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加强人生修养提高人生境界 人是有道德的,但人的道德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地长成的,而是在社会 生活中靠自我修养养成的。一个人修养的功夫深浅,直接关系到他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和所能达到的 人生境界的高低。这里,就修养的概念、内容、基本途径和方法以及修养的境界等问题作简要说明。 、修养的概念与修养的传统 1、修养的涵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只顾自己,不顾或很少顾及别人,说话、办事 想问题往往只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个人的好恶、个人的利益出发,随己所欲,随心所欲。我们还可 以看到另外一些人,他们则相反,时时、处处注意想到别人,克制自己,说话、办事、想问题都比 较得体,受到别人的爱戴和尊敬。我们说,前一种人,他们是缺少修养或没有修养,后一种人,就 是有修养或者叫有涵养 修养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一般说来,修养是指个人对理论、知识、规律、规则等的了 解掌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以及将这些理论等转化为个体的言论、行为、待人处世的态度和 能力的过程。这就是说,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认识意义上讲,修养是指个人通过 学习、记忆、理解、思考,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思想观点、规律规则等有了较多的量的积累,达到 了一定的程度、水平、境界。如我们称某人有理论修养、知识修养、思想修养等,就是从这个意义 上讲的。这里,修养是衡量个人所掌握、所具有的理论深浅、知识多少、觉悟高低的尺度 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讲,修养是指个人将所掌握、所具有的理论、知识、思想、规则等转 化为自己的行为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或者说是实践某种理论、思想、规则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和水平,具体表现为个体的某种能力、功夫、品质、素质、态度等。如称某人有艺术修养、文学修 养、书法修养、音乐修养等。这里,修养又是判定一个人能力大小、行为好坏、品质优劣的尺度 修养一词可以看作是“修身养性”的简化,是中国古代长期演化而来的。最早叫“修己”,《左 传》曰:“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论语》曰“修己以安百姓”。孔子又讲过“克己”,“克己复 礼为仁”。《大学》叫“修身”,“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曰“诚身”,“诚身有道,不明乎 善,不诚其身矣”。同时还有其他多种说法:内讼、反省、内省、慎独、澡身、洁身、正身、养心 养性等等。宋代以后才出现“修养”一词。 从修养的概念可以看出,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既是指思想修养,又是指行为修养或行为 养成 思想修养是指通过自己的学习、记忆、思考,懂得一定的道理、知识,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 掌握一定的规律、规则,使自己的思想充实、丰富起来。这是内在的修养,即古人讲的“养心”、 养性”、“诚意”、“良知”等。思想修养主要是解决世界观、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观 念上的的问题。通过思想修养,使自己能在思想上区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 该爱什么,恨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在思想上达到较高的 境界。 行为修养是指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通过“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品质、素质、价值等,是在行为上进行的修养,是外在的修养,具体体现在用正确的态度、方式 方法去接人、待物、处世,按照真、善、美的要求去行动、去实践、去追求。这里,意志起着关键 的作用,是通过意志选择、意志控制实现的。蔡元培说:“为其当为者,是为道德”,“行为之原质 为意志”。今天,我们按照《高等学校学生行为规则》的要求,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不打架骂人,不赌博酗酒,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注意点滴养成,这就是行为修养。 思想修养与行为修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
1 第十一章 加强人生修养 提高人生境界 人是有道德的,但人的道德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地长成的,而是在社会 生活中靠自我修养养成的。一个人修养的功夫深浅,直接关系到他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和所能达到的 人生境界的高低。这里,就修养的概念、内容、基本途径和方法以及修养的境界等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修养的概念与修养的传统 1、修养的涵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只顾自己,不顾或很少顾及别人,说话、办事、 想问题往往只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个人的好恶、个人的利益出发,随己所欲,随心所欲。我们还可 以看到另外一些人,他们则相反,时时、处处注意想到别人,克制自己,说话、办事、想问题都比 较得体,受到别人的爱戴和尊敬。我们说,前一种人,他们是缺少修养或没有修养,后一种人,就 是有修养或者叫有涵养。 修养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一般说来,修养是指个人对理论、知识、规律、规则等的了 解掌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以及将这些理论等转化为个体的言论、行为、待人处世的态度和 能力的过程。这就是说,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认识意义上讲,修养是指个人通过 学习、记忆、理解、思考,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思想观点、规律规则等有了较多的量的积累,达到 了一定的程度、水平、境界。如我们称某人有理论修养、知识修养、思想修养等,就是从这个意义 上讲的。这里,修养是衡量个人所掌握、所具有的理论深浅、知识多少、觉悟高低的尺度。 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讲,修养是指个人将所掌握、所具有的理论、知识、思想、规则等转 化为自己的行为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或者说是实践某种理论、思想、规则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和水平,具体表现为个体的某种能力、功夫、品质、素质、态度等。如称某人有艺术修养、文学修 养、书法修养、音乐修养等。这里,修养又是判定一个人能力大小、行为好坏、品质优劣的尺度。 修养一词可以看作是“修身养性”的简化,是中国古代长期演化而来的。最早叫“修己”,《左 传》曰:“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论语》曰“修己以安百姓”。孔子又讲过“克己”,“克己复 礼为仁”。《大学》叫“修身”,“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曰“诚身”,“诚身有道,不明乎 善,不诚其身矣”。同时还有其他多种说法:内讼、反省、内省、慎独、澡身、洁身、正身、养心、 养性等等。宋代以后才出现“修养”一词。 从修养的概念可以看出,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既是指思想修养,又是指行为修养或行为 养成。 思想修养是指通过自己的学习、记忆、思考,懂得一定的道理、知识,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 掌握一定的规律、规则,使自己的思想充实、丰富起来。这是内在的修养,即古人讲的“养心”、 “养性”、“诚意”、“良知”等。