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是:人皆有“所欲有甚 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该文分成两段来 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 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 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 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 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 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 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列失去“本心” 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 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 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 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 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①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②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 选拔的意思。筑:捣土用的杵。③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 狱官。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⑤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⑥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⑦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⑧曾益其所 不能:增加他缺少的才能。曾:通“增”。⑨“困于心”句:内心忧困,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⑩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 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①“入则无法家拂士”两句:内部 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拂:通“弼”,辅 佐。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⑩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 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赏析】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观点。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类比的手法, 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的作 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一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下文起了铺垫的作用。“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 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是:人皆有“所欲有甚 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该文分成两段来 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 1 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 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 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 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 2 段就是对 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 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 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列失去“本心” 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 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 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 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 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③,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⑤,空乏其身⑥,行拂乱其所为⑦,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⑧。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⑩。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⑪,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⑫。 【注】①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②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 选拔的意思。筑:捣土用的杵。③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 狱官。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⑤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⑥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⑦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⑧曾益其所 不能:增加他缺少的才能。曾:通“增”。⑨“困于心”句:内心忧困,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⑩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 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⑪“入则无法家拂士”两句:内部 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拂:通“弼”,辅 佐。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⑫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 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赏析】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观点。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类比的手法, 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的作 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下文起了铺垫的作用。“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 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 般论据——中心论点。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哲 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 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 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 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 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文中多用短 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朗朗上口。 4.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注】①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②“肉食者鄙”两句: 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③“衣食所安”三句: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④徧:通“遍”,遍及,普遍。⑤牺牲玉帛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⑥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 保佑。⑦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⑧忠之属也:(这 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⑨辙: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 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⑩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故:原因,缘故。⑩“夫战”两句:作战,要靠勇气。⑩“一鼓作气”三句:第 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 枯竭了。作:振作。再:第二次。⑩3测:推测,估计。伏:埋伏。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 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 他深谋远虑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 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 为这是取信于民的表现,如此,可以一战。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Ⅰ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 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 的原因。第二层记述曹刿要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 第2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 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 一般论据——中心论点。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哲 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 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 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 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 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文中多用短 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朗朗上口。 4.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①?”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对曰:“小惠未徧④,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⑤。”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⑥。”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⑦。”对曰:“忠之属也⑧。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⑨,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⑩。对曰:“夫战,勇气也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⑫。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⑬。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注】①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②“肉食者鄙”两句: 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③“衣食所安”三句: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④徧:通“遍”,遍及,普遍。⑤牺牲玉帛: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⑥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 保佑。⑦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⑧忠之属也:(这 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⑨辙: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 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⑩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故:原因,缘故。⑪“夫战”两句:作战,要靠勇气。⑫“一鼓作气”三句:第 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 枯竭了。作:振作。再:第二次。⑬测:推测,估计。伏:埋伏。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 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 他深谋远虑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 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 为这是取信于民的表现,如此,可以一战。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 1 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 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 的原因。第二层记述曹刿要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 第 2 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 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
第3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 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 则一一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 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 口的名篇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 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 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 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④。暮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 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①修:长,这里指身高。昳丽:光艳美丽。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 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③旦日:第二天。④孰:同“熟”,仔细。弗如远甚: 远不如。⑤“吾妻”两句: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私:动词,偏爱。⑥地 方:土地方圆。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內(的人)。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 蒙蔽而不明。⑦“群臣吏民”两句: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 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⑧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讥:谏。 市朝:公共场合。⑨时时:不时,有时候。间进:偶然进谏。期年:满一年。⑩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赏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 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拔高、升华, 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 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 “王之蔽甚矣” 第3段,进谏的结果。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 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威王 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 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 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 正了积弊,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弊,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6.出师表诸葛亮
第 3 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 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 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 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 口的名篇。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①。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 公美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 日③,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 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④。暮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⑤;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⑥。”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⑦;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⑧,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⑨。燕、赵、 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⑩。 【注】①修:长,这里指身高。昳丽:光艳美丽。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 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③旦日:第二天。④孰:同“熟”,仔细。弗如远甚: 远不如。⑤“吾妻”两句: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私:动词,偏爱。⑥地 方:土地方圆。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內(的人)。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 蒙蔽而不明。⑦“群臣吏民”两句: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 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⑧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讥:谏。 市朝:公共场合。⑨时时:不时,有时候。间进:偶然进谏。期年:满一年。⑩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赏析】 第 1 段,进谏的缘起。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 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拔高、升华, 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 2 段,进谏的内容。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 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 “王之蔽甚矣”。 第 3 段,进谏的结果。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 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威王 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 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 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 正了积弊,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弊,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6.出师表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