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产业组织 4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过去几十年中经济学中最活跃、发展 最快、取得成果最丰硕的一部分。它是一门用来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到市场运行 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 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的考察研究,目的是探讨这种产业 组织状况及其演变对产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维持公平合理的市场竟争秩序和市场 运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行业与市场 等概念出发,系统介绍和分析了产业组织理论产生发展的脉络,闸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 方法上的演化,还特别评价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主要流派,即主流学派(哈 佛学派)的结构 -结效(Struct 个nduet-Donf mance,首字母缩写为SCP) 分析范式、非主流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以及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4·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定义 在北美经济学界,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产业组织(Industrial0 rganization)或产业组 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而在英国和欧洲,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产业 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但是,请注意,这里的“产业经济学”与国人所说的“产 业经济学”从研究对象、内容到研究方法是不太一样的。 在计别经济时代,中围借鉴前苏联的做法,按照国民经济部门分别设立了工业经济学科 农业经济学科、商业经济学科等部门经济学,后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建立完善,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学科划分目录 ,把 业经济学” TF “经济学”大类下“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在这里,产业经济学不仅包括过 去的工业经济学科的内容,还包括农业经济学科和商业经济学科的内容,即这里的“产业 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行业,而不单指工业。从具体研究内容看,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一致的 看法是,中国的产业经济学应当包括产业结构(并且这是主要的研究内容)、产业关联、产 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等 当然,在不同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中,这些部 实空空容腰利比童是不同的。可见,中国的产业济学西方学者康中的产业经济学内容一 简单地说,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垄断与竞争是市场 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在现实世界中,垄断与竞争是通过在成千上万个市场上的运 行来显示市场经济自身的竞争性质的。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就是研究这些市场运行的概念与 理论的综合体, 如果要给产业组织理论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这样表述: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 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 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 木文作者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中国
16 第二篇 产业组织 4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过去几十年中经济学中最活跃、发展 最快、取得成果最丰硕的一部分。它是一门用来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到市场运行 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 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的考察研究,目的是探讨这种产业 组织状况及其演变对产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维持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 运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行业与市场 等概念出发,系统介绍和分析了产业组织理论产生发展的脉络,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 方法上的演化,还特别评价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主要流派,即主流学派(哈 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首字母缩写为 SCP) 分析范式、非主流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以及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4·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定义 在北美经济学界,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 或产业组 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而在英国和欧洲,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产业 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但是,请注意,这里的“产业经济学”与国人所说的“产 业经济学”从研究对象、内容到研究方法是不太一样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借鉴前苏联的做法,按照国民经济部门分别设立了工业经济学科、 农业经济学科、商业经济学科等部门经济学,后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建立完善,199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学科划分目录,把“产业经济学”作为 “经济学”大类下“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在这里,产业经济学不仅包括过 去的工业经济学科的内容,还包括农业经济学科和商业经济学科的内容 ,即这里的“产业” 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行业,而不单指工业。