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门(-mycotina)纲(-mycetes)亚纲(-mycetidae)目(-ales)科(-aceae)属(Genus)种 (Species)(2)种以下的分类等级①变种(variety,var.)②专化型(formaspecialis,f.sp.)③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④菌株(isolate)③营养体亲和群(vegetativecompatibilitygroup,VCG)③融合群(anastomosisgroup,AG)4、真菌的命名双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如PucciniagraminisPers.第二节鞭毛菌亚门真菌(Mastigomycotina)一、概述1、生活习性和寄性性(1)水生→两栖→陆生(2)腐生→兼性寄生一→专性寄生(3)引起植物病害类型:根肿病、猝倒病、疫病、霜霉病2、营养体(1)原质团一单细胞一单细胞具假根一→无隔菌丝体(2)整体产果式或分体产果式3、无性繁殖(1)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2)鞭毛类型:茸鞭、尾鞭(3)鞭毛结构:"9+2"型4、有性生殖(1)休眠孢子囊(2)卵孢子5、分类(1)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2)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3)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4)卵菌纲(Oomycetes)二、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1、形态特征2、分类只有1个目一根肿菌目(Plasmodiophorales)、一个科一根肿菌科(Plasmodiophoraceae)3、重要属、种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和芸墓根肿菌(Plasmodiophorabrasicae):引起十字花科根肿病(1)形态特征(2)病害特点(3)侵染来源(4)防治要点三、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1、营养体
亚门(-mycotina) 纲(-mycetes) 亚纲(-mycetidae) 目(-ales) 科(-aceae) 属 (Genus) 种 (Species) (2)种以下的分类等级 ① 变种(variety, var.) ② 专化型(forma specialis, f.sp.) ③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④ 菌株(isolate) ⑤ 营养体亲和群(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 VCG ) ⑥ 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 AG) 4、真菌的命名 双名法:属名 + 种名 + 命名人 如Puccinia graminis Pers. 第二节 鞭毛菌亚门真菌(Mastigomycotina) 一、概述 1、生活习性和寄性性 (1)水生→两栖→陆生 (2)腐生→兼性寄生→专性寄生 (3)引起植物病害类型:根肿病、猝倒病、疫病、霜霉病 2、营养体 (1)原质团→单细胞→单细胞具假根→无隔菌丝体 (2)整体产果式或分体产果式 3、无性繁殖 (1)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2)鞭毛类型:茸鞭、尾鞭 (3)鞭毛结构:"9+2"型 4、有性生殖 (1)休眠孢子囊 (2)卵孢子 5、分类 (1)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 (2)壶菌纲 (Chytridiomycetes) (3)丝壶菌纲 (Hyphochytridiomycetes) (4)卵菌纲 (Oomycetes) 二、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 1、形态特征 2、分类 只有1个目—根肿菌目(Plasmodiophorales)、一个科—根肿菌科(Plasmodiophoraceae) 3、重要属、种 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和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引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1)形态特征 (2)病害特点 (3)侵染来源 (4)防治要点 三、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 1、营养体
(1)单细胞(有些有假根)(2)无隔菌丝2、无性繁殖(1)形成游动孢子囊(有或无盖)(2)游动孢子后生单尾鞭3、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孢子囊4、重要属种节壶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maydis)与玉米褐斑病四、卵菌纲(Oomycetes)(一)特征和特性1、习性:水生一→两栖一→陆生;腐生一兼寄生一→专性寄生2、营养体:无隔菌丝体3、无性生殖:双鞭毛孢子4、有性生殖:卵孢子:藏卵器,雄器5、细胞壁:含有纤维素(二)分类1、主要依据(1)菌体形态(2)卵球数目(3)游动孢子类型(4)生活习性2、本纲分为4个目,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有2个目:水霉目(Saprolegniales)和霜霉目(Peronosporales)(三)水霉目(Saprolegniales)1、主要特征(1)藏卵器内含有1至多个卵球(卵孢子)(2)孢子囊有层出现象(proliferation)(3)游动孢子(双鞭毛)有两游现象(diplanetism)2、分类:本目分4个科,最重要的是水霉科(Saprolegniaceae)3、重要属、种(1)水霉属(Saprolagnia)和寄生水霉(S.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2)绵霉属(Achlya)和稻绵霉(A.oryzae):引起水稻烂病(四)霜霉目(Peronosporales)1、主要特征(1)每个藏卵器中只形成一个卵孢子(2)游动孢子无两游现象(3)孢子囊呈菌丝状或呈洋梨形、球形、卵圆形等2、分类主要根据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态特征,尤其是孢囊梗的特征来分类,分为4科:(1)腐霉科(Pythiaceae)(2)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3)霜霉科(Peronosporaceae)(4)白锈科(Albuginaceae)3、腐霉科(Pythiaceae)(1)主要特征(2)重要属、种①腐霉属(Pythium)和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②疫霉属(Phytophthora)和致病疫霉(Pinfestans)4、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1)主要特征①同步形成孢子囊,与霜霉科相同②有性器官及不明显的卵周质,在人工培养基可生长,以与腐霉科相近
