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药剂学年级2004级专业,层次 药学,高职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大班学时5+2学时 (大,小班) 授课题目(章,节)第十二章其他制剂 基本教材基本教材:胡兴娥、刘素兰主编,药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版 参考书目参考书3: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理解其设计原理 2.掌握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3.掌握靶向制剂的特点和分类 4.理解脂质体、微囊、微球和生物技术制剂的概念 5.理解常用的囊材、微囊的制备方法 6.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7.理解TTS中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 8.理解生物技术制剂的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 大体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节缓释、控释制剂 学时 讲授 第二节经皮吸收制剂 1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三节靶向制剂 1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四节生物技术制剂 1学时 讲授和示教 讨论及作业 2学时 单元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理解其设计原理 难点: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学员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作业和练习 参考书刊 1.2005年《中国药典》 2.陈明非主编.药剂学基础.2002年出版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药剂学 年级 2004 级 专业,层次 药学,高职 教 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大班 学时 5+2 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二章 其他制剂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基本教材:胡兴娥、刘素兰主编,药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 1 版。 参考书: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理解其设计原理 2. 掌握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3. 掌握靶向制剂的特点和分类 4. 理解脂质体、微囊、微球和生物技术制剂的概念 5. 理解常用的囊材、微囊的制备方法 6. 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7. 理解 TTS 中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 8. 理解生物技术制剂的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 大体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节 缓释、控释制剂 2 学时 讲授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 1 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三节 靶向制剂 1 学时 讲授和示教 第四节 生物技术制剂 1 学时 讲授和示教 讨论及作业 2 学时 单元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理解其设计原理 难点: 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学员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作业和练习 参考书刊 : 1.2005 年《中国药典》 2.陈明非主编.药剂学基础.2002 年出版
教具、教法及 时间分配 第十二章其他制剂 第一节缀释、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是指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B幻灯: 教具 减少的制剂。缓释制剂( (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是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能按要方法:讲授 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的制剂。控释制剂( 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是指在规定释图示、板书、 归纳、比较、 放介质中,能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其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的制 讨论 剂。两者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此类制剂 除胃肠道给药之外,还有透皮或皮下、肌内注射、眼用、牙用等使药物缓慢释放吸收, 避免首过效应的制剂。本章主要讨论口服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近年来有很大发展,其主要特点有: (1)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大大提高了病人服药的顺应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 药的慢性疾病患者。 (2)血药浓度平稳,“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药物的血药浓度超过治疗范围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4)缓释、控释制剂较一般制剂大,制备工艺复杂,价格较高:且某些药物不宜 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存在一定局限性 缓释、控释側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一)溶出原理 由于药物的释放受溶出速度的限制,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示出缓释的性质。可通过减小 药物的溶解度,增大药物的粒径,以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达到长效作用。具体方法有: ①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②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③控制粒子大小。 二)扩散原理 药物的释放以扩散为主的情况有三种:①水不溶性膜材包衣的制剂:②包衣膜中含 有水溶性聚合物(致孔剂):③水不溶性骨架片型缓、控释制剂。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有:增加黏度以减少扩散速度,包衣,制成微囊 不溶性骨架片、植入剂、乳剂等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某些骨架型制剂,如生物溶蚀性骨架系统、亲水凝胶骨架系统,药物可从骨架中扩 散出来,且骨架本身也处于溶蚀的过程:其释药过程是骨架溶蚀和药物扩散的综合效应 过程 四)渗透压原理 利用渗透压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比骨架型缓释制剂更为 优越。以口服渗透泵片剂为例,见教材图12-1。,其构造和原理是片芯为水溶性药物和
内 容 教具、教法及 时 间 分 配 第十二章 其他制剂 第一节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是指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 减少的制剂。缓释制剂(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是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能按要 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的制剂。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是指在规定释 放介质中,能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其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的制 剂。两者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此类制剂 除胃肠道给药之外,还有透皮或皮下、肌内注射、眼用、牙用等使药物缓慢释放吸收, 避免首过效应的制剂。本章主要讨论口服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近年来有很大发展,其主要特点有: (1)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大大提高了病人服药的顺应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 药的慢性疾病患者。 (2)血药浓度平稳,“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药物的血药浓度超过治疗范围。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4)缓释、控释制剂较一般制剂大,制备工艺复杂,价格较高;且某些药物不宜 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一)溶出原理 由于药物的释放受溶出速度的限制,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示出缓释的性质。可通过减小 药物的溶解度,增大药物的粒径,以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达到长效作用。具体方法有: ①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②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③控制粒子大小。 (二)扩散原理 药物的释放以扩散为主的情况有三种:①水不溶性膜材包衣的制剂;②包衣膜中含 有水溶性聚合物(致孔剂);③水不溶性骨架片型缓、控释制剂。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有:增加黏度以减少扩散速度,包衣,制成微囊、 不溶性骨架片、植入剂、乳剂等。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某些骨架型制剂,如生物溶蚀性骨架系统、亲水凝胶骨架系统,药物可从骨架中扩 散出来,且骨架本身也处于溶蚀的过程;其释药过程是骨架溶蚀和药物扩散的综合效应 过程。 (四)渗透压原理 利用渗透压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比骨架型缓释制剂更为 优越。以口服渗透泵片剂为例,见教材图 12-1。,其构造和原理是片芯为水溶性药物和 90min 教具:幻灯; 图片 方法:讲授、 图示、板书、 归纳、比较、 讨论