从具体研究内容看,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一致的 看法是,中国的产业经济学应当包括产业结构(并且这是主要的研究内容)、产业关联、产 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等,当然,在不同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中,这些部 分所占的篇幅和比重是不同的。可见,中国的产业经济学比西方学者眼中的产业经济学内容 要宽泛得多。23 简单地说,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垄断与竞争是市场 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在现实世界中,垄断与竞争是通过在成千上万个市场上的运 行来显示市场经济自身的竞争性质的。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就是研究这些市场运行的概念与 理论的综合体。 如果要给产业组织理论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这样表述: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 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 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 23 本文作者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中国之所以比较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过像英国、美 国那样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中国是从封建、半封建殖民地经济直接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 国后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而后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由政府力量推动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这种转轨过 程中,政府的主观能动性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通过调整投资增量的结构达到带动存量结构调整的目的。 由此反映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就比较重视对经济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等结果状态的研究,就属情理 中自然而然之事了
产业组织理论中所说的“产业”(Industry)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 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之为产业组织,亦即产业内部企 业之间的竞争垄晰关系 业组织理论分析研究的问题是不断丰富的,演进的趋势是愈来愈接近市场竞争和企业 经营管理的现实。今天,产业组织理论不但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且还研究 企业组织变动、企业内部组织及其企业治理问题,也就是己经涉及到了企业内部这个“黑箱 了,例如,产业组织对于企业购并、企业集团(Business Group)等问题的研究,既涉及到 企业之间(intra-fm)又涉及到企业内部(inte-fim)的研究。 从以上论述可知 业组织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过去几十年中经济 学中最活跃、发展最快、取得成果最丰硕的一部分,它是一门用来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条件 下涉及到市场运行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是对市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的考察研 究,是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 济理论:是研究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为优化资源配置,既要鼓励竞争,使厂商有 足够的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压力,又要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低效率的理论:目的是探讨这种产业组织状况及其演变对产业内部资源 配置效率的影响,为维持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运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 议。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学中最富活力九、常被 激烈争论的领域之一。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是与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在 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或者从实践看,产业组织理论是伴随20世 以来大刑浩业公司的讯狂涌现以后才出现的。从经济思想中上看,马歌尔在1890年出 板的《经济学原理 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 生产要素之外,提出 了生 的第 费素“组织” 马歇尔的“组织”概念,既指企业内的组织形态, 也指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 还指产业之间的组织形态,他注意到大量生产的好处是和“组织”相关联的,而追求规模经 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垄断的发展。