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气象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大气橛祝 考点1:大气成分 【典刑者顺】 1,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有较大影响的大气成分是 I.氧气:Ⅱ.氮气:Ⅲ.臭氧:V.二氧化碳:V.氢气:.水汽。 A.I,Ⅲ,V,MB.V,IC.I,l,V,MD.I,V,V 参考答案:B 解析:在大气成分中,复气和氧气成分对大气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而含量稀少的一每 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在20一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通常把臭氧集中的20 40km气层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2,一些大气污染成分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害物质,最常见的有 A.酸雨和粉尘B.氨氧化物和粉尘C.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D.酸雨和光化学烟到 参考答案D 解析: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硫化氢、碳氢化合物利 氨等,严重污染大气,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二氧化硫在臭氧的作用下引起有害的酸雨:氨 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产生有毒的光化学烟雾。 【点评】此考点还应关注:)水汽,是常温下发生相变(固、气、液三态)的唯一大气成分 它也是造成云、雨、雪、雾等现象的主要物质源界 2)含水汽的空气密 度 ,在同一气压和 温度下,只有干空气的62.2%3)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4)水汽能 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而大气中悬浮若的杂质,在水汽相变过程中,成为水汽凝结的 核心,对云、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关老顺】 1、 大气中主要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气体成分为 二氧化碳B.臭氧 C.氧气D.氮气 2、在自然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能在气态、液态和周态三者之间互相转化(即 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份)。 A.复气B.氧气C.水汽D.二氧化碳 3、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 ,缓慢递减B。迅速递诚C.缓慢递增D.迅速递增 4、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 A.暖湿空气B.冷湿空气C.干热空气D.干冷空气 参考答案:BCBA 考点2:大气的垂直结构 【曲老顺】 1.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有较大的变化,最低出现在 A.赤道低纬地区B.中纬度地区C.高纬度地区D.极地地区 参考答案:D 解析:对流层的厚度实际就是空气的对流高度,与地面温度是成正比的,温度高的地方,对
第一章 气象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大气概况 考点 1:大气成分 【典型考题】 1.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有较大影响的大气成分是_。 Ⅰ.氧气;Ⅱ.氮气;Ⅲ.臭氧;Ⅳ.二氧化碳;Ⅴ.氢气;Ⅵ.水汽。 A.Ⅰ,Ⅲ,Ⅳ,Ⅵ B.Ⅳ,Ⅵ C.Ⅱ,Ⅲ,Ⅴ,Ⅵ D.Ⅱ,Ⅳ,Ⅴ 参考答案:B 解析:在大气成分中,氮气和氧气成分对大气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而含量稀少的二氧 化碳、臭氧和水汽是影响大气温度分布及其天气变化的主要成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温室 气体,它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甚少,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大气中臭氧在近地面层含量 很少,从 10 km 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在 20~30 km 高度处达最大值,通常把臭氧集中的 20~ 40 km 气层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2.一些大气污染成分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害物质,最常见的有_。 A.酸雨和粉尘 B.氮氧化物和粉尘 C.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 D.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参考答案:D 解析: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硫化氢、碳氢化合物和 氨等,严重污染大气,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二氧化硫在臭氧的作用下引起有害的酸雨;氮 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产生有毒的光化学烟雾。 【点评】此考点还应关注:1)水汽,是常温下发生相变(固、气、液三态)的唯一大气成分, 它也是造成云、雨、雪、雾等现象的主要物质源泉。