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作物栽培制度与技术 2014-11-1515:50 第一节 作物栽培制度 作物栽培制度的概念: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 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 复种等。 合理栽培制度的要求:应该是体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 产条件的农作物种植的优化方案。(1)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 资源;(2)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3)有利于协调种 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4)应当满足国 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 (一)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和内容 (1)概念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 类、各种作物种植的面积比例及其种植地点配置。换言之,作物布局要解决的问题 是,在一定的区域或农田上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什么地方。 (2)内容作物布局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等,有时也 包括蔬菜、果树等,作物布局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时间上可长可短。作物布局既 可指作物类型的布局,如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绿肥饲料作物布局等等; 也可指具体作物、品种甚至秧田布局。在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作物布局实际上还 包括了连接下季的熟制布局。 2.作物布局的决定因素 (1)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很高的遗传力。在一个生 产单位或区域,自然条件是相对一致的。虽然通常有多种作物能够生存和繁殖,但 不同作物的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生产力是不同的。生长繁殖最好,生产力最髙的作 物,就是对该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最好的作物。所以一定要因地种植。 (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部分: 是自给性的需求;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3)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指出:一要坚持以市场为 导向,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全国,考虑国际,适应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 需求;二是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
第五章 作物栽培制度与技术 2014-11-15 15:50 第一节 作物栽培制度 作物栽培制度的概念: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 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 复种等。 合理栽培制度的要求:应该是体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 产条件的农作物种植的优化方案。(1)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 资源;(2)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3)有利于协调种 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4)应当满足国 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 (一)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和内容 (1)概念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 类、各种作物种植的面积比例及其种植地点配置。换言之,作物布局要解决的问题 是,在一定的区域或农田上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什么地方。 (2)内容 作物布局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等,有时也 包括蔬菜、果树等,作物布局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时间上可长可短。作物布局既 可指作物类型的布局,如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绿肥饲料作物布局等等; 也可指具体作物、品种甚至秧田布局。在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作物布局实际上还 包括了连接下季的熟制布局。 2.作物布局的决定因素 (l)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很高的遗传力。在一个生 产单位或区域,自然条件是相对一致的。虽然通常有多种作物能够生存和繁殖,但 不同作物的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生产力是不同的。生长繁殖最好,生产力最高的作 物,就是对该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最好的作物。所以一定要因地种植。 (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 是自给性的需求;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3)社会发展水平 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指出:一要坚持以市场为 导向,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全国,考虑国际,适应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 需求;二是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