这一困境 规檬经济和垄断的整病 被后人称之为“马款尔冲突”(Marshal1·sDi1emma),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i讨的核心问题 到20世纪初,垄断、垄断寡头、卡特尔、托拉斯等已成为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新古 经济学派把完全竞争作为分析的 个前提,市场机 看不见的手 产量维持在平 均成本的最低点上,就能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的最优。然而,20世纪20年代起,企业 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中度提高,许多行业出现了垄断。垄断力量的出现阻碍了资源配置的 优化过程,降低了社会福利。为了解释传统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的冲突,修正新古典经济理 论的缺路.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定孙7(LR0bins0n.1933)于1933年出版了《不完全音 争经济学》,对有关“马歇尔冲突”的论争进行了总结。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Chamberlin 24参见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避》,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译者的话” 唐版社,号验阿容引自杨惠器。200:《企业的遮入通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上清三联书传、上涛人 其实,亚里士多德(Aristot1e)早在公元前347年所著的《政治学》第1卷第12章中就提到了“断 he as the only selle University Press
17 产业组织理论中所说的“产业”(Industry)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 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之为产业组织,亦即产业内部企 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研究的问题是不断丰富的,演进的趋势是愈来愈接近市场竞争和企业 经营管理的现实。今天,产业组织理论不但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且还研究 企业组织变动、企业内部组织及其企业治理问题,也就是已经涉及到了企业内部这个“黑箱” 了。例如,产业组织对于企业购并、企业集团(Business Group)等问题的研究,既涉及到 企业之间(intra-firm)又涉及到企业内部(inter-firm)的研究。24 从以上论述可知,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过去几十年中经济 学中最活跃、发展最快、取得成果最丰硕的一部分,它是一门用来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条件 下涉及到市场运行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是对市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的考察研 究,是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 济理论;是研究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为优化资源配置,既要鼓励竞争,使厂商有 足够的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压力,又要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低效率的理论;目的是探讨这种产业组织状况及其演变对产业内部资源 配置效率的影响,为维持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运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 议。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25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学中最富活力、常被 激烈争论的领域之一。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是与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在 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或者从实践看,产业组织理论是伴随 20 世 纪以来大型制造业公司的迅猛涌现以后才出现的。从经济思想史上看,马歇尔在 1890 年出 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就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生产要素之外,提出了生产的第四 要素“组织”。马歇尔的“组织”概念,既指企业内的组织形态,也指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 还指产业之间的组织形态,他注意到大量生产的好处是和“组织”相关联的,而追求规模经 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垄断的发展。26这一困境——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 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到 20 世纪初,垄断、垄断寡头、卡特尔、托拉斯等已成为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新古典 经济学派把完全竞争作为分析的一个前提,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能使产量维持在平 均成本的最低点上,就能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的最优。然而,20 世纪 20 年代起,企业 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中度提高,许多行业出现了垄断。垄断力量的出现阻碍了资源配置的 优化过程,降低了社会福利。为了解释传统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的冲突,修正新古典经济理 论的缺陷,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27(J. Robinson, 1933)于 1933 年出版了《不完全竞 争经济学》,对有关“马歇尔冲突”的论争进行了总结。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28(Chamberlin, 24 参见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年版,“译者的话”。 