思想修养主要是解决世界观、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观 念上的的问题。通过思想修养,使自己能在思想上区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 该爱什么,恨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在思想上达到较高的 境界。 行为修养是指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通过“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品质、素质、价值等,是在行为上进行的修养,是外在的修养,具体体现在用正确的态度、方式、 方法去接人、待物、处世,按照真、善、美的要求去行动、去实践、去追求。这里,意志起着关键 的作用,是通过意志选择、意志控制实现的。蔡元培说:“为其当为者,是为道德”,“行为之原质 为意志”。今天,我们按照《高等学校学生行为规则》的要求,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不打架骂人,不赌博酗酒,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注意点滴养成,这就是行为修养。 思想修养与行为修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
首先,行动修养要靠思想修养来指导、控制。任何正常人的行为都受一定的思想支配、制约、 控制,思想修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和实践水平。学者风度、专家气质从哪里来?是因为他 们是学者,是专家,是思想的富有者。没有丰富的知识、思想作底蕴,气质、风度是装不出来的。 其次,思想修养的成果要靠行为修养的成果来体现和衡量。一个人的素质、品质、能力,无法 单从它的思想来判断和衡量。他所掌握的知识、规则如果不付诸实践,见之于行动,那么,这些知 识、规则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看一个人,不仅看他口头上如何,主要看他的行为如何。有 的人“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这决不是有修养 第三,思想修养与行为修养又是互相促进的。良好思想的养成可以带动、促进良好的行为养成, 良好的行为又会进一步巩固思想修养的成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 2、中华民族重视修养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重视道德的“礼仪之邦”,崇尚道德,注重 自身修养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传说中的尧舜就是家喻户晓的道德圣君,是后人的楷模。在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中,无论是哪家哪派,都非常注重和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其中儒家关于修养的学说最具代 表性,影响也最大。《礼记》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大学》、《中庸》和纪录孔子言 论的著作《论语》、记录孟子言论的著作《孟子》,合为“四书”,长期作为封建时代教育的“教科 书”。过去上学读“四书”,不仅仅在于学文化,更重要的在于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进行道德与修 养的教育。 《大学》的中心内容就是修身。它开宗明义就提出了修身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光明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 还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宋明理学认为这是一个人立身行 事的三个主要要求,又称之为“大学之三纲要”。孔子最忧虑的是学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 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大学》还提出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 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书集注》第6页)。这“八条目”,“修身”是中心。前“四目”要求的是“内修”,即通过“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使自己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准,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后 目”是在“内修”基础上的“外修”或“外化”,是“修身”的落脚点所在。这“八条目”又被称 之为“内圣外王”之道,只有修好了身,才能成为“内圣”;成为“内圣”,才能实现“外王”,即 “治国、平天下”。实现“内圣外王”的关键是“修身”,因此结论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 皆以修身为本”(《四书集注》第7页)。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其前提就是修身。《礼记》的另一篇著作《中庸》,又提出了“九经”, 即治理天下的九条原则:“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 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四书集注》第42页)。亲亲,是亲近亲人, 子庶民,是爱抚百姓,来百工,是召集各行各业工匠,柔远人,是安抚地处边远的人,怀诸侯,恩 慰各国诸侯。这九条原则的首条就是“修身”,身不修,则道不能立,则一事无成。孔子再三强调: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进行刻苦的磨练。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我国古代的众多学派中,除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影响最大外,道家思想因为有其 独到的特点也源远流长,有较大影响。儒家重修身,道家则重养生。儒家讲的修身,实际上是“修 心”、“养心”,是思想和心理上的修养,并不是肌体上的修养。而道家的“养生”才是真正的“修 身”,即修养身体。道家的“养生”,本意就是保养生命。怎样保养生命?是通过“修心”而实现的
2 首先,行动修养要靠思想修养来指导、控制。任何正常人的行为都受一定的思想支配、制约、 控制,思想修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和实践水平。学者风度、专家气质从哪里来?是因为他 们是学者,是专家,是思想的富有者。没有丰富的知识、思想作底蕴,气质、风度是装不出来的。 其次,思想修养的成果要靠行为修养的成果来体现和衡量。一个人的素质、品质、能力,无法 单从它的思想来判断和衡量。他所掌握的知识、规则如果不付诸实践,见之于行动,那么,这些知 识、规则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看一个人,不仅看他口头上如何,主要看他的行为如何。有 的人“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决不是有修养。 第三,思想修养与行为修养又是互相促进的。良好思想的养成可以带动、促进良好的行为养成, 良好的行为又会进一步巩固思想修养的成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 2、中华民族重视修养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重视道德的“礼仪之邦”,崇尚道德,注重 自身修养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传说中的尧舜就是家喻户晓的道德圣君,是后人的楷模。在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中,无论是哪家哪派,都非常注重和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其中儒家关于修养的学说最具代 表性,影响也最大。《礼记》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大学》、《中庸》和纪录孔子言 论的著作《论语》、记录孟子言论的著作《孟子》,合为“四书”,长期作为封建时代教育的“教科 书”。过去上学读“四书”,不仅仅在于学文化,更重要的在于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进行道德与修 养的教育。 