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通释 列传第六 夫纪传之不同,犹诗赋之有别,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 案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陈寿《 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考数家之所作, 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 又传之为体,大抵相同,而述者多方,有时而异。如二人 行事,首尾相随,则有一传兼书,包括令尽。若陈馀、张耳合 体成篇,陈胜、吴广相参并录是也。亦有事迹虽寡,名行可崇, 寄在他篇,为其标冠。若商山四皓,事列王阳之首;庐江毛义, 名在刘平之上是也。 自兹已后,史氏相承,述作虽多,斯道都废。其同于古者, 唯有附出而已。寻附出之为义,攀列传以垂名,若纪季之入齐, 颛臾之事鲁,皆附庸自托,得厕朋流。然世之求名者,咸以附 出为小。荩以其因人成事,不足称多故也。窃以书名竹素,岂 限详略,但问其事竟如何耳。借如召平、纪信、沮授、陈容 或运一异谋,树一奇节,并能传之不朽,人到于今称之。岂假 编名作传,然后播其遗烈也!嗟乎!自班、马以来,获书于国 史者多矣。其间则有生无令闻,死无异迹,用使游谈者靡徵其 事,讲习者罕记其名,而虚班史传,妄占篇目。若斯人者,可 胜纪哉!古人以没而不朽为难,荩为此也。 后羿见《书》《五子之歌》,又见《左传》襄四年、哀元
史通通释 ·3 2· 列传第六 夫纪传之不同,犹诗赋之有别,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 案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陈寿《 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考数家之所作, 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 又传之为体,大抵相同,而述者多方,有时而异。如二人 行事,首尾相随,则有一传兼书,包括令尽。若陈馀、张耳合 体成篇,陈胜、吴广相参并录是也。亦有事迹虽寡,名行可崇, 寄在他篇,为其标冠。若商山四皓,事列王阳之首;庐江毛义, 名在刘平之上是也。 自兹已后,史氏相承,述作虽多,斯道都废。其同于古者, 唯有附出而已。寻附出之为义,攀列传以垂名,若纪季之入齐, 颛臾之事鲁,皆附庸自托,得厕朋流。然世之求名者,咸以附 出为小。荩以其因人成事,不足称多故也。窃以书名竹素,岂 限详略,但问其事竟如何耳。借如召平、纪信、沮授、陈容, 或运一异谋,树一奇节,并能传之不朽,人到于今称之。岂假 编名作传,然后播其遗烈也!嗟乎!自班、马以来,获书于国 史者多矣。其间则有生无令闻,死无异迹,用使游谈者靡徵其 事,讲习者罕记其名,而虚班史传,妄占篇目。若斯人者,可 胜纪哉!古人以没而不朽为难,荩为此也。 后羿见《书》《五子之歌》,又见《左传》襄四年、哀元
史通通释 蚩尤《史记》《五帝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 相侵伐。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而蚩尤最为暴。《 索隐》:蚩尤,荩诸侯号也。 范后妃纪《范晔》《后汉书》以《皇后纪》列帝纪之后 其叙曰:“考列行迹,以为《皇后本纪》。虽成败事异,而同 居正号者,并列于篇。”“亲属别事,各依列传 陈志孙刘陈寿《吴志》:权曰《吴主传》,改元五,曰黄 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亮、休、皓曰《三嗣主传》, 亮改元三,曰建兴、五凤、太平,休改元曰永安,皓元八,元 兴、甘露、宝鼎、建衡、凤皇、天册、天玺、天纪。《蜀志》 先主日《先主传》。传略曰:魏文帝称尊号,改元黄初。传 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议郎阳泉侯刘豹等上言,宜即 帝位,以纂二祖,谨上尊号。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山之南。为 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 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 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操子丕载 其凶逆,窃居神器。辟臣将士以为社稷隳废,备宜修之,嗣武 二祖,龚行天罚。”“率土式望,在备一人。”谨择元日,与 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建元章武。《后主传》:元四,建 兴、延熙、景耀、炎兴。按:二国主传皆不用魏年,宝纪体也。 馀耳胜广《史记》、《汉书》并两人合一传 四皓列王阳之首《汉书王吉》等传,传首有叙,叙内云: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 世,避而入商山。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吕氏用留侯计,使 皇太子卑辞安车,迎而致之。四人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待之。 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王吉本传:吉字子阳,与贡禹为友
史通通释 ·3 3· 年。 蚩尤《史记》《五帝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 相侵伐。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而蚩尤最为暴。《 索隐》:蚩尤,荩诸侯号也。 范后妃纪《范晔》《后汉书》以《皇后纪》列帝纪之后, 其叙曰:“考列行迹,以为《皇后本纪》。虽成败事异,而同 居正号者,并列于篇。”“亲属别事,各依列传。” 陈志孙刘陈寿《吴志》:权曰《吴主传》,改元五,曰黄 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亮、休、皓曰《三嗣主传》, 亮改元三,曰建兴、五凤、太平,休改元曰永安,皓元八,元 兴、甘露、宝鼎、建衡、凤皇、天册、天玺、天纪。《蜀志》 :先主曰《先主传》。传略曰:魏文帝称尊号,改元黄初。传 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议郎阳泉侯刘豹等上言,宜即 帝位,以纂二祖,谨上尊号。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山之南。为 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 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 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操子丕载 其凶逆,窃居神器。辟臣将士以为社稷隳废,备宜修之,嗣武 二祖,龚行天罚。”“率土式望,在备一人。”谨择元日,与 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建元章武。《后主传》:元四,建 兴、延熙、景耀、炎兴。按:二国主传皆不用魏年,宝纪体也。 馀耳胜广《史记》、《汉书》并两人合一传。 四皓列王阳之首《汉书王吉》等传,传首有叙,叙内云: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 世,避而入商山。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吕氏用留侯计,使 皇太子卑辞安车,迎而致之。四人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待之。 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王吉本传:吉字子阳,与贡禹为友
