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了解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和产 品品质形成的特点,还要研究作物生活环境方面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髙效的栽培理论和制定栽培技术 措施,才能达到促进作物生产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一节作物的环 、自然环境 (一)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关系 作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之中,通过不断同化环境资源完成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形 成产品:作物又受制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影响 到作物遗传潜力的表达。在作物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者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干预作 物与环境,协调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作物向着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因 此,栽培作物的实践活动,包括作物、环境、措施3个方面,作物产品的形成,正 是作物一环境一措施3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环境一作物 一措施三者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农田作物栽培的生态系统。 二)什么叫环境 在农田作物栽培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下文的“生态因子”是同意语)是指 作物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不仅包括对其有影响的种种自然环境条件, 还包括生物有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作物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除了地球本身所提供的一切物质基础之外,最根本的 能源动力来自太阳辐射。有了物质和能源的供应,作物才能生产出有机物质,将能 源继续不断地传递下去。因此,太阳(宇宙因子)和地球是作物最根本的环境基 础 二、人工环境 (一)广义的人工环境 是指所有的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干扰和破 坏植物资源的现象,是人工环境的负面表现,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环境受到 人为的严重污染发生了环境危机,降低了自然环境质量。 (二)狭义的人工环境 是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例如作物的薄膜覆盖、向阳温室,都是行之有 效的人工环境。在作物栽培中,通过栽培措施(如施肥、灌溉、中耕除草)改善作物
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了解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和产 品品质形成的特点,还要研究作物生活环境方面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制定栽培技术 措施,才能达到促进作物生产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一节 作物的环 境 一、自然环境 (一)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关系 作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之中,通过不断同化环境资源完成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形 成产品;作物又受制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影响 到作物遗传潜力的表达。在作物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者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干预作 物与环境,协调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作物向着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因 此,栽培作物的实践活动,包括作物、环境、措施 3 个方面,作物产品的形成,正 是作物一环境一措施 3 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环境一作物 一措施三者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农田作物栽培的生态系统。 (二)什么叫环境 在农田作物栽培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下文的“生态因子”是同意语)是指 作物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不仅包括对其有影响的种种自然环境条件, 还包括生物有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作物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除了地球本身所提供的一切物质基础之外,最根本的 能源动力来自太阳辐射。有了物质和能源的供应,作物才能生产出有机物质,将能 源继续不断地传递下去。因此,太阳(宇宙因子)和地球是作物最根本的环境基 础。 二、人工环境 (一)广义的人工环境 是指所有的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干扰和破 坏植物资源的现象,是人工环境的负面表现,20 世纪 50~60 年代以来,环境受到 人为的严重污染发生了环境危机,降低了自然环境质量。 (二)狭义的人工环境 是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例如作物的薄膜覆盖、向阳温室,都是行之有 效的人工环境。在作物栽培中,通过栽培措施(如施肥、灌溉、中耕除草)改善作物
的环境条件,形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人工环境,在保护土地、水资源,防止养 分流失,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作物的高产、优 质和高效,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三、环境因紊的生态分析 (一)作物的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及其分类 1.生态因子 作物生活在田间,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子都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作用,它们的作用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这些因子都是作物的生态因子。 一般常把作物的生态因子划分为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及人为因子。具体可 分为: (1)气候因素光能、温度、空气、水分等。如光照强度、日 照长度、光谱成分、温度、降水量、降水分布、蒸发量、空气、风速等等 (2)土壤因素土壤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 土壤生物和微生物等。如土壤结构、有杋质含量、地温、水分、养分、土壤空 气、酸碱度等。 (3)地形因素如地势、地貌、海拔髙度、坡度、坡向等等。 (4)生物因素动物的、植物的、微生物的影响等。生物因子 又分为植物因子,如间、套种的其它搭配作物、杂草;动物因子,如有益及有 害昆虫、哺乳动物等;微生物因子,如病菌、固氮菌、土壤微生物等 (5)人为因素主要指栽培措施,有一些是直接作用于作物 的,如整枝、打权、喷洒生长调节剂;而更多的则是用于改善作物的环境条 件,如耕作、施肥、灌水等。人为因素还包括环境污染的危害作用 在上述5类因素中,人为因素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 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或抑制、改造或建设的作用,所以,人为因素对作物的影响较 大。有的自然因素可以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调控,促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如测土 配方施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有的自然因素有其强大的作用,非人为因素所能代替 或改变,如低温、干热风等。所以,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作物生育过程对环境因素 的要求,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对作物各器官建成的影响,以此为依据,联系生产实 际,制定适宜的综合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2生活因子 各种生态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程度并不是等同的,在众多的生态因子 中,日光、温度(热量)、水分、养分和空气是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其 中的任何一个,作物就无法生存,这些因子是作物的生活因子或基本环境条件
