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变异。一般呈圆形、长筒形、椭圆形。块茎皮色有白、黄、红、紫、淡红、深红、 淡蓝等色。块茎肉色有白、黄、红、紫、蓝及色素分布不均匀等,食用品种以黄肉 和白肉者为多。 块茎表皮光滑、粗糙或有网纹,其上分布有皮孔(皮目)。在湿度过大 的情况下,由于细胞增生,使皮孔张开,表面形成突起的小疙瘩,既影响商品价值, 又易引起病菌侵入,这种块茎不耐贮藏。 马铃薯块茎的解剖结构自外向里包括周皮、皮层、维管束环、外髓和 内髓 (三)叶 马铃薯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最初发生的几片叶均为单叶,以后逐 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 小裂叶、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顶生小叶较侧生小 叶略大,其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是品种的特征。复叶互生,呈螺旋型排列,叶序 为2/5、3/8或5/13。 (四)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 叶枝上。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花柄的中、上部有 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 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5枚,抱合中央的雌蕊。花药有淡绿 褐、灰黄及橙黄等色。其中淡绿和灰黄的花药常不育。雌蕊一枚,子房上位,由两 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 (五)果实与种子 马铃薯的果实为浆果,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 果实内含种子100~250粒。种子很小,千粒重0.5~0.6g,呈扁平卵圆形,淡黄 或暗灰色。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 一般为50%~60%,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85%~90%以上。通常在 干燥低温下贮藏7~8年,仍具有发芽能力。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马铃薯全生育过程划分为六个生育时期。 (一)芽条生长期 种薯播种后芽眼开始萌芽,至幼苗出土,为芽条生长期。块茎萌发时 首先幼芽发生,其顶端着生一些鳞片状小叶,即“胚叶”,随后在幼芽基部的几节 上发生幼根。该时期是以根系形成和芽条生长为中心,是马铃薯发苗扎根、结薯和 壮株的基础。影响根系形成和芽条生长的关键因素是种薯本身,即种薯休眠解除的
定变异。一般呈圆形、长筒形、椭圆形。块茎皮色有白、黄、红、紫、淡红、深红、 淡蓝等色。块茎肉色有白、黄、红、紫、蓝及色素分布不均匀等,食用品种以黄肉 和白肉者为多。 块茎表皮光滑、粗糙或有网纹,其上分布有皮孔(皮目)。在湿度过大 的情况下,由于细胞增生,使皮孔张开,表面形成突起的小疙瘩,既影响商品价值, 又易引起病菌侵入,这种块茎不耐贮藏。 马铃薯块茎的解剖结构自外向里包括周皮、皮层、维管束环、外髓和 内髓。 (三)叶 马铃薯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最初发生的几片叶均为单叶,以后逐 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 3~7 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 小裂叶、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顶生小叶较侧生小 叶略大,其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是品种的特征。复叶互生,呈螺旋型排列,叶序 为 2/5、3/8 或 5/13。 (四)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 叶枝上。每个花序有 2~5 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 4~8 朵花。花柄的中、上部有一 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 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 5 枚,抱合中央的雌蕊。花药有淡绿、 褐、灰黄及橙黄等色。其中淡绿和灰黄的花药常不育。雌蕊一枚,子房上位,由两 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 (五)果实与种子 马铃薯的果实为浆果,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 果实内含种子 100~250 粒。种子很小,千粒重 0.5~0.6g,呈扁平卵圆形,淡黄 或暗灰色。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 6 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 一般为 50%~60%,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 85%~90%以上。通常在 干燥低温下贮藏 7~8 年,仍具有发芽能力。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马铃薯全生育过程划分为六个生育时期。 (一)芽条生长期 种薯播种后芽眼开始萌芽,至幼苗出土,为芽条生长期。块茎萌发时, 首先幼芽发生,其顶端着生一些鳞片状小叶,即“胚叶”,随后在幼芽基部的几节 上发生幼根。该时期是以根系形成和芽条生长为中心,是马铃薯发苗扎根、结薯和 壮株的基础。影响根系形成和芽条生长的关键因素是种薯本身,即种薯休眠解除的