的区域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三要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 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这些原则也适于作物 布局。在确定作物布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稳定粮食生产。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物资,作物生育周期 长,产量年际间波动大,相对于价格形成、市场变化和信息反馈等又有一定的滞后 性;人均耕地资源少,粮食需求压力大,各种作物比例的弹性小,决定了作物布局 必须稳定粮食生产。 (2)发挥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一方面要根据当地所经营耕地的自然特点安 排作物生产,同时,必须保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而协调的配置,发挥自然资源的 优势。另一方面,作物的经济效益通常与其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形成专业化、规 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或产业区。 (3)提高经济效益。满足自给性需求和商品性需求的作物布局,尽可能地减 少投入,增加产出 4.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客 (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包括作物产品的自给性需求与商品性需求。自给性 需求部分,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商品性需求,一部分统购包销产品,大部分 产品随布场的变化而变化 (2)査明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根据产品需求状况和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来确 定,尽可能地选择在本地生态适应性表现最好或较好的作物。同时作物不宜过于单 (4)确定作物配置。注意本地区或本单位的总体平衡为目标。如粮食作物与 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等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与辅助作 物的比例以及粮食作物中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例等等 (5)进行可行性鉴定。可行性鉴定包括: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 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土壤肥力、肥料、水、 资金、劳力是否基本平衡;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合理可行;科学技 术、生产者素质是否可行;是否促进了农林牧、农工商的综合发展 (6)保证生产资料供应。为了确保作物布局的真正落实和达到预想的效果, 还有必要根据作物布局情况,预算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及其他的生产资料,以 便早作准备。 (二)品种布局 在作物布局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的面积比例。选择适 宜的品种,确定品种及其所占百积比例和分布是作物栽培的重耍环节之
的区域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三要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 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这些原则也适于作物 布局。在确定作物布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稳定粮食生产。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物资,作物生育周期 长,产量年际间波动大,相对于价格形成、市场变化和信息反馈等又有一定的滞后 性;人均耕地资源少,粮食需求压力大,各种作物比例的弹性小,决定了作物布局 必须稳定粮食生产。 (2)发挥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一方面要根据当地所经营耕地的自然特点安 排作物生产,同时,必须保持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而协调的配置,发挥自然资源的 优势。另一方面,作物的经济效益通常与其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形成专业化、规 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或产业区。 (3)提高经济效益。满足自给性需求和商品性需求的作物布局,尽可能地减 少投入,增加产出。 4.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客 (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包括作物产品的自给性需求与商品性需求。自给性 需求部分,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商品性需求,一部分统购包销产品,大部分 产品随布场的变化而变化。 (2)查明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根据产品需求状况和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来确 定,尽可能地选择在本地生态适应性表现最好或较好的作物。同时作物不宜过于单 一。 (4)确定作物配置。注意本地区或本单位的总体平衡为目标。如粮食作物与 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等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与辅助作 物的比例以及粮食作物中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例等等。 (5)进行可行性鉴定。可行性鉴定包括: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 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土壤肥力、肥料、水、 资金、劳力是否基本平衡;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合理可行;科学技 术、生产者素质是否可行;是否促进了农林牧、农工商的综合发展。 (6)保证生产资料供应。为了确保作物布局的真正落实和达到预想的效果, 还有必要根据作物布局情况,预算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及其他的生产资料,以 便早作准备。 (二)品种布局 在作物布局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的面积比例。选择适 宜的品种,确定品种及其所占百积比例和分布是作物栽培的重耍环节之一
1.品种选择的意义 品种是作物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优良品种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 素,有效地解决倒伏、病虫及其他特殊问题,是保证增产的基本条件之一。优良品 种首先应具备高产、稳产及优质的特点;其次,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 必须配合良好的栽培条件,才能实观高产优质高效。 2.品种选择的原则 (1)根据当地栽培制度。在作物和品种间应注意茬口与季节衔接。 (2)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 3.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 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是按照一定区域范围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栽培制 度、栽培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推广品种,同时选择一定数 目的各具特点的品种搭配种植,避免品种单一化。 合理布局品种要根据本区的主要生态因素、栽培制度以及栽培水平的实际,首 先确定主推品种,再根据需要确定搭配品种。主推品种一经确定要相对稳定。搭配 品种的选择考虑3个因素;第一,在自然条件相对同一地区,搭配品种的数目和种 植面积可少一些。