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产业。””有的学者对产业的定义颇有新意,值得进一步思考。例如,宋毅、张红(1993) 对产业所下的定义是:“所调产业,应当是指存在并发展于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技术、物 顺和资命统玫套:相联系构成伯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或简单概括为社会生 ,通俗地讲,所谓产 就是指人类社会为人们有效地参与物 生产活动而构筑起来的物质技术舞台,是由日益高级化的技术和物质资料发生 一切可能的联 系组织起来、构成的以更为有效的方式谋取更为理想的物质生活资料空间。” 市场界定与产业分类 弄清了市场和产业的基本含义并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目的。要对产业进行研究,首先新 要将产业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加以分解和组合,以服务于研究的目的。由于研究的角度和 目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分类。明确了分类的标准,对各国产业和一国不同时期的产 业的研究才只有可比性。 第一种分类就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制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是,划分过于简单也有不 足,不能满足较细致研究的目的 精确的经济统计对理论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进行国别间的比较时,统一的统 口径和精确的统计数据就显得十分必要,由此就产生了第二种分类即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 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特别领布了一整套详细的标准产:业分类(Standard rial Classification, 缩写为SIC)体系,这就是《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 防类)C Economic Activities)。该分类把全部经济活动首先分为十个大项,每一个大项下面分为若 干中项,每一个中项下面又分为若干小项,最后又将小项分解为若干细项,即大、中、小、 细四级,每一个大、中、小、细项都有规定的统计代码 中华人民共知国国条院全国丁业善杏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干1985年共同生制定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 该分类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 和代码(GB475 84),结合我国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1994年又进行了修订。目 前,官方统计资料均是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一94修订版进行统计 计算的。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大项叫做门类,例如,门类A为农林牧渔业、门类B为 采掘业、门类C为制浩业、门类D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大项下面为中项,中国叫做大 类,例如,农林牧渔业下的大类01为农业、02为林业: 中项下面为小项和细项,中国依》 叫做中类和小类, 例如 制造业下的大类17为纺织业,中类171为纤维原料初步加工业 细类1711为轧花业、1712为洗毛业 弟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第三产 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主要得益于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例 早在20世纪上半叶,第三产业的净产值和就业人数洗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 来新技术革命进程的加速,第三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科学研究、教有、信息服务为 主的一些行业将在全社会的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事实上,已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 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家软件公司,仅微软公可的产值就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可产值的总和。鉴于此 国内外理论界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分类,即在原有三次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产业”的概念。四次 产业分类的关健是如何定义第四产业。有的将第四产业定义为“以信息和知识为主体的头脑性商业”,有的 干脆定义为“信息产业”,还有的定义为“精神产品再生产整个过程的各个行业”。(参见刘国新、李勃、陈 遥,1998《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学动态》第12期) 宋毅、张红,《产业 中国杜会 2