程度、种薯生理年龄的大小、种薯中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和是否携带病毒。外界因素 主要是土壤温度和墒情。该时期的长短差异较大,短者20~30d,长者可达数月之 久。关键措施是把种薯中的养分、水分及内源激素调动起来,促进早发芽、多发根、 快出苗、出壮苗。 (二)幼苗期 幼苗出土到现蕾为幼苗期。该期以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为主,同时伴 随着匍匐茎的伸长以及花芽和侧枝茎叶的分化,是决定匍匐茎数量和根系发达程度 的关键时期。多数品种在出苗后7~10d匍匐茎伸长,再经10~15d顶端开始膨大 植株顶端第一花序开始孕育花蕾,侧枝开始发生,标志着幼苗期的结束。一般经历 15~20d。各项农艺措施的主要目标,在于促根、壮苗,保证根系、茎叶和块茎的 协调分化与生长 (三)块茎形成期 现蕾至第一花序开始开花为块茎形成期。经历地上茎顶端封顶叶展开, 第一花序开始开花,全株匍匐茎顶端均开始膨大,直到最大块茎宜径达3~4c皿, 地上部茎叶干物重和块茎干物重达到平衡。该期的生长特点是由地上部茎叶生长为 中心,转向地上部茎叶生长与地下部块茎形成并进阶段,是决定单株结薯数的关键 时期。该期经历30d左右。关键措施以水肥促进茎叶生长,迅速建成同化体系,同 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生长中心由茎叶迅速转向块茎 (四)块茎增长期 盛花至茎叶衰老为块茎增长期。该期茎叶和块茎生长都非常迅速,是 生中增长最快、生长量最大的时期。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体 积和重量不断增长,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需水、肥最多的 时期,经历15~25d。 (五)淀粉积累期 茎叶开始衰老到植株基部2/3左右茎叶枯黄为淀粉积累期,经历20 30d。该期茎叶停止生长,但同化产物不断向块茎中运转,块茎体积不再增大,但 重量仍在增加,是淀粉积累的主要时期。技术措施的任务是尽量延长根、茎、叶的 寿命,减缓其衰亡,加速同化物向块茎转移和积累,使块茎充分成熟 (六)成熟期 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无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 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枯黄,块茎内淀粉积累达到最高值,即为成熟 收获期 马铃薯块茎的休眠
程度、种薯生理年龄的大小、种薯中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和是否携带病毒。外界因素 主要是土壤温度和墒情。该时期的长短差异较大,短者 20~30d,长者可达数月之 久。关键措施是把种薯中的养分、水分及内源激素调动起来,促进早发芽、多发根、 快出苗、出壮苗。 (二)幼苗期 幼苗出土到现蕾为幼苗期。该期以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为主,同时伴 随着匍匐茎的伸长以及花芽和侧枝茎叶的分化,是决定匍匐茎数量和根系发达程度 的关键时期。多数品种在出苗后7~10d匍匐茎伸长,再经10~15d顶端开始膨大。 植株顶端第一花序开始孕育花蕾,侧枝开始发生,标志着幼苗期的结束。一般经历 15~20d。各项农艺措施的主要目标,在于促根、壮苗,保证根系、茎叶和块茎的 协调分化与生长。 (三)块茎形成期 现蕾至第一花序开始开花为块茎形成期。经历地上茎顶端封顶叶展开, 第一花序开始开花,全株匍匐茎顶端均开始膨大,直到最大块茎宜径达 3~4cm, 地上部茎叶干物重和块茎干物重达到平衡。该期的生长特点是由地上部茎叶生长为 中心,转向地上部茎叶生长与地下部块茎形成并进阶段,是决定单株结薯数的关键 时期。该期经历 30d 左右。关键措施以水肥促进茎叶生长,迅速建成同化体系,同 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生长中心由茎叶迅速转向块茎。 (四)块茎增长期 盛花至茎叶衰老为块茎增长期。该期茎叶和块茎生长都非常迅速,是 一生中增长最快、生长量最大的时期。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体 积和重量不断增长,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需水、肥最多的 时期,经历 15~25d。 (五)淀粉积累期 茎叶开始衰老到植株基部 2/3 左右茎叶枯黄为淀粉积累期,经历 20~ 30d。该期茎叶停止生长,但同化产物不断向块茎中运转,块茎体积不再增大,但 重量仍在增加,是淀粉积累的主要时期。技术措施的任务是尽量延长根、茎、叶的 寿命,减缓其衰亡,加速同化物向块茎转移和积累,使块茎充分成熟。 (六)成熟期 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无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 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枯黄,块茎内淀粉积累达到最高值,即为成熟 收获期。 三、马铃薯块茎的休眠
