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推进专用玉米产业化经营。以专用玉米和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按照“公司+农 户”的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形成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现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1.山西玉米分布 2面积、总产、单产 3.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划 3.1春播特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区,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 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偏关县的高海拔地区。是全省玉米分布最少、单产最低的地 区。海拔高度1100~1300m,年平均气温3.5~5.5℃,≥10℃积温2095~2397℃,无霜冻期 80~124d,安全生育期107~124d,只能种植80~90d的特早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可种植 100d左右的中早熟玉米 3.2春播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南郊区全部,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 的平川及周围丘陵,朔州市怀仁县、应县、山阴县的平川地区,忻州市繁峙县、五台县、代县 等的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2万hm2左右。海拔高度930~1100m,年平均气温 5.6~7.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25~130d,玉米全生育期降水345.0~ 424.4m,春旱严重,但多数玉米分布于水浇地上。 3.3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包括忻定盆地,晋中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全部及临汾市的东西 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45万hm2,又分为六个亚区。 3.3.1忻定盆地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 代县等县(市)的盆地及沿盆地周围的半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0万hm2。海拔高度 790~860m,年平均气温8.0~9.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45~155d,全生育 期降水量337.2~400m,玉米多分布于水浇地。种植制度为不稳定两年三熟制。 3.3.2晋西黄土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的兴县、临 县、岚县、方山县、柳林县、离石区、石楼县、交口县全部,交城县、文水县的高海拔地区, 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吉县等。玉米播种面积约6.7万hm。海拔高度 1000~1210m,年平均气温8.0~10.0℃,无霜冻期145~165d,≥10℃积温3100~3400℃ 该亚区耕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一熟制 3.3.3晋东太行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盂县,晋中市的寿阳 县、昔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的全部,榆次区、太谷县的部分丘陵山区。玉米播种面
⑥.推进专用玉米产业化经营。以专用玉米和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按照“公司+农 户”的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形成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现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1.山西玉米分布 2.面积、总产、单产 3.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划 3.1 春播特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区,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 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偏关县的高海拔地区。是全省玉米分布最少、单产最低的地 区。海拔高度 1100~1300m,年平均气温 3.5~5.5℃,≥10℃积温 2095~2397℃,无霜冻期 80~124d,安全生育期 107~124d,只能种植 80~90d 的特早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可种植 100d 左右的中早熟玉米。 