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药剂学年级200级专业,层次 药学,高职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大班学时 8+1学时 (大,小班)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液体药剂 本教材基本教材:胡兴娥、刘素兰主编,药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版 参考书目参考书: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种类、结构特征和应用 2.掌握液体制剂的特点、分类,常用溶剂、常用附加剂的类型及选用原则 3.掌握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的概念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4.掌握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的概念、特性及制备方法 5.理解高分子溶液和溶胶剂的制备方法 6.掌握乳剂的概念、分类、常用的乳化剂种类及选用原则,熟悉乳剂的形成理论、制备方法及其稳定性 7.掌握混悬剂的概念、稳定剂的种类和制备方法,理解混悬剂的稳定性 8.理解合剂、洗剂、搽剂、滴鼻剂的概念和应用 大体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节表面活性剂 2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二节液体制剂的组成 1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三节溶液型液体制剂 1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四节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 1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五节乳剂 1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六节混悬剂 1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七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 1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八节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 自学 讲授和示教 讨论及作业 学时 单元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型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乳剂、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难点:溶液型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乳剂、混悬剂的制备要点 学员学习方法:课堂学习、作业和练习 参考书刊 1.2005年《中国药典》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药剂学 年级 2004 级 专业,层次 药学,高职 教 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大班 学时 8+1 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液体药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基本教材:胡兴娥、刘素兰主编,药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 1 版。 参考书: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种类、结构特征和应用 2. 掌握液体制剂的特点、分类,常用溶剂、常用附加剂的类型及选用原则 3. 掌握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的概念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4. 掌握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的概念、特性及制备方法 5. 理解高分子溶液和溶胶剂的制备方法 6. 掌握乳剂的概念、分类、常用的乳化剂种类及选用原则,熟悉乳剂的形成理论、制备方法及其稳定性 7. 掌握混悬剂的概念、稳定剂的种类和制备方法,理解混悬剂的稳定性 8. 理解合剂、洗剂、搽剂、滴鼻剂的概念和应用 大体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 2 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组成 1 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三节 溶液型液体制剂 1 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 1 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五节 乳剂 1 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六节 混悬剂 1 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七节 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 1 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八节 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 自 学 讲授和示教 讨论及作业 1 学时 单元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溶液型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乳剂、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难点: 溶液型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乳剂、混悬剂的制备要点 学员学习方法:课堂学习、作业和练习 参考书刊 : 1.2005 年《中国药典》 2.陈明非主编.药剂学基础.2002 年出版