新收获的块茎,即使给以发芽的适宜条件,也不能很快发芽,必须经 过一段时期才能发芽,这种现象叫做休眠。休眠分自然(生理)休眠和被迫休眠两种。 前者是由内在生理原因支配的,后者则是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宜块茎萌发造成的。块 茎休眠特性是马铃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块茎的休眠关系生产和消费。因为休眠期的长短,影响块茎耐贮性及 播种后能否及时出苗、出苗的整齐度以至产量的髙低。这在微型薯作种或二季作地 区尤为突出。 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和贮藏条件而不同。高温、髙湿条件下能缩短休 眠期,低温干燥则延长休眠期。如有些品种在1~4℃贮藏条件下,休眠期可达5个 月以上,而在20℃左右条件下2个月就可发芽。块茎休眠及其解除,除受外界环 境条件影响外,主要受内在生理原因所支配。块茎内存在着β抑制剂(脱落酸类物 质)等植物激素,同时还存在着赤霉素类物质,这两类物质比例的大小,就决定着 块茎的休眠或解除;刚收获的块茎抑制剂类物质含量最髙,赤霉素类含量极微,因 而块茎处于休眠状态。在休眠过程中,赤霉素类物质逐渐增加,当其含量超过抑制 剂类物质的时候,块茎便解除休眠,进入萌芽。 生产上人为打破休眠最常用的方法是0.5~1mg/kgGA3溶液浸泡10 15min或0.1%高锰酸钾浸泡0min等。脱毒种薯生产中,用0.33ml/kg的兰地特气 体熏蒸3h脱毒小薯,可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四、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温度 马铃著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全生育期 需有效积温1000~2500℃(以10cm土层5℃以上温度计算)。多数品种为1500 200℃。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18℃,温度 超过36℃,块茎不萌芽并造成大量烂种。新收获的块茎,芽条生长则要求25~27℃ 的高温,但芽条细弱,根数少。茎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7℃,最适温度为15~21℃, 土温在29℃以上时,茎叶即停止生长。对花器官的影响主要是夜温,12℃形成花 芽,但不开花,18℃时大量开花。 块茎形成的最适温度是20℃,低温块茎形成较早,如在15℃出苗后7d形成, 25℃出苗后21d形成。27~32℃高温则引起块茎发生次生生长,形成畸形小 薯 块茎增长的最适温度15~18℃,20℃时块茎增长速度减缓,25℃时 块茎生长趋于停止,30℃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茎膨 大,特别是较低的夜温,有利于茎叶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 马铃薯抵抗低温能力较差,当气温降到-1~-2℃时,地上部茎叶将受 冻害,-4℃时植株死亡,块茎亦受冻害
新收获的块茎,即使给以发芽的适宜条件,也不能很快发芽,必须经 过一段时期才能发芽,这种现象叫做休眠。休眠分自然(生理)休眠和被迫休眠两种。 前者是由内在生理原因支配的,后者则是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宜块茎萌发造成的。块 茎休眠特性是马铃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块茎的休眠关系生产和消费。因为休眠期的长短,影响块茎耐贮性及 播种后能否及时出苗、出苗的整齐度以至产量的高低。这在微型薯作种或二季作地 区尤为突出。 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和贮藏条件而不同。高温、高湿条件下能缩短休 眠期,低温干燥则延长休眠期。如有些品种在 1~4℃贮藏条件下,休眠期可达 5 个 月以上,而在 20℃左右条件下 2 个月就可发芽。块茎休眠及其解除,除受外界环 境条件影响外,主要受内在生理原因所支配。块茎内存在着β抑制剂(脱落酸类物 质)等植物激素,同时还存在着赤霉素类物质,这两类物质比例的大小,就决定着 块茎的休眠或解除;刚收获的块茎抑制剂类物质含量最高,赤霉素类含量极微,因 而块茎处于休眠状态。在休眠过程中,赤霉素类物质逐渐增加,当其含量超过抑制 剂类物质的时候,块茎便解除休眠,进入萌芽。 生产上人为打破休眠最常用的方法是 0.5~1 mg/kgGA3 溶液浸泡 10~ 15min 或 0.1%高锰酸钾浸泡 10min 等。脱毒种薯生产中,用 0.33ml/kg 的兰地特气 体熏蒸 3h 脱毒小薯,可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四、马铃薯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温度 马铃著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平均气温 17~21℃为适宜。