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孔孟以后的儒家 文化,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而且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亚洲文化(东方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 响,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居于核心地位,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许多精华至今仍闪放着光彩,对我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 习、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传统道德及其特点 1.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意义 所谓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世代相传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广义的 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被流传下来的就是文化传统。因此,文化传统包括道德传统、思 想传统、制度传统、风俗传统等人类文明的一切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传统就是中国 文化传统。 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谓传统道德,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世代流传下来 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中国古代形成的道德,也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 道德,还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道德。但就一般而言,我们讲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主要是指中国 古代的道德。因此,中国传统道德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是适应中国 古代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而产生并为之服务的。在奴隶制社会,它是为奴隶制服务的,属于奴隶 制道德:在封建社会,它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属于封建道德。正因为如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 着一定的糟粕。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要继承的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 即优良传统道德,并对此进行改造创新,赋予其崭新的内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部分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任务,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进程中,提出大力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缺一不可的三个方面。富强, 主要是指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文明,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道德建设 民主,主要指的是政治文明、制度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与物质文明不相适应的情况, 甚至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中央领导多次指出: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大建设 力度:我们搞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岀现“道德滑坡”: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德治国”,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 体措施,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归根到底体现为人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又离不开人的发展与进步,即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有十分重
1 第四章 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孔孟以后的儒家 文化,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而且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亚洲文化(东方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 响,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居于核心地位,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许多精华至今仍闪放着光彩,对我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 习、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 中国传统道德及其特点 1. 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意义 所谓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世代相传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广义的 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被流传下来的就是文化传统。因此,文化传统包括道德传统、思 想传统、制度传统、风俗传统等人类文明的一切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传统就是中国 文化传统。 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谓传统道德,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世代流传下来 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中国古代形成的道德,也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 道德,还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道德。但就一般而言,我们讲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主要是指中国 古代的道德。因此,中国传统道德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是适应中国 古代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而产生并为之服务的。在奴隶制社会,它是为奴隶制服务的,属于奴隶 制道德;在封建社会,它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属于封建道德。正因为如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 着一定的糟粕。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要继承的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 即优良传统道德,并对此进行改造创新,赋予其崭新的内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部分,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任务,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进程中,提出大力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缺一不可的三个方面。富强, 主要是指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文明,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道德建设; 民主,主要指的是政治文明、制度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与物质文明不相适应的情况, 甚至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中央领导多次指出: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大建设 力度;我们搞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出现“道德滑坡”;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德治国”,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 体措施,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归根到底体现为人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又离不开人的发展与进步,即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说到底是为了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人的 思想道德素质。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进行审视、分析、改造,使之转化 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是使受 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由于多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了 解是十分有限的,正如李岚清所说:“因为他们从小受这方面的教育很少,对传统道德很陌生, 缺乏认同感”(1995年在《中国传统道德》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大学生应该读一些古 书,至少《四书》应该认真读一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提高自 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更加振奋我们的 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在于使社会主义道德具备更为丰 富的内涵:在于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于使社会主义、集 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并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2、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 中国传统道德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道德既具有学术化规范的特性,又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特性。