3.2 春播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南郊区全部,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 的平川及周围丘陵,朔州市怀仁县、应县、山阴县的平川地区,忻州市繁峙县、五台县、代县 等的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约 12 万 hm2 左右。海拔高度 930~1100m,年平均气温 5.6~7.0℃,≥10℃积温 2600~2867℃,无霜冻期 125~130d,玉米全生育期降水 345.0~ 424.4mm,春旱严重,但多数玉米分布于水浇地上。 3.3 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包括忻定盆地,晋中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全部及临汾市的东西 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 45 万 hm2 ,又分为六个亚区。 3.3.1 忻定盆地丘陵中熟玉米亚区 包括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 代县等县(市)的盆地及沿盆地周围的半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 10 万 hm2 。海拔高度 790~860m,年平均气温 8.0~9.0,≥10℃积温 2600~2867℃,无霜冻期 145~155d,全生育 期降水量 337.2~400mm ,玉米多分布于水浇地。种植制度为不稳定两年三熟制。 3.3.2 晋西黄土丘陵中熟玉米亚区 包括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的兴县、临 县、岚县、方山县、柳林县、离石区、石楼县、交口县全部,交城县、文水县的高海拔地区, 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吉县等。玉米播种面积约 6.7 万 hm2。海拔高度 1000~1210m,年平均气温 8.0~10.0℃,无霜冻期 145~165d ,≥10℃积温 3100~3400℃。 该亚区耕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一熟制。 3.3.3 晋东太行丘陵中熟玉米亚区 包括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盂县,晋中市的寿阳 县、昔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的全部,榆次区、太谷县的部分丘陵山区。玉米播种面
积约5万hm2。海拔750~1200m地区,年平均气温8.8~10.4℃,无霜冻期125~147d,≥ 10℃积温2742.1~3245.5℃ 3.3.4上党盆地及太行丘陵中晚熟玉米亚区包括长治市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黎城 县、屯留县、襄垣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长子县、壶关县、平顺县,晋城市陵川县、高 平市、泽州县,临汾地区安泽县、古县等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16.7万hm.海拔高度 660~1100 年平均气温7.9~11.7℃,无霜冻期125~170d,≥10℃积温2943.5 3687.8℃,玉米生育期内降水306.4~510.8mm。 3.3.5太岳、中条丘陵春播晚熟及夏播特早熟玉米亚区包括晋城市泽州县、阳城县、 沁水县,还有运城市的垣曲县、临汾市的翼城县、安泽县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玉米 播种面积约4万hm,是春播中晚熟区中最小的一个亚区。玉米分布于海拔600~1200m地 区,年平均气温9.4~11.7℃,无霜冻期165~178d,≥10℃积温3200~3700℃,玉米生育期 间降水量500mm左右。本区为春、夏玉米兼种区 3.3.6晋中盆地春播晩熟及夏播特早熟玉米亚区包括太原市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 区、清徐县,晋中市的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吕梁市交城县、文 水县、汾阳市、孝义市等县(市、区)的平川及盆地周围的浅阶地和半丘陵地区。种植面积 6.7万hm2,为本省玉米主要产区之一。海拔高度750~900m,年平均气温9~10.5℃,无霜冻 期160~165d,≥10℃积温3176~3478℃(80%保证率),玉米生育期间降水量340~ 410m,常出现春旱 本亚区冬小麦面积大且产量高而稳定,麦收后可复播生育期90天以内的夏大豆、夏谷子 及绿豆等,为典型的两年三作区。本亚区是春播晚熟与夏播特早熟玉米兼种区。 3.4夏播中早熟玉米区 包括临汾地区的盆地区和运城地区,80%为夏播玉米,玉米播种面积约13.3hm2,约占全省 玉米面积的16.7%。本区分为两个亚区。 3.4.1临汾盆地夏播玉米亚区该亚区位于吕梁山和太岳山之间,北起灵石口,南至稷 王山。包括临汾市的尧都区、霍州市、洪洞县、襄汾县、曲沃县、侯马市、翼城县、浮山县 运城市的新绛县、绛县,稷山县、万荣县、河津市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海拔高度 389.3~584.5m,无霜冻期170~190d,≥10℃积温3900~4100℃,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 量300~370mm。