的环境条件,形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人工环境,在保护土地、水资源,防止养 分流失,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作物的高产、优 质和高效,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分析 (一)作物的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及其分类 1.生态因子 作物生活在田间,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子都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作用,它们的作用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这些因子都是作物的生态因子。 一般常把作物的生态因子划分为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及人为因子。具体可 分为: (1)气候因素 光能、温度、空气、水分等。如光照强度、日 照长度、光谱成分、温度、降水量、降水分布、蒸发量、空气、风速等等 (2)土壤因素 土壤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 土壤生物和微生物等。如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地温、水分、养分、土壤空 气、酸碱度等。 (3)地形因素 如地势、地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等。 (4)生物因素 动物的、植物的、微生物的影响等。生物因子 又分为植物因子,如间、套种的其它搭配作物、杂草;动物因子,如有益及有 害昆虫、哺乳动物等;微生物因子,如病菌、固氮菌、土壤微生物等。 (5)人为因素 主要指栽培措施,有一些是直接作用于作物 的,如整枝、打权、喷洒生长调节剂;而更多的则是用于改善作物的环境条 件,如耕作、施肥、灌水等。人为因素还包括环境污染的危害作用。 在上述 5 类因素中,人为因素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 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或抑制、改造或建设的作用,所以,人为因素对作物的影响较 大。有的自然因素可以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调控,促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如测土 配方施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有的自然因素有其强大的作用,非人为因素所能代替 或改变,如低温、干热风等。所以,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作物生育过程对环境因素 的要求,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对作物各器官建成的影响,以此为依据,联系生产实 际,制定适宜的综合技术措施,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2.生活因子 各种生态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程度并不是等同的,在众多的生态因子 中,日光、温度(热量)、水分、养分和空气是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其 中的任何一个,作物就无法生存,这些因子是作物的生活因子或基本环境条件
(二)环境(生态)因子的对作物作用的特点 1.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许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对作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各个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 化,都将引起其他因素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 土壤温度和土壤通气性的变化,还会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因此,环境对作 物的生态作用,通常是各环境因素共同组合在一起,对作物起综合作用的 2.主要因素 组成环境的因素,都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有一二个 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使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 显的变化,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就是主导因素。例如:作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 素,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长度,小麦灌浆期的干热风(气温30℃以上,大气相对温 度30%以下,风速3m/s)造成早衰死亡,南方水稻秧苗3叶期后的低温造成秧苗冷 害,引起烂种死苗等等。 3.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性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诸如光、温度、水分、空气、无机 盐类等因素,是同等重要不可缺少的。缺少任何一种,都能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受 阻,甚至死亡;而且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由另一个因素来代替。另一方面,在一定 情况下,某一因素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素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调剂,并仍然 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如增加CO2浓度,有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光合 速率降低的效应;增施有机肥、配方施用无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可以提髙土壤水 分利用效率,补偿土壤水分不足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每一个环境因素,或彼此有关联的若干因素的结合,对同一作物的各个不同发 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同的;作物的一生中,所需要的环境因素也是随着生长 发育的推移而变化的。例如低温,在小麦春化阶段中是必需条件,在小麦的小花分 化时期低温则会导致小花不孕,对作物是有害的。 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在对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作物分布进行分析时,应区别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和 间接作用。譬如干热风、低温等对作物的影响属于直接作用。很多地形因素,如地 形起伏、坡向、坡度、海拔、经纬度等,是通过改变光照、温度、雨量、风速、土 壤性质等进而对作物发生影响,这是环境因素的间接作用。如前所述,我们所采取 的栽培措施中,有一些是直接作用于作物的,而更多的则是起间接作用的
(二)环境(生态)因子的对作物作用的特点 1.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许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对作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各个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 化,都将引起其他因素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 土壤温度和土壤通气性的变化,还会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因此,环境对作 物的生态作用,通常是各环境因素共同组合在一起,对作物起综合作用的。 2.主要因素 组成环境的因素,都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但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有一二个 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使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 显的变化,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就是主导因素。例如:作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 素,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长度,小麦灌浆期的干热风(气温 30℃以上,大气相对温 度 30%以下,风速 3m/s)造成早衰死亡,南方水稻秧苗 3 叶期后的低温造成秧苗冷 害,引起烂种死苗等等。 3.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性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诸如光、温度、水分、空气、无机 盐类等因素,是同等重要不可缺少的。缺少任何一种,都能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受 阻,甚至死亡;而且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由另一个因素来代替。