我们知道,伦 理道德规范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而在形式上则是伦理思想家们总结出来的, 因此,伦理道德规范在开始时总是以学术形态出现的。一个道德规范总是首先由思想家们提出来, 而在被社会应用的时候,则是由社会的当权者进行筛选。不同的思想家们提出许多不同的规范 但并不是所有的规范都被统治者所采纳,有的不仅永远得不到认可,可能还会受到排斥。统治者 在挑选伦理道德规范时,首先是要对其社会统治有利。一种伦理思想体系,规范体系,在其还是 学术形态时,往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一旦其被社会统治者所采用,被纳入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以后,许多真理性的内涵就被剪裁,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样 对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才能有所区分。历史上传下来的东西,在理论上有较多的真理性,但未 必能够在社会中真正实行。有的东西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在社会中得以广泛实行,却未必一定 有更多的真理性,未必是最完善的。 在这里,就涉及到了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问题。在五四运动时期,人们所面临的是 种什么样的道德呢?它是一种被统治阶级所推行的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封建意识形态的道 德。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与腐朽已极的封建专制主义相结合, 其消极的一面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导致了对人的独立人格的否定,对奴性的弘扬。这种道德 对于人民构成了严重的精神束缚,压得人民抬不起头来,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才提 出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这种政治形态化的伦理道德不打倒,历史就没有办法进步,人 们的思想就不能得到解放,社会也就不能变革。五四运动在历史上是起了进步作用的,并没 有错。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看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看到其中还有许多好的东西,那 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伦理道德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而看到的是古籍里面的、学术 化形态的伦理道德。这当然有很多合理的东西。五四运动时期人们所看到的伦理道德与我们 今天所看到的伦理道德并不是一个东西,所以有很大的差别。今天的历史条件完全变了,生
2 要的地位。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说到底是为了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人的 思想道德素质。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进行审视、分析、改造,使之转化 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方针历来是使受 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由于多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了 解是十分有限的,正如李岚清所说:“因为他们从小受这方面的教育很少,对传统道德很陌生, 缺乏认同感”(1995 年在《中国传统道德》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大学生应该读一些古 书,至少《四书》应该认真读一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提高自 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更加振奋我们的 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在于使社会主义道德具备更为丰 富的内涵;在于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于使社会主义、集 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并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2、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 中国传统道德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道德既具有学术化规范的特性,又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特性。我们知道,伦 理道德规范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而在形式上则是伦理思想家们总结出来的, 因此,伦理道德规范在开始时总是以学术形态出现的。一个道德规范总是首先由思想家们提出来, 而在被社会应用的时候,则是由社会的当权者进行筛选。不同的思想家们提出许多不同的规范, 但并不是所有的规范都被统治者所采纳,有的不仅永远得不到认可,可能还会受到排斥。统治者 在挑选伦理道德规范时,首先是要对其社会统治有利。一种伦理思想体系,规范体系,在其还是 学术形态时,往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一旦其被社会统治者所采用,被纳入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以后,许多真理性的内涵就被剪裁,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样 对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才能有所区分。历史上传下来的东西,在理论上有较多的真理性,但未 必能够在社会中真正实行。有的东西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在社会中得以广泛实行,却未必一定 有更多的真理性,未必是最完善的。 在这里,就涉及到了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问题。在五四运动时期,人们所面临的是 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呢?它是一种被统治阶级所推行的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封建意识形态的道 德。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与腐朽已极的封建专制主义相结合, 其消极的一面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导致了对人的独立人格的否定,对奴性的弘扬。这种道德 对于人民构成了严重的精神束缚,压得人民抬不起头来,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才提 出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这种政治形态化的伦理道德不打倒,历史就没有办法进步,人 们的思想就不能得到解放,社会也就不能变革。五四运动在历史上是起了进步作用的,并没 有错。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看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看到其中还有许多好的东西,那 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伦理道德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而看到的是古籍里面的、学术 化形态的伦理道德。这当然有很多合理的东西。五四运动时期人们所看到的伦理道德与我们 今天所看到的伦理道德并不是一个东西,所以有很大的差别。今天的历史条件完全变了,生
活在现在的人们已经没有五四运动时期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深切体验,对其腐朽的一面的感受 也就不深刻。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感受去否定五四运动时期人们的感受,更不能对整个五四运 动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第二,中国传统道德既具有阶级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全民特性。我们说传统道德是阶 级的道德,首先是因为提出这些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思想家们都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 的,所以他们提出的规范不能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思想家们虽然受其阶级地位的影响,但他 们并不是都有清醒的阶级观念。他们在概括伦理道德规范的时候,总是放眼于全民,试图提 出通行于全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他们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总是具有一种适合全民、 合乎人性的外在特点,他们自己也是以保障全民利益、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为标榜的。 例如,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包含着爱一切人的意思,其内涵就具有一定的全民性。 因为对立的两个阶级是生活于一个社会中的,两个阶级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 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反映在伦理道德规范上,全民性就呈现出来了。 我们对于传统道德进行分析时,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是必须的,但也不能把它绝对化, 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经验教训的。