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以麦后套种或直播玉米较为常见,套种采用中熟品种, 直播采用中早熟品种。 3.4.2运城盆地夏播玉米亚区该亚区包括盐湖区、闻喜县、夏县、临猗县、万荣县 永济市、芮城县、平陆县、垣曲县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海拔高度300~500m,无 霜冻期180~210d,年平均气温11.9~14.2℃,≥10℃积温3700~4400℃,夏玉米生育期间 降水量300~350mm。该亚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90%以上为夏播玉米,以麦后复播为主
积约 5 万 hm2。海拔 750~1200m 地区,年平均气温 8.8~10.4℃,无霜冻期 125~147d ,≥ 10℃积温 2742.1~3245.5℃。 3.3.4 上党盆地及太行丘陵中晚熟玉米亚区 包括长治市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黎城 县、屯留县、襄垣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长子县、壶关县、平顺县,晋城市陵川县、高 平市、泽州县,临汾地区安泽县、古县等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 16.7 万 hm2 .海拔高度 660~1100m ,年平均气温 7.9~11.7℃,无霜冻期 125~170d ,≥10℃积温 2943.5~ 3687.8℃,玉米生育期内降水 306.4~510.8mm 。 3.3.5 太岳、中条丘陵春播晚熟及夏播特早熟玉米亚区 包括晋城市泽州县、阳城县、 沁水县,还有运城市的垣曲县、临汾市的翼城县、安泽县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玉米 播种面积约 4 万 hm2 ,是春播中晚熟区中最小的一个亚区。玉米分布于海拔 600~1200m 地 区,年平均气温 9.4~11.7℃,无霜冻期 165~178d ,≥10℃积温 3200~3700℃,玉米生育期 间降水量 500mm 左右。本区为春、夏玉米兼种区。 3.3.6 晋中盆地春播晚熟及夏播特早熟玉米亚区 包括太原市尖草坪区、小店区、晋源 区、清徐县,晋中市的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吕梁市交城县、文 水县、汾阳市、孝义市等县(市、区)的平川及盆地周围的浅阶地和半丘陵地区。种植面积 6.7 万 hm2,为本省玉米主要产区之一。海拔高度 750~900mm,年平均气温 9~10.5℃,无霜冻 期 160~165d ,≥10℃积温 3176~3478℃(80%保证率),玉米生育期间降水量 340~ 410mm ,常出现春旱。 本亚区冬小麦面积大且产量高而稳定,麦收后可复播生育期 90 天以内的夏大豆、夏谷子 及绿豆等,为典型的两年三作区。本亚区是春播晚熟与夏播特早熟玉米兼种区。 3.4 夏播中早熟玉米区 包括临汾地区的盆地区和运城地区,80%为夏播玉米,玉米播种面积约 13.3hm2,约占全省 玉米面积的 16.7%。本区分为两个亚区。 3.4.1 临汾盆地夏播玉米亚区 该亚区位于吕梁山和太岳山之间,北起灵石口,南至稷 王山。包括临汾市的尧都区、霍州市、洪洞县、襄汾县、曲沃县、侯马市、翼城县、浮山县、 运城市的新绛县、绛县,稷山县、万荣县、河津市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海拔高度 389.3~584.5m ,无霜冻期 170~190d ,≥10℃积温 3900~4100℃,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 量300~370mm。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以麦后套种或直播玉米较为常见,套种采用中熟品种, 直播采用中早熟品种。 3.4.2 运城盆地夏播玉米亚区 该亚区包括盐湖区、闻喜县、夏县、临猗县、万荣县、 永济市、芮城县、平陆县、垣曲县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海拔高度 300~500m ,无 霜冻期 180~210d ,年平均气温 11.9~14.2℃,≥10℃积温 3700~4400℃,夏玉米生育期间 降水量 300~350mm。该亚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90%以上为夏播玉米,以麦后复播为主
第二节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生育进程 (一)玉米的一生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为玉米的一生。它经过种子萌动发芽、出苗、拔节、孕穗、抽雄开 花、吐丝、受精、灌浆直到新的种子成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二)玉米的生育阶段 1.苗期阶段(播种至拔节) 是以生根、长叶、茎节分化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一般春玉米约35d,夏玉米20~30d。 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茎叶生长缓慢,根系发展迅速。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发 育,培育壮苗,达到苗足、苗齐、苗壮的要求,为玉米生产打好基础 2.