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910年12月23日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 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 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事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形的、死的东西, 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 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一,即可能随 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 正是现在,在那些关心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命运的人们中间,往往有一些人恰恰忽视 了马克思主义的汝一方面。然而谁邦知道,饿国折年来发生的急剧夺化是誉讯速、异誉图 烈地改变了形势,改变了迫切地、直接地决定着行动条件, 因而也决定着行动任务的社会 政治形势。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总的基本的任务,只要各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没有改 变,这样的任务是不会随着历史出现转折而改变的。非常明显,俄国经济(不仅是经济) 瘦进的总趋势,也像俄国社会各个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一样,近几年,比如说近六年 来并没有改变。 时期,因为具体的壮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 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为了说明这个意思,我们且看看近六年来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 马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个时期划分为两个三年,前三年大约在1907年夏季结束,后三 年大的在1910年夏季结束。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看,前三年的特征是俄国国家制度的基本特 点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进展很不平衡, 向两边摆动的幅度很大。 “上层动 筑”的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是俄国社会的各 个阶级在各个不同舞 的活动(杜 马内外的活动、出版、结社、集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形式之公开,力量之雄厚,规模之 巨大,在历史上是竿见的。 反之,后三年的特征(我们再说一遭,这里也是只从纯理论的“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则是演进十分缓慢,几乎等于停滞不动。在国家制度方面没有发生任何比较显著的变化。 时期各个阶级展开各种公开的和多方面的活动的“舞台”现在大多数都完全没有或 几乎完全没有这种活动了· 这两个时期的相同之处在于:俄国的演进在前后两个时期都仍旧是先前的、资本主义 的演进。这种经济演进同现存的许多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这个矛盾 还是同从前一样,并没有因为某种局部的资产阶级的内容渗入这些或那些个别制度而缓和, 反而更加尖锐了 这两个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一时期摆在历史活动的舞台最前面的问题,是上述那 些迅速的、不平衡的变化究竟会引起什么结果。由于俄国的演进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这 些变化的内容也就不能不是资产阶级的。但是有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采取某种温和的自 由主义立场的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队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地位而怕剧烈的变化,力求 在土地制度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方面保存大量旧制度的残余。 农村小资产阶级是同“自食 其力。 的农民 交织在 广起的, 因此 一种资产阶级的改革, 给 切中t 纪的旧东西保留的余地要少得多。雇佣工人既然自觉地对特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就不 能不对这两种不同趋向的冲突采取明确的态度,因为这两种不同的趋向虽然都仍没有超出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910 年 12 月 23 日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 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 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 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 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一,即可能随 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 正是现在,在那些关心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命运的人们中间,往往有一些人恰恰忽视 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然而谁都知道,俄国近年来发生的急剧变化异常迅速、异常剧 烈地改变了形势,改变了迫切地、直接地决定着行动条件,因而也决定着行动任务的社会 政治形势。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总的基本的任务,只要各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没有改 变,这样的任务是不会随着历史出现转折而改变的。非常明显,俄国经济(不仅是经济) 瘦进的总趋势,也像俄国社会各个阶级间的根本的对比关系一样,近几年,比如说近六年 来并没有改变。 但是在这一时期,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 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为了说明这个意思,我们且看看近六年来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 马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个时期划分为两个三年,前三年大约在 1907 年夏季结束,后三 年大约在 1910 年夏季结束。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看,前三年的特征是俄国国家制度的基本特 点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进展很不平衡,向两边摆动的幅度很大。