水溶性聚合物或其他辅料制成,外面用水不溶性的聚合物包衣,成为半渗透膜壳,水可 渗透进入,但药物不能渗出。片剂的一端壳顶用适当方法(如激光)开一小孔。当片剂 与水接触,水通过半渗透膜进入片芯后,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片内溶液渗透压远大于 体液渗透压,使药物由小孔持续流出,直到片芯内的药物溶尽为止 此类系统的特点主要是能恒速释药,血药浓度稳定。释药速率不受环境pH值、胃肠蠕 动等因素的影响,体内外释药相关性好,通过体外实验可预测体内释药速率。 (五)高子交换作用 由水不溶性交联聚合物组成的树脂,其聚合物链的重复单元上含有成盐基团,药物 可结合于树脂上。当带有适当电荷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接触时,通过交换将药物游离 释放出来。 树脂一药物+X-→树脂一Ⅹ+药物 树脂一药物+Y+→树脂一Y+药物 Xˉ和Y为消化道中的离子,交换后,游离的药物从树脂中扩散出来 阳离子交换树脂与有机胺类药物的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与有机羧酸盐或磺酸盐交 换,即成药树脂:再将干燥的药树脂制成胶囊剂或片剂供口服用,在胃肠液中,药树脂 中的药物再被胃肠道中的离子置换出来,因此有缓释作用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药物理化因素 (1)剂量大小。对口服给药系统的剂量,一般认为0.5~1.0g的单剂量是常规制剂 的最大剂量,此对缓释制剂仍适用。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由于大多数药物是弱酸或弱碱,而非解离型的药物 容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因此药物的pKa和吸收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应注意消化道pH 对药物释放过程的影响。药物制剂在胃肠道的释药受其溶出的限制,因而溶解度很小 (<0.0lmg/m1)的药物本身具有缓释作用 (3)分配系数。当药物口服进入胃肠道后,药物的分配系数对其能否有效地透过 生物膜起决定性的作用。分配系数过高的药物,脂溶性太大,药物与脂质膜产生强结合 力而不能进入血液循环中:分配系数过小的药物,透过膜较困难,从而造成其生物利用 度较差。具有适宜分配系数的药物则能透过脂质膜,进入血液循环。 (4)稳定性。药物口服后要同时经受酸、碱的水解和酶降解作用。稳定性不理想 的药物宜制成固体制剂。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宜将制剂释药推迟到小肠后再开始。在 小肠中不稳定的药物,服用缓释制剂后,其生物利用度可能降低 2.生物因素 (1)生物半衰期。一般来说,半衰期过短(tn<lh)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 半衰期长的药物(tn>24h),本身已有药效较持久的作用,也不采用缓释制剂
水溶性聚合物或其他辅料制成,外面用水不溶性的聚合物包衣,成为半渗透膜壳,水可 渗透进入,但药物不能渗出。片剂的一端壳顶用适当方法(如激光)开一小孔。当片剂 与水接触,水通过半渗透膜进入片芯后,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片内溶液渗透压远大于 体液渗透压,使药物由小孔持续流出,直到片芯内的药物溶尽为止。 此类系统的特点主要是能恒速释药,血药浓度稳定。释药速率不受环境 pH 值、胃肠蠕 动等因素的影响,体内外释药相关性好,通过体外实验可预测体内释药速率。 (五)离子交换作用 由水不溶性交联聚合物组成的树脂,其聚合物链的重复单元上含有成盐基团,药物 可结合于树脂上。当带有适当电荷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接触时,通过交换将药物游离 释放出来。 树脂+一药物- +X- → 树脂+一 X - +药物- 树脂-一药物++Y+ → 树脂-一 Y ++药物+ X -和 Y +为消化道中的离子,交换后,游离的药物从树脂中扩散出来。 阳离子交换树脂与有机胺类药物的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与有机羧酸盐或磺酸盐交 换,即成药树脂;再将干燥的药树脂制成胶囊剂或片剂供口服用,在胃肠液中,药树脂 中的药物再被胃肠道中的离子置换出来,因此有缓释作用。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1.药物理化因素 (1)剂量大小。对口服给药系统的剂量,一般认为 0.5~1.0g 的单剂量是常规制剂 的最大剂量,此对缓释制剂仍适用。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由于大多数药物是弱酸或弱碱,而非解离型的药物 容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因此药物的 pKa 和吸收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应注意消化道 pH 对药物释放过程的影响。药物制剂在胃肠道的释药受其溶出的限制,因而溶解度很小 (<0.01mg/m1)的药物本身具有缓释作用。 (3)分配系数。当药物口服进入胃肠道后,药物的分配系数对其能否有效地透过 生物膜起决定性的作用。分配系数过高的药物,脂溶性太大,药物与脂质膜产生强结合 力而不能进入血液循环中;分配系数过小的药物,透过膜较困难,从而造成其生物利用 度较差。具有适宜分配系数的药物则能透过脂质膜,进入血液循环。 (4)稳定性。药物口服后要同时经受酸、碱的水解和酶降解作用。稳定性不理想 的药物宜制成固体制剂。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宜将制剂释药推迟到小肠后再开始。在 小肠中不稳定的药物,服用缓释制剂后,其生物利用度可能降低。 2.生物因素 (1)生物半衰期。一般来说,半衰期过短(t1/2<1h)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 半衰期长的药物(t1/2>24h),本身已有药效较持久的作用,也不采用缓释制剂
