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爱情及其恋爱关系中的基本道德 爱情,一个十分古老而又特别新鲜的题目。说它古老,千百年来为无数的人们去追求,为 思想家、理论家所关注,为文人墨客所描绘,为民间故事所传颂;说他新鲜,对每一个人来说, 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要去接触它、认识它、实践它、驾驭它、完成它,就像人生中的 衣粟布帛一样不可舍弃。爱情之于人生,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也会给人造成痛苦和忧伤; 既能使人鼓起人生远航的风帆而勇往直前,又能使人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萎靡不振。爱情如 此神奇,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本章就爱情的本质及其恋爱关系中的道 德问题作以说明。 、爱情及其特征 1、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亲密的灵魂在一般生活方面,在忠实、善良、美的 事物方面的和谐和默契”,他认为爱情是“灵魂的和谐与默契”:泰戈尔说:“爱情是理解和体贴 的别名”,他认为爱情就是“理解和体贴”;伊萨科夫斯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 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出的火花”,他人认为爱情是“两颗心撞击出的火花”。文学家则用了形 象的语言:爱情就是男女青年在海滩上追逐嬉戏,在花前月下窃窃私语,在幽静的林荫道上比肩 漫步,在平静的湖面上摇舟漂荡 爱情是什么?无数哲学家曾经作过思考和回答。唯心主义哲学家把爱情归结为天上爱神的 授意,神箭穿胸:不可知论者把爱情视为不可考究、难以捉摸的神秘;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爱情简 单归结为性欲、美貌和好感。 爱情是什么?黑格尔的见解在当时算是高明的,他说:“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 为它不是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 牲的精神与另一个人达到统一。”这位辩证法大师的观点显然进步了,他猜到了一点爱情的社会 属性,但他又说:“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决定了他不可能真正解释 爱情的社会性 爱情究竟是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中说:“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 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 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彼此结合和彼此分离 对对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 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 互的爱而发生的?” 从恩格斯的段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爱情是一男一女之间的一种以发 生性关系为目的的感情。(2)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3)爱情发展到性关系时有其自身的道德 标准。恩格斯的论述为我们理解爱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爱情,是指一男一女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形成的、受社会条件制约的、以发生性关系 为目的的、相互爱慕的感情。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爱情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自然性和社会性 爱情的自然性指的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一切动物所共有的自然本能,即性欲。一切动物 为了延续后代,都必须与异性交配。为了与异性交配,双方自身都有相应的器官,器官在体内激 素的作用下发挥相应的功能,功能的发挥达到生儿育女、延续种群的目的。这种受本能驱使的对 异性的追求就是爱情的自然性 爱情的自然性是为了说明问题而进行的逻辑抽象。严格地说,这个“自然性”仅仅是“爱
1 第八章 爱情及其恋爱关系中的基本道德 爱情,一个十分古老而又特别新鲜的题目。说它古老,千百年来为无数的人们去追求,为 思想家、理论家所关注,为文人墨客所描绘,为民间故事所传颂;说他新鲜,对每一个人来说, 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要去接触它、认识它、实践它、驾驭它、完成它,就像人生中的 衣粟布帛一样不可舍弃。爱情之于人生,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也会给人造成痛苦和忧伤; 既能使人鼓起人生远航的风帆而勇往直前,又能使人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萎靡不振。爱情如 此神奇,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本章就爱情的本质及其恋爱关系中的道 德问题作以说明。 一、爱情及其特征 1、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亲密的灵魂在一般生活方面,在忠实、善良、美的 事物方面的和谐和默契”,他认为爱情是“灵魂的和谐与默契”;泰戈尔说:“爱情是理解和体贴 的别名”,他认为爱情就是“理解和体贴”;伊萨科夫斯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 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出的火花”,他人认为爱情是“两颗心撞击出的火花”。文学家则用了形 象的语言:爱情就是男女青年在海滩上追逐嬉戏,在花前月下窃窃私语,在幽静的林荫道上比肩 漫步,在平静的湖面上摇舟漂荡…… 爱情是什么?无数哲学家曾经作过思考和回答。唯心主义哲学家把爱情归结为天上爱神的 授意,神箭穿胸;不可知论者把爱情视为不可考究、难以捉摸的神秘;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爱情简 单归结为性欲、美貌和好感。 爱情是什么?黑格尔的见解在当时算是高明的,他说:“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 为它不是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 牲的精神与另一个人达到统一。”