在以往,人们在思想道德领域 曾经坚持绝对化的阶级分析方法,从而否定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提出的伦理道德及其思想的可 继承性,以至滑向了历史虚无主义,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第三,中国传统道德既具有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又具有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我们 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及其思想具有具体的、特殊的意义,主要是有这样两个原因:其 任何一个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针对着一定的具体的伦理道德关 系和一定的道德问题而提出来的;其二,任何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都是由在一定地域、一定 时代生活着的、代表一定的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有着具体的家庭背景和具体的人生经历的 受到某种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伦理思想家们提出来的。提出伦理道德规范的思想家们 是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所针对的问题和对象也是具体的,因而,伦理道德规范就不能不具 有具体性。但是,伦理道德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具有普遍性,仅仅针对具体问题的特 殊的临时性规范是不能成为伦理道德规范的:只有能够推广开来,能解决类似的社会伦理道 德问题,即具有普遍性的规范,才称得上是伦理道德规范。一种伦理道德规范的生命力如何, 适用性如何,就是看其有多大的适用性;其越具有普遍性,越能推而广之,就越具有至上性 伦理道德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和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是统一的、并非二元的。伦 理道德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而必须通过其具体的意义而存在,或者说 其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是蕴含于具体的、特殊的意义之中的,是通过其具体的、特殊的意义 而表现的。不过,一般地来说,当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被提出来的时候,其具体的、特殊的意 义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其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就会被人们所逐渐 遗忘。当历史不断前进,离它们被提出的年代过分久远时,人们常常就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原 始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了。人们对于它们的理解,常常是从其一般的、抽象的意义着眼的 此外,由于社会的伦理道德生活出现了新的情况,人们会根据新的情况赋予其新的具体意义 这个后起的具体的意义,可能与其原始的具体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或思 想的一般意义、抽象意义的延伸,总是通过其具体、特殊意义的提出、充实、改变和流传而 实现的 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就需要既看到它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又要看到它的一般的、抽 象的意义。如果只看一点而不及其余,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现在我们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这个问题。比如,孝这个规范,众所周知,是为子之德。《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 这是就孝规范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意义说的。如果我们对传统孝规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 层面,那么,就不可能发现传统孝规范的局限性和消极性,就很容易对之采取全盘肯定的态
3 活在现在的人们已经没有五四运动时期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深切体验,对其腐朽的一面的感受 也就不深刻。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感受去否定五四运动时期人们的感受,更不能对整个五四运 动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第二,中国传统道德既具有阶级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全民特性。我们说传统道德是阶 级的道德,首先是因为提出这些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思想家们都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 的,所以他们提出的规范不能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思想家们虽然受其阶级地位的影响,但他 们并不是都有清醒的阶级观念。他们在概括伦理道德规范的时候,总是放眼于全民,试图提 出通行于全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他们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总是具有一种适合全民、 合乎人性的外在特点,他们自己也是以保障全民利益、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为标榜的。 例如,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包含着爱一切人的意思,其内涵就具有一定的全民性。 因为对立的两个阶级是生活于一个社会中的,两个阶级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 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反映在伦理道德规范上,全民性就呈现出来了。 我们对于传统道德进行分析时,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是必须的,但也不能把它绝对化, 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经验教训的。在以往,人们在思想道德领域 曾经坚持绝对化的阶级分析方法,从而否定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提出的伦理道德及其思想的可 继承性,以至滑向了历史虚无主义,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第三,中国传统道德既具有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又具有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我们 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及其思想具有具体的、特殊的意义,主要是有这样两个原因:其一, 任何一个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针对着一定的具体的伦理道德关 系和一定的道德问题而提出来的;其二,任何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都是由在一定地域、一定 时代生活着的、代表一定的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有着具体的家庭背景和具体的人生经历的、 受到某种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伦理思想家们提出来的。提出伦理道德规范的思想家们 是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所针对的问题和对象也是具体的,因而,伦理道德规范就不能不具 有具体性。但是,伦理道德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具有普遍性,仅仅针对具体问题的特 殊的临时性规范是不能成为伦理道德规范的;只有能够推广开来,能解决类似的社会伦理道 德问题,即具有普遍性的规范,才称得上是伦理道德规范。一种伦理道德规范的生命力如何, 适用性如何,就是看其有多大的适用性;其越具有普遍性,越能推而广之,就越具有至上性。 伦理道德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和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是统一的、并非二元的。伦 理道德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而必须通过其具体的意义而存在,或者说 其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是蕴含于具体的、特殊的意义之中的,是通过其具体的、特殊的意义 而表现的。不过,一般地来说,当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被提出来的时候,其具体的、特殊的意 义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其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就会被人们所逐渐 遗忘。当历史不断前进,离它们被提出的年代过分久远时,人们常常就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原 始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了。人们对于它们的理解,常常是从其一般的、抽象的意义着眼的。 此外,由于社会的伦理道德生活出现了新的情况,人们会根据新的情况赋予其新的具体意义。 这个后起的具体的意义,可能与其原始的具体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或思 想的一般意义、抽象意义的延伸,总是通过其具体、特殊意义的提出、充实、改变和流传而 实现的。 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就需要既看到它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又要看到它的一般的、抽 象的意义。如果只看一点而不及其余,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现在我们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这个问题。比如,孝这个规范,众所周知,是为子之德。《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 这是就孝规范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意义说的。如果我们对传统孝规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 层面,那么,就不可能发现传统孝规范的局限性和消极性,就很容易对之采取全盘肯定的态
