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马铃薯栽培 第一节概述 、马铃薯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马铃薯具有高产、适应性强、分布广、营养成分全和耐贮藏等特点, 是重要的宜粮、宜菜、宜饲和宜做工业原料的粮食作物。块茎中淀粉含12% 22%,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C等。块茎单位重量干 物质所提供的食物热量高于所有的禾谷类作物。因此,马铃薯在当今人类食物中占 有重要地位。马铃薯可以制作淀粉、糊精、葡萄糖、酒精等数十种工业产品,还可 以加工成薯片、薯条、全粉等。马铃薯还是多种家畜和家禽的优质饲料。在间作套 种、轮作制中马铃薯亦占有重要地位。 、马铃薯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区划 (一)马铃薯的起源与分布 根据考证,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 湖”盆地中心地区。南美洲秘鲁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等地区都是 马铃薯的故乡。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 野生多倍体种。1536年西班牙探险队员把马铃薯从南美洲带到欧洲,后经260年 的时间,传遍了整个欧洲。马铃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人我国。京 津地区是亚洲较早见到马铃薯的地区之一。17世纪初经海路传入广东、福建沿海 各省 马铃薯在世界上是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农作物。2000年 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877.7万hm,总产量301804kt,单产16t/hm2。分布于世 界五大洲148个国家和地区。主产国为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波兰。五国 种植面积占世界的60%,产量占世界的50%左右。世界马铃薯主产国家中荷兰生产 水平最高,单产约为45t/hm2,而且是世界上重要的种薯出口国家 我国马铃薯生产遍及全国各个省(自治区),主产区为东北、华北、西 北和西南等地区,其栽培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中原和东南沿海各地较少。目前 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2000年全区种植面积64.64万hm,其次是贵州 省,为47.7万hm2。超过20万hm2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内蒙古、贵州、甘肃、 黑龙江、山西、云南、重庆、陕西、四川、湖北和河北 (以下供参考:世界马铃薯状况 1.生产状况
第十章 马铃薯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一、马铃薯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马铃薯具有高产、适应性强、分布广、营养成分全和耐贮藏等特点, 是重要的宜粮、宜菜、宜饲和宜做工业原料的粮食作物。块茎中淀粉含 12%~ 22%,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 B、C 等。块茎单位重量干 物质所提供的食物热量高于所有的禾谷类作物。因此,马铃薯在当今人类食物中占 有重要地位。马铃薯可以制作淀粉、糊精、葡萄糖、酒精等数十种工业产品,还可 以加工成薯片、薯条、全粉等。马铃薯还是多种家畜和家禽的优质饲料。在间作套 种、轮作制中马铃薯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马铃薯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区划 (一)马铃薯的起源与分布 根据考证,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 湖”盆地中心地区。南美洲秘鲁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等地区都是 马铃薯的故乡。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 野生多倍体种。1536 年西班牙探险队员把马铃薯从南美洲带到欧洲,后经 260 年 的时间,传遍了整个欧洲。马铃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 年)传人我国。京 津地区是亚洲较早见到马铃薯的地区之一。17 世纪初经海路传入广东、福建沿海 各省。 马铃薯在世界上是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农作物。2000 年 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 l 877.7 万 hm2,总产量 301804kt,单产 16t/hm2。分布于世 界五大洲 148 个国家和地区。主产国为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波兰。五国 种植面积占世界的 60%,产量占世界的 50%左右。世界马铃薯主产国家中荷兰生产 水平最高,单产约为 45t/hm2,而且是世界上重要的种薯出口国家。 我国马铃薯生产遍及全国各个省(自治区),主产区为东北、华北、西 北和西南等地区,其栽培面积占全国的 90%以上,中原和东南沿海各地较少。目前 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内蒙古,2000 年全区种植面积 64.64 万 hm2,其次是贵州 省,为 47.7 万 hm2。超过 20 万 hm2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内蒙古、贵州、甘肃、 黑龙江、山西、云南、重庆、陕西、四川、湖北和河北。 (以下供参考:世界马铃薯状况 1.生产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到2000年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 国家和地区达144个,其中亚洲40个,欧洲40个,非洲36个,中北美洲14个, 南美洲10个,大洋州4个。 马铃薯是全世界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常年播 种面积1900万hm左右。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400万hm2)、俄罗斯(约 320万hm2)、印度(约130万hm2)和波兰(120多万hm2)等。 全世界马铃薯的平均单产为16t/hm2左右。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是荷兰 (45t/hm2),其他单产较高的国家有美国(约40t/hm2)、日本(约33t/hm2)和 加拿大(约27t/hm2)等 2.消费概况 马铃薯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之一。从马铃薯的利用(见世界马铃薯利用 与消费情况)来看,大部分是作为人类的食物或动物的饲料,前者约占马铃薯总生 产量的54%,后者约占19%。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 差异较大。马铃薯的人均消费量差别极大,全世界平均年马铃薯消费量为281 人,但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量达74kg,而发展中国家只有14kg。