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节选)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一一九六O年二月) 一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 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 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 法是同一的。这是恩格斯多次阐明的论点。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势必走到 反对恩格斯的论点。当然,思维和存在不能划等号。说二者同一,不是说二者等 同,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 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 又能够转化成为事物。恩格斯举了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拿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作 一个例子。人民大会堂现在是事物,但是在它没有开始建设以前,只是一个设计 的蓝图,而蓝图则是思维。这种思维又是设计工程师们集中了过去成千成万建筑 物的经验,并且经过多次修改而制定出来的。许多建筑物转化成人民大会堂的蓝 图一一思维,然后蓝图一一思维交付施工,经过建设,又转化为事物一一人民大 会堂。这就说明蓝图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够转化为客观世界:说明客观世界 可以被认识,人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同客观世界相符合,预见可以变为事实。 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只要肯定了这一条,我们就同唯心主义 划清界限了。然后还要进一步解决客观存在能否认识、如何认识的问题。还是马 克思说的那些话对,思维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2]。说思维和存在不能等同,是对的,但是因此就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 性,则是错误的。 教科书说,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 主人”,“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规律”。[3]把事情说得太容易了。这要 有一个过程。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 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 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斯大林自己还不是对有些东西认识不清楚?他曾 经说过,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发展到冲突的程度:搞得好,就可 以不致发生冲突。[4]斯大林的这些话,讲得好。教科书比斯大林退了一步。认 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节选)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 一 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 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 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 法是同一的。这是恩格斯多次阐明的论点。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势必走到 反对恩格斯的论点。当然,思维和存在不能划等号。说二者同一,不是说二者等 同,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 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 又能够转化成为事物。恩格斯举了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拿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作 一个例子。人民大会堂现在是事物,但是在它没有开始建设以前,只是一个设计 的蓝图,而蓝图则是思维。这种思维又是设计工程师们集中了过去成千成万建筑 物的经验,并且经过多次修改而制定出来的。许多建筑物转化成人民大会堂的蓝 图——思维,然后蓝图——思维交付施工,经过建设,又转化为事物——人民大 会堂。这就说明蓝图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够转化为客观世界;说明客观世界 可以被认识,人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同客观世界相符合,预见可以变为事实。 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只要肯定了这一条,我们就同唯心主义 划清界限了。然后还要进一步解决客观存在能否认识、如何认识的问题。还是马 克思说的那些话对,思维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2]。说思维和存在不能等同,是对的,但是因此就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 性,则是错误的。 教科书说,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 主人”,“能够完全自觉地掌握和利用规律”。[3]把事情说得太容易了。这要 有一个过程。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 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 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斯大林自己还不是对有些东西认识不清楚?他曾 经说过,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发展到冲突的程度;搞得好,就可 以不致发生冲突。[4]斯大林的这些话,讲得好。教科书比斯大林退了一步。认 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
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 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 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 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 教科书不承认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 才能揭露本质。教科书没有讲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个过程,先锋队也不例外。 看来,这本书没有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社会 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 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 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例如资 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过去是八年到十年出现一次,经过多次的反复,就有可能使 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的规律。在土地改革中要实行平分土地的政 策,也是经过反复多次以后才能认识清楚的。第二次国内战争的后期,当时的中 央曾经主张按劳力分配土地,不赞成按人口平分土地。当时“左”倾冒险路线的 同志认为按人口平分土地是阶级观点不明确,群众观点不充分,对发展生产不利。 实践证明错的不是按人口平分土地,而是按劳动力分配土地。因为按劳动力分配 土地,对富裕中农最有利。当时,他们还主张地主不分田。既然地主不杀掉,却 不给谋生之道,地主有劳动力,却不分给他们士地,这种政策,是破坏社会、破 坏社会生产力的政策。富农分坏田,也是这种性质的政策。中国的农民是寸土必 争的。土地改革中贫农总是打富裕中农的主意,他们的办法是给富裕中农戴上富 农的帽子,把富裕中农多余的士地拿出来。这个问题经过反复争论和实践,结果 证明,按人口平分土地是符合我国民主革命阶段中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客观规律 的。我们在土地改革中实际上消灭了富农经济,在这点上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 质。 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 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 的。 很有必要写出一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研究通史的人,如果不研究个别 社会、个别时代的历史,是不能写出好的通史来的。研究个别社会,就是要找出
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 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 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 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 教科书不承认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 才能揭露本质。教科书没有讲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个过程,先锋队也不例外。 看来,这本书没有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社会 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 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 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例如资 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过去是八年到十年出现一次,经过多次的反复,就有可能使 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的规律。在土地改革中要实行平分土地的政 策,也是经过反复多次以后才能认识清楚的。第二次国内战争的后期,当时的中 央曾经主张按劳力分配土地,不赞成按人口平分土地。当时“左”倾冒险路线的 同志认为按人口平分土地是阶级观点不明确,群众观点不充分,对发展生产不利。 实践证明错的不是按人口平分土地,而是按劳动力分配土地。因为按劳动力分配 土地,对富裕中农最有利。当时,他们还主张地主不分田。既然地主不杀掉,却 不给谋生之道,地主有劳动力,却不分给他们土地,这种政策,是破坏社会、破 坏社会生产力的政策。富农分坏田,也是这种性质的政策。中国的农民是寸土必 争的。土地改革中贫农总是打富裕中农的主意,他们的办法是给富裕中农戴上富 农的帽子,把富裕中农多余的土地拿出来。这个问题经过反复争论和实践,结果 证明,按人口平分土地是符合我国民主革命阶段中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客观规律 的。我们在土地改革中实际上消灭了富农经济,在这点上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 质。 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 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 的。 很有必要写出一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研究通史的人,如果不研究个别 社会、个别时代的历史,是不能写出好的通史来的。研究个别社会,就是要找出