21 的产业。”33有的学者对产业的定义颇有新意,值得进一步思考。例如,宋毅、张红(1993) 对产业所下的定义是:“所谓产业,应当是指存在并发展于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技术、物 质和资金等要素,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或简单概括为社会生 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通俗地讲,所谓产业,就是指人类社会为人们有效地参与物质 生产活动而构筑起来的物质技术舞台,是由日益高级化的技术和物质资料发生一切可能的联 系组织起来、构成的以更为有效的方式谋取更为理想的物质生活资料空间。”34 市场界定与产业分类 弄清了市场和产业的基本含义并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目的。要对产业进行研究,首先就 要将产业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加以分解和组合,以服务于研究的目的。由于研究的角度和 目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分类。明确了分类的标准,对各国产业和一国不同时期的产 业的研究才具有可比性。 第一种分类就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是,划分过于简单也有不 足,不能满足较细致研究的目的。 精确的经济统计对理论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进行国别间的比较时,统一的统计 口径和精确的统计数据就显得十分必要,由此就产生了第二种分类即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 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特别颁布了一整套详细的标准产业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缩写为 SIC)体系,这就是《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 分类索引》(Index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该分类把全部经济活动首先分为十个大项,每一个大项下面分为若 干中项,每一个中项下面又分为若干小项,最后又将小项分解为若干细项,即大、中、小、 细四级,每一个大、中、小、细项都有规定的统计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于 1985 年共同制定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该分类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和代码》(GB 4754—84),结合我国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1994 年又进行了修订。目 前,官方统计资料均是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 /T 4754—94 修订版进行统计 计算的。35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大项叫做门类,例如,门类 A 为农林牧渔业、门类 B 为 采掘业、门类 C 为制造业、门类 D 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大项下面为中项,中国叫做大 类,例如,农林牧渔业下的大类 01 为农业、02 为林业;中项下面为小项和细项,中国依次 叫做中类和小类,例如,制造业下的大类 17 为纺织业,中类 171 为纤维原料初步加工业, 细类 1711 为轧花业、1712 为洗毛业。 33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6 页。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第三产 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主要得益于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例, 早在 20 世纪上半叶,第三产业的净产值和就业人数就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以 来新技术革命进程的加速,第三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为 主的一些行业将在全社会的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事实上,已有资料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 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 5000 家软件公司,仅微软公司的产值就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鉴于此, 国内外理论界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分类,即在原有三次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产业”的概念。四次 产业分类的关键是如何定义第四产业。有的将第四产业定义为“以信息和知识为主体的头脑性商业”,有的 干脆定义为“信息产业”,还有的定义为“精神产品再生产整个过程的各个行业”。(参见刘国新、李勃、陈 遥,1998:《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学动态》第 12 期。) 34宋毅、张红,《产业发生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5 页。 35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办公室编,《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工作手册》,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年版