2)含水汽的空气密度,在同一气压和 温度下,只有干空气的 62.2% 3)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4)水汽能 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而大气中悬浮着的杂质,在水汽相变过程中,成为水汽凝结的 核心,对云、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关考题】 1、大气中主要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气体成分为_。 A.二氧化碳 B.臭氧 C.氧气 D.氮气 2、在自然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_能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者之间互相转化(即 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份)。 A.氮气 B.氧气 C.水汽 D.二氧化碳 3、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_。 A.缓慢递减 B.迅速递减 C.缓慢递增 D.迅速递增 4、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_。 A.暖湿空气 B.冷湿空气 C.干热空气 D.干冷空气 参考答案:BCBA 考点 2:大气的垂直结构 【典型考题】 1.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有较大的变化,最低出现在_。 A.赤道低纬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极地地区 参考答案:D 解析:对流层的厚度实际就是空气的对流高度,与地面温度是成正比的,温度高的地方,对
流高度高,对流层厚度大,反之亦反。平均厚度10~12km。通常在高纬为6~8km,中纬 度10~12km,低纬度17~18km 2.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依次 A。对流层、等温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C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散逸层、热层D.散逸层、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参考答案:B 解析: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气流状况和电离现象等有显芸差异,根据不同高度 气温的垂直分布,可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将大气层分为五层,依次为对流 层、 平流层、中间层 热层和逸散层 3.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 A.1℃/100m B.1.25℃100m C.0.5℃/100m D.0.65℃/100m 参考答案:D ,在这一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 温则下降约0.65℃,称为气温直减率 4.下列属于气象要素的是 A.风、云、雾、霜、沙尘暴 B.气压、高气压、台风 C.风、云、雨、冷锋、暖锋 D.气温、气压、冷锋、暖锋 参考答案:A 解析:气象要素是指能直接观测的单一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像气压值1020Hpa,风速5ms 高层云等。但是你不能说1020Ha是高气压或低气压,它要两个的气压值进行比较后才能 道:同样的道理台风,温带气旋,冷暖锋,冷暖气团都是诸多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组合体, 属于天气系统。 5,根据对流层中 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摩擦层和自由大气两个层次 A.气温 B.气压 C.湿度 D.大气运动 参考答案:D 解析:根据大气运动的不同特征又可以将对流层分为行星边界层或摩擦层和自由大气。摩擦 层的范围一般从地面到1~1.5km高度,摩擦边界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自由大气。在自由大 气中,地球表面的摩擦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大气运动规律显得比较简单和清楚。自由大气的 基本运动形式是层流,气流多波状系统。5O0Pa等压面最能代表对流层大气的一般运动状况。 【相关考恩】 1.在对流层中通常气温随者高度的升高而 A.降低 B.升高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2.自由大气的起始高度大约为 A.7~-8km B.5~6km C 3~4km D.11.5km 等压面最能代表对流层大气的一般运动状况, A.850 hPa B.300 hPa C.500hPa 4对流层具有的特点之一是 A.空气不易产生对流运动 B.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C.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D.气象要素水平分布均匀 5.对流层的厚度随季节变化,最薄出现在: A.春季 C.冬季 D.秋季 6.地球大气最低层称为对流层,其平均厚度约为 A.1~2km B.1012km C.6~8km D.1718km 7.气象要素主要包括