欧洲为86kg,北 美为63kg,拉丁美洲为24kg,亚洲为14~15kg,非洲只有8kg。中国为14kg左 3.贸易概况 马铃薯的贸易包括鲜薯和加工产品的贸易。根据FOA的统计,每年马 铃薯的出口量约万吨,价值20多亿美元。马铃薯鲜薯进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 荷兰,以种薯出口为主,价格美元/t,以原料薯进口为主,价格140美元/t, 年贸易顺差接近亿美元 马铃薯加工产品贸易量最大的产品之一是冷冻马铃薯制品。每年进 出口量约万t,价值多亿美元 4.发展趋势 近年来,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在发达国家基本保持平稳,在今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的一些国家种植面 积还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未来的几年内马铃薯的加工比例和加工产品的种类 还会有一定的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二)马铃薯的栽培区划 滕宗瑶等(1989)根据我国马铃薯种植地区的气候、地理、栽培制度及 品种类型等条件,划分为四个马铃薯栽培区 1.北方一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 大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到 2000 年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 国家和地区达 144 个,其中亚洲 40 个,欧洲 40 个,非洲 36 个,中北美洲 14 个, 南美洲 10 个,大洋州 4 个。 马铃薯是全世界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常年播 种面积 1900 万 hm2 左右。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中国(400 万 hm2)、俄罗斯(约 320 万 hm2)、印度(约 130 万 hm2)和波兰(120 多万 hm2)等。 全世界马铃薯的平均单产为 16t/hm2 左右。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是荷兰 (45t/hm2),其他单产较高的国家有美国(约 40t/hm2)、日本(约 33t/hm2)和 加拿大(约 27t/hm2)等。 2.消费概况 马铃薯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之一。从马铃薯的利用(见世界马铃薯利用 与消费情况)来看,大部分是作为人类的食物或动物的饲料,前者约占马铃薯总生 产量的 54%,后者约占 19%。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 差异较大。马铃薯的人均消费量差别极大,全世界平均年马铃薯消费量为 28kg/ 人,但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量达 74kg,而发展中国家只有 14kg。欧洲为 86kg,北 美为 63kg,拉丁美洲为 24kg,亚洲为 14~15kg,非洲只有 8kg。中国为 14kg 左 右。 3.贸易概况 马铃薯的贸易包括鲜薯和加工产品的贸易。根据 FOA 的统计,每年马 铃薯的出口量约 万吨,价值 20 多亿美元。马铃薯鲜薯进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 荷兰,以种薯出口为主,价格 美元/t,以原料薯进口为主,价格 140 美元/t, 年贸易顺差接近 亿美元。 马铃薯加工产品贸易量最大的产品之一是冷冻马铃薯制品。每年进 出口量约 万 t,价值 多亿美元。 4.发展趋势 近年来,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在发达国家基本保持平稳,在今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的一些国家种植面 积还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未来的几年内马铃薯的加工比例和加工产品的种类 还会有一定的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二)马铃薯的栽培区划 滕宗瑶等(1989)根据我国马铃薯种植地区的气候、地理、栽培制度及 品种类型等条件,划分为四个马铃薯栽培区。 1.北方一作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 大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
山以北地区。本区无霜期短,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 发育,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一年只栽培一季,也是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2.中原二作区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 湖南两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为了躲过炎热的高 温季节,实行春、秋二季栽培。春季多为商品薯生产,秋季主要是生产种薯。多与 其他作物间套作。 3.南方二作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省(自治 区)。本区夏长冬暖,主要在稻作后,利用冬闲地栽培马铃薯,实行秋播或冬播, 栽培的集约化程度髙,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薯出口基地。也是今后马铃薯发展潜力大 的地区。 4.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包括云、贵、川、西藏等省(自治区)及湖 南、湖北的西部山区。本区多为山地和高原,区域广阔,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 很大。马铃薯在本区有一季作和二季作栽培类型。 三、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概况 195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155.9万hm,总产8701kt,平均单产 5.58t/hm2,1982年全国栽培面积245万hm2,平均单产9.7t/hm2。1995年以来,在 种植结构的调整中,马铃薯生产发展很快,2000年全国栽培面积472.3万hm,总 产66282kt,平均单产14t/hm2。由于留种制度的建立和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使 中原和南方冬作区的马铃薯面积迅速扩大,并涌现出一些高产典型,但就全国而 言,由于我国马铃薯多分布于无霜期短、土壤瘠薄的干旱山区,耕作栽培较粗放, 单产增加的幅度远低于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
