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2 完全竞争的社会价值” 按照标准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完全竞争代表了一种经济关系的社会标准,即帕累托所证 明的在交换中自由竞争会使经济集合体中每个人的效用都最大化。根据在于,完全竞争是 种无利可图的生产,是在最小单位成本条件下运行的。这一规定中包含着两点: 第一,完全竞争是一种无超额利润的生产。在帕累托的理论中,这个方面即超额利润的 消除起者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竞争的状态下,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不存在超额利润, 厂商的边际成本也正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因此整个社会用于这种物品生产过程 的边际投入正好等于其产出带来边际收益,资源被最有效率的利用了。 ,完全竞争是在最小单位成本条件下运行的。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假定为在 U型企业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上进行。 然而在实际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只是在利润缺乏情况下才意味若最小单位成本的生产。 如果企业处于盈利阶段,生产的进行将超过最小成本点,而当企业处于亏损阶段,生产将在 小于产出的最小成本水平上进行 如果对以上规定的两个方面均否定的话,完全竞争的帕累托式社会价值标准也就不存在 了 同样,如果存在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外在干预,或者均衡偏离了竞争性均衡点,上面说的 帕累托最优也不可能实现。比如政府对生产厂商征收价内税,导致厂商面对的实际价格低于 均衡价格,从而企业产量达不到市场均衡产量,假设市场在Q点实现均衡(这取决于税收 水平的高低),就会出现一定数量的社会 净损失(图2-2中三角形EN的面积 “这一部分论述参见比]罗伯特·特里芬:《垄断竞争与一般均衡理论》第三章相关节,商务印书馆1995
11 N S D Q P Pe Qe E 图 2-2 O Qf M 完全竞争的社会价值14 按照标准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完全竞争代表了一种经济关系的社会标准,即帕累托所证 明的在交换中自由竞争会使经济集合体中每个人的效用都最大化。根据在于,完全竞争是一 种无利可图的生产,是在最小单位成本条件下运行的。这一规定中包含着两点: 第一,完全竞争是一种无超额利润的生产。在帕累托的理论中,这个方面即超额利润的 消除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竞争的状态下,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不存在超额利润, 厂商的边际成本也正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15。因此整个社会用于这种物品生产过程 的边际投入正好等于其产出带来边际收益,资源被最有效率的利用了。 第二,完全竞争是在最小单位成本条件下运行的。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假定为在 U 型企业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上进行。 然而在实际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只是在利润缺乏情况下才意味着最小单位成本的生产。 如果企业处于盈利阶段,生产的进行将超过最小成本点,而当企业处于亏损阶段,生产将在 小于产出的最小成本水平上进行。 如果对以上规定的两个方面均否定的话,完全竞争的帕累托式社会价值标准也就不存在 了。 同样,如果存在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外在干预,或者均衡偏离了竞争性均衡点,上面说的 帕累托最优也不可能实现。比如政府对生产厂商征收价内税,导致厂商面对的实际价格低于 均衡价格,从而企业产量达不到市场均衡产量,假设市场在 Qf 点实现均衡(这取决于税收 水平的高低),就会出现一定数量的社会净损失(图 2-2 中三角形 EMN 的面积)。 14 这一部分论述参见[比]罗伯特·特里芬:《垄断竞争与一般均衡理论》第三章相关节,商务印书馆 1995 年中译本。 15 近些年来的经济学进展倾向于认为,有无利润同竞争与垄断之间的区别无关系
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的另一极端市场形态。在这个市场上,一种商品 仅有 一个卖者或 买者。如果只 个卖方,但有许多买方 可称之为完全卖方 垄断市场:而买方垄断反之,市场中有许多卖方,但只有一个惟一的买方。这里我们主要讨 论卖方垄断市场。 传统的垄断理论是由二条主线构成的6。首先是生产者在该产业中的独占性:其次是保 障这种独占性免受新来的生产者侵犯的特权地位,换句话说,群体中只有一个生产者以及进 入是封闭的:第三个方面是从前述两个条件得出的:生产者拥有完全竞争市场上其他生产者 所没有的某种权力, 一般认为,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量和价格相比,完全垄断市场提供的产量较低而价格 较高。这就意味着垄断造成了一种社会成本,因为它只有较少的需求者买到产品,而且买到 产品的需求者要支付较高的价格。 我们用图2-3说围宁全龙断号的损失,。按昭协际成本第干边际收指的质训.垄新一商 决定的产量水平为Q。 在此供应水平下,需求线决定的价格为P,远远高于厂商的平均成本 水平,由此厂商获得阴影部分的超额利润。 AC MR-MC .Q Q. MR 图23 像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完全垄斯市场是很少见的。 6比]罗伯特·特里芬:《蜜断竟争与一般均衡理论》,向务印书馆1995年中译本,第110页
12 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的另一极端市场形态。在这个市场上,一种商品 仅有惟一一个卖者或惟一一个买者。如果只有一个卖方,但有许多买方,可称之为完全卖方 垄断市场;而买方垄断反之,市场中有许多卖方,但只有一个惟一的买方。这里我们主要讨 论卖方垄断市场。 传统的垄断理论是由三条主线构成的16。首先是生产者在该产业中的独占性;其次是保 障这种独占性免受新来的生产者侵犯的特权地位,换句话说,群体中只有一个生产者以及进 入是封闭的;第三个方面是从前述两个条件得出的:生产者拥有完全竞争市场上其他生产者 所没有的某种权力。 一般认为,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量和价格相比,完全垄断市场提供的产量较低而价格 较高。这就意味着垄断造成了一种社会成本,因为它只有较少的需求者买到产品,而且买到 产品的需求者要支付较高的价格。 我们用图 2-3 说明完全垄断导致的损失。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垄断厂商 决定的产量水平为 Qe,在此供应水平下,需求线决定的价格为 Pe,远远高于厂商的平均成本 水平,由此厂商获得阴影部分的超额利润。 Q P MC AC MR G F E MR=MC 图2-3 Qe Pe 像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完全垄断市场是很少见的。 16 [比]罗伯特·特里芬:《垄断竞争与一般均衡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5 年中译本,第 110 页