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可多选择一些,面积也宜大一点;第二,应 考虑播种期和成熟期早晚有一定差异,便于调剂栽播和收获的人力、畜力和机具紧 张的矛盾:第三,搭配品种对土、肥、水等栽培条件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以求得对 当地自然条件的充分利用,又使得良种的优良特性得以充分发 挥 、轮作与连作 (一)轮作和连作的概念 1.什么叫轮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或轮换不同形式的种植方式,称 为轮作。例如:一年一熟地区,采用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在一年多熟地 区,轮作由不同复种方式组成,称为复种轮作。如小麦一夏作物(玉米、高粱、谷 子等)一冬油莱一夏作物(大豆、花生等)的轮作形式 2.什么叫连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重复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前者称为连作(重 茬),后者称为复种连作。夏种连作与一年一熟制的单一作物连作有所不同,因其 在一年之内,有不同季节的作物或不同类型的作物更替,对地力的更新有一定作 用,但同一作物在同一季节连续出现在同一块田地上,减少了轮作防治病虫的作 用。因此,复种连作基本上属于连作性质。 (二)轮作的作用和类型
1.品种选择的意义 品种是作物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优良品种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 素,有效地解决倒伏、病虫及其他特殊问题,是保证增产的基本条件之一。优良品 种首先应具备高产、稳产及优质的特点;其次,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 必须配合良好的栽培条件,才能实观高产优质高效。 2.品种选择的原则 (1)根据当地栽培制度。在作物和品种间应注意茬口与季节衔接。 (2)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 3.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 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是按照一定区域范围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栽培制 度、栽培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推广品种,同时选择一定数 目的各具特点的品种搭配种植,避免品种单一化。 合理布局品种要根据本区的主要生态因素、栽培制度以及栽培水平的实际,首 先确定主推品种,再根据需要确定搭配品种。主推品种一经确定要相对稳定。搭配 品种的选择考虑 3 个因素;第一,在自然条件相对同一地区,搭配品种的数目和种 植面积可少一些。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可多选择一些,面积也宜大一点;第二,应 考虑播种期和成熟期早晚有一定差异,便于调剂栽播和收获的人力、畜力和机具紧 张的矛盾;第三,搭配品种对土、肥、水等栽培条件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以求得对 当地自然条件的充分利用,又使得良种的优良特性得以充分发 挥。 二、轮作与连作 (一) 轮作和连作的概念 1.什么叫轮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或轮换不同形式的种植方式,称 为轮作。例如:一年一熟地区,采用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在一年多熟地 区,轮作由不同复种方式组成,称为复种轮作。如小麦一夏作物(玉米、高粱、谷 子等)—冬油莱一夏作物(大豆、花生等)的轮作形式。 2.什么叫连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重复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前者称为连作(重 茬),后者称为复种连作。夏种连作与一年一熟制的单一作物连作有所不同,因其 在一年之内,有不同季节的作物或不同类型的作物更替,对地力的更新有一定作 用,但同一作物在同一季节连续出现在同一块田地上,减少了轮作防治病虫的作 用。因此,复种连作基本上属于连作性质。 (二)轮作的作用和类型
1.轮作的作用 (1)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和不同层次的水分具有不同的要求和吸收能 力,如果把几种不同特性的作物适当搭配,轮换种植,就能使土壤的养分、水分合 理分配和充分利用。例如,小麦、玉米需氮较多,而马铃薯、甜菜需磷钾较多,两 类作物轮作,就能使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合理使用。棉花、玉米等作物的根系 较深,而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根系较浅,在土壤中摄取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范围也 不一致,因此,根据作物的特性确定轮作顺序,就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 分 (2)用养结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养和提高地力。 各种作物收获后、遗留不同数量的残株断根在地里,而豆科作物更能固定大气 中的氮素,使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容易腐烂。因此,在轮作中加入 豆科作物或多年生牧草,可以丰富土壤有机质,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 (3)改变农田生态条件,减少田间杂草。 不同作物的伴生杂草不同,如稻田的稗草、谷田里的谷莠子、麦田里的野燕 麦、大豆田的菟丝子等。这些杂草的生长季节、生长发育习性和要求的生态条件, 往往与伴生作物或寄生作物相似,连作很难根除,通过轮作,能有效地消灭或抑制 伴生杂草的繁殖。水、旱田作物的伴生杂草、通过水旱轮作,改变环境条件,可大 大减少杂草危害。 (4)减轻病虫危害,消除土壤有毒物质。 有些病虫害通过土壤感染,如棉花枯、黄萎病,甘薯的黑斑病,大豆线虫病, 谷子的白发病等。大多数病菌和害虫各有一定的寄主和寿命,实行定期轮作,由于 病菌和害虫得不到适合自己生长繁殖的条件,因而就可避免和减轻病虫的危害。轮 作还可利用前作根系分泌物抑制后作的某些病害,如甜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 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此外,合理轮作还能够调节土壤 微生物的发育,有利作物的生长。 2.轮作的类型 根据轮作中作物组成、生产性质和经济用途可分为大田作物轮作、粮菜轮作和 粮饲轮作等等。大田作物轮作最为广泛,它的组成主要是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作 物,有的也安排一些饲料和绿肥作物,在安排轮作时,应遵循“高产髙效、用地养 地、协调发展和互为有利”的原则。 1)一年一熟轮作。我省北部地区一些丘陵山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多 采取一年一熟轮作方式。一般种几年粮食作物,种一茬豆科作物或休闲,以恢复地
