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 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 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 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 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 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干年辽远的 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 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 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 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 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 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
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 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 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 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 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 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 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 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 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 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 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 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
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 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 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 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5.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5分) 6.文中的鲁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 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 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 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 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 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 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 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
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 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 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 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5.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5 分) 6.文中的鲁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92 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 2015-2016 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 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 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 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 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 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 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