另一方面,在一定 情况下,某一因素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素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调剂,并仍然 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如增加 C02 浓度,有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光合 速率降低的效应;增施有机肥、配方施用无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可以提高土壤水 分利用效率,补偿土壤水分不足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每一个环境因素,或彼此有关联的若干因素的结合,对同一作物的各个不同发 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同的;作物的一生中,所需要的环境因素也是随着生长 发育的推移而变化的。例如低温,在小麦春化阶段中是必需条件,在小麦的小花分 化时期低温则会导致小花不孕,对作物是有害的。 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在对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作物分布进行分析时,应区别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和 间接作用。譬如干热风、低温等对作物的影响属于直接作用。很多地形因素,如地 形起伏、坡向、坡度、海拔、经纬度等,是通过改变光照、温度、雨量、风速、土 壤性质等进而对作物发生影响,这是环境因素的间接作用。如前所述,我们所采取 的栽培措施中,有一些是直接作用于作物的,而更多的则是起间接作用的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 从作物栽培的角度来说,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都与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密切的关系,并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一)光照强度与作物 1.光照强度与作物生长 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及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光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 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是作物进行生长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增大和分 化,作物体积的增长、重量的增加都与光照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光还能促进组织和 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植物体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 例,也与一定的光照强度有关。例如,作物种植过密,株内行间光照就不足,由于 植株顶端的趋光性,茎秆的节间会过分拉长,这样一来,不但影响分蘖或分枝,而 且影响群体内绿色器官的光合作用,导致茎秆细弱而倒伏,造成减产。 2.光照强度与作物发育 光照强度也影响作物的发育。作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即受光照强度的制约。通 常作物群体过大,有机营养的同化量少,花芽的形成也减少,已经形成的花芽也由 于体内养分供应不足而发育不良或早期死亡。在开花期,如果光照减弱也会引起结 实不良或果实停止发育,甚至落果。例如,棉花在开花、结铃期如遇长期阴雨天 气,光照不足,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制造与积累,就会造成较多的落花落铃 3.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 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必须在一定范围的光照强度下才能进行。作 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通常用“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表示。夜晚,光在零点, 作物只有呼吸消耗,没有光合积累,光合速率为负值。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CO2 的吸收逐渐增加,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表观 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强,光 合速率也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速率便再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而趋于 稳定,此时的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代表光合对光强度 要求的低限与高限,也分别代表光合对于弱光和强光的利用能力,可作为作物需光 特性的两个重要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可以衡量作物的需光量。 常见作物的光饱和点,小麦2.4万~3.0万米烛光,棉花7万~8万米烛光, 玉米10万米烛光,水稻4万米烛光,甘薯、马铃薯、烟草3万米烛光,大豆2. 万米烛光。常见作物的光补偿点:玉米2000~240米烛光,棉花1000~1400米烛 光,小麦、水稻、谷子1000米烛光,大豆750米烛光。以上数据是单叶测定的结
第二节 作物与光的关系 从作物栽培的角度来说,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都与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密切的关系,并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一)光照强度与作物 1.光照强度与作物生长 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及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光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 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是作物进行生长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增大和分 化,作物体积的增长、重量的增加都与光照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光还能促进组织和 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植物体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 例,也与一定的光照强度有关。例如,作物种植过密,株内行间光照就不足,由于 植株顶端的趋光性,茎秆的节间会过分拉长,这样一来,不但影响分蘖或分枝,而 且影响群体内绿色器官的光合作用,导致茎秆细弱而倒伏,造成减产。 2.光照强度与作物发育 光照强度也影响作物的发育。作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即受光照强度的制约。通 常作物群体过大,有机营养的同化量少,花芽的形成也减少,已经形成的花芽也由 于体内养分供应不足而发育不良或早期死亡。在开花期,如果光照减弱也会引起结 实不良或果实停止发育,甚至落果。例如,棉花在开花、结铃期如遇长期阴雨天 气,光照不足,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制造与积累,就会造成较多的落花落铃。 3.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 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必须在一定范围的光照强度下才能进行。作 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通常用“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表示。夜晚,光在零点, 作物只有呼吸消耗,没有光合积累,光合速率为负值。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C02 的吸收逐渐增加,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表观 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强,光 合速率也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速率便再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而趋于 稳定,此时的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代表光合对光强度 要求的低限与高限,也分别代表光合对于弱光和强光的利用能力,可作为作物需光 特性的两个重要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可以衡量作物的需光量。 常见作物的光饱和点,小麦 2.4 万~3.0 万米烛光,棉花 7 万~8 万米烛光, 玉米 10 万米烛光,水稻 4 万米烛光,甘薯、马铃薯、烟草 3 万米烛光,大豆 2.1 万米烛光。常见作物的光补偿点:玉米 2000~2400 米烛光,棉花 1000~1400 米烛 光,小麦、水稻、谷子 1000 米烛光,大豆 750 米烛光。以上数据是单叶测定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