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把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研究清楚了,那末整个社会的普遍 规律就容易认识了。要从研究特殊中间,看出一般来。特殊规律搞不清楚,一般 规律是搞不清楚的。例如要研究动物的一般规律,就必须分别研究脊椎动物、非 脊椎动物等等的特殊规律。 绝对真理包括在相对真理里面。相对真理的积累,就使人们逐步地接近于绝 对真理。不能认为相对真理只是相对真理,不包含任何绝对真理的成分,而到了 一天人们忽然找到了绝对真理。 世界上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情况不同:二、性质不同。许多基 本范畴,特别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对各种事物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 问题,就有了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教科书就没有运用这样一贯的、 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事物。 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 来,性质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也 是两重性。生物的代代相传,就有而且必须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重性。稻种改良, 新种比旧种好,这是进步,是变革。人生儿子,儿子比父母更聪明粗壮,这也是 进步,是变革。但是,如果只有进步的一面,只有变革的一面,那就没有一定相 对稳定形态的具体的动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 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作用,可以使不断变革中的植 物、动物,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起来,或者说相对地稳定起来,所以稻子改良 了还是稻子,儿子比父亲粗壮聪明了还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稳定,没有进 步和变革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就没有进化,就永远停顿下来,不能发展了。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 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 旧的量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 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 分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 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到。 打垮蒋介石,这是一个质变。这个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例如,要有三年 半的时间,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蒋介石军队和政权。而这个量变中,同样有若
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把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研究清楚了,那末整个社会的普遍 规律就容易认识了。要从研究特殊中间,看出一般来。特殊规律搞不清楚,一般 规律是搞不清楚的。例如要研究动物的一般规律,就必须分别研究脊椎动物、非 脊椎动物等等的特殊规律。 绝对真理包括在相对真理里面。相对真理的积累,就使人们逐步地接近于绝 对真理。不能认为相对真理只是相对真理,不包含任何绝对真理的成分,而到了 一天人们忽然找到了绝对真理。 世界上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情况不同;二、性质不同。许多基 本范畴,特别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对各种事物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 问题,就有了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教科书就没有运用这样一贯的、 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事物。 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 来,性质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也 是两重性。生物的代代相传,就有而且必须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重性。稻种改良, 新种比旧种好,这是进步,是变革。人生儿子,儿子比父母更聪明粗壮,这也是 进步,是变革。但是,如果只有进步的一面,只有变革的一面,那就没有一定相 对稳定形态的具体的动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 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作用,可以使不断变革中的植 物、动物,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起来,或者说相对地稳定起来,所以稻子改良 了还是稻子,儿子比父亲粗壮聪明了还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稳定,没有进 步和变革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就没有进化,就永远停顿下来,不能发展了。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 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在这个时候, 旧的量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 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 分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 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到。 打垮蒋介石,这是一个质变。这个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例如,要有三年 半的时间,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蒋介石军队和政权。而这个量变中,同样有若
干的部分质变。在解放战争期间,战争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新的阶段同旧 的阶段比较,都有若干性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 的一些东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 要经过几万个阶段。能够说到了共产主义,就什么都不变了,就一切都“彻底巩 固”下去吗?难道那个时候只有量变而没有不断的部分质变吗? 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 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 这一段[5]很有问题,不如斯大林讲得好。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 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说法不合乎辩证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哪 里有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只能说有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说有不可 以调和的矛盾和可以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没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没 落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这点教科书是说得对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 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 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 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 我们党里有人说,学哲学只要读《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就够了,其他的书可以不必读。这种观点是错的。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 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 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 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 个策略》[6]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O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O 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 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7]、《国家与革命》等著 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 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 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