5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是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 规模经济既是竞争的起点又是竞争的结果 它涉及到是否应该允许和鼓励大规模的企业存在,或者说什么是最低经济规模,规模与效等 之间以及最低经济规模与企业实际规模之间的关系如何。所以,规模经济是产业组织理论研 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它的目的是在保护和发挥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活力的同时,充分利用 规模经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获得较高水平的社会福利。 本章从讨论集中度的含义和集中度的度量出发,分析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含义以及 不同层次上的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最低经济规模确定的三种方法 并就 种方法的 利弊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阐释了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后还探讨了规模、 垄断、竞争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 5·1集中度与集中度的度量 市场结构主要是指相互竞争的厂商之间的规模分布。市场(或行 业)的集中度和规模是市场结构的最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某一市场(或 行业)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且是决定某一市场(或行业)绩效或 效率的重要素 集中度(Degree of Concentration) 简单地说,集中度是衡量某一市场(或行业)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的一个指标。市 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是前四位、前五位或前八位)所占有 的市场份额。因此,集中度是市场寡古程度的 个指示器 市场中的寡头垄断者可以如同 独家垄断者那样协调其 行动,也可以展开激烈竞争,还可以采 一种介 间的竞 形式。集中度就反映了这些商共同占有的市场份额的多寡,例如,1950年美国铝业公司 占有铝制品市场90%的份额,此后美国铝业公司被肢解为三家寡头垄断厂商,被肢解后的 三家寡头垄断厂商依然共同占有铝制品市场90%或90%以上的份额。但是,毫无疑问的是 三家寡头垄断厂商之间肯定存在着微烈的竞争。 大多数经济 者认为,随者某 产业生命周期从诞生、成长、成熟到稳定(或衰退 的逐步演进,企业的数量从而集中度最终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相 对的动态均衡。在任何一个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存在着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一般而 言,大部分的进入和退出对于行业中最大的厂商的影响会相对较小。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市 场集中度很低:当产业技术成熟、进入繁荣期时,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高,而后趋于稳定: 随着产业的衰退,部分厂商退出,市场集中度就会再度上升。 集中度的度量 很明显,集中度最高的市场是只有一家厂商的独家垄断。当任一市场中的厂商数量大于 1时,以下两个因素就会影响市场的集中度:一是该市场中的厂商数量多少,二是该市场中 厂商市场份额的分布。所以,衡量集中度的指标必须灵敏地反映这两个因素,换句话说同时 反映这两个因素的集中度指标才算是科学的。令N代表任一市场中的厂商数量,Q代表该 的论主引自条,20:《企业的入通出与产业组织政藏上请三联,上人民出社
22 5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是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规模经济既是竞争的起点又是竞争的结果, 它涉及到是否应该允许和鼓励大规模的企业存在,或者说什么是最低经济规模,规模与效率 之间以及最低经济规模与企业实际规模之间的关系如何。所以,规模经济是产业组织理论研 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它的目的是在保护和发挥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活力的同时,充分利用 规模经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获得较高水平的社会福利。 本章从讨论集中度的含义和集中度的度量出发,分析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含义以及 不同层次上的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最低经济规模确定的三种方法,并就三种方法的 利弊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阐释了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后还探讨了规模、 垄断、竞争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 5·1 集中度与集中度的度量 市场结构主要是指相互竞争的厂商之间的规模分布。市场(或行 业)的集中度和规模是市场结构的最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某一市场(或 行业)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且是决定某一市场(或行业)绩效或 效率的重要因素。 集中度(Degree of Concentration)36 简单地说,集中度是衡量某一市场(或行业)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的一个指标。市 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是前四位、前五位或前八位)所占有 的市场份额。因此,集中度是市场寡占程度的一个指示器。市场中的寡头垄断者可以如同一 个独家垄断者那样协调其行动,也可以展开激烈竞争,还可以采取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竞争 形式。集中度就反映了这些厂商共同占有的市场份额的多寡,例如,1950 年美国铝业公司 占有铝制品市场 90%的份额,此后美国铝业公司被肢解为三家寡头垄断厂商,被肢解后的 三家寡头垄断厂商依然共同占有铝制品市场 90%或 90%以上的份额,但是,毫无疑问的是, 三家寡头垄断厂商之间肯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西方大多数经济学者认为,随着某一产业生命周期从诞生、成长、成熟到稳定(或衰退) 的逐步演进,企业的数量从而集中度最终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相 对的动态均衡。