法 轻法 2.旧法与新法比较: 行为人的行为 新法不认为是犯罪 旧法认为是犯罪 轻法 重法 3.旧法与新法都认为是犯罪时,处刑较轻的是轻法,即法定最高刑较轻。例如 旧法:.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新法:.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比较:旧法的法定最高刑为7年,新法的法定最高刑为10年。 结论:法定最高刑较轻的是旧法。(轻法) 当新法与旧法的法定最高刑相同时,“处刑较轻”是指法定最低刑较轻。 I旧法:.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新法:.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比较:旧法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新法的法定最低刑为5年。 结论:法定最低刑较轻的是旧法。(轻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刑法的空间效力内容? 2.中国刑法的湖及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三)我国溯及力原则 如何理解从旧兼从轻原则中的相关内容? 1.旧法与新法比较: 行为人的行为 新法认为是犯罪 旧法不认为是犯罪 重法 轻法 2.旧法与新法比较: 行为人的行为 新法不认为是犯罪 旧法认为是犯罪 轻法 重法 3.旧法与新法都认为是犯罪时,处刑较轻的是轻法,即法定最高刑较轻。例如: 旧法:.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新法:. 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比较:旧法的法定最高刑为7年,新法的法定最高刑为10年。 结论:法定最高刑较轻的是旧法。(轻法) 当新法与旧法的法定最高刑相同时,“处刑较轻”是指法定最低刑较轻。 旧法:. 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新法:. 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比较:旧法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新法的法定最低刑为5年。 结论:法定最低刑较轻的是旧法。(轻法) ⚫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刑法的空间效力内容? 2.中国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The Concept of Crime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Crime)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1.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2.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一节犯罪概念(The Concept of Crime) 一、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 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杜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 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 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徽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区别就在于此特征的成立。(此即犯罪的实质概念) 理解:1.什么是社会危害性?即行为对我国的社会关系造成实际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 2.社会危害性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 3.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具体表现是(参见刑法第13条)。 4.对社会危害性的考察: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考察 (二)犯罪的法律特征: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理解: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社会危害性法律表现。 2.此特征是关于犯罪的形式概念: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应受刑罚处罚性。 理解:1.此特征以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为前提。 2.是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的体现。 3.是对严重危害社会和触犯刑律行为的否定评价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The Concept of Crime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Crime)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1.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2.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一节 犯罪概念(The Concept of Crime) 一、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 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 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 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区别就在于此特征的成立。(此即犯罪的实质概念) 理解:1.什么是社会危害性? 即行为对我国的社会关系造成实际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 2.社会危害性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 3.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具体表现是(参见刑法第13条)。 4.对社会危害性的考察: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考察。 (二)犯罪的法律特征: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理解: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社会危害性法律表现。 2.此特征是关于犯罪的形式概念。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应受刑罚处罚性。 理解: 1.此特征以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为前提。 2.是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的体现。 3.是对严重危害社会和触犯刑律行为的否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