干的部分质变。在解放战争期间,战争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新的阶段同旧 的阶段比较,都有若干性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 的一些东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 要经过几万个阶段。能够说到了共产主义,就什么都不变了,就一切都“彻底巩 固”下去吗?难道那个时候只有量变而没有不断的部分质变吗? 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 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 这一段[5]很有问题,不如斯大林讲得好。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 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说法不合乎辩证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哪 里有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只能说有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说有不可 以调和的矛盾和可以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没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没 落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这点教科书是说得对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 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 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 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 我们党里有人说,学哲学只要读《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就够了,其他的书可以不必读。这种观点是错的。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 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 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 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 个策略》[6]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 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 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7]、《国家与革命》等著 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 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 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
《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无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也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 家都是为他们当前的政治服务的,而且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 提出新的理论。英国曾经出现了培根和霍布斯这样的资产阶级唯物论者:法国曾 经出现了百科全书派[8]这样的唯物论者:德国和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有他们的唯 物论者。他们都是资产阶级唯物论者,各有特点,但都是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 服务的。所以,有了英国的,还要有法国的:有了法国的,还要有德国的和俄国 的。 二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和俄国的历史经验证明: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成熟的党,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9]积极地参加了俄国的民主革命, 在一九O五年提出了同资产阶级相区别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个纲领不只是要解决 推翻沙皇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在推翻沙皇的革命斗争中如何同立宪民主党[10] 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的时候是幼年的党,从主 要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我们党在同资产阶级联盟的时候,没有看到资产阶级会叛 变革命,而且也没有做好应付这种叛变的准备。 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长期战争而又取得了胜利呢?主要是我们对农民采取了 正确的政策,例如征收公粮和收购粮食的经济政策,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 改革政策,在战争中紧紧依靠了农民。 这里说,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是“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被粉碎的条件下产生的”,[1]这个说法不对。在第一次大革命的时候,我们就 和孙中山建立了这种联盟。大革命失败后,大资产阶级背叛了这个联盟。但是, 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因素还存在,如宋庆龄、何香凝[12]坚持同我们合作。 九一八事变[13]后,杨杏佛、史量才[14]也转过来靠近我们了。抗战时,我们同 民族资产阶级又建立了抗日的联盟:三年解放战争,我们同他们是反蒋反美联盟。 中国的资产阶级和俄国的资产阶级不同。我们历来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 分,一部分是官僚资产阶级,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我们把官僚资产阶级这个 大头吃掉了,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小头,想反抗也没有力量。他们看到中国无产阶 级力量强大,同时我们又采取适当的政策对待他们,所以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他
《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无产阶级哲学的发展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也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 家都是为他们当前的政治服务的,而且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 提出新的理论。英国曾经出现了培根和霍布斯这样的资产阶级唯物论者;法国曾 经出现了百科全书派[8]这样的唯物论者;德国和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有他们的唯 物论者。他们都是资产阶级唯物论者,各有特点,但都是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 服务的。所以,有了英国的,还要有法国的;有了法国的,还要有德国的和俄国 的。 二 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和俄国的历史经验证明: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成熟的党,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9]积极地参加了俄国的民主革命, 在一九○五年提出了同资产阶级相区别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个纲领不只是要解决 推翻沙皇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在推翻沙皇的革命斗争中如何同立宪民主党[10] 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的时候是幼年的党,从主 要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我们党在同资产阶级联盟的时候,没有看到资产阶级会叛 变革命,而且也没有做好应付这种叛变的准备。 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长期战争而又取得了胜利呢?主要是我们对农民采取了 正确的政策,例如征收公粮和收购粮食的经济政策,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 改革政策,在战争中紧紧依靠了农民。 这里说,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是“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被粉碎的条件下产生的”,[11]这个说法不对。在第一次大革命的时候,我们就 和孙中山建立了这种联盟。大革命失败后,大资产阶级背叛了这个联盟。但是, 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因素还存在,如宋庆龄、何香凝[12]坚持同我们合作。 九一八事变[13]后,杨杏佛、史量才[14]也转过来靠近我们了。抗战时,我们同 民族资产阶级又建立了抗日的联盟;三年解放战争,我们同他们是反蒋反美联盟。 中国的资产阶级和俄国的资产阶级不同。我们历来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 分,一部分是官僚资产阶级,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我们把官僚资产阶级这个 大头吃掉了,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小头,想反抗也没有力量。他们看到中国无产阶 级力量强大,同时我们又采取适当的政策对待他们,所以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