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大豆栽培 第一节概 述 大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一)重要的粮食、油料作物 大豆既是蛋白质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大豆子粒约含蛋白质40%、脂肪20%、 碳水化合物30%。大豆可加工成多种多样的副食品。大豆营养价值很高,每千克大 豆产热量17207.7kJ。大豆蛋白是我国人民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含有人体 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居多,大豆蛋白质是“全价蛋白”。近代医 学研究表明,豆油不含胆固醇,吃豆油可预防血管动脉硬化。大豆含丰富的维生素 BⅠ、B2、烟酸,可预防由于缺乏维生素、烟酸引起的癞皮病、糙皮病、舌炎、唇 炎、口角炎等。大豆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蔗糖和纤维素,淀粉含量极小,是 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大豆还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二)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 大豆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可加工成大豆粉、组织蛋白、浓缩蛋 白、分离蛋白。大豆蛋白已广泛应用于面食品、烘烤食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 调味食品、冷饮食品、快餐食品、肉灌食品等的生产。大豆还是制作油漆、印刷油 墨、甘油、人造羊毛、人造纤维、电木、胶合板、胶卷、脂肪酸、卵磷脂等工业产 品的原料。 (三)重要的饲料作物 大豆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豆饼是牲畜和家禽的理想饲料。大豆蛋白质 消化率一般比玉米、高梁、燕麦高26%~28%,易被牲畜吸收利用。以大豆或豆饼 作饲料,特别适宜猪、家禽等不能大量利用纤维素的单胃动物。大豆秸秆的营养成 分高于麦秆、稻草、谷糠等,是牛、羊的好粗饲料。豆秸、豆秕磨碎可以喂猪,嫩 植株可作青饲料 (四)重要的养地作物 大豆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素,在作物轮作制中适当安排种植大豆,可以 把用地养地结合起来,维持地力,使连年各季均衡增产。用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 素,既可节约生产化肥的能源消耗,又可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二、大豆的起源和分布 (一)大豆的起源 大豆起源于我国,已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大 豆”。汉代司马迁(公元前145年至前93年)在其编撰的《史记》中即提及轩辕黄
第十一章 大豆栽培 第一节 概 述 一、大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一) 重要的粮食、油料作物 大豆既是蛋白质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大豆子粒约含蛋白质 40%、脂肪 20%、 碳水化合物 30%。大豆可加工成多种多样的副食品。大豆营养价值很高,每千克大 豆产热量 17207.7kJ。大豆蛋白是我国人民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含有人体 必需的 8 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居多,大豆蛋白质是“全价蛋白”。近代医 学研究表明,豆油不含胆固醇,吃豆油可预防血管动脉硬化。大豆含丰富的维生素 B1、B2、烟酸,可预防由于缺乏维生素、烟酸引起的癞皮病、糙皮病、舌炎、唇 炎、口角炎等。大豆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蔗糖和纤维素,淀粉含量极小,是 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大豆还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二)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 大豆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可加工成大豆粉、组织蛋白、浓缩蛋 白、分离蛋白。大豆蛋白已广泛应用于面食品、烘烤食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 调味食品、冷饮食品、快餐食品、肉灌食品等的生产。大豆还是制作油漆、印刷油 墨、甘油、人造羊毛、人造纤维、电木、胶合板、胶卷、脂肪酸、卵磷脂等工业产 品的原料。 (三)重要的饲料作物 大豆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豆饼是牲畜和家禽的理想饲料。大豆蛋白质 消化率一般比玉米、高梁、燕麦高 26%~28%,易被牲畜吸收利用。以大豆或豆饼 作饲料,特别适宜猪、家禽等不能大量利用纤维素的单胃动物。大豆秸秆的营养成 分高于麦秆、稻草、谷糠等,是牛、羊的好粗饲料。豆秸、豆秕磨碎可以喂猪,嫩 植株可作青饲料。 (四)重要的养地作物 大豆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素,在作物轮作制中适当安排种植大豆,可以 把用地养地结合起来,维持地力,使连年各季均衡增产。用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 素,既可节约生产化肥的能源消耗,又可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二、大豆的起源和分布 (一) 大豆的起源 大豆起源于我国,已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大 豆”。汉代司马迁(公元前 145 年至前 93 年)在其编撰的《史记》中即提及轩辕黄