度。其实,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规范是有其具体内涵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也不一样。 在殷商时代,孝主要体现为对于死去的祖先的孝,这称为“追孝”。如何善事死去的祖先呢? 这就是要给祖先摆上丰厚的祭品、可口的美味。人们在这方面场面搞得越是隆重,祭品摆得 越是珍贵,其孝心就越是受到人们的赞扬。到了封建时代,儿子被父亲视为私有物,没有独 立的人格和自由,“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推崇的是一种“愚孝”,充分地表现了封建时 代孝消极性。因此,对于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既要看到它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又要看到 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不承认其有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就容易对之全盘肯定,犯厚古 薄今的错误;看不到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就容易的对之全盘否定,犯割断历史和道德 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第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具有精华和糟粕混杂并存的特性。在传统伦理道德规 范中,既有明显的糟粕,又有明显的精华,这是人所共知的。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的伦理 道德规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精华中掩盖着糟粕,糟粕中埋臧着精华,几乎没有纯粹的精 华,也没有纯粹的糟粕。简单的“二分法”,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是不适用的。正确 的态度应该是,要把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看成是一个具有时代和阶级特点的、由精华和糟粕组 成的复合体。 比如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意思很好,但是不是就全是精华了呢?不是的。因为范仲淹的“忧” 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其忧的真 正内涵,其中明显地有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念。又如“忠”的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它主要 是规范臣民的。它的内涵就是要求对于君主要绝对忠诚、尽己和献身,其糟粕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它是不是就一点精华都没有呢?也不是这样。传统忠规范确实主要是对封建的君主和 封建国家的,但也有的思想家把封建国家与天下区分了开来,强调一家一姓之国的兴衰,肉 食者谋之:而天下之兴亡,匹夫之有责焉。这个思想,强调的是对整个天下、对人民的忠。 从这个意义上说,忠规范的精华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即 使在“忠君”的意义上,忠规范也未必一点精华也没有。我们知道,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和特 定的条件下,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外族入侵时就 是这样。这时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统一的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精华和糟粕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细 致分析,而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我们看到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精华和糟 粕的复合体,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从而使真正的精华得到珍视 使腐朽化为神奇 第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古 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在以往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产品,所以说,它具有历史性 然而,为什么说它又具有现实性呢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像是一件陈旧的青铜器一样,不过是一件古董 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所谓传统,并不是一种死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流传至今 并继续在今人身上发生影响的东西。中国传统道德本身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不仅制约着古人 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不仅渗透在古代的物质产品中,而且也作为一种民族文 化和民族精神影响到现代人。不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中国人总是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气 质和风貌,而与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相区别。一个人只要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 来的,不论他意识到没有,中华民族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的血液中。一种文化、一种道德 经形成,就会有一个强大的惯性,长久地发生影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是经过一代代中国 人的思想和生活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而传承下来的。我们所说的传统道德,就是指的这种活
4 度。其实,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规范是有其具体内涵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也不一样。 在殷商时代,孝主要体现为对于死去的祖先的孝,这称为“追孝”。如何善事死去的祖先呢? 这就是要给祖先摆上丰厚的祭品、可口的美味。人们在这方面场面搞得越是隆重,祭品摆得 越是珍贵,其孝心就越是受到人们的赞扬。到了封建时代,儿子被父亲视为私有物,没有独 立的人格和自由,“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推崇的是一种“愚孝”,充分地表现了封建时 代孝消极性。因此,对于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既要看到它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又要看到 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不承认其有具体的、特殊的意义,就容易对之全盘肯定,犯厚古 薄今的错误;看不到它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就容易的对之全盘否定,犯割断历史和道德 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第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具有精华和糟粕混杂并存的特性。在传统伦理道德规 范中,既有明显的糟粕,又有明显的精华,这是人所共知的。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的伦理 道德规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精华中掩盖着糟粕,糟粕中埋藏着精华,几乎没有纯粹的精 华,也没有纯粹的糟粕。简单的“二分法”,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是不适用的。正确 的态度应该是,要把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看成是一个具有时代和阶级特点的、由精华和糟粕组 成的复合体。 比如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意思很好,但是不是就全是精华了呢?不是的。因为范仲淹的“忧” 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其忧的真 正内涵,其中明显地有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念。又如“忠”的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它主要 是规范臣民的。它的内涵就是要求对于君主要绝对忠诚、尽己和献身,其糟粕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它是不是就一点精华都没有呢?也不是这样。传统忠规范确实主要是对封建的君主和 封建国家的,但也有的思想家把封建国家与天下区分了开来,强调一家一姓之国的兴衰,肉 食者谋之;而天下之兴亡,匹夫之有责焉。这个思想,强调的是对整个天下、对人民的忠。 从这个意义上说,忠规范的精华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即 使在“忠君”的意义上,忠规范也未必一点精华也没有。我们知道,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和特 定的条件下,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外族入侵时就 是这样。这时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统一的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精华和糟粕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细 致分析,而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我们看到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精华和糟 粕的复合体,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从而使真正的精华得到珍视, 使腐朽化为神奇。 第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古 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在以往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产品,所以说,它具有历史性。 然而,为什么说它又具有现实性呢?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像是一件陈旧的青铜器一样,不过是一件古董。 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所谓传统,并不是一种死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流传至今 并继续在今人身上发生影响的东西。中国传统道德本身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不仅制约着古人 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不仅渗透在古代的物质产品中,而且也作为一种民族文 化和民族精神影响到现代人。不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中国人总是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气 质和风貌,而与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相区别。一个人只要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 来的,不论他意识到没有,中华民族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的血液中。一种文化、一种道德一 经形成,就会有一个强大的惯性,长久地发生影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是经过一代代中国 人的思想和生活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而传承下来的。我们所说的传统道德,就是指的这种活