教具、教法及 时间分配 第三章液体药剂 第一节表面活性剂 教具:幻灯、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结构特征 图片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方法:讲授 表面现象:是指在物质界面上产生的所有物理化学现象 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 板书、表格归 纳、比较 存在的基本现象,如雨滴、彩虹、泡沫等 表面张力:是指一种使表面分子具有向内运动的趋势,并使表面自动收缩至最小面 积的力。液滴、油滴在没有外力影响或外力很小时趋于球形就是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见 教材图3-1)。 表面活性:一定条件下的任何纯液体都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可因溶质的加入而发 生变化。如糖类可使水的表面张力略升高,肥皂和洗衣粉则可使之显著下降。使液体表面 张力下降的性质称表面活性。能使液体表面张力下降的物质称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剂( surfactant):是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够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 物质。此外,表面活性剂还应具有增溶、乳化、润湿、杀菌、去污、起泡和消泡等应用性 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 2.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表面活性剂为双亲性分子结构,一般由亲油的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亲水的极性基 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不少于8个碳原子:极性基团可以是解离的离子基团或不解离的亲 水基团,可以是羧酸、磺酸、硫酸酯及其可溶性盐以及磷酸基与磷酸酯基、氨基或胺及其 盐酸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羧酸酯基等。如肥皂是脂肪酸类(R-COOˉ)表 面活性剂,其结构中亲油基团是脂肪酸烃链(R一),亲水基团是解离的脂肪酸根(COO) 【相关链接】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根据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不同,又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阴高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阴离子部分 (1)肥皂类。系高级脂肪酸的盐,通式为(RCOO)aM"。分为碱金属皂、碱土金 属皂和有机胺皂。本类有良好的乳化能力,但易被酸破坏,碱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等破 坏。因有刺激性,一般只用于外用制剂 (2)硫酸化物。系硫酸化油和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通式为 ROSO3M。主要有硫
内 容 教具、教法及 时 间 分 配 第三章 液体药剂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结构特征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表面现象:是指在物质界面上产生的所有物理化学现象。表面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 存在的基本现象,如雨滴、彩虹、泡沫等。 表面张力:是指一种使表面分子具有向内运动的趋势,并使表面自动收缩至最小面 积的力。液滴、油滴在没有外力影响或外力很小时趋于球形就是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见 教材图 3-1)。 表面活性:一定条件下的任何纯液体都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可因溶质的加入而发 生变化。如糖类可使水的表面张力略升高,肥皂和洗衣粉则可使之显著下降。使液体表面 张力下降的性质称表面活性。能使液体表面张力下降的物质称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够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 物质。此外,表面活性剂还应具有增溶、乳化、润湿、杀菌、去污、起泡和消泡等应用性 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 2.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表面活性剂为双亲性分子结构,一般由亲油的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亲水的极性基 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不少于 8 个碳原子;极性基团可以是解离的离子基团或不解离的亲 水基团,可以是羧酸、磺酸、硫酸酯及其可溶性盐以及磷酸基与磷酸酯基、氨基或胺及其 盐酸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羧酸酯基等。如肥皂是脂肪酸类(R—COO-)表 面活性剂,其结构中亲油基团是脂肪酸烃链(R—),亲水基团是解离的脂肪酸根(—COO-)。 【相关链接】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根据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不同,又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阴离子部分。 (1)肥皂类。系高级脂肪酸的盐,通式为(RCOO-)n Mn+。分为碱金属皂、碱土金 属皂和有机胺皂。本类有良好的乳化能力,但易被酸破坏,碱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等破 坏。因有刺激性,一般只用于外用制剂。 (2)硫酸化物。系硫酸化油和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通式为 ROSO3 -M+。主要有硫 90min 教具:幻灯、 图片 方法:讲授、 板书、表格归 纳、比较
酸化蓖麻油(土耳其红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月桂醇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钠等。 本类乳化能力很强,且较稳定,较耐酸和钙、镁盐,主要用作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3)磺酸化物。系脂肪族磺酸化物、烷基芳基磺酸化物等,通式为RSO3M。常用 的有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阿洛索O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后者为目前广泛使用的 洗涤剂本类的水溶性、耐酸、耐钙、镁盐性比硫酸化物稍差,但渗透力强,易起泡消泡 去污力强,在酸性水溶液中稳定,为优良的洗涤剂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的是阳离子部分,也称阳性皂,为季铵化物 分子结构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五价的氮原子,通式为:[RNH]X。主要有苯扎氯铵(洁 尔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本类水溶性大,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具有良 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和杀菌作用。