这位辩证法大师的观点显然进步了,他猜到了一点爱情的社会 属性,但他又说:“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决定了他不可能真正解释 爱情的社会性。 爱情究竟是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中说:“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 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 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彼此结合和彼此分离, 对对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 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 互的爱而发生的?” 从恩格斯的段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爱情是一男一女之间的一种以发 生性关系为目的的感情。(2)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3)爱情发展到性关系时有其自身的道德 标准。恩格斯的论述为我们理解爱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爱情,是指一男一女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形成的、受社会条件制约的、以发生性关系 为目的的、相互爱慕的感情。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爱情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自然性和社会性。 爱情的自然性指的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一切动物所共有的自然本能,即性欲。一切动物 为了延续后代,都必须与异性交配。为了与异性交配,双方自身都有相应的器官,器官在体内激 素的作用下发挥相应的功能,功能的发挥达到生儿育女、延续种群的目的。这种受本能驱使的对 异性的追求就是爱情的自然性。 爱情的自然性是为了说明问题而进行的逻辑抽象。严格地说,这个“自然性”仅仅是“爱
性”的自然性,“爱情”没有自然性。因为我们所说的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只有人 类才有爱情,动物那里只有“爱性”,即追求异性的本能,不可能有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才有的真 正的爱情 爱情的社会性是爱情的本质属性。所谓爱情的社会性,是说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受社会条件(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习俗的等等)和社会 关系影响和制约的,是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的反映。就是把爱情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考察,当作人 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来考察,当作人的本质的反映来考察 首先,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动物进化为人,动物的性关系就转化为人的性关系,动物的性生活同时就转化为人的 性生活。人的性生活与动物的性生活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人的性生活成为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 分。它不仅仅是两性之间的交合,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是人的思想、意识、感情、理智的 反映,完全不象动物那样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表现本能。人在选择异性的时候,不单单是看对方 的相貌、体态等生物性条件,更要看对方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准、志向追求、兴趣爱好、气质风 度、职业门类、家庭条件、物质条件等等社会性条件。在动物那里即使是最复杂的选择也是纯生 物性的,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标准。爱情发展的结果是用婚姻的形式固定下来,婚姻更是一种社 会生活,它不仅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性关系,更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男一女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过夫妻生活,这都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爱情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从猿到人、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兽性的不 断减少、人性的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是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性,劳动使人性增加和发展,当然也使爱情不断发展。从这 个意义上讲,劳动创造了爱情。人类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性的劳动,人们在劳动中结成了各种各 样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性的发展、爱情的发展,是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受到社会 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可以有爱情,而奴隶的爱情是受奴隶主制约的。在封 建社会,爱情是受封建生产关系制约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 征求妇女同意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人逐步得到解放,也是爱情逐步得到发展。 爱情的特征 爱情作为人与人的一种社会关系,它首先具有人与人关系的一般特征。那就是集体性、交 往性、平等性。