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集约开发,促进要素集聚。引导人口集中分布,调控产业集群发展,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人口城镇化、产业基地化、经济规模化。 一坚持生态保护,促进环境友好。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节能环 保水平,切实保护海域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功能定位 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 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 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 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 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围绕实现上述功能定位,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一优化国土开发,形成开放合作的空间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密切区域合 作,强化城市间功能分工,保护生态环境,打造整体协调、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结构。 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 源,优化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的沿 海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 业结构。 一提升国标大诵道能力,构津开放合作的支撑体系。加快津设现代化沿滋 港口群,打造泛北部湾海上通道和港口物流中心 构筑出海出边出省的高等级公路 网、大能力铁路网和大密度航空网,形成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积极参与中国一东盟自由 贸易区建设,打造开放合作的新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力和凝 聚力:大力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继续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推动南宁一新 加坡通道经济带建设,形成中国一东盟“ 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深化国 内区域合作,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联系互动,发挥沟通东中西的作用。 加强社会建设,营造开放合作的和谐环境。大力发展教有卫生、劳动就 业、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一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行政区和经济区在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深化土地管理、投融资、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节发展目标 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坚持集约开发,促进要素集聚。引导人口集中分布,调控产业集群发展,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人口城镇化、产业基地化、经济规模化。 ——坚持生态保护,促进环境友好。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节能环 保水平,切实保护海域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功能定位 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 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 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 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 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围绕实现上述功能定位,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优化国土开发,形成开放合作的空间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密切区域合 作,强化城市间功能分工,保护生态环境,打造整体协调、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结构。 ——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 源,优化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的沿 海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 业结构。 ——提升国际大通道能力,构建开放合作的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沿海 港口群,打造泛北部湾海上通道和港口物流中心,构筑出海出边出省的高等级公路 网、大能力铁路网和大密度航空网,形成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建设,打造开放合作的新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力和凝 聚力;大力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继续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推动南宁—新 加坡通道经济带建设,形成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深化国 内区域合作,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联系互动,发挥沟通东中西的作用。 ——加强社会建设,营造开放合作的和谐环境。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劳动就 业、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行政区和经济区在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深化土地管理、投融资、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 础上,到201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广西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 一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自 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基地、区域新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保 障基地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协调互动发展,城镇化 水平稳步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一开放合作不断深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基本建成,经济外向度大幅提 高,外贸外经外资规模明显扩大,在国际分工中 的地位有所提升,服务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一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海陆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成为南中国海 海洋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区: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资源环境 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一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终 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人人享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舒适优美,社会安定和谐进步。 专栏1北部湾经济风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指标 2005年2010年2020年 1 总人口(万人) 1230 1400 1900 城镇化率(%) 39.23 45 60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0.5 0.8 4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 1.0 0.9 0.66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 300 200 120 6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 22.7 20.5 20.5 7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31.55 27.7 25 8森林覆盖率(%) 45.1 50 60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空间结构 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北部 湾经济区划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地区。 城市地区。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9%,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土空间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 础上,到201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广西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自 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基地、区域新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保 障基地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协调互动发展,城镇化 水平稳步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开放合作不断深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基本建成,经济外向度大幅提 高,外贸外经外资规模明显扩大,在国际分工中 的地位有所提升,服务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海陆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成为南中国海 海洋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区;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资源环境 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终 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人人享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舒适优美,社会安定和谐进步。 专栏1 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1 总人口(万人) 1230 1400 1900 2 城镇化率(%) 39.23 45 60 3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0.5 0.8 4 4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 1.0 0.9 0.66 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 300 200 120 6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 22.7 20.5 20.5 7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31.55 27.7 25 8 森林覆盖率(%) 45.1 50 60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空间结构 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北部 湾经济区划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地区。 城市地区。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9%,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土空间