在任何一个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存在着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一般而 言,大部分的进入和退出对于行业中最大的厂商的影响会相对较小。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市 场集中度很低;当产业技术成熟、进入繁荣期时,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高,而后趋于稳定; 随着产业的衰退,部分厂商退出,市场集中度就会再度上升。 集中度的度量 很明显,集中度最高的市场是只有一家厂商的独家垄断。当任一市场中的厂商数量大于 1 时,以下两个因素就会影响市场的集中度:一是该市场中的厂商数量多少,二是该市场中 厂商市场份额的分布。所以,衡量集中度的指标必须灵敏地反映这两个因素,换句话说同时 反映这两个因素的集中度指标才算是科学的。令 N 代表任一市场中的厂商数量,Q 代表该市 36 此处的论述主要引自杨蕙馨,2000:《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 3 章
场中厂商的销售量,9影代表第i个厂商的销售量,=1,2,,N。那么,Q=∑9,。再令 S,=(100q,/Q)代表该市场中第i个厂商销售量在总销售量中的百分比,S被称作第i个 100∑q: 厂商的市场份额,可以得出0≤5≤100和立= =100。由此得出衡量市场集 中度的两种方法:一是绝对法,二是相对法。 (1)市场集中度的度量方法—绝对法 绝对法就是直接计算前几位厂商的市场份额,常用的绝对法计算指标有两个:前四位厂 商的集中度系数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oncentration Ratio) 是将前四位最大厂南的市场份额相加得出的令8之之之,则C一立: 1.2,3.4,取值范围是产≤CR≤1。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计算简单,能够形象地反 4 映市场的集中状况,缺点是不能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赫芬达尔赫希曼 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是厂商市场份额的凸函数,对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非 均等分布非常敏感,该指数的定义为1m=∑(5,)尸,取值范用是0≤Im≤10000。赫芬 达尔-赫希曼指数的直观性较差,但却能够灵敏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集中度的影响, 表5-1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s$:以百分比表示) 市场份额% S1 S,s…9$,S0CRIm 市场A 60 10 5 5 5 0 803850 市场B 20 202020 0 0 802000 市场C 100/3100/3100/30 0 01003333 市场D 49490.250.250.250.2598.54802 表5一1是计算出的四个假设市场中的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R和赫芬达尔-赫希 曼指数I·由表5-1看出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R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在市场A, 第一家厂商的市场份额为60%,其余七家的市场份额为40%。市场B共有五家市场份额均 等的厂商。然而,市场A和市场B的CR均等于80%。既然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R是 线性的,就无法区别前四位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的差异。再比较市场C和市场D也存在同 样问题,只有三家市场份额均等厂商的市场C的CR显示比由两家绝对占优厂商(Dominant
23 场中厂商的销售量,qi 代表第 i 个厂商的销售量,i=1,2,…,N。那么, n i Q qi 1 。再令 s qQ i i ( /) 100 代表该市场中第 i 个厂商销售量在总销售量中的百分比,si 被称作第 i 个 厂商的市场份额,可以得出0 100 si 和 100 100 1 1 Q q s n i n i i i 。由此得出衡量市场集 中度的两种方法:一是绝对法,二是相对法。 (1)市场集中度的度量方法──绝对法 绝对法就是直接计算前几位厂商的市场份额,常用的绝对法计算指标有两个:前四位厂 商的集中度系数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oncentration Ratio) 是将前四位最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相加得出的,令 ssss 123 4 ,则 4 1 4 i i CR s , i=1,2,3,4,取值范围是 4 4 1 N C R 。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计算简单,能够形象地反 映市场的集中状况,缺点是不能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赫芬达尔–赫希曼 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是厂商市场份额的凸函数,对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非 均等分布非常敏感,该指数的定义为 2 1 ( ) n i HH i I s ,取值范围是0 10000 I H H 。赫芬 达尔- 赫希曼指数的直观性较差,但却能够灵敏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集中度的影响。 表 5-1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si 以百分比表示) 市场份额% s 1 s2 s3 s s 4 5 , s s 6 8 s s 9 10 , C R4 I H H 市场 A 60 10 5 5 5 0 80 3850 市场 B 20 20 20 20 0 0 80 2000 市场 C 100/3 100/3 100/3 0 0 0 100 3333 市场 D 49 49 0.25 0.25 0.25 0.25 98.5 4802 表 5-1 是计算出的四个假设市场中的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 R4 和赫芬达尔-赫希 曼指数I H H 。