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 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 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 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 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 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 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 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 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 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两种字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 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 (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 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 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著)。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 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 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 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 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 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 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 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 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 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 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 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 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 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 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 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
矛盾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 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 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 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 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 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 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 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 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 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 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 (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 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 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著)。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 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 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 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 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 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 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 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 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 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 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 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 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 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 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 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
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 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 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 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 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难物避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车物的内部、从一事物 的运动,而每 事物 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 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 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 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 ,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远 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 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 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 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 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 在地理和 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 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 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 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 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 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著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 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 后者则在几千年 几百年 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 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 主要地是 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 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准动了社会的前讲,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 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 唯物 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 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 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 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 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 各国内部的变化 同样地而且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 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 一胜一败,所以胜败 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 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 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 当我们洁算了科 机会主义的时候 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 中国革 又受到了敌人的严重的 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 们的事业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米, 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 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 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 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 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 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 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 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 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 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 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 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 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 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 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 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 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 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 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 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 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 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著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 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 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 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 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 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 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 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 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 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 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 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 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 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 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 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到了敌人的严重的 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 们的事业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 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字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 带著自发的 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花 史条件 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 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 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 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 识史上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 在人类 人识史 个空前的 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 来,就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字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无 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 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矛盾的普骗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 了唯物辩证法的字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 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 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 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 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 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 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 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著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 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著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 我们或先来分 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 最后仍归到矛 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 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 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 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 么电物是不句含矛盾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 础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 带著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 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 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 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 识史上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 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 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 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 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 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 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 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 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 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 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 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著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 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著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 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 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 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 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 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 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 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著矛盾, 那末,物质的更高的云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试更加句含著不盾 生命首先就在于: 生物在每一间是它白白 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 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 一停止 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 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 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 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 一连续系列之中,是在 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著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著的现象 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 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 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 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 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 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 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其有自 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 派的 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 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 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 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著矛盾, 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 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 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 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 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 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 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 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著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著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 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 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 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 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 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 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 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 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 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 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 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
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 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 等级中 由口右 差月 并无不居 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他们 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著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 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 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取阶 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 由社会 向 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湖 这是 盾的差别性 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 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讨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 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 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著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 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 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 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一商品交换。这一 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 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 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著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 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 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 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 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颗,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 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 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 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
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 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 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 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著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 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 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取阶 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 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 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 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 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 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著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 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 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 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 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 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 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著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 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 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 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 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 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 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