(2)吸收。制备缓释制剂的目的是对制剂的释药进行控制,增加药物的吸收。 此,释药速度必须比吸收速度慢。吸收速度常数太低的药物,亦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 (3)代谢。在吸收前有代谢作用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剂型,若要制成缓释制剂, 需加入代谢抑制剂。 (二)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药物的选择 般情况下,缓、控释制剂适用于半衰期短的药物(tn为2~8h)。半衰期小于h 或大于12h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此外,剂量很大、药效很剧烈以及溶解 吸收很差的药物,剂量需要精密调节的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一般也不宜制成缓释、控 释制剂。 2.制剂的设计 (1)设计要求。缓、控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一般应在普通制剂80%~120% 的范围内,稳态时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应小于普通制剂。 (2)缓、控释制剂的剂量。一般可根据经验,参考该药物普通制剂的用法和剂量 换算,例如某药的普通制剂,每日3次,每次15mg,若改为缓、控释制剂,可以每日 1次,每次45mg。也可采用药物动力学方法进行计算。 (3)缓、控释制剂的辅料。辅料是调节药物释放速度的重要物质。选用适当的辅 料,能使缓、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达到设计要求,确保药物以一定速度 输送到病患部位并在组织中或体液中维持一定浓度,获得预期疗效,减小毒副作用 缓、控释制剂中多以高分子化合物作为阻滞剂,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骨架型阻滞 材料有:①溶蚀性骨架材料,常用的有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 脂醇等,可延滞水溶性药物的溶解、释放过程:②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有甲基纤维素、 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维酮、卡波普、海藻酸盐、脱乙酰壳多糖(壳 聚糖)等:③不溶性骨架材料,有乙基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酯、无毒聚氯乙烯、聚乙 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等。 【相关链接】缓、控释制剂辅料的其它阻滞方式 缓、控释制剂辅料的阻滞方式还有包衣膜型和増黏作用等。 包衣膜阻滞材料有:①不溶性高分子材料,如用做不溶性骨架材料的E等;②肠 溶性高分子,如纤维醋法酯、丙烯酸树脂L、S型、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和醋酸羟丙甲 纤维素琥珀酸酯等。主要利用其肠液中的溶解特性,在适当部位溶解。 増稠剂是类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于水后,其溶液黏度随浓度而増大,因而增加 黏度可以减慢药物扩散速度,延缓其吸收,主要用于液体药剂。常用的有明胶、PVP、 CMC、PVA、右旋糖酐等 三、释、控释制剂的制备
(2)吸收。制备缓释制剂的目的是对制剂的释药进行控制,增加药物的吸收。因 此,释药速度必须比吸收速度慢。吸收速度常数太低的药物,亦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 (3)代谢。在吸收前有代谢作用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剂型,若要制成缓释制剂, 需加入代谢抑制剂。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药物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缓、控释制剂适用于半衰期短的药物(t1/2 为 2~8h)。半衰期小于 1h 或大于 12h 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此外,剂量很大、药效很剧烈以及溶解 吸收很差的药物,剂量需要精密调节的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一般也不宜制成缓释、控 释制剂。 2.制剂的设计 (1)设计要求。缓、控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一般应在普通制剂 80%~120% 的范围内,稳态时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应小于普通制剂。 (2)缓、控释制剂的剂量。一般可根据经验,参考该药物普通制剂的用法和剂量 换算,例如某药的普通制剂,每日 3 次,每次 15mg,若改为缓、控释制剂,可以每日 1 次,每次 45mg。也可采用药物动力学方法进行计算。 (3)缓、控释制剂的辅料。辅料是调节药物释放速度的重要物质。选用适当的辅 料,能使缓、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达到设计要求,确保药物以一定速度 输送到病患部位并在组织中或体液中维持一定浓度,获得预期疗效,减小毒副作用。 缓、控释制剂中多以高分子化合物作为阻滞剂,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骨架型阻滞 材料有:①溶蚀性骨架材料,常用的有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 脂醇等,可延滞水溶性药物的溶解、释放过程;②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有甲基纤维素、 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维酮、卡波普、海藻酸盐、脱乙酰壳多糖(壳 聚糖)等;③不溶性骨架材料,有乙基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酯、无毒聚氯乙烯、聚乙 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等。 【相关链接】缓、控释制剂辅料的其它阻滞方式 缓、控释制剂辅料的阻滞方式还有包衣膜型和增黏作用等。 包衣膜阻滞材料有:①不溶性高分子材料,如用做不溶性骨架材料的 EC 等;②肠 溶性高分子,如纤维醋法酯、丙烯酸树脂 L、S 型、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和醋酸羟丙甲 纤维素琥珀酸酯等。主要利用其肠液中的溶解特性,在适当部位溶解。 增稠剂是一类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于水后,其溶液黏度随浓度而增大,因而增加 黏度可以减慢药物扩散速度,延缓其吸收,主要用于液体药剂。常用的有明胶、PVP、 CMC、PVA、右旋糖酐等。 三、 缓释、控释制剂的制备
