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 语文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 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 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 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 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 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 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 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 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 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 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 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 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 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 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 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④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 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 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隘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
2020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 语 文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 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 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 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 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 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 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 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 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 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 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 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 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 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 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④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 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 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
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⑤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 的经验疆域的冋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 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 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 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 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⑥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 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 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 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 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⑦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 辜负这个新时代 (摘编自田一坡《微博关注:橙子辅导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 经验。 B.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 认知。 C.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 经验。 D.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 B.②至⑥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上,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D.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⑤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 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 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 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 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 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⑥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 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 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 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 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⑦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 辜负这个新时代。 (摘编自田一坡《微博关注:橙子辅导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 经验。 B.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 认知。 C.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 经验。 D.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 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 B.②至⑥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上,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D.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摆脱眺望、观光、想象式书写,让海洋内化为诗人的视野,才能带来全新的诗歌感 受 B.诗人如果恐惧大海,拒绝直面其幽深辽阔,就容易造成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D.“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时代呼唤诗人也造就诗人。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 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 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 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 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 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一一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 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 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 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 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原理, 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色、线 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之外 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 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 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逻辑层次 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A.只有摆脱眺望、观光、想象式书写,让海洋内化为诗人的视野,才能带来全新的诗歌感 受。 B.诗人如果恐惧大海,拒绝直面其幽深辽阔,就容易造成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C.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D.“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时代呼唤诗人也造就诗人。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 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 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 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 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 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 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 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 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 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原理, 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色、线 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之外, 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 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 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逻辑层次 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深刻。 思维导图图例 关键词 分支 分支 主干 中心图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 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 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 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 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 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 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 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以 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 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 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 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 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深刻。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 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 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 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 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 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 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 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以 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 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 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 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 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 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术 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十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 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 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 D.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 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6.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6分) 一定义 元素、原理、要素 中心图 思维导图H思维导图的内容和结构十一结构 恶维导围的缺点和使用方法上 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正确使用 变化与创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最幸福的事 张爱国 课堂上,钟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D.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 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术、 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 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 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 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6.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6 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最幸福的事 张爱国 课堂上,钟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