但毒性较大,常用作消毒杀菌剂。 3.两性高子表面活性剂 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故在碱性水溶液中呈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 性质,具有良好的起泡、去污作用:在酸性溶液中则呈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 很强的杀菌能力。 (1)卵磷脂。属天然表面活性剂,从蛋黄和大豆中提取制得,分别称作蛋磷脂和豆 磷脂。外观呈透明或半透明黄色或黄褐色油脂状,对热非常敏感,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以及 酯酶作用下易水解。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乙醇、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本品毒副作用小, 是制备静脉注射乳剂及脂质微粒制剂的主要辅料。 (2)氨基酸型与甜菜碱型。为合成化合物,其阴离子部分主要是羧酸盐,阳离子部 分为季铵盐(甜菜碱型)或胺盐(氨基酸型)。常用的氨基酸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Tego MHG 杀菌作用强而毒性小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4.非高子表面活性剂 在溶液中不解离,亲水基团一般为甘油、聚乙二醇等多元醇,亲油基团是长链脂肪酸 或长链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基等,以酯键或醚键与亲水基团结合,广泛用于外用制剂 服制剂和注射剂 (1)脂肪酸甘油酯。主要是脂肪酸单甘油酯和脂肪酸二甘油脂。表面活性较弱, HLB值为3~4,主要用作WO型辅助乳化剂。 (2)脂肪酸山梨坦。商品名为司盘(Span),系脱水山梨醇与各种不同的脂肪酸缩合 而成的酯类化合物。根据脂肪酸品种和数量不同而有不同的产品。常用品种有司盘20、 司盘40、司盘60、司盘65、司盘80、司盘85等。是常用的WO型乳化剂,多与吐温配 合使用 (3)聚山梨酯。商品名为吐温(Iwen,系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可用作 增溶剂、润湿剂及OW型乳化剂。常用品种有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65、吐
酸化蓖麻油(土耳其红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月桂醇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钠等。 本类乳化能力很强,且较稳定,较耐酸和钙、镁盐,主要用作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3)磺酸化物。系脂肪族磺酸化物、烷基芳基磺酸化物等,通式为 RSO3 -M+。常用 的有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阿洛索-O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后者为目前广泛使用的 洗涤剂。本类的水溶性、耐酸、耐钙、镁盐性比硫酸化物稍差,但渗透力强,易起泡消泡, 去污力强,在酸性水溶液中稳定,为优良的洗涤剂。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的是阳离子部分,也称阳性皂,为季铵化物。 分子结构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五价的氮原子,通式为:[RNH3] +X -。主要有苯扎氯铵(洁 尔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本类水溶性大,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具有良 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和杀菌作用。但毒性较大,常用作消毒杀菌剂。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故在碱性水溶液中呈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 性质,具有良好的起泡、去污作用;在酸性溶液中则呈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 很强的杀菌能力。 (1)卵磷脂。属天然表面活性剂,从蛋黄和大豆中提取制得,分别称作蛋磷脂和豆 磷脂。外观呈透明或半透明黄色或黄褐色油脂状,对热非常敏感,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以及 酯酶作用下易水解。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乙醇、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本品毒副作用小, 是制备静脉注射乳剂及脂质微粒制剂的主要辅料。 (2)氨基酸型与甜菜碱型。为合成化合物,其阴离子部分主要是羧酸盐,阳离子部 分为季铵盐(甜菜碱型)或胺盐(氨基酸型)。常用的氨基酸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Tego MHG 杀菌作用强而毒性小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溶液中不解离,亲水基团一般为甘油、聚乙二醇等多元醇,亲油基团是长链脂肪酸 或长链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基等,以酯键或醚键与亲水基团结合,广泛用于外用制剂、口 服制剂和注射剂。 (1)脂肪酸甘油酯。主要是脂肪酸单甘油酯和脂肪酸二甘油脂。表面活性较弱, HLB 值为 3~4,主要用作 W/O 型辅助乳化剂。 (2)脂肪酸山梨坦。商品名为司盘(Span),系脱水山梨醇与各种不同的脂肪酸缩合 而成的酯类化合物。根据脂肪酸品种和数量不同而有不同的产品。常用品种有司盘 20、 司盘 40、司盘 60、司盘 65、司盘 80、司盘 85 等。是常用的 W/O 型乳化剂,多与吐温配 合使用。 (3)聚山梨酯。商品名为吐温(Tween),系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可用作 增溶剂、润湿剂及 O/W 型乳化剂。常用品种有吐温 20、吐温 40、吐温 60、吐温 65、吐