《大学》的中心内容就是修身。它开宗明义就提出了修身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光明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 还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宋明理学认为这是一个人立身行 事的三个主要要求,又称之为“大学之三纲要”。孔子最忧虑的是学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 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大学》还提出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 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书集注》第 6 页)。这“八条目”,“修身”是中心。前“四目”要求的是“内修”,即通过“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使自己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准,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三 目”是在“内修”基础上的“外修”或“外化”,是“修身”的落脚点所在。这“八条目”又被称 之为“内圣外王”之道,只有修好了身,才能成为“内圣”;成为“内圣”,才能实现“外王”,即 “治国、平天下”。实现“内圣外王”的关键是“修身”,因此结论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 皆以修身为本”(《四书集注》第 7 页)。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其前提就是修身。《礼记》的另一篇著作《中庸》,又提出了“九经”, 即治理天下的九条原则:“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 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四书集注》第 42 页)。亲亲,是亲近亲人, 子庶民,是爱抚百姓,来百工,是召集各行各业工匠,柔远人,是安抚地处边远的人,怀诸侯,恩 慰各国诸侯。这九条原则的首条就是“修身”,身不修,则道不能立,则一事无成。孔子再三强调: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进行刻苦的磨练。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我国古代的众多学派中,除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影响最大外,道家思想因为有其 独到的特点也源远流长,有较大影响。儒家重修身,道家则重养生。儒家讲的修身,实际上是“修 心”、“养心”,是思想和心理上的修养,并不是肌体上的修养。而道家的“养生”才是真正的“修 身”,即修养身体。道家的“养生”,本意就是保养生命。怎样保养生命?是通过“修心”而实现的
怎样“修心”?就是“虚”与“静”,即排除人的一切欲望,回到最原始、最纯真的状态去,什么 也不想,什么也不做,无欲无为,就能养生。道家是主张“身心双修”,“修心”是为了“修身”, 即为了“养生”。由此可见,道家的修养与儒家的修养从目的、内容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意义也 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加强人生修养的意义 我们通常说,青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其实这并不完全。青年时期不仅要长知识、 长身体,还要长道德,这才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 人才。一个人如果只有好知识、好身体,而没有好道德,他有可能以知识和身体为本钱去作恶:只 有同时有了好道德,他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身体行善,为人类和社会多做贡献。要想使自己有道德, 就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对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人生修养,有利于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人都是社会之中的人,他在一生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必须首先使自己融入到社会之 中,得到社会承认,取得社会角色,了解社会规则,才能登上社会舞台进行演出。这就是人的社会 化。因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必须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思想、情感、言论 习俗相一致,这样才能有真正的人生:必须了解社会通行的行为规则,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绝大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相一致,才能使自己畅行无阻。如果他自行其是,唯我独尊,不知自律,为所欲为, 必将于世人格格不入,以至于到处碰壁。只有不断地加强人生修养,不辍地学习,不懈地磨练,不 断地自己教育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与社会相适应,与他人相融洽,自己的人生 与社会融为一体,善始善终。 道家曾构想“至德之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 腹而游。”人们住在那儿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走起路来不知道应该往哪儿去,一边吃东西一边嬉戏 玩耍,吃饱了就随意游逛,真可谓随心所欲了!儒家主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些都是 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处在这样的社会,进入这样的境界。现实生要求每个人 都必须把自己置身于“世俗”之中,不能回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发生的各种矛盾,通过加强 自身修养,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用 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就已处理,使自己在社会的人海中获得现实的“自由”。 2、加强人生修养,有利于自己优良品质的形成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提出要做“五种人”,即“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 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使自己高尚,就得使自己有道德, 要想使自己有道德,就得加强修养。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的一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总会留下自己的名声,或“美 名”,或“恶名”,人人都愿意流芳千古,而不愿以遗臭万年。美名靠的是崇高的道德品质。白求恩 个外国人,之所以在亿万中国人中留下美名,不仅仅是因为毛泽东写了文章,是因为白求恩自身 的思想与行为是美的,是高尚的,是值得国人所纪念的 个人品质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从外部条件看,取决于主体所处的环境 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社会时尚、风气、习俗状况,主体所受的教育状况等。另一方 面,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程度,包括他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同等 的客观条件下,人的品质之所以会出现较大差别,是因为个人修养功夫的差异。孔子曰:“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说人们本来都差不多,由于修养功夫的不同才形成了差别。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总会达到较高的道德层次,成为“圣人”。孟子说,只要努力加强人生修养, 人皆可以为尧舜”,就看你修养的功夫了! 3、加强人生修养,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归结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社会对个人的理解、尊重和满足,这是个人价值