集体性要求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个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摆正自己 在社会、集体中的位置:交往性要求遵守交往规则,遵守道德,人与人之间交往时要相互真诚 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等:平等性要求人与人的地位、权利、义 务平等 但是,爱情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之所以特殊,这是因为,第一, 它反映的仅仅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必须是一男一女“两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针对正常的爱 情而言的。如果“两人”都是男的或都是女的,就不能构成爱情关系。万一两男或者两女双方产 生了以发生性关系为目的的性爱关系,那就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一种变态的、畸形的恋爱,是爱 情的特殊现象,不能反映爱情的一般特点。第二,它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感情关系。一男 女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感情关系,可能是同事关系、领导关系、业务关系、金钱关系等等,五花 八门,其中只有感情关系才有可能发展为爱情关系。第三,它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性爱感情 关系。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与父女之情、兄妹之情、友谊之情等,只有属于性爱的 那种感情才是爱情。仅仅有感情还不能算作爱情,只有属于性爱的那一部分感情才是爱情。 鲁迅笔下的阿Q,见了小尼姑在外面走,就以为是想勾引男人:见了一男一女在一起,就 以为是私通,那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一男一女完全可以保持同志式的、朋友式 的、纯真的友谊和感情,甚至可以相互倾慕,但不一定都发展为爱情。如梅克夫人对柴克夫斯基
2 性”的自然性,“爱情”没有自然性。因为我们所说的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只有人 类才有爱情,动物那里只有“爱性”,即追求异性的本能,不可能有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才有的真 正的爱情。 爱情的社会性是爱情的本质属性。所谓爱情的社会性,是说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受社会条件(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习俗的等等)和社会 关系影响和制约的,是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的反映。就是把爱情放在社会关系中来考察,当作人 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来考察,当作人的本质的反映来考察。 首先,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动物进化为人,动物的性关系就转化为人的性关系,动物的性生活同时就转化为人的 性生活。人的性生活与动物的性生活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人的性生活成为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 分。它不仅仅是两性之间的交合,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是人的思想、意识、感情、理智的 反映,完全不象动物那样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表现本能。人在选择异性的时候,不单单是看对方 的相貌、体态等生物性条件,更要看对方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准、志向追求、兴趣爱好、气质风 度、职业门类、家庭条件、物质条件等等社会性条件。在动物那里即使是最复杂的选择也是纯生 物性的,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标准。爱情发展的结果是用婚姻的形式固定下来,婚姻更是一种社 会生活,它不仅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性关系,更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一男一女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过夫妻生活,这都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爱情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类从猿到人、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兽性的不 断减少、人性的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是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性,劳动使人性增加和发展,当然也使爱情不断发展。从这 个意义上讲,劳动创造了爱情。人类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性的劳动,人们在劳动中结成了各种各 样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性的发展、爱情的发展,是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受到社会 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可以有爱情,而奴隶的爱情是受奴隶主制约的。在封 建社会,爱情是受封建生产关系制约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 征求妇女同意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人逐步得到解放,也是爱情逐步得到发展。 2、爱情的特征 爱情作为人与人的一种社会关系,它首先具有人与人关系的一般特征。那就是集体性、交 往性、平等性。