全生育期 需有效积温 1000~2500℃(以 10cm 土层 5℃以上温度计算)。多数品种为 1500~ 2000℃。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 4~5℃,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13~18℃,温度 超过 36℃,块茎不萌芽并造成大量烂种。新收获的块茎,芽条生长则要求 25~27℃ 的高温,但芽条细弱,根数少。茎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 7℃,最适温度为 15~21℃, 土温在 29℃以上时,茎叶即停止生长。对花器官的影响主要是夜温,12℃形成花 芽,但不开花,18℃时大量开花。 块茎形成的最适温度是 20℃,低温块茎形成较早,如在 15℃出苗后 7d 形成, 25℃出苗后 21d 形成。27~32℃高温则引起块茎发生次生生长,形 成畸形小 薯。 块茎增长的最适温度 15~18℃,20℃时块茎增长速度减缓,25℃时 块茎生长趋于停止,30℃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茎膨 大,特别是较低的夜温,有利于茎叶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 马铃薯抵抗低温能力较差,当气温降到-l~-2℃时,地上部茎叶将受 冻害,-4℃时植株死亡,块茎亦受冻害
(二)光照 马铃薯光饱和点为3万~4万1x。光照强度大,叶片光合强度高,块 茎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 马铃薯属于长日照作物。光周期对马铃薯植株生育和块茎形成及増长 都有很大影响。每天日照时数超过15h,茎叶生长繁茂,匍匐茎大量发生,但块茎 延迟形成,产量下降;每天日照10h以下,块茎形成早,但茎叶生长不良,产量降 低。一般日照时数为11~13h时,植株发育正常,块茎形成早,同化产物向块茎运 转快,块茎产量髙。早熟品种对日照反应不敏感,晚熟品种则必须在短日照条件下 才能形成块茎。 日长、光强和温度三者有互作效应。高温促进茎伸长,不利于叶片和 块茎的发育,在弱光下更显著,但高温的不利影响,短日照可以抵消,能使茎矮壮, 叶片肥大,块茎形成早。因此高温、短日照下块茎的产量往往比高温、长日照下高。 高温、弱光和长日照,则使茎叶徒长,块茎几乎不能形成,匍匐茎形成枝条。开花 则需要强光、长日照和适当高温。 三)水分 马铃薯的蒸腾系数为400~600。若年总降雨量400~500mm,且均匀分 布在生长季节,即可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湿度保持田间 持水量的60%~80%为最适宜。萌芽和出苗,靠种薯自身水分,故有一定的抗旱能 力。幼苗期需水量不大,占一生总需水量的10%~15%,土壤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5% 左右为宜。块茎形成期需水量显著増加,约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30%左右,保持 田间持水量的70%~75%为宜。块茎增长期,茎叶和块茎的生长都达到一生的高峰, 需水量最大,亦是马铃薯需水临界期,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宜。并要保 证水分均匀供给。淀粉积累期需水量减少,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左右,保持 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即可。后期水分过多,易造成烂薯和降低耐贮性,影 响产量和品质。 (四)土壤 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以表土深厚、结构疏松和富含有机 质的土壤为最适宜。冷凉地方砂土和砂质壤土最好,温暖地方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好 这样的土壤上栽培马铃薯,出苗快、块茎形成早、薯块整齐、薯皮光滑、产量和淀 粉含量均髙。马铃薯要求微酸性土壤,以pH5.5~6.5为最适宜。但在pH5~8的范 围内均能良好生长。土壤含盐量达到θ.01%时,植株表现敏感,块茎产量随土壤中 氯离子含量的增高而降低 (五)营养
(二)光照 马铃薯光饱和点为 3 万~4 万 lx。光照强度大,叶片光合强度高,块 茎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 马铃薯属于长日照作物。光周期对马铃薯植株生育和块茎形成及增长 都有很大影响。每天日照时数超过 15h,茎叶生长繁茂,匍匐茎大量发生,但块茎 延迟形成,产量下降;每天日照 10h 以下,块茎形成早,但茎叶生长不良,产量降 低。一般日照时数为 11~13h 时,植株发育正常,块茎形成早,同化产物向块茎运 转快,块茎产量高。早熟品种对日照反应不敏感,晚熟品种则必须在短日照条件下 才能形成块茎。 日长、光强和温度三者有互作效应。高温促进茎伸长,不利于叶片和 块茎的发育,在弱光下更显著,但高温的不利影响,短日照可以抵消,能使茎矮壮, 叶片肥大,块茎形成早。因此高温、短日照下块茎的产量往往比高温、长日照下高。 