3 怎样“修心”?就是“虚”与“静”,即排除人的一切欲望,回到最原始、最纯真的状态去,什么 也不想,什么也不做,无欲无为,就能养生。道家是主张“身心双修”,“修心”是为了“修身”, 即为了“养生”。由此可见,道家的修养与儒家的修养从目的、内容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意义也 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加强人生修养的意义 我们通常说,青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其实这并不完全。青年时期不仅要长知识、 长身体,还要长道德,这才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 人才。一个人如果只有好知识、好身体,而没有好道德,他有可能以知识和身体为本钱去作恶;只 有同时有了好道德,他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身体行善,为人类和社会多做贡献。要想使自己有道德, 就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对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人生修养,有利于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人都是社会之中的人,他在一生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必须首先使自己融入到社会之 中,得到社会承认,取得社会角色,了解社会规则,才能登上社会舞台进行演出。这就是人的社会 化。因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必须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思想、情感、言论、 习俗相一致,这样才能有真正的人生;必须了解社会通行的行为规则,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绝大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相一致,才能使自己畅行无阻。如果他自行其是,唯我独尊,不知自律,为所欲为, 必将于世人格格不入,以至于到处碰壁。只有不断地加强人生修养,不辍地学习,不懈地磨练,不 断地自己教育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与社会相适应,与他人相融洽,自己的人生 与社会融为一体,善始善终。 道家曾构想“至德之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 腹而游。”人们住在那儿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走起路来不知道应该往哪儿去,一边吃东西一边嬉戏 玩耍,吃饱了就随意游逛,真可谓随心所欲了!儒家主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些都是一 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处在这样的社会,进入这样的境界。现实生要求每个人 都必须把自己置身于“世俗”之中,不能回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发生的各种矛盾,通过加强 自身修养,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用 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就已处理,使自己在社会的人海中获得现实的“自由”。 2、加强人生修养,有利于自己优良品质的形成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提出要做“五种人”,即“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 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使自己高尚,就得使自己有道德, 要想使自己有道德,就得加强修养。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的一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总会留下自己的名声,或“美 名”,或“恶名”,人人都愿意流芳千古,而不愿以遗臭万年。美名靠的是崇高的道德品质。白求恩, 一个外国人,之所以在亿万中国人中留下美名,不仅仅是因为毛泽东写了文章,是因为白求恩自身 的思想与行为是美的,是高尚的,是值得国人所纪念的。 一个人品质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从外部条件看,取决于主体所处的环境, 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社会时尚、风气、习俗状况,主体所受的教育状况等。另一方 面,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程度,包括他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同等 的客观条件下,人的品质之所以会出现较大差别,是因为个人修养功夫的差异。孔子曰:“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说人们本来都差不多,由于修养功夫的不同才形成了差别。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总会达到较高的道德层次,成为“圣人”。孟子说,只要努力加强人生修养, “人皆可以为尧舜”,就看你修养的功夫了! 3、加强人生修养,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归结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社会对个人的理解、尊重和满足,这是个人价值
或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和奉献,这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生修养与人生价 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人生修养,塑造高尚的品质和人格,自然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同、承认、 尊重,社会理应给予它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另一方面,修养好、觉悟高、品 格优的人必然会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为他人多做贡献,使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到实现。 儒家的“八条目”以“修身”为核心,落脚点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讲的就 是为社会做贡献,就是人的社会价值问题 三、修养的基本内容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国也正在进行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 大业。这样的大背景为我们进行人生修养提供了大舞台,同时也为我们的人生修养赋予了崭新的、 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以及心理品质、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等 等。这里择其要加以说明 1、政治品质修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对立和斗争,所以存在着以经 济利益为基础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的政治,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在“极左” 年代,由于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搞“突出政治”,搞“无限上纲”,念泛化了政治的概念,结果弄得 许多人怕政治,恨政治,甚至想远离政治,严重地毁坏了政治的声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取消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政治以真面目,但由于以前“极左”造成的危害太深,至今仍有不少人不 愿意讲政治。