山以北地区。本区无霜期短,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 发育,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一年只栽培一季,也是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2.中原二作区 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 湖南两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为了躲过炎热的高 温季节,实行春、秋二季栽培。春季多为商品薯生产,秋季主要是生产种薯。多与 其他作物间套作。 3.南方二作区 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省(自治 区)。本区夏长冬暖,主要在稻作后,利用冬闲地栽培马铃薯,实行秋播或冬播, 栽培的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薯出口基地。也是今后马铃薯发展潜力大 的地区。 4.西南一、二季混作区 包括云、贵、川、西藏等省(自治区)及湖 南、湖北的西部山区。本区多为山地和高原,区域广阔,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 很大。马铃薯在本区有一季作和二季作栽培类型。 三、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概况 1950 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 155.9 万 hm2,总产 8701kt,平均单产 5.58t/hm2,1982 年全国栽培面积 245 万 hm2,平均单产 9.7t/hm2。1995 年以来,在 种植结构的调整中,马铃薯生产发展很快,2000 年全国栽培面积 472.3 万 hm2,总 产 66282kt,平均单产 14t/hm2。由于留种制度的建立和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使 中原和南方冬作区的马铃薯面积迅速扩大,并涌现出一些高产典型,但就全国而 言,由于我国马铃薯多分布于无霜期短、土壤瘠薄的干旱山区,耕作栽培较粗放, 单产增加的幅度远低于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
第二节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草本植物。生产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 种。染色体数2n=2x=48。马铃薯植株按形态结构可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 种子等几部分。 (一)根 马铃薯由块茎繁殖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 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初生芽的基部3~4节上发生的不定根,称为芽眼 根或节根,这是发芽早期发生的根系,分枝能力强,分布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 达150~200cm,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一类是在地下茎的上部各节上陆续发生的 不定根,称为匍匐根,一般每节上发生3~6条,分枝能力较弱,长度10~20cm, 分布在表土层。 马铃薯由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根系,属于直根系。 (二)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都是同源器官,但 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1地上茎 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称地上茎,简称茎。栽培种大多直立 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茎的横切面在节处为圆形,节间部分为 三棱、四棱或多棱。在茎上由于组织増生而形成突起的翼(或翅),沿棱作直线着生 的,称为直翼,沿棱作波状起伏着生的,称为波状翼。茎冀的形态是品种的重要特 征之一。茎多汁,成年植株的茎,节部坚实而节间中空,但有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 部节间为髓所充满,而只有下部多为中空的。茎呈绿色,也有紫色或其他颜色的品 种 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因品种而异。 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得晚;中晚熟品种茎秆粗壮,分枝发生早而多, 并以基部分枝为主。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 根,每节的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在生产和科硏实践中,利用茎再生能力强 这一特点,采用单节切段、剪枝扦插、压蔓等措施来增加繁殖系数。多数品种茎高 为30~100cm。茎节长度一般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为短,但在密度过大,肥水过 多时,茎长的高而细弱,节间显著伸长。 2.地下茎
第二节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草本植物。生产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 种。染色体数 2n=2x=48。马铃薯植株按形态结构可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 种子等几部分。 (一)根 马铃薯由块茎繁殖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 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初生芽的基部 3~4 节上发生的不定根,称为芽眼 根或节根,这是发芽早期发生的根系,分枝能力强,分布宽度 30cm 左右,深度可 达 150~200cm,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一类是在地下茎的上部各节上陆续发生的 不定根,称为匍匐根,一般每节上发生 3~6 条,分枝能力较弱,长度 10~20cm, 分布在表土层。 马铃薯由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根系,属于直根系。 (二)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都是同源器官,但 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1.地上茎 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称地上茎,简称茎。栽培种大多直立, 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茎的横切面在节处为圆形,节间部分为 三棱、四棱或多棱。在茎上由于组织增生而形成突起的翼(或翅),沿棱作直线着生 的,称为直翼,沿棱作波状起伏着生的,称为波状翼。茎冀的形态是品种的重要特 征之一。茎多汁,成年植株的茎,节部坚实而节间中空,但有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 部节间为髓所充满,而只有下部多为中空的。茎呈绿色,也有紫色或其他颜色的品 种。 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因品种而异。 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得晚;中晚熟品种茎秆粗壮,分枝发生早而多, 并以基部分枝为主。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 根,每节的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利用茎再生能力强 这一特点,采用单节切段、剪枝扦插、压蔓等措施来增加繁殖系数。