25 此处的论述部分内容引自杨蕙馨,2000:《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导论和第 4 章。 26 其实,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早在公元前 347 年所著的《政治学》第 1 卷第 12 章中就提到了“垄断” 一词。他写到:“There was a man of Sicily who, having money deposited with him, bought up all the iron from the iron mines; afterwards, when the merchants from the various markets came to buy, he was the only seller, and without much increasing the price he gained 200%.” 27 Robinson, John, 1933.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London: Macmillan Porter. 28 Chamberlin, Edward H., 1933. 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也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书中张伯伦以现实的、具体的市场代替了理论上的 抽象市场,以垄断因素的强弱为依据,把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市场结构作了区分,打破了 以往要么竞写 要么垄断的僵硬 使市场结构的区分和研究更 现实经济生活。 们二人内容如出一的断竟争理论,试图解释由于市场结构变动导致厂商行为的变异,并 由此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如价格上升,产量水平下降,消费者剩余减少,创新动机不 足等。他们的分析框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二人最早使用了结构 行为 一结效的分析范式。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研究方法 经济学及其产业组织理论都属于社会科学,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际经验的验证。 但是,多年以来,产业组织理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既无规范理论又无规范计量手段,多少带 有点理智色彩和经验主义的学间,虽然内容涉及范用非常广,却缺少一个统一的理论主线和 罗辑框想加以想括。但县,产业组组理论在村去20多年中取得了点越的进先和今人舞的 成果,虽然这其中的许多工作是由其他学科的学者们首先创立并加以使用的 也被 产业组纷 理论研究者广泛地采纳了。现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分析方法已逐步一致化,而实证方法 却变得五花八门、更加多样化。 理论研密方法 织的理论研究既有实证理论,又有规范评价。实证理论研究本身关注的是经济实 践,可以被反驳,不包含价值判断在内。然而,对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运行线 效的研究是不能离开价值判断的,否则,理论研究就失去了指导实践的意义。例如,产业组 织理论对竞争与垄断的论述指出,过度竞争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竞争也会走向自身的反 面产生断,断的弊端则是人所皆知的,由此提出的以反坚断为导向的产业政策就不可擗 免地涉及到价值判断。产业组织理论通常是从描述可供选择的产业政策效果的福利水平来进 行判断,只有具备了评价可供选择的产业政策的准则时, 产业政策才成为规范性的, 在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都是适用的,常用的是各种核 型和均衡分析(以局部均衡为主)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研究重点。例如,利用完全竞 争、垄断和寡头垄断模型对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绩效的论证,贝恩等人提出了结构 结效的分析范式,有的研究者则中加注重结构和绩效同时决定的理论研究。现在又在 博弈论的基础上, 将信息的对称与否引入,利用纳什均衡(Nash E四 古诺均衡 (Gournot Equilibrium)和伯德均衡(Bertrand Equilibrium)等来研究不完全竞争 题,还进一步研究了序贳博奔(Sequential Game)和现代公司洽理与委托代理问题。博奔 论的引入一方面使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又使研究者运用博弈论的规则 研究问题时,接受并服从这些规测的约束,即假设的内涵外延更科学了。 实证检验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是有用的,但是,只有理论研究还不够。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理论概括不 可能是完备的,有相当多的厂商行为和竞争的结果是无法从理论上得到完全解释的。所以, 许多产业组织研究者根据理论模型进行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经验研究,例如,贝恩(工.Bain) 一开始进行的就是实证研究,以施蒂格勒和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研究者就非常强 经验验证,用统计上的检验解释 商行为之间的差异。在实证检验中,有的对 一国某 产业 的经验进行验证,有的则对多国之间的产业进行经验验证和相互比较。 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产业案例研究,在早期较多,现在比较 少了。如对美国烟草、石油、钢铁等产业的研究。二是产业间的比较研究,贝恩等人都进行 e
18 1933)也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书中张伯伦以现实的、具体的市场代替了理论上的 抽象市场,以垄断因素的强弱为依据,把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市场结构作了区分,打破了 以往要么竞争、要么垄断的僵硬框框,使市场结构的区分和研究更加接近现实经济生活。他 们二人内容如出一辙的垄断竞争理论,试图解释由于市场结构变动导致厂商行为的变异,并 由此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如价格上升,产量水平下降,消费者剩余减少,创新动机不 足等。他们的分析框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二人最早使用了结构 ——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研究方法 经济学及其产业组织理论都属于社会科学,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际经验的验证。 