其实,人生活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尽管有的人口头上会说“对 政治不感兴趣”,不想参与政治,但实际上他仍处在政治关系之中,自觉不自觉地在关心着政治。 大学生对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国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事件 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对我国申办2008年奥委会等等问题的关注、关心,实际上就是关心政治 政治品质,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政治特征和政治倾向,具 体体现为他的以政治思想、政治信念为基础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政治品质或政治素 质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占着重要地位,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首要要求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阶级,它们的教育都有政治上的要求,都是要培养自己国家、自己阶级的接班 人,不可能培养自己的掘墓人。我党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培养社 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政治上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时期,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修养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呢?首先,要爱祖国,爱人民,爱 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这都是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立场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这“四爱 是统一的,爱祖国,包括爱祖国山山水水,爱祖国的人民,爱祖国的领导者,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制 度。其二,要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那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就是 政治路线,它规定了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政治上要坚持和解决 的基本问题,为了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 百年不动摇。其三,要树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在 民主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是政治,打日本帝国主义是政治,打国民党蒋介石是政治,抗美援 朝是政治,在社会主义时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其四,要关心国家大事。关 心国家大事就是关心政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了解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知天下事才能为天下事,假如真的“两耳 不闻窗外事,关门只读圣贤书”,那你读书有什么用?其五,要关心国际政治。人类发展到今天,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有人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象住在同村的人交往 样,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就是国际政治。要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了解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弱国与强权政治之间的斗争,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对于我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保持清醒,为国献身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4 或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和奉献,这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生修养与人生价 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人生修养,塑造高尚的品质和人格,自然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同、承认、 尊重,社会理应给予它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另一方面,修养好、觉悟高、品 格优的人必然会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为他人多做贡献,使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到实现。 儒家的“八条目”以“修身”为核心,落脚点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讲的就 是为社会做贡献,就是人的社会价值问题。 三、修养的基本内容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 21 世纪,我国也正在进行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 大业。这样的大背景为我们进行人生修养提供了大舞台,同时也为我们的人生修养赋予了崭新的、 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以及心理品质、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等 等。这里择其要加以说明。 1、政治品质修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对立和斗争,所以存在着以经 济利益为基础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的政治,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在“极左” 年代,由于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搞“突出政治”,搞“无限上纲”,念泛化了政治的概念,结果弄得 许多人怕政治,恨政治,甚至想远离政治,严重地毁坏了政治的声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取消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政治以真面目,但由于以前“极左”造成的危害太深,至今仍有不少人不 愿意讲政治。其实,人生活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的。尽管有的人口头上会说“对 政治不感兴趣”,不想参与政治,但实际上他仍处在政治关系之中,自觉不自觉地在关心着政治。 大学生对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国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事件、 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对我国申办 2008 年奥委会等等问题的关注、关心,实际上就是关心政治。 政治品质,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政治特征和政治倾向,具 体体现为他的以政治思想、政治信念为基础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政治品质或政治素 质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占着重要地位,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首要要求。