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64篇背诵古诗文 高中必背诗文14篇 1.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 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②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③中绳:(木材)合乎拉直 的墨线。:通“煣”,使弯曲。规:圆规。④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 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复:再。挺:直。⑤受绳:经墨线比 量过。⑥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⑦“君 子博学”一句: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检查、省察。参:验,检 查。一说,通“叁”,多次。省:省察。⑧须臾:片刻,一会儿。跛:提起脚后 跟。博见:见得广。⑨见者远:意思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疾:强,这里指声音 宏大。彰:清楚。⑩假:借助,利用。舆:车。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① 能水:善于游水。水:用作动词,指游泳。绝:横渡。⑩生:通“性”,资质 禀赋。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⑩“积善成德”三句:积累善行,养成好的 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⑩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 “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⑩骐骥:骏马。驽马: 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⑩锲:用刀雕刻。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 泛指雕刻。①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用:因为。①8六跪:六条腿, 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腿。螯:蟹钳。躁:浮躁,不专心。 【赏析】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 要文章。这里节选的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 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 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 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第1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 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 明达、行为无过
附录四 64 篇背诵古诗文 一、高中必背诗文 14 篇 1.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 中规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④,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⑤,金就砺则利⑥,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⑧。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⑨。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⑪。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⑫。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⑬。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⑮。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⑯。蚓无爪 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⑰。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⑱。 【注】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②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③中绳:(木材)合乎拉直 的墨线。 :通“煣”,使弯曲。规:圆规。④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 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复:再。挺:直。⑤受绳:经墨线比 量过。⑥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⑦“君 子博学”一句: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检查、省察。参:验,检 查。一说,通“叁”,多次。省:省察。⑧须臾:片刻,一会儿。跂:提起脚后 跟。博见:见得广。⑨见者远:意思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疾:强,这里指声音 宏大。彰:清楚。⑩假:借助,利用。舆:车。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⑪ 能水:善于游水。水:用作动词,指游泳。绝:横渡。⑫生:通“性”,资质, 禀赋。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⑬“积善成德”三句:积累善行,养成好的 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⑭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 “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⑮骐骥:骏马。驽马: 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⑯锲:用刀雕刻。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 泛指雕刻。⑰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用:因为。⑱六跪:六条腿, 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腿。螯:蟹钳。躁:浮躁,不专心。 【赏析】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 要文章。这里节选的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 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 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 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第 1 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 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 明达、行为无过
第2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 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3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 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 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2.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②所以: 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 理。之:指知识和道理。孰:谁。④闻: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从(他),拜 他为老师。⑤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庸:岂,哪。年:这里指年龄。⑥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⑦师道: 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⑧出:这里指超出。犹且:尚且,还。⑨ 众人:一般人。下:低于。于:向。⑩“圣益圣”两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 加愚昧。益:更加,越发。①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耻师:以从师为耻。耻:意 动用法。惑:糊涂。⑩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⑩“或师焉”两句: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 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不:通“否”。遗:丢弃。⑩百工:各种工匠。相师:拜别 人为师。⑩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⑩⑥“位卑则 足羞”两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 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①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齿:并列,排列。⑩“今其智”二句:如今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百工之人, 真是奇怪的事啊!⑩常师:固定的老师。⑩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 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 音乐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就是老子,孔 子曾向他问礼。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人。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六艺经
第 2 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 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 3 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 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 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2.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⑤?是故无贵无贱⑥,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⑦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⑨。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⑩。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⑪。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⑫,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⑬,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云者⑮,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⑱! 圣人无常师⑲。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⑳。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②所以: 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 理。之:指知识和道理。孰:谁。④闻: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从(他),拜 他为老师。⑤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庸:岂,哪。年:这里指年龄。⑥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⑦师道: 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⑧出:这里指超出。犹且:尚且,还。⑨ 众人:一般人。下:低于。于:向。⑩“圣益圣”两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 加愚昧。益:更加,越发。⑪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耻师:以从师为耻。耻:意 动用法。惑:糊涂。⑫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⑬“或师焉”两句: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 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不:通“否”。遗:丢弃。⑭百工:各种工匠。相师:拜别 人为师。⑮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⑯“位卑则 足羞”两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 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⑰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齿:并列,排列。⑱“今其智”二句:如今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百工之人, 真是奇怪的事啊!⑲常师:固定的老师。⑳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 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 音乐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就是老子,孔 子曾向他问礼。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人。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六艺经