温80、吐温85等。 (4)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商品名分别为卖泽(Myr)和 苄泽(Brj)。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是由聚乙二醇与长链脂肪酸缩合而成的酯,根据聚氧乙 基聚合度和脂肪酸不同有不同的品种,如卖泽45、卖泽49、卖泽51、卖泽52、卖泽 53等: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是由聚乙二醇与脂肪醇缩合而成的醚,常用品种有苄泽30、 苄泽35等。两类表面活性剂水溶性和乳化能力均较强,可作为增溶剂及OW型乳化剂使 (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又称泊洛沙姆( Poloxamer),商品名为普朗尼克 uronic)。通式为HO(C2H4Oh(C3H6Ob(C2H4OkH。根据共聚比例的不同,可有各种 不同分子量的产品,一般分子量在1000~14000之间。若聚氧乙烯基比例增加,亲水性增 加:反之,聚氧丙烯基比例增加,亲油性增加。 Poloxamer 188( Pluronic F68)是一种OW 型乳化剂,是目前可用于静脉乳剂的极少数乳化剂之一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胶束的形成 【拓展提高】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当其在溶液表面的正吸附达到饱和后,继续加入表面活性剂,增溶相图有关 其分子即转入溶液内部。由于其分子的两亲性,使多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团互相吸知识 引,缔合在一起,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 范围的胶束(见教材图3-3)。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 性剂在水中达到CMC后,分散系统由真溶液变为胶体溶液,同时表面张力降低、增溶作 用增强、起泡性能和去污力增大,并出现丁达尔( Tyndal)现象等。增加亲油基、降低温 度和加入无机盐都能使CMC值减小。在一定浓度范围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胶束呈球 状结构,亲水基团分布在球状胶束的表面,亲油基团上一些与亲水基团相邻的次甲基形成 整齐排列的栅状层,而亲油基团则紊乱缠绕形成内核,具非极性液态性质。若在非极性溶 剂中则形成反向胶束。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及类型不同,胶束结构逐渐从球状至棒状、 束状,直至板状、层状等(见教材图3-4) 2.亲水亲油平衡值(BB值 (1)HLB值的概念与应用。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强弱是影响其性能的主要 因素。HLB值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或亲油能力大小的数值。根据经验,将表面 活性剂的HLB值范围限定在0~40,其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在1~20之间 即完全由疏水的碳氢基团组成的石蜡的HB值定为0,完全由亲水的氧乙烯基组成的聚 氧乙烯的HLB值定为20,既具碳氢链又有氧乙烯链的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则介于二者之 间。可见,HB值是指定数,HB值越小亲油性越强,而HB值越大则亲水性越强。常 用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见教材表3-1)。亲水性或亲油性能力过强的表面活性剂因易溶
温 80、吐温 85 等。 (4)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商品名分别为卖泽(Myrij)和 苄泽(Brij)。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是由聚乙二醇与长链脂肪酸缩合而成的酯,根据聚氧乙 烯基聚合度和脂肪酸不同有不同的品种,如卖泽 45、卖泽 49、卖泽 51、卖泽 52、卖泽 53 等;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是由聚乙二醇与脂肪醇缩合而成的醚,常用品种有苄泽 30、 苄泽 35 等。两类表面活性剂水溶性和乳化能力均较强,可作为增溶剂及 O/W 型乳化剂使 用。 (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又称泊洛沙姆(Poloxamer),商品名为普朗尼克 (Pluronic)。通式为 HO(C2H4O)a·(C3H6O)b·(C2H4O)cH 。根据共聚比例的不同,可有各种 不同分子量的产品,一般分子量在 1000~14000 之间。若聚氧乙烯基比例增加,亲水性增 加;反之,聚氧丙烯基比例增加,亲油性增加。Poloxamer188(Pluronic F68)是一种 O/W 型乳化剂,是目前可用于静脉乳剂的极少数乳化剂之一。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一)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胶束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当其在溶液表面的正吸附达到饱和后,继续加入表面活性剂, 其分子即转入溶液内部。由于其分子的两亲性,使多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团互相吸 引,缔合在一起,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 范围的胶束(见教材图 3-3)。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 性剂在水中达到 CMC 后,分散系统由真溶液变为胶体溶液,同时表面张力降低、增溶作 用增强、起泡性能和去污力增大,并出现丁达尔(Tyndall)现象等。增加亲油基、降低温 度和加入无机盐都能使 CMC 值减小。在一定浓度范围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胶束呈球 状结构,亲水基团分布在球状胶束的表面,亲油基团上一些与亲水基团相邻的次甲基形成 整齐排列的栅状层,而亲油基团则紊乱缠绕形成内核,具非极性液态性质。若在非极性溶 剂中则形成反向胶束。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及类型不同,胶束结构逐渐从球状至棒状、 束状,直至板状、层状等(见教材图 3-4)。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值) (1)HLB 值的概念与应用。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强弱是影响其性能的主要 因素。HLB 值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或亲油能力大小的数值。根据经验,将表面 活性剂的 HLB 值范围限定在 0~40,其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在 1~20 之间, 即完全由疏水的碳氢基团组成的石蜡的 HLB 值定为 0,完全由亲水的氧乙烯基组成的聚 氧乙烯的 HLB 值定为 20,既具碳氢链又有氧乙烯链的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则介于二者之 间。可见,HLB 值是指定数,HLB 值越小亲油性越强,而 HLB 值越大则亲水性越强。常 用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见教材表 3-1)。亲水性或亲油性能力过强的表面活性剂因易溶 【拓展提高】 增溶相图有关 知识