3厂商理论 百的在传签的纹液视论赛学的育拉假控为是能移自动庭圈修大化的行为注丝因 理论体系时,批评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将厂商视为 个“黑箱”,只是强调厂商在经济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而不去分析厂商的内在结构对 厂商的功能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微观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是以厂商的自然存在为前提的,厂 商自然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行为主体,其行为必然受到市场机制的约束,很少有人关注厂商 为什么会产生和存在,市场和厂商之间是否是一种完全的句容和被句容的关系,而不存在市 场与 厂商之间功能 替代 自从科斯有关企业性质的研究结论”出现以来,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到这个在传统微观 经济理论中被视为前提的领域,对厂商性质、功能以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对厂商与市场的关 系的研究等,成为微观经济理论体系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本竟将沿着这一领域中理论发展的脉络,对厂商的性质、行为以及内在结构进行分析介 绍。在本章内容的描述与分析过程中,没有区分厂商 企业、 公司等概念的差异,而是笼统 地把他们看作是具有相同含义的三个概念加以运用的,除非在特别的场合,有特别的说明 3·1厂商的性质 厂商一般被定义为是一个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组织,它赚取他得到的收入与花在投入上 的支出之间的差价,这个差价构成了厂商利润的来源8。通常情况下,厂商被假定是一个追 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但是这一假定因企业 内部结构状态的特殊性而与现实中的企业行 为不一致。本节下面的部分将从古典厂商理论开始,分析界定厂商的性质。 古典的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古典的厂商理论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待企业的,认为它是一个将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 的组织。一个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可以由生产函数表示:他选择了各种投入要素分别为X X2, …X,最终的产出为Q。 假定企业对投入和产出水平的选择都是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在竞争市场上按照既定 的价格W,W2,…Wn购买n种投入,他的总成本是: 方WX 如果该企业的生产函数是 o=f(X.X) 在目标产出水平给定的前提下,通过求解下列问题是成本最小化: Mim∑W,X sIf(Xx)2o 对Q的每个值求解,将产生一条总成本曲线,据此还可以推导出一条平均成本曲线和 边际成本曲线,其基本形状与图3-1类似。 其代组,资Y详上海人民出版社19%年版。 第19页
13 3 厂商理论 在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中,厂商被假定为是能够自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因此 有的经济学家在评价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批评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将厂商视为一 个“黑箱”,只是强调厂商在经济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而不去分析厂商的内在结构对 厂商的功能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微观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是以厂商的自然存在为前提的,厂 商自然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行为主体,其行为必然受到市场机制的约束,很少有人关注厂商 为什么会产生和存在,市场和厂商之间是否是一种完全的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而不存在市 场与厂商之间功能的替代。 自从科斯有关企业性质的研究结论17出现以来,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到这个在传统微观 经济理论中被视为前提的领域,对厂商性质、功能以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对厂商与市场的关 系的研究等,成为微观经济理论体系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本章将沿着这一领域中理论发展的脉络,对厂商的性质、行为以及内在结构进行分析介 绍。在本章内容的描述与分析过程中,没有区分厂商、企业、公司等概念的差异,而是笼统 地把他们看作是具有相同含义的三个概念加以运用的,除非在特别的场合,有特别的说明。 3·1 厂商的性质 厂商一般被定义为是一个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组织,它赚取他得到的收入与花在投入上 的支出之间的差价,这个差价构成了厂商利润的来源18。通常情况下,厂商被假定是一个追 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但是这一假定因企业内部结构状态的特殊性而与现实中的企业行 为不一致。本节下面的部分将从古典厂商理论开始,分析界定厂商的性质。 古典的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古典的厂商理论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待企业的,认为它是一个将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 的组织。一个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可以由生产函数表示:他选择了各种投入要素分别为 X1, X2,···Xn,最终的产出为 Q。 假定企业对投入和产出水平的选择都是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在竞争市场上按照既定 的价格 W1,W2,··· Wn 购买 n 种投入,他的总成本是: n i Wi Xi 1 如果该企业的生产函数是 ,... ) X1 X n Q f( 在目标产出水平给定的前提下,通过求解下列问题是成本最小化: stf X X Q Min W X n i n i i . ( ,... ) 1 1 对 Q 的每个值求解,将产生一条总成本曲线,据此还可以推导出一条平均成本曲线和 边际成本曲线,其基本形状与图 3-1 类似。 17 Coase, R.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IV, New Series, pp386-405. 18 丹尼斯·卡尔顿等著,《现代产业组织》,上册,黄亚钧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19 页