“上层建 筑”的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是俄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在各个不同舞台上的活动(杜 马内外的活动、出版、结社、集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形式之公开,力量之雄厚,规模之 巨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反之,后三年的特征(我们再说一遍,这里也是只从纯理论的“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则是演进十分缓慢,几乎等于停滞不动。在国家制度方面没有发生任何比较显著的变化。 前一时期各个阶级展开各种公开的和多方面的活动的“舞台”现在大多数都完全没有或者 几乎完全没有这种活动了。 这两个时期的相同之处在于﹕俄国的演进在前后两个时期都仍旧是先前的、资本主义 的演进。这种经济演进同现存的许多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这个矛盾 还是同从前一样,并没有因为某种局部的资产阶级的内容渗入这些或那些个别制度而缓和, 反而更加尖锐了。 这两个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一时期摆在历史活动的舞台最前面的问题,是上述那 些迅速的、不平衡的变化究竟会引起什么结果。由于俄国的演进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这 些变化的内容也就不能不是资产阶级的。但是有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采取某种温和的自 由主义立场的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队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地位而害怕剧烈的变化,力求 在土地制度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方面保存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农村小资产阶级是同“自食 其力”的农民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它不能不力求实现另一种资产阶级的改革,给一切中世 纪的旧东西保留的余地要少得多。雇佣工人既然自觉地对待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就不 能不对这两种不同趋向的冲突采取明确的态度,因为这两种不同的趋向虽然都仍没有超出
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但是它们所决定的资产阶级制度的形式及其发展速度和进步影响所 波及的广度是完全不同的 可见在过去的三年 通常称作策略问题的那些问题被提到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地位并不 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形形色色的路标派分子认为,由这些间题所引起的争论和分歧 似乎是“知识分子的”争论,是“争取对不成熟的无产阶级施加形响的斗争”,是“知识 分子适应无产阶级”的表现,没有再比这种意见更其错误的了。恰恰相反正因为无产阶级 已经成熟。它才不能对饿国整个资产阶级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向的冲突采取淇不关心的杰 度,这个阶级的思想家才不能不提出适应(直接地或间接地适应, 正面地成后面地后映) 这两种不同趋向的理论公式 在后三年,俄国资产阶级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向的冲突没有成为迫切问题,因为这两 种趋向都被“死硬派”压下去了,被推到了后面,被通了回去,被暂时酒没了。中世纪的 死硬派不仅挤满了舞台的最前面,而且使资产阶级社会的最广大阶层的内心充满了路标派 的情绪,充满了沮丧心情和脱离革命的思想。这时呈现出来的不是改革旧制度的两种方式 的冲突 而是对任何改革的丧失信心 “顺从”和“悔罪” 的心情、 时后△ 神秘主义的风行等等。 这种异常剧烈的变化,既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单是“外界”压力的结果。前一个时 期使那些几辈予、几世纪以来一直不关心政治问题、不过问政治问题的居民阶层受到了极 其刷烈的展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重新估计 一切价值”,重新研究各 地其本问题。新注 理 “注基本常识和初步知识的趋向 百 人骤然从长梦中 醒过来 下子碰到许多极其重要的问题,他们不能在这个高度长久地坚持下去,他们不 能不停顿一下,不能不回头去研究基本问题,不能不作一番新的准备工作,这有助于“消 化”那些极其深刻的教训,使无比广大的群众能够更坚决、更自觉、更自信、更坚定地再 向前进。 历中发展的整证法就是这样:前一时阻的拍切任条是在园内生活的落方面实现直接改 革,后一时期的追切任务是总结经验 使更广大的阶层掌握这种经验 使这种经验深人到 所谓底层,深入到各阶级的落后群众中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 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刷烈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反映就是深刻的瓦解、混 乱、各种各样的动摇,总而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极端严重的内部危机。坚决地反 对这种 瓦解 为捍卫马克用 主义基础而进行坚决顽强的斗 又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了 在规定自己的任务时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那些阶级的最广大阶层,在前一时期极片面地 极反常地领会了马克思主义,死记硬背了某些“口号”和某些策略问题的答案,而并不理 解这些答案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准则。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重新估计一切价值”结果就引起 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抽象和最一般的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带着各种唯心主义色彩的 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的马赫主义的流行病上。重复那些背得烂 熟、但并不理解、也没有经过思考的“口号”,结果就使得空谈盛行, 这种空谈实际上完 全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如露骨的或者羞羞答答的“召回主义”,又如把召 回主义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合理的色彩”。 另一方面,遍及资产阶级最广大阶层的路标主义精神和脱离革命的思想,也渗透到力 图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纳人“温和谨慎”的轨道的那个思潮中去了。马克思主义在 这里所剩下的已经只是用来掩盖浸透了自由主义精神的关于“等级制度”和“领导权”等 等议论的词句门了。 本文的目的当然不是研究这些议论。仅仅指出这些议论,就足以说明前面讲到的马克 思主义运动经受的危机的深重,以及这种危机同现在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联系。对这种危