集体性要求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个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摆正自己 在社会、集体中的位置;交往性要求遵守交往规则,遵守道德,人与人之间交往时要相互真诚、 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等;平等性要求人与人的地位、权利、义 务平等。 但是,爱情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之所以特殊,这是因为,第一, 它反映的仅仅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必须是一男一女“两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针对正常的爱 情而言的。如果“两人”都是男的或都是女的,就不能构成爱情关系。万一两男或者两女双方产 生了以发生性关系为目的的性爱关系,那就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一种变态的、畸形的恋爱,是爱 情的特殊现象,不能反映爱情的一般特点。第二,它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感情关系。一男一 女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感情关系,可能是同事关系、领导关系、业务关系、金钱关系等等,五花 八门,其中只有感情关系才有可能发展为爱情关系。第三,它反映的是一男一女之间的性爱感情 关系。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与父女之情、兄妹之情、友谊之情等,只有属于性爱的 那种感情才是爱情。仅仅有感情还不能算作爱情,只有属于性爱的那一部分感情才是爱情。 鲁迅笔下的阿 Q,见了小尼姑在外面走,就以为是想勾引男人;见了一男一女在一起,就 以为是私通,那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一男一女完全可以保持同志式的、朋友式 的、纯真的友谊和感情,甚至可以相互倾慕,但不一定都发展为爱情。如梅克夫人对柴克夫斯基
的音乐作品和人格都非常敬重,当柴可夫斯基生活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他极 大的安慰和支持,使柴可夫斯基一次次摆脱困境。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的人品也非常敬重,为 了表达对梅克夫人的感激和敬重,他专门创作了《第四交响乐》献给梅克夫人。他说:“我笔下 流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献给您的,多亏了您,对劳动的爱才以双倍的力量回到了我的身上。”梅 克夫人回信说:“在您的音符中,我听到了我自己,……我们简直就是一个人。”这只是伟大的纯 真的友谊和感情,不是爱情 以上是从爱情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爱情的概念和认识爱情的本质, 同时也揭示了爱情的一般特点。现在我们从爱情自身出发,看看它由哪些具体特征。 第一,爱情具有互爱性 恩格斯说:“它是以所爱着的互爱为前提的”。就是说,一男一女双方既是爱者,又是被爱 者,既爱着对方,又被对方深深的爱着,彼此都为对方所强烈吸引和倾心爱慕,其感情是真挚的、 热烈的、持久的,是不带其他任何杂质杂念的。如果把爱情看成是政治上的“组阁”、经济上的 入股、生活上的依附,而不是以互相爱慕为基础,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情。任何单方面的痴情、 “单相思”、“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都不能成为真正的爱情 两性互爱是建立在男女双方长期接触、深刻了解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双方有共同的人生理 想和追求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双方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相和谐基础上的。虽然可能存在 所谓“一见钟情”,但“一见”之后必须得有频繁的接触和深入的了解。没有这些,爱情是难以 牢固和持久的。只有双方政治上共同进步,思想上互相勉励,事业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 通过思想感情上的不断交融和心理上的逐步和谐,达到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两心相悦,两身相 许,爱情才能有生命力,才能美满和持久。 第二,爱情具有专一性 爱情的专一性是爱情的另一特征。所谓专一性,就是专一不二,爱情只能献给一个人,不 能与他人分享,自始至终,忠贞不渝。这也是爱情纯洁性的要求,是爱情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恩格斯明确指岀:“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ˆ8页)。邓 颖超也说过:“爱情不应该是自私的占有,而应该是双方互信互守的专一。只有双方专一的爱情, 才能巩固婚姻,获得幸福和愉快。”可见,专一性是爱情幸福的重要保证。那种“脚踩两只船” 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三角恋爱”、“多角恋爱”,都是不符合爱情的基 本特征的,也是不符合恋爱道德要求的。 所谓“性解放”,其本意应该是性爱从奴役、屈从而获得自由。它是人性解放的一个方面的 内容,是随着人性的解放而解放的。在奴隶制时代,人性受到奴隶制的压抑,奴隶的性爱也失去 了自由:在封建时代,人性获得了一定的解放,性爱也有了有限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性 进一步解放,性爱也获得比过去任何社会大的多的自由。按照马克思主义主义的观点,自由是对 必然、即规律性的认识,性解放获得的自由就是对爱情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人在爱情方面 获得的自由越多,越能够按照爱情互爱性、专一性、纯洁性的要求从事爱情活动。那种把“性解 放”视为“性随意”、“性混乱”,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也只有持“享乐主 义”人生观的资产阶级才能做得出,这是对“性解放”的曲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性将获得 彻底的解放,爱情也将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但那只是高度理性的自由,决不是回到人类初期的 群婚时代去 我们说爱情具有专一性,这与封建社会的“从一而终”有什么区别呢?专一性指的是爱情, “从一而终”指的是婚姻,并且仅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女子的约定。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道德是男 尊女卑,女子处于服从地位,要求“嫁给鸡,随鸡飞,嫁给狗,随狗走”,并且要“守节”,即使 男的死了也不得改嫁。这就是“从一而终”。爱情的专一性是要求把性爱的感情倾注到所爱的对 方一个人,不仅是对女子的约定,同时也是对男子的约定。专一性是以双方互爱为前提的,一旦 方式去了对另一方的爱,爱情是可以终止的。在爱情问题上我们提倡“从一而终”,但绝不是