穗期阶段(拔节至开花) 是由营养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是决定穗数、穗的大小、可孕花数的 关键时期,奠定结实粒数的基础。一般历时27~30d。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茎节间迅速伸长 叶片增大,根系继续扩展,干物质迅速增加。同时,雄雌穗迅速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 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中、上部叶片 增大,茎秆粗壮敦实,以达到穗多、穗大的丰产长相。 3.花粒期阶段(开花至成熟) 此期经历时间,早、中、晚熟品种30~40~50d。这个阶段的生育特点是以生殖生长为中 经过开花、受精而进入子粒产量形成阶段。此期主要功能叶片是植株的中、上层叶片,是 决定粒数和粒重的重要时期。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护叶片,提高光合强度 促进粒多和粒重,达到丰产 (三)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1生育期 是玉米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生育期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度等有关。一般早熟品种或 温度较高情况下生育期短,反之则长。 玉米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相差很大,最早熟的品种只有55~65天,最晚熟的品种长达 160~200天,一般在100~135天。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生育期长短不一致,北部春播特早 熟区75~90天:北部春播早熟区一般在90~115天,中部中晚熟区一般在110~135天,南部 夏播中早熟区在90~105天 2.生育时期 在玉米一生中依据玉米植株形态学上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称为生育时期。 (1)出苗期指幼苗的第一片叶出土,苗高2~3厘米的日期。 (2)拔节期以玉米雄穗生长锥进入伸长期为拔节的主要标志,植株有6~7个展开叶 片,叶龄指数约为30%左右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生育进程 (一) 玉米的一生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为玉米的一生。它经过种子萌动发芽、出苗、拔节、孕穗、抽雄开 花、吐丝、受精、灌浆直到新的种子成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二) 玉米的生育阶段 1.苗期阶段(播种至拔节) 是以生根、长叶、茎节分化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一般春玉米约 35d,夏玉米 20~30d。 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茎叶生长缓慢,根系发展迅速。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发 育,培育壮苗,达到苗足、苗齐、苗壮的要求,为玉米生产打好基础。 2.穗期阶段(拔节至开花) 是由营养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是决定穗数、穗的大小、可孕花数的 关键时期,奠定结实粒数的基础。一般历时 27~30d。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茎节间迅速伸长, 叶片增大,根系继续扩展,干物质迅速增加。同时,雄雌穗迅速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 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中、上部叶片 增大,茎秆粗壮敦实,以达到穗多、穗大的丰产长相。 3.花粒期阶段(开花至成熟) 此期经历时间,早、中、晚熟品种 30~40~50d。这个阶段的生育特点是以生殖生长为中 心,经过开花、受精而进入子粒产量形成阶段。此期主要功能叶片是植株的中、上层叶片,是 决定粒数和粒重的重要时期。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护叶片,提高光合强度, 促进粒多和粒重,达到丰产。 (三) 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1.生育期 是玉米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生育期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度等有关。一般早熟品种或 温度较高情况下生育期短,反之则长。 玉米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相差很大,最早熟的品种只有 55~65 天,最晚熟的品种长达 160~200 天,一般在 100~135 天。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生育期长短不一致,北部春播特早 熟区 75~90 天;北部春播早熟区一般在 90~115 天,中部中晚熟区一般在 110~135 天,南部 夏播中早熟区在 90~105 天。 2.生育时期 在玉米一生中依据玉米植株形态学上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称为生育时期。 (1)出苗期 指幼苗的第一片叶出土,苗高 2~3 厘米的日期。 (2)拔节期 以玉米雄穗生长锥进入伸长期为拔节的主要标志,植株有 6~7 个展开叶 片,叶龄指数约为 30%左右