发展现代工业、建设人口居住区和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各类工业向国家级和自治 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海工业区、边境经济合作区集聚, 人口向城镇集聚。 农村地区。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56%,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居民点 和乡村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国土空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 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建设宜居村庄,保护基本农田。 生态地区。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5%,包括现有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 生态恢复区,作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土空间。禁止从事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 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在实际建设中,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统筹 协调各产业和各区域发展,科学安排各项用地。 专栏2三类地区用地平衡表 政策引导区 强制管制区 面积(平方公里) 2005年2010年2020年 中心城风 396 798 1350 经济开发谁中风 (0) (76)(100) 城市地区 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 (10) (50) (86) 风域方通 532 800 950 发展备用 2906 2236 1534 小计 3834 3834 3834 农村居民区 1860 1860 1012 农村地区 农业地区 24121 2297622844 小计 25981 24836 23856 自然保护区 3819 4430 4899 生态地区 水源保护区 5690 6092 6390 生态恢复区 3276 3408 3621 小计 12785 1393014910 合计 425004250042500 第二节城市地区 城市地区包括中心城区、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集中区,是集聚经 济和人口的重要区域。 (一)中心城区 指城市、建制镇的现有建成区和拓展区。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 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南宁市为依托, 建设具有浓郁亚热带风光和滨海特色、辐射作用大的南(宁)北(海)钦(州)防
发展现代工业、建设人口居住区和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各类工业向国家级和自治 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海工业区、边境经济合作区集聚, 人口向城镇集聚。 农村地区。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56%,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居民点 和乡村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国土空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 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建设宜居村庄,保护基本农田。 生态地区。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5%,包括现有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 生态恢复区,作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土空间。禁止从事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 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在实际建设中,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统筹 协调各产业和各区域发展,科学安排各项用地。 专栏2 三类地区用地平衡表 政策引导区 强制管制区 面积(平方公里)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城市地区 中心城区 396 798 1350 经济开发集中区 (0) (76) (100) 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 (10) (50) (86) 区域交通 532 800 950 发展备用 2906 2236 1534 小计 3834 3834 3834 农村地区 农村居民区 1860 1860 1012 农业地区 24121 22976 22844 小计 25981 24836 23856 生态地区 自然保护区 3819 4430 4899 水源保护区 5690 6092 6390 生态恢复区 3276 3408 3621 小计 12785 13930 14910 合 计 42500 42500 42500 第二节 城市地区 城市地区包括中心城区、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集中区,是集聚经 济和人口的重要区域。 (一)中心城区 指城市、建制镇的现有建成区和拓展区。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 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南宁市为依托, 建设具有浓郁亚热带风光和滨海特色、辐射作用大的南(宁)北(海)钦(州)防
(城港)城市群,促进各具特色的县城和小城镇集约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口经济密集区和中国一东盟合作的重点区域。到2020 年,城镇建设区控制面积为1350平方公里,包括四个等级。 一级城植建设风 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020 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280~30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300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要形成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空间 布局。加快建设五象新区。 ,二级城镇建设区 指北海、软州、防城港三个城市。 北海市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发挥宜居优势,促进城市发展。2020年 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100~12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 内 城市发展重点向东向北推进,铁山港区作为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统筹北海城 与合浦县城、铁山港区基础设施建设。 钦州市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依托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发展,促进城市 发展。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20 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发展重点向东、向南拓展,重点建设钦州主城区、钦州港区和 三娘湾滨海区。 防城港市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依托深水港和企沙重工业基地开发,促 进城市发展。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 在7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发展主要向北、向东及企沙方向拓展。 -三级城镇建设区 指东兴市区以及宾阳、横县、武鸣、灵山、浦北、上思、上林、马山、隆安 等县 东兴市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依托边境贸易、加工和旅游等产业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 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18~2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 制在2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发展主要向东拓展。 宾阳、横县、武鸣、灵山等4个县城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依托特色优 势产业,促进城市建设。到2020年,宾阳县城人口发展到40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 在50平方公里以内:横县县城人口发展到25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30平方公里以 内:武鸣县城人口发展到20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22平方公里以内:灵山县县城 人口发展到35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40平方公里以内。浦北、上思、上林、马山、 隆安等县城人口发展到5一12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15平方公里以内 一四级城镇建设区 指吴千、六号、黎横、那桐、南康、口、深生脚、小董、大寺、张黄、陆 、 企沙、江平等13个重点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利 市场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发展。 2020年建制镇人口规模发展到10一20万人
(城港)城市群,促进各具特色的县城和小城镇集约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口经济密集区和中国—东盟合作的重点区域。到2020 年,城镇建设区控制面积为1350平方公里,包括四个等级。 ——一级城镇建设区 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020 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280~30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300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要形成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空间 布局。加快建设五象新区。 ——二级城镇建设区 指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城市。 北海市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发挥宜居优势,促进城市发展。2020年 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100~12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 内。城市发展重点向东向北推进,铁山港区作为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统筹北海城 区与合浦县城、铁山港区基础设施建设。 钦州市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依托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发展,促进城市 发展。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20 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发展重点向东、向南拓展,重点建设钦州主城区、钦州港区和 三娘湾滨海区。 防城港市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依托深水港和企沙重工业基地开发,促 进城市发展。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 在7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发展主要向北、向东及企沙方向拓展。 ——三级城镇建设区 指东兴市区以及宾阳、横县、武鸣、灵山、浦北、上思、上林、马山、隆安 等县城。 东兴市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依托边境贸易、加工和旅游等产业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18~20万人,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控 制在2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发展主要向东拓展。 宾阳、横县、武鸣、灵山等4个县城按照中等城市规模规划建设,依托特色优 势产业,促进城市建设。到2020年,宾阳县城人口发展到40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 在50平方公里以内;横县县城人口发展到25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30平方公里以 内;武鸣县城人口发展到20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22平方公里以内;灵山县县城 人口发展到35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40平方公里以内。浦北、上思、上林、马山、 隆安等县城人口发展到5-12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15平方公里以内。 ——四级城镇建设区 指吴圩、六景、黎塘、那桐、南康、山口、犀牛脚、小董、大寺、张黄、陆 屋、企沙、江平等13个重点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 市场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发展。 2020年建制镇人口规模发展到10—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