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阶级,它们的教育都有政治上的要求,都是要培养自己国家、自己阶级的接班 人,不可能培养自己的掘墓人。我党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培养社 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政治上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时期,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修养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呢?首先,要爱祖国,爱人民,爱 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这都是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立场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这“四爱” 是统一的,爱祖国,包括爱祖国山山水水,爱祖国的人民,爱祖国的领导者,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制 度。其二,要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那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就是 政治路线,它规定了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政治上要坚持和解决 的基本问题,为了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 百年不动摇。其三,要树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在 民主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是政治,打日本帝国主义是政治,打国民党蒋介石是政治,抗美援 朝是政治,在社会主义时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其四,要关心国家大事。关 心国家大事就是关心政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了解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知天下事才能为天下事,假如真的“两耳 不闻窗外事,关门只读圣贤书”,那你读书有什么用?其五,要关心国际政治。人类发展到今天,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有人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象住在同村的人交往一 样,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就是国际政治。要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了解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弱国与强权政治之间的斗争,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对于我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保持清醒,为国献身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思想品质修养 思想,亦称观念、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 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错误反映或歪曲反映。毛泽东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 认识开始的,“这种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产生了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建 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300页)。思想从反映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范畴上划分,可以分为经济 思想、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法律思想、文艺思想、宗教思想、晢学思想等等 思想品质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认识问题上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思想特征和思想倾向,包括 他的认识立场、思想观点、思想方法和思想水平,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反映。 认识立场,就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认识问题,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还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思想 观点,是站在一定的认识立场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思想方法,是在一定世界观 指导下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方法论的具体体现。认识立场、思想观点、思想方法都是世 界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立场、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思想水平是 个人的所具有的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和丰富程度,是思想品质的集中体现。 思想品质的内容主要包括已下方面 首先,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学哲学,用哲学”。哲 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他影响和制约着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看法和具体观点, 因此哲学是思想品质的基础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定的晢学在人生、价值问题上的反映, 这是做人的根本问题。集中起来就是解决怎样做人的问题,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正确解决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坚持集体主义的问题以及为社会和 他人多做贡献的问题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人生奋斗有可能实 现的目标。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对自身的状况永不满足,会不断确定新的奋斗目标,渴 望有一个闪光、充实、美好的人生,这就产生了理想。信念是对理想的坚定和强化,并且努力为理 想奋斗的精神状态。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推动人生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如果 没有理想,他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就是一个“糊涂虫”;如果没有信念,他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就 是一个“窝囊废”。 第四,要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就是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想问 题的方法。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个性心理特 点不同,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受的锻炼不同,思考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较为固定 的思维模式。