帝时“艺五种”(黍稷菽(shu一声)麦稻),菽就是大豆。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 经》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五月烹葵及菽”等描述。在考古发掘中也发 现了古代的大豆。1959年山西省侯马县发掘出多颗大豆粒,经14C测定,距今已 有2300年,系战国时代的遗物。 栽培大豆究竟起源于我国何地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吕世霖 (1963)指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是形成栽培大豆的关键,并提出栽培大豆起 源于我国的几个地区。王金陵等(1973)也认为,大豆在我国的起源中心不止是 个,而是多源的。徐豹等(1986)比较研究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昼夜变温和光周 期的反应,证实35°N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的差别最小;品质化学分析结果 也表明,我国34°N~35°N地带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最为接近;种 子蛋白质的电泳分析又证明,胰蛋白酶抑制剂T等位基因的频率,栽培大豆为 100%,而野生大豆中只有来源于32N°~37N°者才是100%与栽培大豆相同。基于 以上三点,说明大豆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二)中国大豆的分布 大豆品种经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驯化培育,我国大豆分布很广,从黑 龙江边到海南岛,从山东半岛到新疆伊犁盆地均有大豆栽培。目前,除在高寒地区 >10℃年活动积温在1900℃以下或降水量在250m以下无灌溉条件地区不能种植 外,凡有农耕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种植,尤以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最为集中, 东北的黑、吉、辽三省和华北及豫、鲁、皖、苏等地,长期以来是我国大豆的生产 中心。生产较集中的还有陕、晋两省,甘肃省河套灌区、长江流域下游地区、钱塘 江下游地区、江汉平原、鄱阳湖和泂庭湖平原、闽粤沿海、台湾西南平原等。 (三)中国大豆种植区划 根据自然条件、耕作栽培制度,我国大豆产区可划分为五个栽培区。 1.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区 本区包括东北各省,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北部,甘肃大 部,青海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该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如下四个副区 (1)东北春大豆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产区,集中分布在松花江和 辽河流域的平原地带。东北大豆,产量高、品质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华北春大豆区包括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以及陕西 渭北等地区。华北春大豆区的范围大体上与晚熟冬麦区相吻合,当地以二年三熟制 为主。 (3)西北黄土高原春大豆区包括河北、山西、陕西三省北部以及内 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质瘠薄,大豆品种类型为中、小 粒,椭圆形黑豆或黄豆
帝时“艺五种”(黍稷菽(shu 一声)麦稻),菽就是大豆。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 经》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五月烹葵及菽”等描述。在考古发掘中也发 现了古代的大豆。1959 年山西省侯马县发掘出多颗大豆粒,经 14C 测定,距今已 有 2300 年,系战国时代的遗物。 栽培大豆究竟起源于我国何地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吕世霖 (1963)指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是形成栽培大豆的关键,并提出栽培大豆起 源于我国的几个地区。王金陵等(1973)也认为,大豆在我国的起源中心不止是一 个,而是多源的。徐豹等(1986)比较研究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昼夜变温和光周 期的反应,证实 35°N 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的差别最小;品质化学分析结果 也表明,我国 34°N~35°N 地带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最为接近;种 子蛋白质的电泳分析又证明,胰蛋白酶抑制剂 Ti a等位基因的频率,栽培大豆为 100%,而野生大豆中只有来源于 32N°~37 N°者才是 100%与栽培大豆相同。基于 以上三点,说明大豆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二)中国大豆的分布 大豆品种经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驯化培育,我国大豆分布很广,从黑 龙江边到海南岛,从山东半岛到新疆伊犁盆地均有大豆栽培。