流高度高,对流层厚度大,反之亦反。平均厚度10~12 km。通常在高纬为6~8 km,中纬 度10~12 km,低纬度17~18 km。 2.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依次为_。 A.对流层、等温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C.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散逸层、热层 D.散逸层、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参考答案:B 解析: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气流状况和电离现象等有显著差异,根据不同高度 气层的特点,特别是气温的垂直分布,可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将大气层分为五层,依次为对流 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 3.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_。 A.1℃/100m B.1.25℃/100m C.0.5℃/100m D.0.65℃/100m 参考答案:D 解析:这是对流层三个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一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 每增加100 m,气温则下降约0.65℃,称为气温直减率。 4.下列属于气象要素的是_。 A.风、云、雾、霜、沙尘暴 B.气压、高气压、台风 C.风、云、雨、冷锋、暖锋 D.气温、气压、冷锋、暖锋 参考答案:A 解析:气象要素是指能直接观测的单一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像气压值1020Hpa,风速5m/s、 高层云等。但是你不能说1020Hpa是高气压或低气压,它要两个的气压值进行比较后才能知 道;同样的道理台风,温带气旋,冷暖锋,冷暖气团都是诸多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组合体, 属于天气系统。 5.根据对流层中_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摩擦层和自由大气两个层次。 A.气温 B.气压 C.湿度 D.大气运动 参考答案:D 解析:根据大气运动的不同特征又可以将对流层分为行星边界层或摩擦层和自由大气。摩擦 层的范围一般从地面到1~1.5 km高度,摩擦边界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自由大气。在自由大 气中,地球表面的摩擦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大气运动规律显得比较简单和清楚。自由大气的 基本运动形式是层流,气流多波状系统。500hPa等压面最能代表对流层大气的一般运动状况。 【相关考题】 1.在对流层中通常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_。 A.降低 B.升高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2.自由大气的起始高度大约为_。 A.7~8km B.5~6km C.3~4km D.1~1.5km 3._等压面最能代表对流层大气的一般运动状况。 A.850 hPa B.300 hPa C.500 hPa D.700 hPa 4.对流层具有的特点之一是_。 A.空气不易产生对流运动 B.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C.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D.气象要素水平分布均匀 5.对流层的厚度随季节变化,最薄出现在: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D.秋季 6.地球大气最低层称为对流层,其平均厚度约为_。 A.1~2km B.10~12km C.6~8km D.17~18km 7.气象要素主要包括_
I,气压、气温:Ⅱ.气团、锋面:Ⅲ.湿度、天气现象:Ⅳ.风、云、能见度:V.高 低压系统:Ⅵ.切变线、急流。 A.I~V B.I,Ⅱ,W,M C.I,Ⅲ,W D.Ⅱ,~I 8属于气象要素的是 I.气压、气温:Ⅱ.雾、气团、锋面:Ⅲ.相对湿度、沙尘暴:V.风、云、能见度:V,湿 度、高压、低压:Ⅵ.雨、雪、雷暴。 A.I,,W,T B.I,II,IV~VI C.II~IV,VI D.II,IV~VI 案 ADCB BCA 【点评】这节考试分数分布:两个考点各1分。 第二节气温 考点1:气温的定义和温标 【典型考题】 1,华氏温度77度换算成摄氏温度和绝对温度分别为 A.28℃、302KB.25C、298K C.25℃、248KD.30℃、303K 参考答案:B 解析:绝对温标,以K表示:摄氏温标,以℃表示,纯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两种 温标之 的换算关系如下: +27 些欧美国家使用华氏温标(下)。华氏温标将纯水的冰点定为32下,沸点定为212℉。 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之间的关系: c-gF-32成F-C+32 这基本上是这节必考 的一分】 【相关考题】 1.15℃换算成华氏温度和绝对温度分别为】 A.41F、278K B.37F、278K C.27F、278K D.37F、278K 2.通过不同温标关系换算14℉、10℃分别为 A.10℃、283K B.-10℃、283K C.-10C、-263K D.10℃、263K 3.绝对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沸点温度分别为 A.273K、212 B.373K,212F C.273K、32F D.373K、1000 参考答案:ABB 考点2: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 【典型考顿】 1.驱动大气运动的初始能源是」 A.太阳长波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C.太阳短波辐射 D.大气长波辐射 2.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 A,组成成份 B.热力性侦 C.物理结构 D.温度高低 3.大气受热最主要的直接热源米自 A.太阳短被辐射 B.下热面辐射C.太阳长波辐射 D.大气辐射 参考答案:CD 解析: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力愈强,辐射出的波长愈短:温度愈低,放射能力愈弱,辐 射出的波长愈长。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波长0.15一4μm范围 内,气象上称为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唯一的能量来源。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约为30OK,比太阳表面温度低得多,辐射能量弱,主要是红外辐射。地球大气辐射能量的