3 的音乐作品和人格都非常敬重,当柴可夫斯基生活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他极 大的安慰和支持,使柴可夫斯基一次次摆脱困境。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的人品也非常敬重,为 了表达对梅克夫人的感激和敬重,他专门创作了《第四交响乐》献给梅克夫人。他说:“我笔下 流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献给您的,多亏了您,对劳动的爱才以双倍的力量回到了我的身上。”梅 克夫人回信说:“在您的音符中,我听到了我自己,......我们简直就是一个人。”这只是伟大的纯 真的友谊和感情,不是爱情。 以上是从爱情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爱情的概念和认识爱情的本质, 同时也揭示了爱情的一般特点。现在我们从爱情自身出发,看看它由哪些具体特征。 第一,爱情具有互爱性 恩格斯说:“它是以所爱着的互爱为前提的”。就是说,一男一女双方既是爱者,又是被爱 者,既爱着对方,又被对方深深的爱着,彼此都为对方所强烈吸引和倾心爱慕,其感情是真挚的、 热烈的、持久的,是不带其他任何杂质杂念的。如果把爱情看成是政治上的“组阁”、经济上的 入股、生活上的依附,而不是以互相爱慕为基础,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情。任何单方面的痴情、 “单相思”、“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都不能成为真正的爱情。 两性互爱是建立在男女双方长期接触、深刻了解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双方有共同的人生理 想和追求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双方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相和谐基础上的。虽然可能存在 所谓“一见钟情”,但“一见”之后必须得有频繁的接触和深入的了解。没有这些,爱情是难以 牢固和持久的。只有双方政治上共同进步,思想上互相勉励,事业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 通过思想感情上的不断交融和心理上的逐步和谐,达到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两心相悦,两身相 许,爱情才能有生命力,才能美满和持久。 第二,爱情具有专一性 爱情的专一性是爱情的另一特征。所谓专一性,就是专一不二,爱情只能献给一个人,不 能与他人分享,自始至终,忠贞不渝。这也是爱情纯洁性的要求,是爱情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恩格斯明确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78 页)。邓 颖超也说过:“爱情不应该是自私的占有,而应该是双方互信互守的专一。只有双方专一的爱情, 才能巩固婚姻,获得幸福和愉快。”可见,专一性是爱情幸福的重要保证。那种“脚踩两只船”、 “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三角恋爱”、“多角恋爱”,都是不符合爱情的基 本特征的,也是不符合恋爱道德要求的。 所谓“性解放”,其本意应该是性爱从奴役、屈从而获得自由。它是人性解放的一个方面的 内容,是随着人性的解放而解放的。在奴隶制时代,人性受到奴隶制的压抑,奴隶的性爱也失去 了自由;在封建时代,人性获得了一定的解放,性爱也有了有限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性 进一步解放,性爱也获得比过去任何社会大的多的自由。按照马克思主义主义的观点,自由是对 必然、即规律性的认识,性解放获得的自由就是对爱情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人在爱情方面 获得的自由越多,越能够按照爱情互爱性、专一性、纯洁性的要求从事爱情活动。那种把“性解 放”视为“性随意”、“性混乱”,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也只有持“享乐主 义”人生观的资产阶级才能做得出,这是对“性解放”的曲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性将获得 彻底的解放,爱情也将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但那只是高度理性的自由,决不是回到人类初期的 群婚时代去。 我们说爱情具有专一性,这与封建社会的“从一而终”有什么区别呢?专一性指的是爱情, “从一而终”指的是婚姻,并且仅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女子的约定。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道德是男 尊女卑,女子处于服从地位,要求“嫁给鸡,随鸡飞,嫁给狗,随狗走”,并且要“守节”,即使 男的死了也不得改嫁。这就是“从一而终”。爱情的专一性是要求把性爱的感情倾注到所爱的对 方一个人,不仅是对女子的约定,同时也是对男子的约定。专一性是以双方互爱为前提的,一旦 一方式去了对另一方的爱,爱情是可以终止的。在爱情问题上我们提倡“从一而终”,但绝不是
说一旦建立了爱情关系就非得保持到死不可,甚至一方死了也不准另有所爱 第三,爱情具有奉献性 爱,作为一种感情,总是要指向一定对象的,是对一定对象的爱的感情投入、倾注。投入、 倾注就是奉献,所以说爱在本质上是奉献的,爱的真谛就是奉献。爱情是发自内心的对所爱的人 的最真挚的爱慕,它不仅是纯洁的、专一的,而且是无私的,是对所爱之人的无私的奉献。也就 是说,爱情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多少爱,而在于自己给对方了多少爱。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一个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他的幸福而高兴,并且乐意做一切为 他的幸福所必须的事情。”这就是说,如果爱上一个人,就要为所爱的人奉献,使所爱的人幸福。 有了这种爱的奉献精神,就会产生巨大的爱的力量,这种力量会驱使你为所爱的人做出牺牲,不 仅在情感上满足对方,生理上满足对方,也在物质生活方满足对方,甚至在关键时刻愿意为对方 去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方同等的回报,才能使爱情升华,使爱情持久,使爱情成为真正的 爱情。