目前,除在高寒地区 >10℃年活动积温在 l900℃以下或降水量在 250mm 以下无灌溉条件地区不能种植 外,凡有农耕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种植,尤以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最为集中, 东北的黑、吉、辽三省和华北及豫、鲁、皖、苏等地,长期以来是我国大豆的生产 中心。生产较集中的还有陕、晋两省,甘肃省河套灌区、长江流域下游地区、钱塘 江下游地区、江汉平原、鄱阳湖和洞庭湖平原、闽粤沿海、台湾西南平原等。 (三)中国大豆种植区划 根据自然条件、耕作栽培制度,我国大豆产区可划分为五个栽培区。 1.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区 本区包括东北各省,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北部,甘肃大 部,青海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该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如下四个副区: (1)东北春大豆区 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产区,集中分布在松花江和 辽河流域的平原地带。东北大豆,产量高、品质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华北春大豆区 包括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以及陕西 渭北等地区。华北春大豆区的范围大体上与晚熟冬麦区相吻合,当地以二年三熟制 为主。 (3)西北黄土高原春大豆区 包括河北、山西、陕西三省北部以及内 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质瘠薄,大豆品种类型为中、小 粒,椭圆形黑豆或黄豆
(4)西北灌溉春大豆区包括新疆和甘肃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少,土 壤蒸发量大,种植大豆必须灌溉。由于日光充足又有人工灌溉条件,单位面积产量 较高,百粒重也高。 2.黄淮流域夏大豆区 本区包括山东、河南两省,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关中平原、甘肃 南部和山西南部,北临春大豆区,南以淮河、秦岭为界。黄淮夏大豆区又可划分为 两个副区: (1)黄淮平原夏大豆区包括河北南部、山东全部,江苏、安微北 部,河南东部。当地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夏大豆一般于6月中旬播种,9月 下旬至10月初收获。生长期短,需采用中熟或早熟品种。 (2)黄河中游夏大豆区包括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关中和陇东地 区。本地区气候条件与黄淮平原相似,只是年雨量较少。小粒椭圆品种居多,另有 部分黑豆。 3.长江流域夏大豆区 本区包括河南南部,汉中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 部,湖南,湖北,四川大部,广西、云南北部。当地生长期长,一年两熟,品种类 型繁多。以夏大豆为主,但也有春大豆和秋大豆。 4.长江以南秋大豆区 本区包括湖南、广东东部,江西中部和福建大部。当地生长期长,日照短,气 温高。大豆一般在8月早中稻收后播种,11月收获 5.南方大豆两熟区 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南部。气温高,终年无霜,日照短。在当地栽培制度 中,大豆有时春播,有时夏播,个别地区冬季仍能种植。11月播种,次年3~4月 收获 (四)山西省大豆种植区划 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类型和耕作栽培制度,将大豆划分为三个栽培区。 1.晋北春播大豆单作区 包括兴县、静乐、原平、繁峙、五台等。本地区海拔较髙,气候寒冷,年平均 温度6~8℃,生育期120~150天,一年一熟制。种植面积约占大豆总面积的1/3 品种类型小粒和中小粒占85%,其中黑豆超过1/2。粒形大多为长圆、椭圆等。本 地区气候干旱,土地瘠薄,生育期短,单产水平低。象西北部左云;右玉、平鲁 带,海拔尤高,气候特别寒冷。生育期更短,品种属极早熟类型,可划为晋西北极 早熟副区。 2.晋中、晋东南春、夏播大豆间作区
(4)西北灌溉春大豆区 包括新疆和甘肃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少,土 壤蒸发量大,种植大豆必须灌溉。由于日光充足又有人工灌溉条件,单位面积产量 较高,百粒重也高。 2.黄淮流域夏大豆区 本区包括山东、河南两省,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关中平原、甘肃 南部和山西南部,北临春大豆区,南以淮河、秦岭为界。黄淮夏大豆区又可划分为 两个副区: (1)黄淮平原夏大豆区 包括河北南部、山东全部,江苏、安微北 部,河南东部。当地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夏大豆一般于 6 月中旬播种,9 月 下旬至 10 月初收获。生长期短,需采用中熟或早熟品种。 (2)黄河中游夏大豆区 包括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关中和陇东地 区。本地区气候条件与黄淮平原相似,只是年雨量较少。小粒椭圆品种居多,另有 部分黑豆。 3.长江流域夏大豆区 本区包括河南南部,汉中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 部,湖南,湖北,四川大部,广西、云南北部。当地生长期长,一年两熟,品种类 型繁多。以夏大豆为主,但也有春大豆和秋大豆。 4.