比如想问题的角度,有人习惯于从社会和他人的角度,有人习惯于从个人的角度;有 人习惯于从宏观角度,有人习惯于从微观角度;有人习惯于从历史角度,有人习惯于从现实角度等 等。又如思维方法,有人习惯于从抽象到具体,有人习惯于从具体到抽象:有人习惯于从综合到分 析,有人习惯于从分析道综合:有人习惯于归纳,有人习惯于演绎等等。所有这些,如果形成思维 定式,必然产生局限性,影响思维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属于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本身的问题,有的则属于思想方法问题。因此,学会和使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道德品质修养 政治、思想和道德这三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政治当中有政治思想、政 治道德,比如我们提倡勤政为民,提倡清正廉洁,提倡以德治国,这些都是为政、从政的基本道德 要求,就是政治道德。思想中有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道德,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了政治和思想。 我们教育方针中“德、智、体全面发展”讲的“德”,“四有标准”中的“有道德”,都是广义上的 道德”,即它实际包括着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要求。这里讲的道德品质,是狭义上的,是与政治 品质、思想品质相并列的人的品质,主要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 倾向
5 2、思想品质修养 思想,亦称观念、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 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错误反映或歪曲反映。毛泽东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 认识开始的,“这种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产生了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建 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0 册第 300 页)。思想从反映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范畴上划分,可以分为经济 思想、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法律思想、文艺思想、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等等。 思想品质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认识问题上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思想特征和思想倾向,包括 他的认识立场、思想观点、思想方法和思想水平,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反映。 认识立场,就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认识问题,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还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思想 观点,是站在一定的认识立场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思想方法,是在一定世界观 指导下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方法论的具体体现。认识立场、思想观点、思想方法都是世 界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立场、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思想水平是一 个人的所具有的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和丰富程度,是思想品质的集中体现。 思想品质的内容主要包括已下方面。 首先,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学哲学,用哲学”。哲 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他影响和制约着对具体问题的具体看法和具体观点, 因此哲学是思想品质的基础。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定的哲学在人生、价值问题上的反映, 这是做人的根本问题。集中起来就是解决怎样做人的问题,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正确解决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坚持集体主义的问题以及为社会和 他人多做贡献的问题。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人生奋斗有可能实 现的目标。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对自身的状况永不满足,会不断确定新的奋斗目标,渴 望有一个闪光、充实、美好的人生,这就产生了理想。信念是对理想的坚定和强化,并且努力为理 想奋斗的精神状态。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推动人生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如果 没有理想,他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就是一个“糊涂虫”;如果没有信念,他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就 是一个“窝囊废”。 第四,要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就是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想问 题的方法。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个性心理特 点不同,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受的锻炼不同,思考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较为固定 的思维模式。比如想问题的角度,有人习惯于从社会和他人的角度,有人习惯于从个人的角度;有 人习惯于从宏观角度,有人习惯于从微观角度;有人习惯于从历史角度,有人习惯于从现实角度等 等。又如思维方法,有人习惯于从抽象到具体,有人习惯于从具体到抽象;有人习惯于从综合到分 析,有人习惯于从分析道综合;有人习惯于归纳,有人习惯于演绎等等。所有这些,如果形成思维 定式,必然产生局限性,影响思维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属于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本身的问题,有的则属于思想方法问题。因此,学会和使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3、道德品质修养 政治、思想和道德这三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政治当中有政治思想、政 治道德,比如我们提倡勤政为民,提倡清正廉洁,提倡以德治国,这些都是为政、从政的基本道德 要求,就是政治道德。思想中有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道德,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了政治和思想。 我们教育方针中“德、智、体全面发展”讲的“德”,“四有标准”中的“有道德”,都是广义上的 “道德”,即它实际包括着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要求。这里讲的道德品质,是狭义上的,是与政治 品质、思想品质相并列的人的品质,主要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 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