高温、弱光和长日照,则使茎叶徒长,块茎几乎不能形成,匍匐茎形成枝条。开花 则需要强光、长日照和适当高温。 (三)水分 马铃薯的蒸腾系数为 400~600。若年总降雨量 400~500mm,且均匀分 布在生长季节,即可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湿度保持田间 持水量的 60%~80%为最适宜。萌芽和出苗,靠种薯自身水分,故有一定的抗旱能 力。幼苗期需水量不大,占一生总需水量的 10%~15%,土壤保持田间持水量的 65% 左右为宜。块茎形成期需水量显著增加,约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 30%左右,保持 田间持水量的 70%~75%为宜。块茎增长期,茎叶和块茎的生长都达到一生的高峰, 需水量最大,亦是马铃薯需水临界期,保持田间持水量的 75%~80%为宜。并要保 证水分均匀供给。淀粉积累期需水量减少,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 10%左右,保持 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60%~65%即可。后期水分过多,易造成烂薯和降低耐贮性,影 响产量和品质。 (四)土壤 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以表土深厚、结构疏松和富含有机 质的土壤为最适宜。冷凉地方砂土和砂质壤土最好,温暖地方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好。 这样的土壤上栽培马铃薯,出苗快、块茎形成早、薯块整齐、薯皮光滑、产量和淀 粉含量均高。马铃薯要求微酸性土壤,以 pH5.5~6.5 为最适宜。但在 pH5~8 的范 围内均能良好生长。土壤含盐量达到 0.01%时,植株表现敏感,块茎产量随土壤中 氯离子含量的增高而降低。 (五)营养
马铃薯是髙产喜肥作物,对肥料反应非常敏感。根据内蒙古农业大学 (1992)的试验结果,生产500kg块茎需吸收纯氮3.33kg、纯磷3.23kg、纯钾 4.15kg。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各时期对氮、磷、钾的 吸收数量和吸收速度不同。一般幼苗期植株小,需肥较少。块茎形成至块茎増长期 吸收养分速度快,数量多,是马铃薯一生需要养分的关键时期。淀粉积累期吸收养 分速度减慢,吸收数量也减少 表1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情况 生育 干重 后(kg累积吸收星(g/hm)阶段吸收量占 吸收速率 总吸收量(%) 占干重(%) kg/hm·d) 天 数 幼苗期 块茎 成期11280218.110.871577677409 6.6113.885631680.99143 块茎增2825961.16615012563410|1905462 4.37240479549298628 长期|4616614412072713332|281663493|2702313046643132024265313.984 块茎增67|1387423849201363844711425601.82166217214520549324013 长期861923727344|26579341.1712782424 142|1.381.771.843390.15 淀粉积 累期 (内蒙古农业大学,1992)
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反应非常敏感。根据内蒙古农业大学 (1992)的试验结果,生产 500kg 块茎需吸收纯氮 3.33kg、纯磷 3.23kg、纯钾 4.15kg。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各时期对氮、磷、钾的 吸收数量和吸收速度不同。一般幼苗期植株小,需肥较少。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 吸收养分速度快,数量多,是马铃薯一生需要养分的关键时期。淀粉积累期吸收养 分速度减慢,吸收数量也减少。 表 1 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情况 生育时 期 出 苗 后 天 数 干重 (㎏ /hm2) 累积吸收星(kg/hm2 ) 阶段吸收量占 总吸收量(%) 占干重(%) 吸收速率 (kg/hm·d) N P K N P K N P K N P K 幼苗期 块 茎 形 成期 块茎增 长期 块茎增 长期 淀粉积 累期 11 28 46 67 86 280.2 2559.6 6614.4 13874 19237 18.51 111.76 207.27 238.49 273.44 10.87 61.50 133.32 201.36 265.79 15.77 122.56 281.66 384.47 341.17 6.77 34.10 34.93 11.42 12.78 4.09 19.05 27.02 25.60 24.24 4.62 31.30 46.64 0.82 16.62 6.61 4.37 3.13 1.72 1.42 3.88 2.40 2.02 1.45 1.38 5.63 4.79 4.26 2.05 1.77 1.68 5.49 5.31 1.49 1.84 0.99 2.98 3.99 3.24 3.39 1.43 6.28 8.84 0.13 0.15 (内蒙古农业大学,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