长江以南秋大豆区 本区包括湖南、广东东部,江西中部和福建大部。当地生长期长,日照短,气 温高。大豆一般在 8 月早中稻收后播种,11 月收获。 5.南方大豆两熟区 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南部。气温高,终年无霜,日照短。在当地栽培制度 中,大豆有时春播,有时夏播,个别地区冬季仍能种植。11 月播种,次年 3~4 月 收获。 (四)山西省大豆种植区划 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类型和耕作栽培制度,将大豆划分为三个栽培区。 1.晋北春播大豆单作区 包括兴县、静乐、原平、繁峙、五台等。本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年平均 温度6~8℃,生育期120~150天,一年一熟制。种植面积约占大豆总面积的l/3。 品种类型小粒和中小粒占 85%,其中黑豆超过 1/2。粒形大多为长圆、椭圆等。本 地区气候干旱,土地瘠薄,生育期短,单产水平低。象西北部左云;右玉、平鲁一 带,海拔尤高,气候特别寒冷。生育期更短,品种属极早熟类型,可划为晋西北极 早熟副区。 2.晋中、晋东南春、夏播大豆间作区
北临春大豆区南界,南至乡宁、蒲县、汾西、霍州、沁源、长子、高平、陵川 以北各县。年平均气温8~10℃,生长期156~180天,二年三熟制或一年两熟为 主。大豆以春播为主,并有与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间作的习惯。平川地区随着冬 小麦面积的扩大,夏播大豆发展很快,特别是晋中平川地区适宜复播的品种不断增 多,夏播大豆的生产潜力很大。本区大豆种植面积大,占大豆总面积的60%。以中 粒、大粒、黄豆的比例大,是我省大豆的主产区。昔阳、左权、盂县、东山地区、 山多海拔高,一般在1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生长期短,种植早熟品种多,可划 为晋东早熟大豆副区。临县、离石、西山地区,黄土丘陵地,水土流失严重,土质 瘠薄,气候干旱。从大豆品种看,子粒以扁小,粒形长圆和扁椭园的比例大,当地 称“鸡腰地”,有较大的抗旱耐瘠薄能力,可划分为晋西干旱大豆副区。 3.晋南夏播大豆区 包括稷山、洪洞、沁水、阳城、晋城以南各县,气候温暖,生长期长,约 180~200天,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大豆在小麦收获后进行夏播。这一地区是我 省麦、棉区,发展夏播大豆的潜力大 三、世界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 (一)世界大豆生产概况 大豆是近几十年来种植面积增加最快、产量增长最多的作物。1986年与 1949年相比,全世界小麦面积增加37.3%,水稻增加60.1%,而大豆增加3倍有 余。同期,小麦总产量增长207.1%,水稻增长203.6%,而大豆增长579.0%。据统 计,1998年全世界大豆种植面积为7441.2万hm2,其中美国2850.7万hm2占 38.3%;巴西1300万hm2占17.5%;阿根廷860万hmn2占11.6%;中国850万 ,占11.4%。同年,世界四个大豆主产国的单产为:美国2617/kg/hm2,巴西 500kg/hm2,阿根廷2465kg/hm2,中国1782kg/hm2。1998年世界大豆总产量为 15983万t,美国大豆的总产量为7503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46.9%。相应地,巴 西3450万t,占21.6%;阿根廷2120万t,占13.3%;中国1515万t,占9.5%。 世界大豆生产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对植物蛋白的需求增长,大豆深加工 日益加强,综合利用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对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采取鼓励政 策,加强大豆育种、栽培、加工的科学研究,增加大豆生产的物资投入等也都推动 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时有波动,但由于单产 的提高,使大豆总产维持相对稳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不 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品种的产量潜力低,而在于生产条件较差,栽培技术推广 不够。在生产实践中,只要品种选用适宜,栽培技术措施运用得当,大豆大面积平
北临春大豆区南界,南至乡宁、蒲县、汾西、霍州、沁源、长子、高平、陵川 以北各县。年平均气温 8~10℃,生长期 156~180 天,二年三熟制或一年两熟为 主。大豆以春播为主,并有与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间作的习惯。平川地区随着冬 小麦面积的扩大,夏播大豆发展很快,特别是晋中平川地区适宜复播的品种不断增 多,夏播大豆的生产潜力很大。本区大豆种植面积大,占大豆总面积的 60%。以中 粒、大粒、黄豆的比例大,是我省大豆的主产区。昔阳、左权、盂县、东山地区、 山多海拔高,一般在 1000 米以上,气候寒冷,生长期短,种植早熟品种多,可划 为晋东早熟大豆副区。临县、离石、西山地区,黄土丘陵地,水土流失严重,土质 瘠薄,气候干旱。从大豆品种看,子粒以扁小,粒形长圆和扁椭园的比例大,当地 称“鸡腰地”,有较大的抗旱耐瘠薄能力,可划分为晋西干旱大豆副区。 3.晋南夏播大豆区 包括稷山、洪洞、沁水、阳城、晋城以南各县,气候温暖,生长期长,约 180~200 天,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大豆在小麦收获后进行夏播。这一地区是我 省麦、棉区,发展夏播大豆的潜力大。 三、世界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 (一) 世界大豆生产概况 大豆是近几十年来种植面积增加最快、产量增长最多的作物。