但是,多年以来,产业组织理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既无规范理论又无规范计量手段,多少带 有点理智色彩和经验主义的学问,虽然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却缺少一个统一的理论主线和 逻辑框架加以概括。但是,产业组织理论在过去 20 多年中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和令人鼓舞的 成果,虽然这其中的许多工作是由其他学科的学者们首先创立并加以使用的,也被产业组织 理论研究者广泛地采纳了。现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分析方法已逐步一致化,而实证方法 却变得五花八门、更加多样化。 理论研究方法 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既有实证理论,又有规范评价。实证理论研究本身关注的是经济实 践,可以被反驳,不包含价值判断在内。然而,对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运行绩 效的研究是不能离开价值判断的,否则,理论研究就失去了指导实践的意义。例如,产业组 织理论对竞争与垄断的论述指出,过度竞争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竞争也会走向自身的反 面产生垄断,垄断的弊端则是人所皆知的,由此提出的以反垄断为导向的产业政策就不可避 免地涉及到价值判断。产业组织理论通常是从描述可供选择的产业政策效果的福利水平来进 行判断,只有具备了评价可供选择的产业政策的准则时,产业政策才成为规范性的。 在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都是适用的,常用的是各种模 型和均衡分析(以局部均衡为主)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研究重点。例如,利用完全竞 争、垄断和寡头垄断模型对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绩效的论证,贝恩等人提出了结构——行 为——绩效的分析范式,有的研究者则更加注重结构和绩效同时决定的理论研究。现在又在 博弈论的基础上,将信息的对称与否引入,利用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古诺均衡 (Gournot Equilibrium)和伯川德均衡(Bertrand Equilibrium)等来研究不完全竞争问 题,还进一步研究了序贯博弈(Sequential Game)和现代公司治理与委托代理问题。博弈 论的引入一方面使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又使研究者运用博弈论的规则 研究问题时,接受并服从这些规则的约束,即假设的内涵外延更科学了。 实证检验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是有用的,但是,只有理论研究还不够。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理论概括不 可能是完备的,有相当多的厂商行为和竞争的结果是无法从理论上得到完全解释的。所以, 许多产业组织研究者根据理论模型进行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经验研究,例如,贝恩(J. Bain) 一开始进行的就是实证研究,以施蒂格勒和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研究者就非常强调 经验验证,用统计上的检验解释厂商行为之间的差异。在实证检验中,有的对一国某一产业 的经验进行验证,有的则对多国之间的产业进行经验验证和相互比较。 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产业案例研究,在早期较多,现在比较 少了。如对美国烟草、石油、钢铁等产业的研究。二是产业间的比较研究,贝恩等人都进行
了这种分析研究,如对最低经济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问题进行了一国内不同 产业间、多国间同一立业或不同产业间的比较研究。三是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如某一产业 产品地理位置的确定、股票市值变化对市场结构等的影响。四是产业实验室研究,利用计算 机在实验室内观察现实市场中无法观察到的某些变量,如信心 边际成 市场(Market)的定义 对所谓“市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经常称之为市场,与通常所说的“产业”一词的含 义甚木一致)的定义存在有不同的贝解。在微观经济学的视野中,市场就是一个单一的、 全同质的产品的交易场所 依据该定义判断,几乎所有的 商都能成为垄断者。在经济工作 和经济实践中, 一般情况下用总量产品来定义市场是比较合适的,这些产品无论在供给者还 是在需求者看来都是比较接近的替代品。尼达姆(Needham,1978)”认为市场就是指一组从 事买卖或交易的供方和需方,这些供方和需方在同一地域范用内买卖效用可以互相替代的产 品。谢泼德(Shepherd,.l979)”认为市场是一组买者和卖者对特定产品所进行的交易,这 特定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高。弗格森(F阳 1994)认为市场则是 组厂商的集合,这一组厂商生产的产品在买者看来具有很高的替代弹性 众所周知,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此,当厂商提高其产品价格时,它不 会失去所有的顾客,也就是说,厂商的市场势力与市场(行业)中的厂商数量相关,也与市 场中厂商的产品差异程度有关。由此可见,市场边界的确定关键在于产品之间替代弹性的度 量和市场地域范围的划定,其中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是主要的条件。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弹 性(用交叉需求弹性来度量) 的计算虽然在理论 并不复杂,但在具体划分中科学地确定多 一市场的边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逻辑概念上讲,交叉需求弹性的计算不存在什么疑问 但要在实践中准确地计算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现实中的市场并不像在实验室中那样,产品的 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即使估计出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 数关系,那么究音应该把哪一种立品归入某一市场、把哪一 种产品排除在该市场之外呢? 从图4- 可以 出,如果每一种产品都: 拥有自己独立的买者和卖者, 并且每一种产品的买 者从来不购买其他的相近产品,如牛奶的买者从来不购买果汁或软饮料、葡萄酒的买者也从 来不胸买牌酒和酒,每一种产品的卖者也只生产某一种固定的产品,这时,每一种产品的戒 场边界是一清二楚的。但是,果汁、软饮料、牛奶、葡萄酒、酒和啤酒的购买者是相互交叉 选购的,这些产品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一种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该产品及日 替代品的购买量,况且生产者一般都会同时生产几种替代品以分散经营风险。