如果只强调别人,只知道从别人那里索取爱、享受爱,这不是真正的爱情,肯定是不能持 久的 二、社会的发展与爱情的进步 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同人性一样,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 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从婚姻形式的发展看爱情的发展 前面已经说过,爱情是随着人性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当动物能够制造和使用工 具进行劳动从而进化为人的那一时期起,即“人猿相揖别”的初期,人性产生了,爱情也有了萌 芽。在原始社会,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还没有摆脱蒙昧和野蛮,但是毕竟与动物有了区 别,人的性关系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动物的性关系,其中有了思想意识的支配,有了爱情的萌芽 原始社会婚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群婚一一对偶婚一一一夫一妻制三个阶段、三种形式,在 这三个阶段中,爱情是不断得到发展的。群婚阶段,原始人的性交已经不同于动物的性交。在动 物那里,性交与雌性的发情相联系,纯粹是出于延续后代的本能。为了种群的强壮,自然选择了 强壮的雄性有交配的权力。而人的性关系不一定总是发生在女性的发情期,也不一定只有强壮的 族长才有这方面的权力,更不是个体之间的胡乱结合,其中总有男女之间一定的、哪怕是初级的 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初级的思想意识就是爱情的萌芽, 对偶婚是对群婚的否定,它是以女子为中心,实行“男嫁女,从妇居”,形成一种比较固定 的婚姻关系。子女们仍然是“只认其母,不认其父”。这比起群婚来是巨大的进步。男的能够选 择一女并愿意与之较长时间的同居,女的能够选择一男并允许与自己较长时间的同居,并在接纳 男方的这一时期内不与其他男子(第三者)交合,这里面肯定有感情的支配,说明爱情已经产生 了。 一夫一妻制又是对对偶婚的否定,这种婚姻已从以女子为中心过渡到以男子为中心,“男嫁 女,从妇居”已改为“女嫁男,从男居”。这种形式已成为婚姻的基本形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 到现在,并且还将继续下去。一夫一妻制不是短时间的夫妻,而是长时间的夫妻,终身夫妻。两 人能够相伴终身,爱情起着关键的作用。尽管封建社会的婚姻是执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刚结婚时也许没有爱情,但就大多数而言,婚后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爱情,这是“先结婚,后恋 爱”的典型形式。 2、从社会制度的发展看爱情的进步 在奴隶制社会,爱情的自由只属于奴隶主。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包括婚姻在内的一切 都由奴隶主支配。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那么,爱情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奴隶没有爱情的自由, 并不等于奴隶制社会没有爱情,也不等于奴隶没有爱情,仅仅是奴隶的爱情受到压抑和限制而已 在封建社会,奴隶得到了解放,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爱情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男女之
4 说一旦建立了爱情关系就非得保持到死不可,甚至一方死了也不准另有所爱。 第三,爱情具有奉献性 爱,作为一种感情,总是要指向一定对象的,是对一定对象的爱的感情投入、倾注。投入、 倾注就是奉献,所以说爱在本质上是奉献的,爱的真谛就是奉献。爱情是发自内心的对所爱的人 的最真挚的爱慕,它不仅是纯洁的、专一的,而且是无私的,是对所爱之人的无私的奉献。也就 是说,爱情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多少爱,而在于自己给对方了多少爱。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一个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他的幸福而高兴,并且乐意做一切为 他的幸福所必须的事情。”这就是说,如果爱上一个人,就要为所爱的人奉献,使所爱的人幸福。 有了这种爱的奉献精神,就会产生巨大的爱的力量,这种力量会驱使你为所爱的人做出牺牲,不 仅在情感上满足对方,生理上满足对方,也在物质生活方满足对方,甚至在关键时刻愿意为对方 去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方同等的回报,才能使爱情升华,使爱情持久,使爱情成为真正的 爱情。如果只强调别人,只知道从别人那里索取爱、享受爱,这不是真正的爱情,肯定是不能持 久的。 二、社会的发展与爱情的进步 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同人性一样,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 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从婚姻形式的发展看爱情的发展 前面已经说过,爱情是随着人性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当动物能够制造和使用工 具进行劳动从而进化为人的那一时期起,即“人猿相揖别”的初期,人性产生了,爱情也有了萌 芽。在原始社会,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还没有摆脱蒙昧和野蛮,但是毕竟与动物有了区 别,人的性关系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动物的性关系,其中有了思想意识的支配,有了爱情的萌芽。 原始社会婚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三个阶段、三种形式,在 这三个阶段中,爱情是不断得到发展的。群婚阶段,原始人的性交已经不同于动物的性交。在动 物那里,性交与雌性的发情相联系,纯粹是出于延续后代的本能。为了种群的强壮,自然选择了 强壮的雄性有交配的权力。而人的性关系不一定总是发生在女性的发情期,也不一定只有强壮的 族长才有这方面的权力,更不是个体之间的胡乱结合,其中总有男女之间一定的、哪怕是初级的 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初级的思想意识就是爱情的萌芽。 对偶婚是对群婚的否定,它是以女子为中心,实行“男嫁女,从妇居”,形成一种比较固定 的婚姻关系。子女们仍然是“只认其母,不认其父”。这比起群婚来是巨大的进步。