(3)大喇叭口期植株外形是果穗叶及上下两片叶大部伸出,约有12~13展开叶,内 部雌穗正处于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约为60%,距抽雄穗10天左右。 (4)抽雄期雄穗主轴露出顶叶3~5厘米,营养生长基本结束,雄穗分化已经完成 (5)开花期雄穗主轴小穗花开花散粉的日期,此时雌穗的分化发育接近完成 (6)吐丝期雌穗花丝从苞叶伸出2厘米左右的日期。正常情况下,抽丝期与雄穗开 花期同时或迟1~2天 (7)成熟期籽粒变硬,呈现品种固有的形状和颜色,并见胚位下方尖冠处出现黑色 层 二、玉米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建成 (一)根的形态与功能 1.根的种类玉米根系是须根系,由胚根和节根组成 2.根的生长与分布 (1)根的伸展方向。玉米根在土壤中的伸展方向与根的种类及生育时期有关。胚根从伸 出到衰亡都是直向伸长,各层节根都呈辐射状倾斜伸长。拔节后节根伸展方向发生明显变化, 由斜向伸长转为直向伸长。 (2)玉米根在土壤中分布。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苗期根系分布在0~40cm土层中,其中 0~20cm土层根量占该期总根量的90%左右:拔节期根的入土深度可达100cm,其中0~40cm 土层根量占该期总根量的90%左右;至开花期,根系入土深度可达160cm,0~40cm土层根量 占该期总根量的80%左右:至蜡熟期,根系入土深度可达180cm,0~40cm根量占该期总根量 的55%左右,40~180cm土层根量占45%左右。 (3)玉米根系在不同土层深度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据研究,大喇叭口期,10~20cm土层 中根·系吸收32P的活力最强,占标记土层吸收32P总量的90%;至乳熟期吸收活跃层下移到 (4)指导施肥的意义。玉米的主体根系分布在0~40cm土层中,随着生育期的推迟,后 期深层根量増加。在生产中,基肥深施有利于根系的吸收,若是追施化肥,则以深施10cm以 上和距离植株10cm较为合适。 3.根的功能 (1)吸收养分和水分。通过根毛来进行。根系吸收的无机盐,一部分通过导管输送到植 株各部分。(2)支持植株。(3)合成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 (二)茎的形态与功能 1茎的发生 胚中就已有5~7个节间未伸长的茎。盾片是第一叶,其着生处是茎的第一节,胚芽鞘是 第二叶,其着生处是茎的第二节。下胚轴是第一节间,中胚轴是第二节间。习惯将出苗后中胚
(3)大喇叭口期 植株外形是果穗叶及上下两片叶大部伸出,约有 12~13 展开叶,内 部雌穗正处于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约为 60%,距抽雄穗 10 天左右。 (4)抽雄期 雄穗主轴露出顶叶 3~5 厘米,营养生长基本结束,雄穗分化已经完成。 (5)开花期 雄穗主轴小穗花开花散粉的日期,此时雌穗的分化发育接近完成。 (6)吐丝期 雌穗花丝从苞叶伸出 2 厘米左右的日期。正常情况下,抽丝期与雄穗开 花期同时或迟 1~2 天。 (7)成熟期 籽粒变硬,呈现品种固有的形状和颜色,并见胚位下方尖冠处出现黑色 层。 二、玉米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与建成 (一)根的形态与功能 1.根的种类 玉米根系是须根系,由胚根和节根组成。 2.根的生长与分布 (1)根的伸展方向。玉米根在土壤中的伸展方向与根的种类及生育时期有关。胚根从伸 出到衰亡都是直向伸长,各层节根都呈辐射状倾斜伸长。拔节后节根伸展方向发生明显变化, 由斜向伸长转为直向伸长。 (2)玉米根在土壤中分布。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苗期根系分布在 0~40cm 土层中,其中 0~20cm 土层根量占该期总根量的 90%左右; 拔节期根的入土深度可达 100cm,其中 0~40cm 土层根量占该期总根量的 90%左右; 至开花期,根系入土深度可达 160cm,0~40cm 土层根量 占该期总根量的 80%左右; 至蜡熟期,根系入土深度可达 180cm,0~40cm 根量占该期总根量 的 55%左右,40~180cm 土层根量占 45%左右。 (3)玉米根系在不同土层深度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据研究,大喇叭口期,10~20cm 土层 中根·系吸收 32P 的活力最强,占标记土层吸收 32P 总量的 90%;至乳熟期吸收活跃层下移到 20~40cm。 (4)指导施肥的意义。玉米的主体根系分布在 0~40cm 土层中,随着生育期的推迟,后 期深层根量增加。在生产中,基肥深施有利于根系的吸收,若是追施化肥,则以深施 10cm 以 上和距离植株 10cm 较为合适。 3.根的功能 (1)吸收养分和水分。通过根毛来进行。根系吸收的无机盐,一部分通过导管输送到植 株各部分。(2)支持植株。(3)合成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 (二)茎的形态与功能 1.茎的发生 胚中就已有 5~7 个节间未伸长的茎。盾片是第一叶,其着生处是茎的第一节,胚芽鞘是 第二叶,其着生处是茎的第二节。下胚轴是第一节间,中胚轴是第二节间。习惯将出苗后中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