因而,这些产 品应该包括 一个更 阔的市场范围内 另外,完全相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域范围销售,如果甲地点的价格对乙地点的销售量会 产生较大影响,则甲乙两个地点应归属在同一个市场内;否则,就是相互分离的两个市场。 特别是在反垄断案例中,市场边界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市场集中度的高低 进而影响到对一个市场垄断程度的判断,影响到这个市场内的企业的购并等等。从理论上说, 市场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本地性的(1oca1) 区域性的 全国性的 (national)和国际性的(international)。不同的产品会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上进行销售利 竞争。影响某一产品市场覆盖的地域范围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运输费用的高低,例如,水泥、 砖瓦等主要是在本地市场上销售,而家用电器、汽车、服装等则可以在所有四个层次的市场 上销售 Press,New Yor 1978.The Economi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Conduct and Perforsance,St.Martin's 2edition.The Macmillan,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19 了这种分析研究,如对最低经济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问题进行了一国内不同 产业间、多国间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间的比较研究。三是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如某一产业 产品地理位置的确定、股票市值变化对市场结构等的影响。四是产业实验室研究,利用计算 机在实验室内观察现实市场中无法观察到的某些变量,如信心、边际成本等。 市场(Market)的定义 对所谓“市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经常称之为市场,与通常所说的“产业”一词的含 义基本一致)的定义存在有不同的见解。在微观经济学的视野中,市场就是一个单一的、完 全同质的产品的交易场所。依据该定义判断,几乎所有的厂商都能成为垄断者。在经济工作 和经济实践中,一般情况下用总量产品来定义市场是比较合适的,这些产品无论在供给者还 是在需求者看来都是比较接近的替代品。尼达姆(Needham, 1978)29认为市场就是指一组从 事买卖或交易的供方和需方,这些供方和需方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买卖效用可以互相替代的产 品。谢泼德(Shepherd, 1979)30认为市场是一组买者和卖者对特定产品所进行的交易,这 一特定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高。弗格森(Ferguson, 1994)31认为市场则是一 组厂商的集合,这一组厂商生产的产品在买者看来具有很高的替代弹性。 众所周知,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此,当厂商提高其产品价格时,它不 会失去所有的顾客,也就是说,厂商的市场势力与市场(行业)中的厂商数量相关,也与市 场中厂商的产品差异程度有关。由此可见,市场边界的确定关键在于产品之间替代弹性的度 量和市场地域范围的划定,其中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是主要的条件。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弹 性(用交叉需求弹性来度量)的计算虽然在理论上并不复杂,但在具体划分中科学地确定某 一市场的边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逻辑概念上讲,交叉需求弹性的计算不存在什么疑问, 但要在实践中准确地计算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现实中的市场并不像在实验室中那样,产品的 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即使估计出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 函数关系,那么究竟应该把哪一种产品归入某一市场、把哪一种产品排除在该市场之外呢? 从图 4-1 可以看出,如果每一种产品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买者和卖者,并且每一种产品的买 者从来不购买其他的相近产品,如牛奶的买者从来不购买果汁或软饮料、葡萄酒的买者也从 来不购买啤酒和酒,每一种产品的卖者也只生产某一种固定的产品,这时,每一种产品的市 场边界是一清二楚的。但是,果汁、软饮料、牛奶、葡萄酒、酒和啤酒的购买者是相互交叉 选购的,这些产品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一种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该产品及其 替代品的购买量,况且生产者一般都会同时生产几种替代品以分散经营风险。因而,这些产 品应该包括在一个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 另外,完全相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域范围销售,如果甲地点的价格对乙地点的销售量会 产生较大影响,则甲乙两个地点应归属在同一个市场内;否则,就是相互分离的两个市场。 特别是在反垄断案例中,市场边界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市场集中度的高低, 进而影响到对一个市场垄断程度的判断,影响到这个市场内的企业的购并等等。从理论上说, 市场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本地性的(local)、区域性的(regional)、全国性的 (national)和国际性的(international)。不同的产品会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上进行销售和 竞争。影响某一产品市场覆盖的地域范围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运输费用的高低,例如,水泥、 砖瓦等主要是在本地市场上销售,而家用电器、汽车、服装等则可以在所有四个层次的市场 上销售。 29 Needam, D., 1978.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duct and Performance,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30 Shepherd, William G., 1979.