于水或油,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较弱 (2)HB值的计算方法。为了得到适宜的HB值,提高制剂的质量,实际工作中 常用两种或更多种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此时可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值的加和 性来计算混合后的HLB值,公式如下 HLLBAB= HLB4×W:+HLB×WB (式3-1) WtWR 式中HLBA、HB分别为A和B两种表面活性剂的HLB值,WA、WB分别为表面活 性剂A和B的量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亦可通过经验式计算求出,公式为 Mw HLB=7+11.7g (式3-2) M 式中Mw、M分别为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分子量。 【相关链接】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3.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可能增进药物的吸收也可能降低药物的吸收, 这取决于药物在胶束中的扩散速度、生物膜的通透性改变等。若药物被增溶在胶束内,药 物可以顺利从胶束中扩散或胶束与胃肠黏膜可迅速融合,则增加吸收。如吐温80可明显 增加螺内酯的口服吸收。由于表面活性剂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了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可 促进药物吸收,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可增加头孢菌素钠、四环素等的吸收,但应注意长期类 脂质损失可能造成的肠黏膜损害 (2)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解离带有正电荷,可与阴离子表面 活性剂发生电性结合:在碱性条件下解离带有负电荷,则可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反应 此外,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还可能破坏蛋白质结构中的次级键(盐键、氢键及疏水键)而使 蛋白质变性失活。 (3)毒性。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静脉 给药的毒性大于口服, Polaxamerl88毒性最低可供静脉用。此外,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 较强的溶血作用,一般限于外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溶血作用轻微,而吐温类的溶血作 用比其他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为小,依次为: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4)刺激性。表面活性剂长期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出现皮肤与黏膜的损害,吐温类刺 激性很低 (二)应用 1.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 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并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作用称为增溶( solubilization)。起增溶作用的
于水或油,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较弱。 (2)HLB 值的计算方法。为了得到适宜的 HLB 值,提高制剂的质量,实际工作中 常常用两种或更多种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此时可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HLB 值的加和 性来计算混合后的 HLB 值,公式如下: A B A A B B W W HLB W HLB W HLB + + AB = (式 3-1) 式中 HLBA、HLBB 分别为 A 和 B 两种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WA、WB 分别为表面活 性剂 A 和 B 的量。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亦可通过经验式计算求出,公式为: O W 7 11.7lg M M HLB = + (式 3-2) 式中 MW、M0分别为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分子量。 【相关链接】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3.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可能增进药物的吸收也可能降低药物的吸收, 这取决于药物在胶束中的扩散速度、生物膜的通透性改变等。若药物被增溶在胶束内,药 物可以顺利从胶束中扩散或胶束与胃肠黏膜可迅速融合,则增加吸收。如吐温 80 可明显 增加螺内酯的口服吸收。由于表面活性剂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了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可 促进药物吸收,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可增加头孢菌素钠、四环素等的吸收,但应注意长期类 脂质损失可能造成的肠黏膜损害。 (2)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解离带有正电荷,可与阴离子表面 活性剂发生电性结合;在碱性条件下解离带有负电荷,则可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反应。 此外,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还可能破坏蛋白质结构中的次级键(盐键、氢键及疏水键)而使 蛋白质变性失活。 (3)毒性。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静脉 给药的毒性大于口服,Polaxamer188 毒性最低可供静脉用。此外,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 较强的溶血作用,一般限于外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溶血作用轻微,而吐温类的溶血作 用比其他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为小,依次为:吐温 20>吐温 60>吐温 40>吐温 80。 (4)刺激性。表面活性剂长期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出现皮肤与黏膜的损害,吐温类刺 激性很低。 (二)应用 1.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 CMC 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 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并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作用称为增溶(solubilization)。起增溶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