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 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 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 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 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 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 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 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 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 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 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 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 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 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 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 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一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 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 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 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 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 理。舞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 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 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 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 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
实践论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 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 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 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 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 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 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 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 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 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 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 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 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 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 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 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 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 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 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 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 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 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 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 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 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
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 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 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 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 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 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 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 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 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 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 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 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者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 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 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 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 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 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的话,那末他们 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 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 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 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 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 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 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 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 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 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 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 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3)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 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 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 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
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 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⑵。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 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 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 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 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 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 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 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 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 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 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 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 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 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 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 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的话,那末他们 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 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 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 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 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 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 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 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 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 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 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 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 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 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 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
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 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 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 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 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 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 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我,没有这后一个多 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 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 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 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 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 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 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 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做,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一 一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 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 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 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 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 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 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 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 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 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 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 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运动一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一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 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 还是一个所请“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一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 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思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 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有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 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 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 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 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 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 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 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 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 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 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 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 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 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 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⑷,有 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 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 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 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 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 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 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 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 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 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 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 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 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 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 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 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 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 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 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 太平天围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⑤)。第一阶段才讲到理性的认识阶 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 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6)前后才开始的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 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士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 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 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 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 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 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 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 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 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 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 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 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 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 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 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届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 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 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若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 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 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 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成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颜倒了事实。理性的东 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 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成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 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 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 于经验一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一这就是认识论的 辩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 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 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 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⑸。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 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 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⑹前后才开始的。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 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 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 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 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 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 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 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 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 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 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 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 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 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 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 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 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 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 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 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 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 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 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 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 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 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 辩证法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 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 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 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 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 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 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 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 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 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认识依懒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 (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 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 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 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 未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 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 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 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 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 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 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政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 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 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 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 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 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 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 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 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 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 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险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酪 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 和基本的观点(⑨,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 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官目的实践。"心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 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 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 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 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 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 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 (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 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 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 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 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 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 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 运动。”⑻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 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 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 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 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 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 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 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 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 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 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 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 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 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 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 和基本的观点”⑼,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 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