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调研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但社会对作品结构形式的影响 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词,社会究竟能不能对 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品构成的要素。由于作品的结构形 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 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是难以回答的 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作品中的事件,往往取材 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因此,有些研究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 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史文献。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 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19世纪的法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 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寻找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 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是摹写或记录现实。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 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 恒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但是,文字本身只是个符号, 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换句话说,文字这个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 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社会现实。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 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它表面上仿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上这一组有组织 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造。所以,莫泊桑才会说:“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应该 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调研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但社会对作品结构形式的影响 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词,社会究竟能不能对 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品构成的要素。由于作品的结构形 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 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是难以回答的。 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作品中的事件,往往取材 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因此,有些研究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 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史文献。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 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 19 世纪的法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 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寻找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 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是摹写或记录现实。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 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 恒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但是,文字本身只是个符号, 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换句话说,文字这个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 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社会现实。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 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它表面上仿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上这一组有组织 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造。所以,莫泊桑才会说:“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应该 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
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使命了。”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 义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社会及生活, 根本无关宏旨 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因为作品的思想 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所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 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鼓动、顺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但有 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 批判。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其选择,只不过这种抉择,我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 依据,因为反抗或批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 顺从时代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至于文学作 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天录》这类作 品,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的。然而,作品的思想是否即受社会“基础” 或“背景”的制约呢?那倒也不见得。反而是愈跟社会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愈限制了它意 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一般作品的思想,虽往往呼应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 自能发光,《红楼梦》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明确。 B.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C.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无法实现。 D.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意义两个角度进行 论述 B.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 主张。 C.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 因 D.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呼应的具体 内涵
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使命了。”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 义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社会及生活, 根本无关宏旨。 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因为作品的思想, 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所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 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鼓动、顺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但有 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 批判。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其选择,只不过这种抉择,我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 依据,因为反抗或批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 顺从时代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至于文学作 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天录》这类作 品,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的。然而,作品的思想是否即受社会“基础” 或“背景”的制约呢?那倒也不见得。反而是愈跟社会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愈限制了它意 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一般作品的思想,虽往往呼应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 自能发光,《红楼梦》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明确。 B. 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C. 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无法实现。 D. 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意义两个角度进行 论述。 B. 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 主张。 