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时: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贻:赠送 【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 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 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 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3.逍遥游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④。《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 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 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己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 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 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⑩,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 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 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 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 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 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 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 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 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①北冥:北海。冥:通“溟”,海。鲲:传说中的大鱼。②怒而飞:振翅 奋飞。怒:奋发,指鼓起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③海运:海动。天 池:天然形成的大水池。④《齐谐》:书名。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⑤“抟扶摇”两句: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 开。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⑥“野马也”三句:
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时: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贻:赠送。 【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全文分 4 段。 第 1 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 2 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 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 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 3 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 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 4 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3.逍遥游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③。《齐谐》者,志怪者也④。《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 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⑤。”野马也,尘埃 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 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⑧;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 今将图南⑨。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⑩,抢榆枋而止⑪,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⑫?”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⑬;适 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⑭。之二虫又何知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⑯。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⑰,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⑱。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 亦悲乎⑲!汤之问棘也是已⑳。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 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笑之 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 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 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 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 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①北冥:北海。冥:通“溟”,海。鲲:传说中的大鱼。②怒而飞:振翅 奋飞。怒:奋发,指鼓起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③海运:海动。天 池:天然形成的大水池。④《齐谐》:书名。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⑤“抟扶摇”两句: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 开。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⑥“野马也”三句: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野马:游动的雾气。 吹:吹拂。⑦坳堂:堂上低洼之处。芥:小草。胶:粘,指着地。⑧斯:则,就 而后乃今:然后才开始。培:凭。⑨夭阏:阻塞。图南:计划向南飞。⑩决:快 速的样子。①抢:触,碰。⑩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 呢”。之:到。南:南行。⑩适:往。莽苍:郊野景象,指近郊。果然:很饱的 样子。⑩三月聚粮:出发前三个月即储备干粮。⑩之:此。二虫:指蜩与学鸠。 虫:古代泛称动物。⑩知:通“智”。年:寿命。⑩“朝菌”二句:朝菌不知 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 月的第一日。春秋:指四季。⑩8冥灵:树名。⑩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活 了八百岁。特:独。闻:为人所知。匹:比。國是已:就是这样。是:代词,这 样。已:通“矣”。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毛,指草木。羊 角: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绝:直上穿过。云气:云层。蓬蒿:两种草名。 蓬:飞蓬。蒿:蒿子。飞之至:飞翔的最高限度。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 的区别。辩:通“辨”,区别。效: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比:合。而 征一国: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而:通“能”,才能。征:信,这里是“取信” 的意思。“定乎”二句:(宋荣子)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定: 认清。斯已矣:至此而止。“彼其于世”两句: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数数 然:拼命追求的样子。“乘天地之正”两句: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 化。辩:通“变”。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也就是无所待。恶:何。至人:庄 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物我不分。 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立名 【赏析】 《逍遥游》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全篇构思精巧,善于使想象与 现实结合,善于使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边读边思,边 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 全文在构思上,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在设喻中,以蜩 与学鸠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 分阐理上,从政的高官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雀一样渺小可怜,最后 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这就是作者 写作的目的 4.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 西折,直走咸阳 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 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 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 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 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野马:游动的雾气。 吹:吹拂。⑦坳堂:堂上低洼之处。芥:小草。胶:粘,指着地。⑧斯:则,就。 而后乃今:然后才开始。培:凭。⑨夭阏:阻塞。图南:计划向南飞。⑩决:快 速的样子。⑪抢:触,碰。⑫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 呢”。之:到。南:南行。⑬适:往。莽苍:郊野景象,指近郊。果然:很饱的 样子。⑭三月聚粮:出发前三个月即储备干粮。⑮之:此。二虫:指蜩与学鸠。 虫:古代泛称动物。⑯知:通“智”。