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未七校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 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 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 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 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 高一语文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考试结束后,请将 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3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 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 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 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
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 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 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 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 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 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 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 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 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 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 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 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 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 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 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 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
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 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 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 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 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 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 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 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 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 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 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 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 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 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 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 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
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 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 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 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 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 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 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 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 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 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 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 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 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 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 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 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 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 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 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 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 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 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 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 月 21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 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 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 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 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微信的诞 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 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 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 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 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 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 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 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 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 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 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 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 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 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 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 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 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 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 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 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 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花瓷细腰鼓[来源:Z§ xx§k.Com]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 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 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 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 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 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 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
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皛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 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 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窝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 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 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 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 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 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 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 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 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
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来源:学科网]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 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 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 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 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 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 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 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 是看见过的人都说, 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 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 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