男的能够选 择一女并愿意与之较长时间的同居,女的能够选择一男并允许与自己较长时间的同居,并在接纳 男方的这一时期内不与其他男子(第三者)交合,这里面肯定有感情的支配,说明爱情已经产生 了。 一夫一妻制又是对对偶婚的否定,这种婚姻已从以女子为中心过渡到以男子为中心,“男嫁 女,从妇居”已改为“女嫁男,从男居”。这种形式已成为婚姻的基本形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 到现在,并且还将继续下去。一夫一妻制不是短时间的夫妻,而是长时间的夫妻,终身夫妻。两 人能够相伴终身,爱情起着关键的作用。尽管封建社会的婚姻是执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刚结婚时也许没有爱情,但就大多数而言,婚后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爱情,这是“先结婚,后恋 爱”的典型形式。 2、从社会制度的发展看爱情的进步 在奴隶制社会,爱情的自由只属于奴隶主。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包括婚姻在内的一切 都由奴隶主支配。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那么,爱情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奴隶没有爱情的自由, 并不等于奴隶制社会没有爱情,也不等于奴隶没有爱情,仅仅是奴隶的爱情受到压抑和限制而已。 在封建社会,奴隶得到了解放,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爱情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男女之
间可以比较明确地表示爱了。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宗教等多重压抑,爱情的实现仍 然是十分有限的。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其婚姻制度发展的也相当完备。婚姻,本称“昏因”,“昏” 是黄昏,“日入后二刻半为昏”。古时用漏沙的方法计时,漏壶上有100个刻度,一日漏一壶,所 以一日有100刻,每刻等于144分钟,与现在的每刻15分钟差不多。“因”是因由、原因。“昏 因”指的是男女结合的时间、过程和事实。“男以昏时迎娶,女因男而来”,然后“和牢共食 即成夫妻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奉行儒家的婚姻观,集中起来概括为两句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掌握着子女的婚姻大事,男女之间的恋爱不是当事者自己谈的,而是由双方的父母代谈的。 当事者的父母双方也不直接谈,又是通过媒人沟通而间接谈的。 媒人要做的事是“撮合”,有一整套繁琐的“撮合”程序。女方要“许嫁”,要行“著笄礼 古代“女子十有五而笄”。到了十五是否著笄,要看是否许嫁,许嫁则著,没有许家要等到二十 再著。许嫁,就是有人来聘,实际上就是订婚。有人来聘,父母愿意将其女子许给,就算是订了 婚。明代才有订婚一词,以前都叫许嫁。男方的礼节更为复杂,从提亲到成亲要行“六礼”,即 六步程序。第一步:“纳釆”,即男方请媒人带上采礼到女家提亲,采礼不同于“财礼”,只是象 征性的,女方收下,表明可以继续来往,不收,到此为止。第二步:“问名”,男方请媒人到女家 问明女子的庚年日月时辰,带回男方,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卜卦,八字合则继续来往,不合 则罢议。第三步:“纳吉”,男女双方八字合了之后,男方送贴子,下聘书,立契约,算是正式订 婚,受法律保护。第四步:“纳征”,即送财礼,下定钱,表明女子以属男家,只待婚日。第五步: 请期”,送定礼到女嫁,约定婚日。以上这些事都是由媒人完成的,至此,媒人的使命就结束 了。第六步:“亲迎”,新郎奉父母之命亲到女家迎娶。接到家以后还有一系列成婚仪式。这些过 程有的也征求子女的意见,但主要是父母做主。这尽管比奴隶制时代有了很大进步,但对人性、 对爱情仍然是压抑的 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又前进了一步。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宣扬人本主义,追求个性解放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爱情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资产阶级喊出了“爱情自由”的口号,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爱情的自由仍然是有限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含情 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共产党宣言》)。爱情、婚姻不是男女双方 自身条件所能支配的,往往被物质利益或与物质利益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条件所左右,地位、金钱、 权力常常取代爱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抢婚。现代资产阶级的两性淫乱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 何剥削阶级,他们推崇所谓“性自由”、“性解放”,实际上是为以金钱、权力、地位为基础和本 钱的极端纵欲主义制造舆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关系,妇女获得空前解放,男女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为健康、纯真的爱情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可能在 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彻底摆脱男子统治的男女真正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以实现以爱情为基础的自 由、自主婚姻。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既扭转了包办婚姻时代的“先结婚,后恋爱”的颠倒局面 又摆脱了金钱、权力、地位的羁绊,是婚姻成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产生关系上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 不平等:存在着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道德、旧习俗糟粕的影响:存在着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 蚀,这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时期爱情还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婚姻也不能获得完全的自由。只有到 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切才能真正实现。 三、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人生是丰富的,生活是多采的。爱情使人生中最富光彩的一部分,但是它不是人生生活的 全部。那么,爱情在人生生活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怎样处理爱情生活与其他生活的关系,这是