(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骨架型制剂是指药物和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融合技术制成片 状、小粒或其他形式的制剂。按制剂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骨架片 (1)不溶性骨架片。常以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的高分子聚合物或无毒塑料等为 骨架制备,药物宜水溶性。此种骨架片的制备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是将药物与不溶性 骨架材料一起先制成颗粒而后压制成片。 (2)亲水性凝胶骨架片。以亲水性高分子物质为骨架材料,通过亲水性凝胶骨架 材料与溶出介质接触后,在片的表面产生坚固的凝胶层,由该凝胶层控制药物的释放 且保护片芯内部不受溶出溶剂的影响而发生崩解。 骨架材料可分为:天然凝胶、纤维素衍生物、乙烯聚合物和丙烯酸树脂、非纤维素 多糖等,主要骨架材料为羟丙甲纤维素。制备一般采用湿颗粒法、干颗粒法及直接压片 (3)溶蚀性骨架片。又称蜡质类骨架片,该类片剂以不溶解、但可溶蚀的惰性蜡 质、脂肪酸及其酯类物质为骨架材料制成,这类骨架片是由于固体脂肪或蜡的逐渐溶蚀, 通过孔道扩散与蚀解控制药物的释放。 制备工艺有三种 ①水分散法:是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将药物与辅料或分散体加入熔融的蜡质中,然 后将溶剂蒸发除去,干燥混合制成团块,再制成颗粒,然后装胶囊或制备成片剂 ②凝固法:是采用熔融技术,即将药物与辅料直接加入熔融的蜡质中,温度控制 在略高于蜡质熔点即90℃,熔融的物料铺开冷却、再固化、粉碎,或者倒入一旋转的 盘中使成薄片,再研磨过筛制成颗粒 ③热混合法:将药物与十六醇在60℃混合,团块用玉米朊乙醇溶液制粒,此法得 到的片剂释放性能稳定。 2.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缓释、控释颗粒压制片在胃中崩解后,作用类似于胶囊剂,具有缓释胶囊的特点, 并兼有片剂的优点。制备这类制剂方法有: (1)将三种不同释药速度的颗粒混合后,压片 (2)微囊压制片,如将阿司匹林结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进行微囊化,制 备微囊,再压制成片剂。本方法适于药物含量高的情况 (3)将药物制备成小丸,然后再压制成片剂,最后包薄膜衣 3.胃内滞留片 胃内滞留片是指一类能滞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在消化道内的释放时间,改善药物 吸收的骨架片剂。它一般可在胃内滞留时间达5~6h,具有骨架片释药的特性
(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骨架型制剂是指药物和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融合技术制成片 状、小粒或其他形式的制剂。按制剂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骨架片 (1)不溶性骨架片。常以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的高分子聚合物或无毒塑料等为 骨架制备,药物宜水溶性。此种骨架片的制备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是将药物与不溶性 骨架材料一起先制成颗粒而后压制成片。 (2)亲水性凝胶骨架片。以亲水性高分子物质为骨架材料,通过亲水性凝胶骨架 材料与溶出介质接触后,在片的表面产生坚固的凝胶层,由该凝胶层控制药物的释放, 且保护片芯内部不受溶出溶剂的影响而发生崩解。 骨架材料可分为:天然凝胶、纤维素衍生物、乙烯聚合物和丙烯酸树脂、非纤维素 多糖等,主要骨架材料为羟丙甲纤维素。制备一般采用湿颗粒法、干颗粒法及直接压片 法。 (3)溶蚀性骨架片。又称蜡质类骨架片,该类片剂以不溶解、但可溶蚀的惰性蜡 质、脂肪酸及其酯类物质为骨架材料制成。这类骨架片是由于固体脂肪或蜡的逐渐溶蚀, 通过孔道扩散与蚀解控制药物的释放。 制备工艺有三种: ①水分散法:是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将药物与辅料或分散体加入熔融的蜡质中,然 后将溶剂蒸发除去,干燥混合制成团块,再制成颗粒,然后装胶囊或制备成片剂。 ②凝固法:是采用熔融技术,即将药物与辅料直接加入熔融的蜡质中,温度控制 在略高于蜡质熔点即 90℃,熔融的物料铺开冷却、再固化、粉碎,或者倒入一旋转的 盘中使成薄片,再研磨过筛制成颗粒。 ③热混合法:将药物与十六醇在 60℃混合,团块用玉米朊乙醇溶液制粒,此法得 到的片剂释放性能稳定。 2.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缓释、控释颗粒压制片在胃中崩解后,作用类似于胶囊剂,具有缓释胶囊的特点, 并兼有片剂的优点。制备这类制剂方法有: (1)将三种不同释药速度的颗粒混合后,压片。 (2)微囊压制片,如将阿司匹林结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进行微囊化,制 备微囊,再压制成片剂。本方法适于药物含量高的情况。 (3)将药物制备成小丸,然后再压制成片剂,最后包薄膜衣。 3.胃内滞留片 胃内滞留片是指一类能滞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在消化道内的释放时间,改善药物 吸收的骨架片剂。它一般可在胃内滞留时间达 5~6h,具有骨架片释药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