Ⅰ.气压、气温;Ⅱ.气团、锋面;Ⅲ.湿度、天气现象;Ⅳ.风、云、能见度;Ⅴ.高、 低压系统;Ⅵ.切变线、急流。 A.Ⅰ~Ⅵ B.Ⅰ,Ⅱ,Ⅳ,Ⅵ C.Ⅰ,Ⅲ,Ⅳ D.Ⅱ,Ⅳ~Ⅵ 8.属于气象要素的是_。 Ⅰ.气压、气温;Ⅱ.雾、气团、锋面;Ⅲ.相对湿度、沙尘暴;Ⅳ.风、云、能见度;Ⅴ.湿 度、高压、低压;Ⅵ.雨、雪、雷暴。 A.Ⅰ,Ⅲ,Ⅳ,Ⅵ B.Ⅰ,Ⅱ,Ⅳ~Ⅵ C.Ⅱ~Ⅳ,Ⅵ D.Ⅱ,Ⅳ~Ⅵ 参考答案:ADCBC BCA 【点评】这节考试分数分布:两个考点各1分。 第二节 气温 考点 1:气温的定义和温标 【典型考题】 1.华氏温度77度换算成摄氏温度和绝对温度分别为_。 A.28℃、302K B.25℃、298K C.25℃、248K D.30℃、303K 参考答案:B 解析:绝对温标,以K表示;摄氏温标,以℃表示,纯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两种 温标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K=C+273 一些欧美国家使用华氏温标(℉)。华氏温标将纯水的冰点定为32℉,沸点定为212℉。 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之间的关系: ( 32) 9 5 C = F − 或 32 5 9 F = C + ,这基本上是这节必考 的一分。 【相关考题】 1.15℃换算成华氏温度和绝对温度分别为_。 A.41oF、278K B.37oF、278K C.27oF、278K D.37oF、278K 2.通过不同温标关系换算14℉、10℃分别为_。 A.10℃、283K B.-10℃、283K C.-10℃、-263K D.10℃、263K 3.绝对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沸点温度分别为_。 A.273K、212oF B.373K、212oF C.273K、32oF D.373K、100℃ 参考答案:ABB 考点 2: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 【典型考题】 1.驱动大气运动的初始能源是_。 A.太阳长波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 C.太阳短波辐射 D.大气长波辐射 2.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_。 A.组成成份 B.热力性质 C.物理结构 D.温度高低 3.大气受热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来自_。 A.太阳短波辐射 B.下垫面辐射 C.太阳长波辐射 D.大气辐射 参考答案:CDB 解析: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力愈强,辐射出的波长愈短;温度愈低,放射能力愈弱,辐 射出的波长愈长。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波长0.15~4μm范围 内,气象上称为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唯一的能量来源。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约为300K,比太阳表面温度低得多,辐射能量弱,主要是红外辐射。地球大气辐射能量的
95%集中在4120um的范围内,最大辐射所在的波长约为10um,气象上称为长波招射 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而能够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大气的热量直接 来源于地面 考点3:空气增热和冷却的方式 【典型考题】 1.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 A。端流 B。平流 C.射D.对流 解析:对流又分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引起有规则的热湿空气上升干冷空 气下沉,称为热力对流。由于动力作用造成空气的升降运动称为动力对流,如空气遇山爬升 等。通过对流,上下层空气互相混合,热量得以交换,使低层的热量传递到较高的层次。 2.形成露或霜的主要冷却过程是 B。辐射冷却 C.平流冷却 D.凝结冷却 解析:因为地面的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层气温降低,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凝结(华),形成露 (霜):而高空中的云,需要空气绝热上升冷却才能形成:暖空气平行流向冷下垫面是形成平 流雾的主要冷却时程 3.下热面与空气之间的垂直热量交换途径主要有 I.热传导:Ⅱ.辐射:Ⅲ.水相变化:V.对流:V.乱流:M.平流 A.I~V B.I一I D.II~IV,VI 参考答案:A 解析:空气的增热和冷却主要是非绝热过程引起的,下垫面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途径有以 下几种:1.热传导2.辐射3.对流4.水相变化5.湍流6.平流 【相关老题】 流泉 气受热和冷却的方式之 一,但主要作用在」 A.大气上 B.大气中层 C.摩擦层 D.自由大气层 2.“南风送暖,北风送寒”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 A.湍流 B.平流 C.辐射 D.对流 3蒸发、凝结等时程的热量交换方式属于 A.湍流 水相变化 C.辐射 D.对流 4暖空气北上、冷空气南下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 A,湍流 B.平流 C.辐射 D.对流 5.形成海雾的主要冷却过程是 A.绝热上升 B辐射冷知 C.平流冷却 D.接触冷却 6.形成较厚云层的主要冷却过程是 A。平流冷却 B。辐射冷却 C.乱流冷却 D.绝热上升 7.空气增热和冷却的主要方式有 I.热传导:Ⅱ.辐射:Ⅲ.水相变化:V.对流:V.平流:M.乱流。 AI-Π B.I.IL IV~VI C.Ⅱ-I D.I IV.VI 参考答案:CBBBC DA 考点4: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典型考题】 1.气温的日较差具有」 I.低纬大于高纬:Ⅱ.海洋大于陆地:Ⅲ.低海拔大于高海拔:Ⅳ.阴天大于晴天:V.草