的东西,是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现实生活中仍能找到影子的东西。与现实没有任何关联的 道德,不属于传统道德的范畴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奴隶社会不同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又不同 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在这些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总是存在着一些带有共 性的社会问题。在封建社会中曾经运用过的一些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社会主义的今 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数千年发展和完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蕴含着对于 社会伦理关系之理的深刻认识,我们今天可以把其作为处理现实问题的有益的借鉴。物质文 明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精神、文化和道德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历史的积累。如果割断了道 德发展的历史,废弃了以往伦理道德的发展基础,试图在一片道德的荒漠上建立起当代的道 德文明,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二、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和佛教有关 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道德,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 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 思想意识。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就是指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在两千多 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主张人要日夜为公家办事 《书经·周官》中,也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要求,主张人要从事政治公职,应当 以公正、公平,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老百姓就可以信任而归附了。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 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 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宋代的范仲淹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颜元力求“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所有这些,都是强调的整体意识,强调为 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对群体的关系上 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 “先义后利”,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一般来说,中国传 统伦理道德中所说的“义”,主要是整体利益的原则,而“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提 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仅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发生着有益的作 用,而且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也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 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 对社会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为人民。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伦理 传统道德区别于西方伦理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祖国传统道德中的整体思想意识,从本质上讲,它属于剥削阶级 的思想意识,是维护其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武器。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把自 己的阶级利益,甚至是把一姓王朝的利益充当为所谓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但是,不可否认
5 的东西,是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现实生活中仍能找到影子的东西。与现实没有任何关联的 道德,不属于传统道德的范畴。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奴隶社会不同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又不同 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在这些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总是存在着一些带有共 性的社会问题。在封建社会中曾经运用过的一些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社会主义的今 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数千年发展和完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蕴含着对于 社会伦理关系之理的深刻认识,我们今天可以把其作为处理现实问题的有益的借鉴。物质文 明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精神、文化和道德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历史的积累。如果割断了道 德发展的历史,废弃了以往伦理道德的发展基础,试图在一片道德的荒漠上建立起当代的道 德文明,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二、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和佛教有关 心性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吸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道德,一般说来,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 思想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 思想意识。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就是指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在两千多 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主张人要日夜为公家办事。 《书经·周官》中,也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要求,主张人要从事政治公职,应当 以公正、公平,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老百姓就可以信任而归附了。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 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 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宋代的范仲淹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去丹心照汗青”;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颜元力求“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所有这些,都是强调的整体意识,强调为 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对群体的关系上, 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 “先义后利”,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一般来说,中国传 统伦理道德中所说的“义”,主要是整体利益的原则,而“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提 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仅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发生着有益的作 用,而且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也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 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 对社会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为人民。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伦理 传统道德区别于西方伦理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祖国传统道德中的整体思想意识,从本质上讲,它属于剥削阶级 的思想意识,是维护其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武器。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把自 己的阶级利益,甚至是把一姓王朝的利益充当为所谓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但是,不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