C. 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 因。 D. 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呼应的具体 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 决定性的 B.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现实的原则,而前 者不受此限制 C.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社会呼应,作品才 是优秀的 D.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楼梦》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并不密切。 【答案】1.A2.B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 今天要上书法课,首先就要改变书法教师的观念。八九岁的小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 会超过20分钟。老师有没有本事通过你的言传身教,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把这个孩子吸 引在课堂上,让他40分钟不厌倦?这样的话,你哪怕自己写得不好,我也赞成。因为你至 少会教,有能力培养一个孩子在40分钟内兴趣盎然地写字,热爱书法,那么他不会是书法 的“叛徒”。虽然学生的字写得不好甚至错误百出,但是他对于书法专注和热爱的程度是难 能可贵的,他会持续地努力。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摘编自《陈振濂:应试式书法教育培育出了一代“书法叛徒”》,《中国美术报》2016年 4月18日) 材料二 学校书法教师配备情况 选项 学校数量 比例 A.有专职书法老师 250 18.77% B.由语文老师兼任 C.由美术老师兼任 341 25.6%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 决定性的。 B. 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现实的原则,而前 者不受此限制。 C. 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社会呼应,作品才 是优秀的。 D. 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楼梦》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并不密切。 【答案】1. A 2. B 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天要上书法课,首先就要改变书法教师的观念。八九岁的小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 会超过 20 分钟。老师有没有本事通过你的言传身教,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把这个孩子吸 引在课堂上,让他 40 分钟不厌倦?这样的话,你哪怕自己写得不好,我也赞成。因为你至 少会教,有能力培养一个孩子在 40 分钟内兴趣盎然地写字,热爱书法,那么他不会是书法 的“叛徒”。虽然学生的字写得不好甚至错误百出,但是他对于书法专注和热爱的程度是难 能可贵的,他会持续地努力。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摘编自《陈振濂:应试式书法教育培育出了一代“书法叛徒”》,《中国美术报》2016 年 4 月 18 日) 材料二 学校书法教师配备情况 选 项 学校数量 比例 A.有专职书法老师 250 18.77% B.由语文老师兼任 362 27.18% C.由美术老师兼任 341 25.6%
D.没有书法老师 379 28.45% 教师自评胜任书法课教学能力的统计结果与教师专业的交叉分析 C.可以胜任硬笔 A.只可以胜任硬笔B.只可以胜任毛 D.无法胜任 X/Y 和毛笔书法课教 书法课教学 笔书法课教 书法课教学 A.美术师范类专 21.03% 57.24% B.中文师范类专 38.11% 2.82% 13.87% 45.21% C.美术非师范类 专业 D.其他类专业30.77% 5.56% 17.52% 16.15% (摘编自冯善亮、周凤甫《师资的不足制约开展书法教育》,《师道》2015年第六期) 材料三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 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这波换笔, 虽然笔已变种,但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 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 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 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 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 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 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 式 (摘编自刘洋《重拾汉字之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07月30日)
D.没有书法老师 379 28.45% 教师自评胜任书法课教学能力的统计结果与教师专业的交叉分析 X/Y A.只可以胜任硬笔 书法课教学 B.只可以胜任毛 笔书法课教学 C.可以胜任硬笔 和毛笔书法课教 学 D.无法胜任 书法课教学 A.美术师范类专 业 21.03% 8.62% 57.24% 13.1% B.中文师范类专 业 38.11% 2.82% 13.87% 45.21% C.美术非师范类 专业 20% 22.5% 27.5% 30% D.其他类专业 30.77% 5.56% 17.52% 46.15% (摘编自冯善亮、周凤甫《师资的不足制约开展书法教育》,《师道》2015 年第六期) 材料三 汉字书写在 20 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 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这波换笔, 虽然笔已变种,但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 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 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 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 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 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 式。” (摘编自刘洋《重拾汉字之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 年 07 月 30 日)
材料四 以人美版的《书法练习指导(实验)》(三年级上册)为例,笔者发现了较多的错误:书 法术语定义错误(如P49“竖弯的末尾向左上出钩即弯钩”的表述明显有误);单元模块不明 (如《第一单元笔画的写法(一)》的《第1课毛笔字学习准备》应单独成单元,“书法园 地”中有关碑帖介绍的内容应归为“读碑赏帖”):示范视频与文字讲解、配图不统一(如, 长横的写法,教材所提供的示范视频与文字说明、配图不符,会给入门级书法教师带来一定 的困扰)。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错误,教材出版部门应及时发现,及时修订。值得一提的是,“我 来临帖”环节设置不错(字帖原字→描红→双钩填墨→临写),但由于范字印在了课本上,不 方便书写训练。如以辅助教材出现,印在适合练习的纸上,效果更好。 (摘编自林朝枝《如何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书法教师,开设书法课的学校也大都缺乏专职的书法教师配备, 书法课教学由语文及美术等学科教师兼任。 B.硬笔和毛笔书法教学都可胜任的教师中,美术师范类专业的比美术非师范类专业的人数多 一倍多,但只能胜任毛笔书法教学的,后者却比前者多一倍多 C.中文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近一半不能胜任书法课教学,能胜任的也主要是硬笔书法教 学,而毛笔书法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胜任 D.除美术非师范类专业教师外,其他各类专业教师中能胜任硬笔书法课教学的都远多于能胜 任毛笔书法课教学的,这应该与使用硬笔机会更多有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课教育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把字练好抑或纠正书写错误,而在于激发学生对书法 的专注和热爱,使其能在书法上持续地努力。 B.汉字书写急速滑向低谷,汉字手写艺术遭遇尴尬,原因不仅在于新技术的冲击,更在于我 们借机推脱了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C.计算机取代日常笔写之事,使书写传统发生极大改变,这一改变也势必导致蕴藏在汉字中 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D.人美版书法教材存在书法术语定义错误,单元模块编排不当,视频与文字讲解、配图不统 等问题,只有“我来临帖”环节设置效果好。 6.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需要如何着手?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B5.C
材料四 以人美版的《书法练习指导(实验)》(三年级上册)为例,笔者发现了较多的错误:书 法术语定义错误(如 P49“竖弯的末尾向左上出钩即弯钩”的表述明显有误);单元模块不明 (如《第一单元 笔画的写法(一)》的《第 1 课 毛笔字学习准备》应单独成单元,“书法园 地”中有关碑帖介绍的内容应归为“读碑赏帖”);示范视频与文字讲解、配图不统一(如, 长横的写法,教材所提供的示范视频与文字说明、配图不符,会给入门级书法教师带来一定 的困扰)。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错误,教材出版部门应及时发现,及时修订。值得一提的是,“我 来临帖”环节设置不错(字帖原字→描红→双钩填墨→临写),但由于范字印在了课本上,不 方便书写训练。如以辅助教材出现,印在适合练习的纸上,效果更好。 (摘编自林朝枝《如何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书法教师,开设书法课的学校也大都缺乏专职的书法教师配备, 书法课教学由语文及美术等学科教师兼任。 B. 硬笔和毛笔书法教学都可胜任的教师中,美术师范类专业的比美术非师范类专业的人数多 一倍多,但只能胜任毛笔书法教学的,后者却比前者多一倍多。 C. 中文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近一半不能胜任书法课教学,能胜任的也主要是硬笔书法教 学,而毛笔书法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胜任。 D. 除美术非师范类专业教师外,其他各类专业教师中能胜任硬笔书法课教学的都远多于能胜 任毛笔书法课教学的,这应该与使用硬笔机会更多有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课教育 的 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把字练好抑或纠正书写错误,而在于激发学生对书法 的专注和热爱,使其能在书法上持续地努力。 B. 汉字书写急速滑向低谷,汉字手写艺术遭遇尴尬,原因不仅在于新技术的冲击,更在于我 们借机推脱了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C. 计算机取代日常笔写之事,使书写传统发生极大改变,这一改变也势必导致蕴藏在汉字中 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D. 人美版书法教材存在书法术语定义错误,单元模块编排不当,视频与文字讲解、配图不统 一等问题,只有“我来临帖”环节设置效果好。 6. 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需要如何着手?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