Q 图3-1 如果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为P,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则厂商选择产量水 平Q心,就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图中的阴影部分) 厂商的平均成本线呈U形,这是由于从短期来看,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可以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固定成本,如工厂的机器设备、建筑设施等,另一部分为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的特征在于,在达到特定产量水平之前,随者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产品中分 的固定成本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导致平均成本的下降,在到达某一产量水平之后,如果立 量继续增加,固定成本就必须增加,由于固定资本在投入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所以 会出现平均成本上升的过程。从长期的角度考虑,有些投入也很难随着企业规模的 改变而 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经营能力。随若产量的扩大,经营者最终会不堪负重,他的劳 动生产率会下降,结果企业的平均成本又开始上升”。 对古典的企业理论,哈特评价道”,从积极的方面讲,该理论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的 作用,在特定的意义上强调规模收益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另外在完全竞争的假 设下,该理论在分析企业最优产量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格变动而变动方面、在理解 个产业的整体行为方面、在研究企业之间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果方面,也一直是十分有用的 与此同时,哈特认为这个理论也有几个严重的弱点,第一,它完全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 励问题,企业被看作是一个完全有效的“黑匣子”,在它内部,任何东西都在十分顺利的运 行着,每个人都在做若指定给他的工作,厂商经营者的首要目标是使厂商利润最大化,经理 以须出佳的产出立品 而且其生产过程一定是有效率的,在给定的投入约束下,在现有 的技术水平下,不可能生产 更多的产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第二,这个理 丝毫没有 及企业的内部组织 一他们的层级组织如何、决策如何委托、谁拥有权威等。第三,这个理 论并未令人满意地确定企业的边界。 泰勒尔2也认为上述技术的观点不是真正的企业理论。技术的观点注重界定企业的规 模,规模经济鼓励企业的集中活动,对规模的限制来源于平均成本曲线在高产出时上升的事 ”对古类企业理论的更一般论述,请参看,195,.ford Universiy 2可注4
14 Q P AC MC Pm O Qe Qh Pc 图 3-1 如果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为 Pm,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基本原则,则厂商选择产量水 平 Qh ,就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图中的阴影部分)。 厂商的平均成本线呈 U 形,这是由于从短期来看,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可以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固定成本,如工厂的机器设备、建筑设施等,另一部分为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的特征在于,在达到特定产量水平之前,随着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产品中分 摊的固定成本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导致平均成本的下降,在到达某一产量水平之后,如果产 量继续增加,固定成本就必须增加,由于固定资本在投入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所以 会出现平均成本上升的过程。从长期的角度考虑,有些投入也很难随着企业规模的改变而改 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经营能力。随着产量的扩大,经营者最终会不堪负重,他的劳 动生产率会下降,结果企业的平均成本又开始上升19。 对古典的企业理论,哈特评价道20,从积极的方面讲,该理论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技术的 作用,在特定的意义上强调规模收益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另外在完全竞争的假 设下,该理论在分析企业最优产量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格变动而变动方面、在理解一 个产业的整体行为方面、在研究企业之间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果方面,也一直是十分有用的21。 与此同时,哈特认为这个理论也有几个严重的弱点,第一,它完全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 励问题,企业被看作是一个完全有效的“黑匣子”,在它内部,任何东西都在十分顺利的运 行着,每个人都在做着指定给他的工作,厂商经营者的首要目标是使厂商利润最大化,经理 必须售出最佳的产出产量,而且其生产过程一定是有效率的,在给定的投入约束下,在现有 的技术水平下,不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第二,这个理论丝毫没有涉 及企业的内部组织——他们的层级组织如何、决策如何委托、谁拥有权威等。第三,这个理 论并未令人满意地确定企业的边界。 泰勒尔22也认为上述技术的观点不是真正的企业理论。技术的观点注重界定企业的规 模,规模经济鼓励企业的集中活动,对规模的限制来源于平均成本曲线在高产出时上升的事 19 对古典企业理论的更一般论述,请参看 Mascolell et al, 1995, Microeconomic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O.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费方域译,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9 页。 21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22 同注 4
实。但是这种理论无法说明为什么规模经济必须在企业内部挖掘,在逻辑上,规模经济也可 以通过在法律上独立的实体之间签订契约来实现。另外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平均成本曲 线在高产量时一定上升
15 实。但是这种理论无法说明为什么规模经济必须在企业内部挖掘,在逻辑上,规模经济也可 以通过在法律上独立的实体之间签订契约来实现。另外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平均成本曲 线在高产量时一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