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rentice-Hall, Inc.. 31 Ferguson, Paul A., and Glenys J. Ferguson, 1994. Industrial Economics—Issues and Pespectives, 2nd edition, The Macmillan,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综上所述,现实中的市场是错综复杂的,因而对市场下一个“普遍适用”的准确定义也 就没有必要。绝大多数市场的边界是由其替代品相互交叉的,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能够对市 场给出 个恰当的界定。在本书中如无特别声明均是指全国性的市场。 软饮料 牛奶 萄酒 图4一1相邻市场的例子 产业概念 任何对市场的定义实质上就是划定在位者的产品与其替代品的边界、在位者与潜在进入 者的界限、以及在位者与其供需双方客户的界限,在经济学文献中常用的 个词汇是产业 在此,有必要对产业一词加以说明。 “产业”概念,作为一种思想由来已久,古今中外均可找到其早期萌芽。概括地说 产业概念是人类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积累的基础和结果,是人们对高度社会化发展的生产结构 体系认识不断深化的一种概括。在西方,“产业”一词最初与“工业”一词是同义语,时至 今日在英语中仍是 一词。那“n xy”。《麻省理工学院现代经济学辞典》(1983)对产 业的定义是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 产同质产品的 相互竞 的一 群厂商。这些厂商的供给需求的总和等于该产业的供需总量。相反,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垄 断厂商就代表一个产业,二者是同一的。当放松产品同质性的假定时,对产业进行分析就会 产生概念上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垄断竞争市场模型对产业的概念用‘产品群'(Product Gx。山o)作了重新定义。产品群品指一组在技术上和经济上能够互相替代的产品。正是 此,在理论上使用产品群作为划分产业的标准是可行的,但是也不能忽 洛存在的难点。第 能相互替代的产品怎样组成一个产品群,例如汽车和摩托车属同一产品群吗?第 除非行 在某种‘公因子’式的东西,香则异质产品无法简单相加构成产业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 当然,价格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可充当‘公因子'的东西,但在应用中有诸多限制,不然就不 能得到垄断竞争的唯一均衡价格,而会得到一组反映消费者对产品群中的不同厂商生产的产 品不同偏好的价格。最后,当厂商生产不同产品群的多种产品时,究竞把厂商归于哪一个产 业呢?” 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产业一词实际上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家计》 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 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具体地说,在产业经济学中有三个大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第二层次是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 分的产业:第 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 将国民 济划分为若干 部分所形成 Cambridge
20 综上所述,现实中的市场是错综复杂的,因而对市场下一个“普遍适用”的准确定义也 就没有必要。绝大多数市场的边界是由其替代品相互交叉的,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能够对市 场给出一个恰当的界定。在本书中如无特别声明均是指全国性的市场。 软饮料 酒 葡 牛 奶 萄酒 啤 果 酒 汁 图 4-1 相邻市场的例子 产业概念 任何对市场的定义实质上就是划定在位者的产品与其替代品的边界、在位者与潜在进入 者的界限、以及在位者与其供需双方客户的界限。在经济学文献中常用的另一个词汇是产业。 在此,有必要对产业一词加以说明。 “产业”概念,作为一种思想由来已久,古今中外均可找到其早期萌芽。概括地说, 产业概念是人类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积累的基础和结果,是人们对高度社会化发展的生产结构 体系认识不断深化的一种概括。在西方,“产业”一词最初与“工业”一词是同义语,时至 今日在英语中仍是一词,即“industry”。《麻省理工学院现代经济学辞典》(1983)对产 业的定义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产同质产品的、相互竞争的一大 群厂商。这些厂商的供给需求的总和等于该产业的供需总量。相反,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垄 断厂商就代表一个产业,二者是同一的。当放松产品同质性的假定时,对产业进行分析就会 产生概念上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垄断竞争市场模型对产业的概念用‘产品群’(Product Groups)作了重新定义。产品群是指一组在技术上和经济上能够互相替代的产品。正是如 此,在理论上使用产品群作为划分产业的标准是可行的,但是也不能忽略存在的难点。第一, 能相互替代的产品怎样组成一个产品群,例如汽车和摩托车属同一产品群吗?第二,除非存 在某种‘公因子’式的东西,否则异质产品无法简单相加构成产业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 当然,价格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可充当‘公因子’的东西,但在应用中有诸多限制,不然就不 能得到垄断竞争的唯一均衡价格,而会得到一组反映消费者对产品群中的不同厂商生产的产 品不同偏好的价格。最后,当厂商生产不同产品群的多种产品时,究竟把厂商归于哪一个产 业呢?”32 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产业一词实际上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家计) 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 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具体地说,在产业经济学中有三个大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第二层次是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 分的产业;第三层次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 32 Pearce, David W.(ed.), 1983: The MIT Dictionary of Modern Economic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p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