由表 5-1 看出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 R4 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在市场 A, 第一家厂商的市场份额为 60%,其余七家的市场份额为 40%。市场 B 共有五家市场份额均 等的厂商。然而,市场 A 和市场 B 的C R4 均等于 80%。既然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 R4 是 线性的,就无法区别前四位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的差异。再比较市场 C 和市场 D 也存在同 样问题,只有三家市场份额均等厂商的市场 C 的C R4 显示比由两家绝对占优厂商(Dominant
Eixm,也可译作主导厂商)主导的市场D的CR还要高。表5-1中市场A的I几乎是市 场B的两倍,这种差异产生于I计算公式中对厂商市场份额求平方。再比较市场C和市场 D,依据CR指标,市场C的集中度最高(100%),而市场D的CR等于98.5%:而I指 标显示市场D的集中度最高,市场C的集中度比市场A还低。由此看出,赫芬达尔-赫希 曼指数Im在指导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方面的实际意义。 贝恩在研究集中度时使用的就是前几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并对美国主要产业的集中度 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尽管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R存在某种程疫的缺陷,但是,由于其含义明确、计算 简便,依然是比较好的衡量市场集中度和竞争程度的指标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绝对法计算指标还有:海纳一凯指数、因托比指数(Entropy Index,也有人译为“熵”指数或E指数)和罗森布鲁斯指数(Rosenbluth Index)。 ∑(s) 海纳一凯指数用公式表示为I三 ,其中a是一个调整因子,取值范用为0.6≤ 1-a) ≤2.5。因托比指数用公式表示为1E=∑s,logl/s,),取值范用是0≤1E≤1bgN,与赫 芬达尔-赫希曼指数I不同,因托比指数对每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赋予一个权数1g(S,) 亦即赋予大企业的权数较小,赋予小企业的权数较大,结果是因托比指数的大小与实际情况 恰好相反,指数值越大说明集中度越低,指数值越小说明集中度越大。”罗森布鲁斯指数用 1 公式表示为1R= 取值范围是≤L≤1,罗森布鲁斯指数是建立在对每 2∑i×S-1 一个厂商市场份额排序的基础之上,因此比较好地反映了市场中厂商数量多少和小厂商的情 况 (2)市场集中度的度量方法 一相对法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相对法主要采用两种指标: 一是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和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二是厂商规模的对数方差。洛伦茨曲线见图5-l。基 "Bain,Joe S.,1968.Industrial Organization,Second Edition,John Wiley&Sons,Inc.,chapter 7eoto地。 Englewood Cliffs,NJ.pp.388-390. 2
24 Firm,也可译作主导厂商)主导的市场 D 的C R4 还要高。表 5-1 中市场 A 的I H H 几乎是市 场 B 的两倍,这种差异产生于I H H 计算公式中对厂商市场份额求平方。再比较市场 C 和市场 D,依据C R4 指标,市场 C 的集中度最高(100%),而市场 D 的C R4 等于 98.5%;而I H H 指 标显示市场 D 的集中度最高,市场 C 的集中度比市场 A 还低。由此看出,赫芬达尔-赫希 曼指数I H H 在指导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方面的实际意义。 贝恩在研究集中度时使用的就是前几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并对美国主要产业的集中度 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37 尽管前四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C R4 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但是,由于其含义明确、计算 简便,依然是比较好的衡量市场集中度和竞争程度的指标。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绝对法计算指标还有38:海纳—凯指数、因托比指数(Entropy Index,也有人译为“熵”指数或 E 指数)和罗森布鲁斯指数(Rosenbluth Index)。 海纳—凯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1 ) ( ) 1 a n i i HK s I ,其中α是一个调整因子,取值范围为 0.6≤α ≤2.5。因托比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n i E i i I s s 1 log(1/ ) ,取值范围是0 I N E log ,与赫 芬达尔-赫希曼指数I H H 不同,因托比指数对每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赋予一个权数log( ) 1 Si , 亦即赋予大企业的权数较小,赋予小企业的权数较大,结果是因托比指数的大小与实际情况 恰好相反,指数值越大说明集中度越低,指数值越小说明集中度越大。39罗森布鲁斯指数用 公式表示为 I i S R i i N 1 2 1 1 ,取值范围是 1 1 N I R 。罗森布鲁斯指数是建立在对每 一个厂商市场份额排序的基础之上,因此比较好地反映了市场中厂商数量多少和小厂商的情 况。 (2)市场集中度的度量方法──相对法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相对法主要采用两种指标:一是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和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二是厂商规模的对数方差。