1986 年与 1949 年相比,全世界小麦面积增加 37.2%,水稻增加 60.1%,而大豆增加 3 倍有 余。同期,小麦总产量增长 207.1%,水稻增长 203.6%,而大豆增长 579.0%。据统 计,1998 年全世界大豆种植面积为 7441.2 万 hm2,其中美国 2850.7 万 hm2 占 38.3%;巴西 l 300 万 hm2占 17.5%;阿根廷 860 万 hm2 占 11.6%;中国 850 万 hm2,占 11.4%。同年,世界四个大豆主产国的单产为:美国 2617 /kg/hm2,巴西 2500 kg/hm2,阿根廷 2465 kg/hm2,中国 1782 kg/hm2。1998 年世界大豆总产量为 15983 万 t,美国大豆的总产量为 7503 万 t,占世界总产量的 46.9%。相应地,巴 西 3450 万 t,占 21.6%;阿根廷 2120 万 t,占 13.3%;中国 l 515 万 t,占 9.5%。 世界大豆生产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对植物蛋白的需求增长,大豆深加工 日益加强,综合利用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对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采取鼓励政 策,加强大豆育种、栽培、加工的科学研究,增加大豆生产的物资投入等也都推动 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二) 我国大豆生产概况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时有波动,但由于单产 的提高,使大豆总产维持相对稳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不 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品种的产量潜力低,而在于生产条件较差,栽培技术推广 不够。在生产实践中,只要品种选用适宜,栽培技术措施运用得当,大豆大面积平
均产量是可以达到3000kg/hm或更高的。例如黑龙江省1990~1991年在地处北纬 46°58′~49°12′的高寒地区推广大豆配套高产技术,两年内在1.6万hm2试验 田上获得了平均3151.5kg/hm的高额产量。1991年山东省菏泽地区0.23万hm2夏 大豆开发试验,平均产量达3163.5kg/hm2。安徽省阜阳市邵营乡0.13万hm2夏大 豆平均产量3048kg/hm2。1992年江苏省灌云县国兴镇83.3hm2连片种植的夏大豆 平均产量3402kg/hm2。2000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大豆超高产课 题组的指导下,海城市南台镇树林子村孙永富的0.3hm辽21051大豆高产田, 除去边行,选择长势较好的667m地块,经国家攻关验收专家组当场收割、脱粒、 清选、称重,折水13%,单产达4923kg/hm2,达到了国家“九五”攻关4875 kg/hm2的指标。展现出大豆的高产前景。 (三)山西大豆生产概况 我省大豆自建国以来,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栽培技术的改进和优良品种的普 及应用,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49年,全省种植面积282.8万亩,总产9191万公 斤,单产30.35公斤。到1962年,全省种植面积增加到442.2万亩,总产22936 公斤,单产达到51.5公斤。到1990年种植面积为377.96万亩,总产302242吨, 亩产80公斤,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全省以吕梁地区播 种面积最大,占总播种面积的21.2%。单产以长治市为高,全市25.95万亩,平均 亩产130公斤。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有临县、高平、晋城、兴县和柳林 县
均产量是可以达到 3000kg/hm2或更高的。例如黑龙江省 1990~1991 年在地处北纬 46°58′~49°12′的高寒地区推广大豆配套高产技术,两年内在 1.6 万 hm2试验 田上获得了平均 3151.5 kg/hm2的高额产量。1991 年山东省菏泽地区 0.23 万 hm2夏 大豆开发试验,平均产量达 3163.5 kg/hm2。安徽省阜阳市邵营乡 0.13 万 hm2夏大 豆平均产量 3048 kg/hm2。1992 年江苏省灌云县国兴镇 83.3 hm2连片种植的夏大豆 平均产量 3402 kg/hm2。2000 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大豆超高产课 题组的指导下,海城市南台镇树林子村孙永富的 0.3 hm2辽 2l 05l 大豆高产田, 除去边行,选择长势较好的 667m2地块,经国家攻关验收专家组当场收割、脱粒、 清选、称重,折水 13%,单产达 4923kg/hm2,达到了国家“九五”攻关 4875 kg/hm2的指标。展现出大豆的高产前景。 (三)山西大豆生产概况 我省大豆自建国以来,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栽培技术的改进和优良品种的普 及应用,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49 年,全省种植面积 282.8 万亩,总产 9191 万公 斤,单产 30.35 公斤。到 1962 年,全省种植面积增加到 442.2 万亩,总产 22936 公斤,单产达到 51.5 公斤。到 1990 年种植面积为 377.96 万亩,总产 302242 吨, 亩产 80 公斤,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 400 万亩左右。全省以吕梁地区播 种面积最大,占总播种面积的 21.2%。单产以长治市为高,全市 25.95 万亩,平均 亩产 130 公斤。种植面积在 10 万亩以上的县有临县、高平、晋城、兴县和柳林 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