5 间可以比较明确地表示爱了。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宗教等多重压抑,爱情的实现仍 然是十分有限的。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其婚姻制度发展的也相当完备。婚姻,本称“昏因”,“昏” 是黄昏,“日入后二刻半为昏”。古时用漏沙的方法计时,漏壶上有 100 个刻度,一日漏一壶,所 以一日有 100 刻,每刻等于 14.4 分钟,与现在的每刻 15 分钟差不多。“因”是因由、原因。“昏 因”指的是男女结合的时间、过程和事实。“男以昏时迎娶,女因男而来”,然后“和牢共食”, 即成夫妻。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奉行儒家的婚姻观,集中起来概括为两句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掌握着子女的婚姻大事,男女之间的恋爱不是当事者自己谈的,而是由双方的父母代谈的。 当事者的父母双方也不直接谈,又是通过媒人沟通而间接谈的。 媒人要做的事是“撮合”,有一整套繁琐的“撮合”程序。女方要“许嫁”,要行“著笄礼。 古代“女子十有五而笄”。到了十五是否著笄,要看是否许嫁,许嫁则著,没有许家要等到二十 再著。许嫁,就是有人来聘,实际上就是订婚。有人来聘,父母愿意将其女子许给,就算是订了 婚。明代才有订婚一词,以前都叫许嫁。男方的礼节更为复杂,从提亲到成亲要行“六礼”,即 六步程序。第一步:“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带上采礼到女家提亲,采礼不同于“财礼”,只是象 征性的,女方收下,表明可以继续来往,不收,到此为止。第二步:“问名”,男方请媒人到女家 问明女子的庚年日月时辰,带回男方,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卜卦,八字合则继续来往,不合 则罢议。第三步:“纳吉”,男女双方八字合了之后,男方送贴子,下聘书,立契约,算是正式订 婚,受法律保护。第四步:“纳征”,即送财礼,下定钱,表明女子以属男家,只待婚日。第五步: “请期”,送定礼到女嫁,约定婚日。以上这些事都是由媒人完成的,至此,媒人的使命就结束 了。第六步:“亲迎”,新郎奉父母之命亲到女家迎娶。接到家以后还有一系列成婚仪式。这些过 程有的也征求子女的意见,但主要是父母做主。这尽管比奴隶制时代有了很大进步,但对人性、 对爱情仍然是压抑的。 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又前进了一步。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宣扬人本主义,追求个性解放,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爱情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资产阶级喊出了“爱情自由”的口号,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爱情的自由仍然是有限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含情 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共产党宣言》)。爱情、婚姻不是男女双方 自身条件所能支配的,往往被物质利益或与物质利益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条件所左右,地位、金钱、 权力常常取代爱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抢婚。现代资产阶级的两性淫乱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 何剥削阶级,他们推崇所谓“性自由”、“性解放”,实际上是为以金钱、权力、地位为基础和本 钱的极端纵欲主义制造舆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关系,妇女获得空前解放,男女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为健康、纯真的爱情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可能在 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彻底摆脱男子统治的男女真正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以实现以爱情为基础的自 由、自主婚姻。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既扭转了包办婚姻时代的“先结婚,后恋爱”的颠倒局面, 又摆脱了金钱、权力、地位的羁绊,是婚姻成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产生关系上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 不平等;存在着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道德、旧习俗糟粕的影响;存在着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 蚀,这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时期爱情还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婚姻也不能获得完全的自由。只有到 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切才能真正实现。 三、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人生是丰富的,生活是多采的。爱情使人生中最富光彩的一部分,但是它不是人生生活的 全部。那么,爱情在人生生活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怎样处理爱情生活与其他生活的关系,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