1.轮作的作用 (1)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和不同层次的水分具有不同的要求和吸收能 力,如果把几种不同特性的作物适当搭配,轮换种植,就能使土壤的养分、水分合 理分配和充分利用。例如,小麦、玉米需氮较多,而马铃薯、甜菜需磷钾较多,两 类作物轮作,就能使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合理使用。棉花、玉米等作物的根系 较深,而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根系较浅,在土壤中摄取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范围也 不一致,因此,根据作物的特性确定轮作顺序,就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 分。 (2)用养结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养和提高地力。 各种作物收获后、遗留不同数量的残株断根在地里,而豆科作物更能固定大气 中的氮素,使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容易腐烂。因此,在轮作中加入 豆科作物或多年生牧草,可以丰富土壤有机质,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 (3)改变农田生态条件,减少田间杂草。 不同作物的伴生杂草不同,如稻田的稗草、谷田里的谷莠子、麦田里的野燕 麦、大豆田的菟丝子等。这些杂草的生长季节、生长发育习性和要求的生态条件, 往往与伴生作物或寄生作物相似,连作很难根除,通过轮作,能有效地消灭或抑制 伴生杂草的繁殖。水、旱田作物的伴生杂草、通过水旱轮作,改变环境条件,可大 大减少杂草危害。 (4)减轻病虫危害,消除土壤有毒物质。 有些病虫害通过土壤感染,如棉花枯、黄萎病,甘薯的黑斑病,大豆线虫病, 谷子的白发病等。大多数病菌和害虫各有一定的寄主和寿命,实行定期轮作,由于 病菌和害虫得不到适合自己生长繁殖的条件,因而就可避免和减轻病虫的危害。轮 作还可利用前作根系分泌物抑制后作的某些病害,如甜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 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此外,合理轮作还能够调节土壤 微生物的发育,有利作物的生长。 2.轮作的类型。 根据轮作中作物组成、生产性质和经济用途可分为大田作物轮作、粮菜轮作和 粮饲轮作等等。大田作物轮作最为广泛,它的组成主要是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作 物,有的也安排一些饲料和绿肥作物,在安排轮作时,应遵循“高产高效、用地养 地、协调发展和互为有利”的原则。 (1) 一年一熟轮作。我省北部地区一些丘陵山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多 采取一年一熟轮作方式。一般种几年粮食作物,种一茬豆科作物或休闲,以恢复地
力。种植豆科作物或休闲之后,轮种粮食作物或其它作物如:①春小麦→玉米→大 豆。②大豆→高粱→谷子。 (2)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的轮作。这种轮作在生长期较长,劳畜力充裕,水 肥条件较好地区运用。生长期不足的地区,采用套作复种,并有间、套绿肥恢复地 力等办法;种植工业原料作物的地区,以工业原料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 ①春杂粮(玉米、高粱等)→小麦一夏杂粮(玉米、高粱、谷子、甘薯等)。 ②冬小麦一夏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等)→冬小麦一夏作物 (3)水旱轮作。分布在水利较好的水稻产区,一般水稻连作3~5年,换种几 年旱作,有的是年内一旱一水的一年两熟制 (4)绿肥作物轮作一般采用短期绿肥与农作物轮作 (三)连作的危害几连作技术 1.连作的危害 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弊多于利,有些作物连作常常会引起减产,其原因有以下 几方面 ①连作导致某些土壤感染的病虫害严重发生。②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滋生。③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施肥效果降低。④片面消耗土壤内某些易缺营养元素,限制产 量提高。⑤在土壤内累积因连作而产生的有毒物质等。 2.不同耐连作作物类型 在作物生产上,不同作物,甚至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对连作反应也不尽相同,按 照作物对连作的不同反应,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耐长期连作的作物。这类作物若施用较多的有机肥和化肥,精细管理,多 年连作的产量也较稳定,如水稻、麦类、玉米、棉花、苕子、紫云英等 (2)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这类作物一般可耐2~3年(有的3~5年)连作而受害 较小,若多年连作,会因某些土壤感染病虫害而减产,如豆科绿肥、薯类作物等。 (3)不耐连作的作物。这类作物对连作反应十分敏感,连作后生长发育不正 常,病虫害迅速蔓延,严重减产,如大豆、豌豆、蚕豆、花生、烟草、甜菜、亚 麻、向日葵、大麻、黄麻等。 3.连作的技术 连作减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作物连作也是可能的。但连作需要更 多的投资,以防治病虫杂草和维持土壤肥力。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依据一些主要作 物的耐连作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连作种植,对稳定作物布局、持续稳产、高 产还是有利的。 (1)选择耐连作的作物品种。 (2)采用先进栽培技术
力。种植豆科作物或休闲之后,轮种粮食作物或其它作物如:①春小麦→玉米→大 豆。②大豆→高粱→谷子。 (2) 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的轮作。这种轮作在生长期较长,劳畜力充裕,水 肥条件较好地区运用。生长期不足的地区,采用套作复种,并有间、套绿肥恢复地 力等办法;种植工业原料作物的地区,以工业原料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 ①春杂粮(玉米、高粱等)→小麦一夏杂粮(玉米、高粱、谷子、甘薯等)。 ②冬小麦一夏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等)→冬小麦—夏作物 (3)水旱轮作。分布在水利较好的水稻产区,一般水稻连作 3~5 年,换种几 年旱作,有的是年内一旱一水的一年两熟制。 (4)绿肥作物轮作 一般采用短期绿肥与农作物轮作。 (三)连作的危害几连作技术 1.连作的危害 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弊多于利,有些作物连作常常会引起减产,其原因有以下 几方面: ①连作导致某些土壤感染的病虫害严重发生。②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滋生。③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施肥效果降低。④片面消耗土壤内某些易缺营养元素,限制产 量提高。⑤在土壤内累积因连作而产生的有毒物质等。 2.不同耐连作作物类型 在作物生产上,不同作物,甚至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对连作反应也不尽相同,按 照作物对连作的不同反应,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耐长期连作的作物。这类作物若施用较多的有机肥和化肥,精细管理,多 年连作的产量也较稳定,如水稻、麦类、玉米、棉花、苕子、紫云英等。 (2)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这类作物一般可耐 2~3 年(有的 3~5 年)连作而受害 较小,若多年连作,会因某些土壤感染病虫害而减产,如豆科绿肥、薯类作物等。 (3)不耐连作的作物。这类作物对连作反应十分敏感,连作后生长发育不正 常,病虫害迅速蔓延,严重减产,如大豆、豌豆、蚕豆、花生、烟草、甜菜、亚 麻、向日葵、大麻、黄麻等。 3.连作的技术 连作减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作物连作也是可能的。但连作需要更 多的投资,以防治病虫杂草和维持土壤肥力。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依据一些主要作 物的耐连作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连作种植,对稳定作物布局、持续稳产、高 产还是有利的。 (1)选择耐连作的作物品种。 (2)采用先进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