95%集中在4~120μm的范围内,最大辐射所在的波长约为10μm,气象上称为长波辐射。 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而能够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大气的热量直接 来源于地面。 考点 3:空气增热和冷却的方式 【典型考题】 1. 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_。 A.湍流 B.平流 C.辐射 D.对流 参考答案:D 解析:对流又分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引起有规则的热湿空气上升干冷空 气下沉,称为热力对流。由于动力作用造成空气的升降运动称为动力对流,如空气遇山爬升 等。通过对流,上下层空气互相混合,热量得以交换,使低层的热量传递到较高的层次。 2.形成露或霜的主要冷却过程是_。 A.绝热上升 B.辐射冷却 C.平流冷却 D.凝结冷却 参考答案:B 解析:因为地面的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层气温降低,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凝结(华),形成露 (霜);而高空中的云,需要空气绝热上升冷却才能形成;暖空气平行流向冷下垫面是形成平 流雾的主要冷却过程。 3.下垫面与空气之间的垂直热量交换途径主要有_。 Ⅰ.热传导;Ⅱ.辐射;Ⅲ.水相变化;Ⅳ.对流;Ⅴ.乱流;Ⅵ.平流。 A.Ⅰ~Ⅴ B.Ⅰ~Ⅵ C.Ⅱ~Ⅵ D.Ⅱ~Ⅳ,Ⅵ 参考答案:A 解析: 空气的增热和冷却主要是非绝热过程引起的,下垫面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途径有以 下几种:1.热传导2.辐射3.对流4.水相变化5.湍流6.平流 【相关考题】 1.湍流是大气受热和冷却的方式之一,但主要作用在_。 A.大气上层 B.大气中层 C.摩擦层 D.自由大气层 2.“南风送暖,北风送寒”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_。 A.湍流 B.平流 C.辐射 D.对流 3.蒸发、凝结等过程的热量交换方式属于_。 A.湍流 B.水相变化 C.辐射 D.对流 4.暖空气北上、冷空气南下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_。 A.湍流 B.平流 C.辐射 D.对流 5.形成海雾的主要冷却过程是_。 A.绝热上升 B.辐射冷却 C.平流冷却 D.接触冷却 6.形成较厚云层的主要冷却过程是_。 A.平流冷却 B.辐射冷却 C.乱流冷却 D.绝热上升 7.空气增热和冷却的主要方式有_。 Ⅰ.热传导;Ⅱ.辐射;Ⅲ.水相变化;Ⅳ.对流;Ⅴ.平流;Ⅵ.乱流。 A.Ⅰ~Ⅵ B.Ⅰ,Ⅱ,Ⅳ~Ⅵ C.Ⅱ~Ⅵ D.Ⅱ,Ⅳ,Ⅵ 参考答案:CBBBC D A 考点 4: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典型考题】 1.气温的日较差具有_。 Ⅰ.低纬大于高纬;Ⅱ.海洋大于陆地;Ⅲ.低海拔大于高海拔;Ⅳ.阴天大于晴天;Ⅴ.草
原大于沙漠:.陆地大于海洋。 D C.I,I,VI D.HI,IV,V 解析:1.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 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日出后气温逐渐上升,陆地上夏季14~15时、冬季13~14时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 下降直到日出前为止。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一般与纬度、季节、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和天气 状况等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夏季日较差>冬 季。海拔越高日较差小。沙漠地区日较差>陆地地区日较差>海洋地区。睛天日较差>阴天 2.气温年 的 I.纬度:Ⅱ,经度:Ⅲ.下垫面性质:V.季节:V,海拔高度:Ⅵ.天气状况。 A.I~VI B.I,II,IV~VI C.,Π,V D.I V,VI 解析: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气温的年变化表现在一 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通常,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的气温以7月为 最高,1月为最低。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 南半球刚好相反 气温年较羞 的大小与纬度、下垫面性质和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增大而增大。气温年 较差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 【点评】这节几乎每期必出的有考点1:气温的定义和温标和考点4: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这两分值得关注。剩余的1分在考点2,3之间任选1个。 第三节气压 考点1:气压概述 【典型考题】 1.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时的大气压称为标淮大气压,其数值为 A.1000hPa、750mmHg B.1013.25hPa 760 mmHg 1000hPa、760mmHg D.1013.25hPa、750mmHg 2.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它与天气的关系是】 A.高气压一般对应阴雨天气 B.低气压一般对应阴雨天气 C.高气压中心对应大风天气 D.低气压对应晴好天气 3.