年:寿命。⑰“朝菌”二句:朝菌不知一 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 月的第一日。春秋:指四季。⑱冥灵:树名。⑲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活 了八百岁。特:独。闻:为人所知。匹:比。⑳是已:就是这样。是:代词,这 样。已:通“矣”。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毛,指草木。羊 角: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绝:直上穿过。云气:云层。蓬蒿:两种草名。 蓬:飞蓬。蒿:蒿子。飞之至:飞翔的最高限度。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 的区别。辩:通“辨”,区别。效: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比:合。而 征一国: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而:通“能”,才能。征:信,这里是“取信” 的意思。“定乎”二句:(宋荣子)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定: 认清。斯已矣:至此而止。“彼其于世”两句: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数数 然:拼命追求的样子。“乘天地之正”两句: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 化。辩:通“变”。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也就是无所待。恶:何。至人:庄 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物我不分。 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立名。 【赏析】 《逍遥游》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全篇构思精巧,善于使想象与 现实结合,善于使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边读边思,边 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 全文在构思上,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在设喻中,以蜩 与学鸠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 分阐理上,从政的高官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 雀一样渺小可怜,最后 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这就是作者 写作的目的。 4.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①。覆压三百余里②,隔离天日③。骊山北构而 西折,直走咸阳④。二川溶溶⑤,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⑥, 檐牙高啄⑦;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⑧。盘盘焉,囷囷焉⑨,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⑩。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⑪?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⑫。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⑬。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 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⑭,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⑮;渭流涨腻⑯,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 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⑰。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⑱。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⑲,韩魏之经营,齐 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⑳,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 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 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 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 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①“六王毕”四句: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 出现了。出:建成。②覆压三百余里: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 覆盖。③隔离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④构:动词,架房建屋。走:趋 向。⑤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⑥廊腰缦回:走廊宽而曲 折。缦:萦绕。回:曲折。⑦檐牙髙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⑧钩 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⑨盘盘:盘旋的样子。困困:曲折 回旋的样子。⑩矗:形容建筑高高耸立的样子。①“长桥卧波”两句:长桥卧在 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⑩冥迷:分辨不清。③3融融:和乐。冷袖:由于 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⑩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王子皇孙:指六国 王侯的女儿、孙女。⑩扰扰:纷乱的样子。鬟:古代女子环形的发髻。⑩涨腻: 涨起了(一层)脂膏。⑩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杳:深远,不见踪影。⑩⑧妍: 美丽。缦立:久立。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⑩⑨收藏:指收藏的金 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精英”也指金玉珠宝等物。國剽掠其人:从人民 那里抢来。剽:抢劫,掠夺。“鼎铛玉石”两句: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 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逦迤:连续不断。锱铢:古代重量单 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磷磷: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庾:露天的谷仓。 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固:顽固。戍卒叫:指陈 涉、吴广起义。举:拔,攻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三句:假使秦国爱惜六国 的人民,就可以传三世以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灭了它呢?递:传递,顺着次 序传下 【赏析】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 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 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 情怀。全文运用了想象、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句 散行,错落有致。 第1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 设伏。 第3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第4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 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 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 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 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①“六王毕”四句: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 出现了。出:建成。②覆压三百余里: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 覆盖。③隔离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④构:动词,架房建屋。走:趋 向。⑤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⑥廊腰缦回:走廊宽而曲 折。缦:萦绕。回:曲折。⑦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⑧钩 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⑨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曲折 回旋的样子。⑩矗:形容建筑高高耸立的样子。⑪“长桥卧波”两句:长桥卧在 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⑫冥迷:分辨不清。⑬融融:和乐。冷袖:由于 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⑭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王子皇孙:指六国 王侯的女儿、孙女。⑮扰扰:纷乱的样子。鬟:古代女子环形的发髻。⑯涨腻: 涨起了(一层)脂膏。⑰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杳:深远,不见踪影。⑱妍: 美丽。缦立:久立。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⑲收藏:指收藏的金 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精英”也指金玉珠宝等物。⑳剽掠其人:从人民 那里抢来。剽:抢劫,掠夺。“鼎铛玉石”两句: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 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逦迤:连续不断。锱铢:古代重量单 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磷磷: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庾:露天的谷仓。 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固:顽固。戍卒叫:指陈 涉、吴广起义。举:拔,攻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三句:假使秦国爱惜六国 的人民,就可以传三世以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灭了它呢?递:传递,顺着次 序传下。 【赏析】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 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 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 情怀。全文运用了想象、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句 散行,错落有致。 第 1 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第 2 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 设伏。 第 3 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第 4 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5.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 酒属客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③。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④。纵一苇之所如⑤,凌万顷之茫然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⑦,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