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但是它们所决定的资产阶级制度的形式及其发展速度和进步影响所 波及的广度是完全不同的。 可见在过去的三年,通常称作策略问题的那些问题被提到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地位并不 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形形色色的路标派分子认为,由这些问题所引起的争论和分歧, 似乎是“知识分子的”争论,是“争取对不成熟的无产阶级施加影响的斗争”,是“知识 分子适应无产阶级”的表现,没有再比这种意见更其错误的了。恰恰相反正因为无产阶级 已经成熟,它才不能对俄国整个资产阶级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向的冲突采取漠不关心的态 度,这个阶级的思想家才不能不提出适应(直接地或间接地适应,正面地或反面地反映) 这两种不同趋向的理论公式。 在后三年,俄国资产阶级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向的冲突没有成为迫切问题,因为这两 种趋向都被“死硬派”压下去了,被推到了后面,被逼了回去,被暂时湮没了。中世纪的 死硬派不仅挤满了舞台的最前面,而且使资产阶级社会的最广大阶层的内心充满了路标派 的情绪,充满了沮丧心情和脱离革命的思想。这时呈现出来的不是改革旧制度的两种方式 的冲突,而是对任何改革的丧失信心、“顺从”和“悔罪”的心情、对反社会学说的迷恋、 神秘主义的风行等等。 这种异常剧烈的变化,既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单是“外界”压力的结果。前一个时 期使那些几辈予、几世纪以来一直不关心政治问题、不过问政治问题的居民阶层受到了极 其剧烈的震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重新估计一切价值”,重新研究各 种基本问题,重新注意理论,注意基本常识和初步知识的趋向。千百万人骤然从长梦中觉 醒过来,一下子碰到许多极其重要的问题,他们不能在这个高度长久地坚持下去,他们不 能不停顿一下,不能不回头去研究基本问题,不能不作一番新的准备工作,这有助于“消 化”那些极其深刻的教训,使无比广大的群众能够更坚决、更自觉、更自信、更坚定地再 向前进。 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前一时期的迫切任务是在国内生活的各方面实现直接改 革,后一时期的追切任务是总结经验,使更广大的阶层掌握这种经验,使这种经验深人到 所谓底层,深入到各阶级的落后群众中去。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 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反映就是深刻的瓦解、混 乱、各种各样的动摇,总而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极端严重的内部危机。坚决地反 对这种瓦解,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基础而进行坚决顽强的斗争,又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了。 在规定自己的任务时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那些阶级的最广大阶层,在前一时期极片面地、 极反常地领会了马克思主义,死记硬背了某些“口号”和某些策略问题的答案,而并不理 解这些答案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准则。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重新估计一切价值”结果就引起 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抽象和最一般的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带着各种唯心主义色彩的 资产阶级哲学的影晌,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的马赫主义的流行病上。重复那些背得烂 熟、但并不理解、也没有经过思考的“口号”,结果就使得空谈盛行,这种空谈实际上完 全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潮﹕如露骨的或者羞羞答答的“召回主义”,又如把召 回主义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合理的色彩”。 另一方面,遍及资产阶级最广大阶层的路标主义精神和脱离革命的思想,也渗透到力 图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纳人“温和谨慎”的轨道的那个思潮中去了。马克思主义在 这里所剩下的已经只是用来掩盖浸透了自由主义精神的关于“等级制度”和“领导权”等 等议论的词句了。 本文的目的当然不是研究这些议论。仅仅指出这些议论,就足以说明前面讲到的马克 思主义运动经受的危机的深重,以及这种危机同现在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的联系。对这种危
机所引起的问两避而不谈是不行的。企图用空谈来回避这些问要,是最有害的、最无原则 的。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略人”,使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用 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 切意识 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 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前三年唤起了广大阶层自觉地投人社会生活,这些阶层往往是现在才第一次开始真正 认识马克思主义。针对这种情况,资产阶级的刊物炮制了比过去多得多的荒逐言论,而且 散布得也更加广 在这 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瓦解是特 别危险的。因此 目前必然发生这种瓦解的原因,并且团结起来同这种瓦解进行彻底的斗争,的的确确是马 克思主义者的时代任务。 发表于1910年12月23日 选自《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2卷第278一282页
机所引起的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行的。企图用空谈来回避这些问题,是最有害的、最无原则 的。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使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 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 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前三年唤起了广大阶层自觉地投人社会生活,这些阶层往往是现在才第一次开始真正 认识马克思主义。针对这种情况,资产阶级的刊物炮制了比过去多得多的荒谬言论,而且 散布得也更加广泛。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瓦解是特别危险的。因此,弄明 目前必然发生这种瓦解的原因,并且团结起来同这种瓦解进行彻底的斗争,的的确确是马 克思主义者的时代任务。 发表于 1910 年 12 月 23 日 选自《列宁选集》中文第 3 版第 2 卷第 278-28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