史通通释 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毛义在刘平之上《后汉》《刘平》等传,传首亦有叙,叙 内云:中兴,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张奉慕其名, 往候之,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 心贱之。及义母死,去官行服。后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 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刘平 本传:平字公子,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 纪季入齐《左传》庄三《经》:纪季以入于齐。杜《注》 纪邑。季以邑入齐为附庸,先祀不废。按:《史通》与鲁 附庸颛臾并举,皆以喻传之附出者。 召平纪信《汉书》:召平附见《萧何传》,纪信附见《项 籍传》。 沮授《后汉》《袁绍传》:绍领冀州牧,引沮授为别驾。 授进曰:将军忠义发,威陵河、朔,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 洛邑,号令天下,其功不难。兴平二年,车驾为李等所追,沮 授曰:“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临诸侯,蓄士马以讨 不庭,谁能御之?”“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绍不从。绍 攻许,沮授为操军所执,大呼曰:“授不降也,为所执耳!” 操曰:“国家未定,方当与君图之。”授曰:“速死为福 乃诛之。章怀注:《献帝传》曰:“沮授,广平人。”《存研 楼集》:近宜兴储会元大文撰有《沮授补传》 陈容《魏志》《臧洪传》:洪领东郡,袁绍兴兵杀之。洪 邑人陈容,少为书生,亲慕洪,随洪为东郡丞。见洪当死,谓 绍曰:“将军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绍 使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俦,空尔为!”容顾曰:“仁义 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 不与将军同日而生。”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
史通通释 ·3 4· 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毛义在刘平之上《后汉》《刘平》等传,传首亦有叙,叙 内云:中兴,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张奉慕其名, 往候之,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 心贱之。及义母死,去官行服。后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 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刘平 本传:平字公子,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 纪季入齐《左传》庄三《经》:纪季以入于齐。杜《注》 :纪邑。季以邑入齐为附庸,先祀不废。按:《史通》与鲁 附庸颛臾并举,皆以喻传之附出者。 召平纪信《汉书》:召平附见《萧何传》,纪信附见《项 籍传》。 沮授《后汉》《袁绍传》:绍领冀州牧,引沮授为别驾。 授进曰:将军忠义发,威陵河、朔,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 洛邑,号令天下,其功不难。兴平二年,车驾为李等所追,沮 授曰:“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临诸侯,蓄士马以讨 不庭,谁能御之?”“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绍不从。绍 攻许,沮授为操军所执,大呼曰:“授不降也,为所执耳!” 操曰:“国家未定,方当与君图之。”授曰:“速死为福。” 乃诛之。章怀注:《献帝传》曰:“沮授,广平人。”《存研 楼集》:近宜兴储会元大文撰有《沮授补传》。 陈容《魏志》《臧洪传》:洪领东郡,袁绍兴兵杀之。洪 邑人陈容,少为书生,亲慕洪,随洪为东郡丞。见洪当死,谓 绍曰:“将军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绍 使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俦,空尔为!”容顾曰:“仁义 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 不与将军同日而生。”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
史通通释 “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史通通释 ·3 5 · :“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史通通释 表历第七 荩谱之建名,起于周代,表之所作,因谱象形。故桓君山 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此其证 欤? 夫以表为文,用述时事,施彼谱牒,容或可取,载诸史传, 未见其宜。何则?《易》以六爻穷变化,《经》以一字成褒贬, 《传》包五始,《诗》含六义。故知文尚简要,语恶烦芜,何 必款曲重沓,方称周备。 观马迁为《史记》则不然矣。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 公卿以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 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 谬乎?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 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其间,缄而不视,语 其无用,可胜道哉 既而班、东二史,各相祖述,迷而不悟,无异逐狂。必曲 为铨择,强加引进,则列国年表或可存焉。何者?当春秋、战 国之时,天下无主,群雄错峙,各自年世。若申之于表以统其 时,则诸国分年,一时尽见。如两汉御历,四海成家,公卿既 为臣子,王侯才比郡县,何用表其年数以别于天子者哉! 又有甚于斯者。异哉,班氏之《人表》也!区别九品,纲 罗千载,论世则异时,语姓则他族。自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史通通释 ·3 6· 表历第七 荩谱之建名,起于周代,表之所作,因谱象形。故桓君山 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此其证 欤? 夫以表为文,用述时事,施彼谱牒,容或可取,载诸史传, 未见其宜。何则?《易》以六爻穷变化,《经》以一字成褒贬, 《传》包五始,《诗》含六义。故知文尚简要,语恶烦芜,何 必款曲重沓,方称周备。 观马迁为《史记》则不然矣。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 公卿以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 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 谬乎?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 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其间,缄而不视,语 其无用,可胜道哉! 既而班、东二史,各相祖述,迷而不悟,无异逐狂。必曲 为铨择,强加引进,则列国年表或可存焉。何者?当春秋、战 国之时,天下无主,群雄错峙,各自年世。若申之于表以统其 时,则诸国分年,一时尽见。如两汉御历,四海成家,公卿既 为臣子,王侯才比郡县,何用表其年数以别于天子者哉! 又有甚于斯者。异哉,班氏之《人表》也!区别九品,纲 罗千载,论世则异时,语姓则他族。自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