多数品种茎高 为 30~100cm。茎节长度一般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为短,但在密度过大,肥水过 多时,茎长的高而细弱,节间显著伸长。 2.地下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其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 孔大而稀,无色素层。由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 和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10cm左右。节数多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或9节 的。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长出 放射状匍匐根3~6条。 3.匍匐茎 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 同也有呈紫红色的。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 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匍匐茎停止生长后顶端膨大形 成块茎。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一般每个地下茎节上发生4~8条,每株 (穴)可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在正常情况下有50%~70%的匍匐茎形 成块茎。不形成块茎的匍匐茎,到生育后期便自行死亡。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 性,入土不深,大部集中在地表0~10cm土层内;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10cm,野 生种可长达1~3m。 匍匐茎比地上茎细弱得多,但具有地上茎的一切特性,担负着输送营 养和水分的功能;在其节上能形成纤细的不定根和2~3级匍匐茎。在生育过程中, 如遇高温多湿和氮肥过量,特别是气温超过29℃时,常造成茎叶徒长和大量匍匐 茎穿出地面而形成地上茎。 4.块茎 马铃薯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匍 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 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块茎生长初期,其表面各节上都有鳞片 状退化小叶,呈黄白或白色。块茎稍大后,鳞片状小叶凋萎脱落,残留的叶痕呈新 月状,称为芽眉。芽眉内侧表面向内凹陷成为芽眼。芽眼的深浅,因品种和栽培条 件而异,芽眼过深是一种不良性状。每个芽眼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未伸长的芽,中 央较突出的为主芽,其余的为侧芽(或副芽)。发芽时主芽先萌发,侧芽一般呈休眠 状态。芽眼在块茎上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密,基部稀。块茎最顶端的一个芽眼较大 内含芽较多,称为顶芽。块茎萌芽时,顶芽最先萌发,而且幼芽生长快而壮,从顶 芽向下的各芽眼依次萌发,其发芽势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块茎的顶端优势。块 茎顶端优势的强弱因品种、种薯生理年龄、种薯感病程度而异。块茎与匍匐茎连接 的一端称为脐部或基部 块茎的大小依品种和生长条件而异。一般每块重50~250g,大块可达 1500g以上。块茎的形状也因品种而异。但栽培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块茎形状产生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其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 孔大而稀,无色素层。由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 和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 10cm 左右。节数多为 8 节,个别品种也有 6 或 9 节 的。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 1~3 个。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长出 放射状匍匐根 3~6 条。 3.匍匐茎 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 同也有呈紫红色的。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 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匍匐茎停止生长后顶端膨大形 成块茎。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一般每个地下茎节上发生 4~8 条,每株 (穴)可形成 20~30 条,多者可达 50 条以上。在正常情况下有 50%~70%的匍匐茎形 成块茎。不形成块茎的匍匐茎,到生育后期便自行死亡。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 性,入土不深,大部集中在地表 0~10cm 土层内;匍匐茎长度一般为 3~10cm,野 生种可长达 l~3m。 匍匐茎比地上茎细弱得多,但具有地上茎的一切特性,担负着输送营 养和水分的功能;在其节上能形成纤细的不定根和 2~3 级匍匐茎。在生育过程中, 如遇高温多湿和氮肥过量,特别是气温超过 29℃时,常造成茎叶徒长和大量匍匐 茎穿出地面而形成地上茎。 4.块茎 马铃薯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匍 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 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块茎生长初期,其表面各节上都有鳞片 状退化小叶,呈黄白或白色。块茎稍大后,鳞片状小叶凋萎脱落,残留的叶痕呈新 月状,称为芽眉。芽眉内侧表面向内凹陷成为芽眼。芽眼的深浅,因品种和栽培条 件而异,芽眼过深是一种不良性状。每个芽眼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未伸长的芽,中 央较突出的为主芽,其余的为侧芽(或副芽)。发芽时主芽先萌发,侧芽一般呈休眠 状态。芽眼在块茎上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密,基部稀。块茎最顶端的一个芽眼较大, 内含芽较多,称为顶芽。块茎萌芽时,顶芽最先萌发,而且幼芽生长快而壮,从顶 芽向下的各芽眼依次萌发,其发芽势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块茎的顶端优势。块 茎顶端优势的强弱因品种、种薯生理年龄、种薯感病程度而异。块茎与匍匐茎连接 的一端称为脐部或基部。 块茎的大小依品种和生长条件而异。一般每块重 50~250g,大块可达 1500g 以上。块茎的形状也因品种而异。但栽培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块茎形状产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