利用不同气压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780m llg、 1000hpa分别为 A.1040hPa、750mmHg B.1020hPa、760mmHg C.1040hPa、760mmHg D.1020hPa、750mmHg 参考答案:BBA 解析:气压是指单位截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称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在标准情况下(即气 温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760mm水银柱高的大气压称 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 1013.25百帕 opascal).气压使用的单位有百帕(hPa)、毫巴(mb)和毫米柱高(mmHg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IhPa=lmb 1hPa≈3/4mmHg 1mmHg≈3/4hPa。气 与天气之间有者密切的关系。低压对应坏天气:高压对应好天气,但高压不是处处对应好天 气,好天气出现在高压中心。 考点2:气压的变化 【曲老顺】 1.某轮放置空盒气压表的驾驶台距离海平面高度为20m,测得本站气压为1002.5hPa,高度 订正后,则海平面气压是 A.1000.0hPa B.1007.5hPa C.1004.5hPa D.1005.0hPa 2.在近地面大气层中,根据船用单位气压高度差的订正公式得出的结果为
原大于沙漠;Ⅵ.陆地大于海洋。 A.Ⅰ~Ⅴ B.Ⅰ,Ⅳ,Ⅵ C.Ⅰ,Ⅲ,Ⅵ D.Ⅱ,Ⅳ,Ⅴ 解析:1.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日出后气温逐渐上升,陆地上夏季14~15时、冬季13~14时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 下降直到日出前为止。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一般与纬度、季节、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和天气 状况等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夏季日较差>冬 季。海拔越高日较差小。沙漠地区日较差>陆地地区日较差>海洋地区。晴天日较差>阴天。 2.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_有关。 Ⅰ.纬度;Ⅱ.经度;Ⅲ.下垫面性质;Ⅳ.季节;Ⅴ.海拔高度;Ⅵ.天气状况。 A.Ⅰ~Ⅵ B.Ⅰ,Ⅱ,Ⅳ~Ⅵ C.Ⅰ,Ⅲ,Ⅴ D.Ⅱ,Ⅴ,Ⅵ 解析: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气温的年变化表现在一 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通常,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的气温以7月为 最高,1月为最低。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南半球刚好相反。 气温年较差 的大小与纬度、下垫面性质和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增大而增大。气温年 较差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 【点评】这节几乎每期必出的有考点 1:气温的定义和温标和考点 4: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这两分值得关注。剩余的 1 分在考点 2,3 之间任选 1 个。 第三节 气压 考点 1:气压概述 【典型考题】 1.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时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其数值为_。 A.1000 hPa、750 mmHg B.1013.25 hPa、760 mmHg C.1000 hPa、760 mmHg D.1013.25 hPa、750 mmHg 2.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它与天气的关系是_。 A.高气压一般对应阴雨天气 B.低气压一般对应阴雨天气 C.高气压中心对应大风天气 D.低气压对应晴好天气 3.利用不同气压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780 mmHg、1000 hPa分别为_。 A.1040 hPa、750 mmHg B.1020 hPa、760 mmHg C.1040 hPa、760 mmHg D.1020 hPa、750 mmHg 参考答案: B B A 解析:气压是指单位截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称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在标准情况下(即气 温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760 mm水银柱高的大气压称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 1013.25百帕(hectopascal)。气压使用的单位有百帕(hPa)、毫巴(mb)和毫米柱高(mmHg)。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 hPa=1 mb 1 hPa≈3/4 mmHg 1 mmHg≈3/4 hPa 。气压 与天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低压对应坏天气;高压对应好天气,但高压不是处处对应好天 气,好天气出现在高压中心。 考点 2:气压的变化 【典型考题】 1.某轮放置空盒气压表的驾驶台距离海平面高度为20m,测得本站气压为1002.5 hPa,高度 订正后,则海平面气压是_。 A.1000.0 hPa B.1007.5 hPa C.1004.5 hPa D.1005.0 hPa 2.在近地面大气层中,根据船用单位气压高度差的订正公式得出的结果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