洛伦茨曲线见图 5-1。基 37Bain, Joe S., 1968.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chapter 4, pp. 77-111. 38 Shepherd , William G., 1979.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J. pp. 388-390. 39 正是鉴于此,有学者认为采用因托比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低集中产业的集中度的细微变化,更适合中国 的实际情况。参见魏后凯,2002:“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北京:《中国工业经济》第 1 期, 第 44 页
尼系数就是洛伦茨曲线反映出来的特定市场中厂商规模的差异值,这是一种常用的对不均等 的度量指标。基尼系数计算的就是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均线(45线)所包围的面积的比值 亦即61=A十B·基尼系数越大,厂商规模的差异越大:反之,基尼系数越小,厂商规模 的差异则越小,理论上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是0≤G1≤1,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能够形象、 直观、准确地反映厂商的规模差异,其主要缺点是受厂商数量的影响较大。 场 绝对平均分布线 额比重 450 900 0 50% 100%厂商数量比重 图5一1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与厂商规模差异 图5一1中,横轴是厂商数量的百分比,纵轴是厂商市场份额的百分比,45线为厂商 规模分布的绝对平均线,亦即市场是一个均齐分布的结构(意味若20%的厂商占有20%的 市场份额,40%的厂商占有40%的市场份额),这时洛伦茨曲线将是一条45的对角线。右 下角的90线为厂商规模分布的绝对非平均线,亦即独家垄断。处于45和90°线之间的洛 伦茨曲线代表了厂商规模分布的差异,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5一1中的阴影部分下 部的曲线代表厂商规模分布的差异就比45线的差异大,却比90°线的差异要小。图5一1中 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越大,厂商规模分布的差异就越大。 厂商规模的对数方差为=立(0g,》- 1 假定厂商规模分布愈均齐,厂商之间的竞争性就愈强。 比较绝对法和相对法可得出如下的判断:绝对法主要反映了市场中前几家最大厂商的 集中度,而未能考虑到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的差异程度:而相对法则主要考 虑到了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规模的差异,却未能考虑到前几位最大厂商对市场竞争、价格等 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单独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中厂商 之间的竞争程度,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是比较全面的。 当研究具体产业的集中度时,究竟什么样的集中度才意味着一个产业既达到了规模经
25 尼系数就是洛伦茨曲线反映出来的特定市场中厂商规模的差异值,这是一种常用的对不均等 的度量指标。基尼系数计算的就是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均线(450 线)所包围的面积的比值, 亦即G I A A B 。基尼系数越大,厂商规模的差异越大;反之,基尼系数越小,厂商规模 的差异则越小。理论上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是0 1 GI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能够形象、 直观、准确地反映厂商的规模差异,其主要缺点是受厂商数量的影响较大。 D 市 场 份 绝对平均分布线 额 比 重 A B 450 900 C 0 50% 100% 厂商数量比重 图 5-1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与厂商规模差异 图 5-1 中,横轴是厂商数量的百分比,纵轴是厂商市场份额的百分比,450 线为厂商 规模分布的绝对平均线,亦即市场是一个均齐分布的结构(意味着 20%的厂商占有 20%的 市场份额,40%的厂商占有 40%的市场份额),这时洛伦茨曲线将是一条450 的对角线。右 下角的900 线为厂商规模分布的绝对非平均线,亦即独家垄断。处于450 和900 线之间的洛 伦茨曲线代表了厂商规模分布的差异,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 5-1 中的阴影部分下 部的曲线代表厂商规模分布的差异就比450 线的差异大,却比900 线的差异要小。图 5-1 中 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越大,厂商规模分布的差异就越大。 厂商规模的对数方差为 N i i N i i s N s N V 1 2 2 1 2 ( log ) 1 (log ) 1 ,对数方差的最大特点是 假定厂商规模分布愈均齐,厂商之间的竞争性就愈强。 比较绝对法和相对法可得出如下的判断:绝对法主要反映了市场中前几家最大厂商的 集中度,而未能考虑到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的差异程度;而相对法则主要考 虑到了参与整个市场的厂商规模的差异,却未能考虑到前几位最大厂商对市场竞争、价格等 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单独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中厂商 之间的竞争程度,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是比较全面的。 当研究具体产业的集中度时,究竟什么样的集中度才意味着一个产业既达到了规模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