(1)单细胞(有些有假根) (2)无隔菌丝 2、无性繁殖 (1)形成游动孢子囊(有或无盖) (2)游动孢子后生单尾鞭 3、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孢子囊 4、重要属种 节壶属(Physoderma) 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与玉米褐斑病 四、卵菌纲(Oomycetes) (一)特征和特性 1、习性:水生→两栖→陆生;腐生→兼寄生→专性寄生 2、营养体:无隔菌丝体 3、无性生殖:双鞭毛孢子 4、有性生殖:卵孢子;藏卵器,雄器 5、细胞壁:含有纤维素 (二)分类 1、主要依据 (1)菌体形态 (2)卵球数目 (3)游动孢子类型 (4)生活习性 2、本纲分为4个目,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有2个目:水霉目(Saprolegniales)和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三)水霉目(Saprolegniales) 1、主要特征 (1)藏卵器内含有1至多个卵球(卵孢子) (2)孢子囊有层出现象(proliferation) (3)游动孢子(双鞭毛)有两游现象(diplanetism) 2、分类:本目分4个科,最重要的是水霉科(Saprolegniaceae) 3、重要属、种 (1)水霉属(Saprolagnia)和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2)绵霉属(Achlya)和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四)霜霉目(Peronosporales) 1、主要特征 (1)每个藏卵器中只形成一个卵孢子 (2)游动孢子无两游现象 (3)孢子囊呈菌丝状或呈洋梨形、球形、卵圆形等 2、分类 主要根据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态特征,尤其是孢囊梗的特征来分类,分为4科: (1)腐霉科(Pythiaceae) (2)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3)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4)白锈科(Albuginaceae) 3、腐霉科(Pythiaceae) (1)主要特征 (2)重要属、种 ① 腐霉属(Pythium)和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② 疫霉属(Phytophthora)和致病疫霉(P. infestans) 4、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1)主要特征 ① 同步形成孢子囊,与霜霉科相同 ② 有性器官及不明显的卵周质,在人工培养基可生长,以与腐霉科相近
③孢囊梗多级有限生长,不同于腐霉科和霜霉科(2)重要属、种只有一个属,即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下含一个种,即荔枝霜疫霉(Plittchii),为害荔枝果实引起霜霉病,造成果腐。5、霜霉科(Peronosporaceae)(1)主要特征(2)重要属、种孢囊梗的形态特征(分枝特征)是分属的主要依据。本科中与植物病害关系最大的属是霜霉属(Peronspora)、假霜霉属(Pseuperonspora)、单轴霉属(Plasmopara)、盘梗霉属(Bremia)和指梗霉属(Sclerospora)等5个属。霜霉科几个重要属形态特征的比较P重要种:①寄生霜霉(Peronosporaparasitica):为害十字花科植物,引起霜霉病②禾(谷生)指梗霉(Sclerosporagraminicola):为害禾本科植物,引起白发病7、白锈科(Albuginaceae)(1)主要特征(2)重要属、种只有一个属,即白锈属(Albugo),其中最重要的种是白锈菌(A.candida),为害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引起白锈病。第三节接合菌亚门真菌(Zygomycatina)一、概述1、生活习性(1)大多数为腐生菌(2)少数是寄生菌(3)有的是共生菌,与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4)有些是重要的工业真菌(5)明显地由水生发展到陆生2、主要特征(1)营养体(2)无性繁殖(3)有性生殖3、分类(1)接合菌纲:腐生或寄生,与植物病害有关(2)毛菌纲:寄生于节肢动物的消化道、中肠经济上比较重要的是接合菌纲的毛霉目二、毛霉目(Mucorales)1、主要特征(1)习性(2)营养体D(3)假根和蔓丝或匍匐丝2、重要属、种(1)根霉属(Rhizopus)和匍枝根霉(R.stolonifer)(2)毛霉属(Mucor)(3)犁头霉属(Absidia)(4)笋霉属(Choanephora)第四节子囊菌亚门真菌(Ascomycotina)一、概述
③ 孢囊梗多级有限生长,不同于腐霉科和霜霉科 (2)重要属、种 只有一个属,即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下含一个种,即荔枝霜疫霉(P. littchii),为害荔 枝果实引起霜霉病,造成果腐。 5、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1)主要特征 (2)重要属、种 孢囊梗的形态特征(分枝特征)是分属的主要依据。 本科中与植物病害关系最大的属是霜霉属(Peronspora)、假霜霉属(Pseuperonspora)、单轴霉属 (Plasmopara)、盘梗霉属(Bremia)和指梗霉属(Sclerospora)等5个属。 霜霉科几个重要属形态特征的比较 重要种: ① 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为害十字花科植物,引起霜霉病 ② 禾(谷生)指梗霉(Sclerospora graminicola):为害禾本科植物,引起白发病 7、白锈科(Albuginaceae) (1)主要特征 (2)重要属、种 只有一个属,即白锈属(Albugo),其中最重要的种是白锈菌(A. candida), 为害十字花科、 旋花科等植物,引起白锈病。 第三节 接合菌亚门真菌 (Zygomycatina) 一、概述 1、生活习性 (1)大多数为腐生菌 (2)少数是寄生菌 (3)有的是共生菌,与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 (4)有些是重要的工业真菌 (5)明显地由水生发展到陆生 2、主要特征 (1)营养体 (2)无性繁殖 (3)有性生殖 3、分类 (1)接合菌纲:腐生或寄生,与植物病害有关 (2)毛菌纲:寄生于节肢动物的消化道、中肠 经济上比较重要的是接合菌纲的毛霉目 二、毛霉目(Mucorales) 1、主要特征 (1)习性 (2)营养体 (3)假根和蔓丝或匍匐丝 2、重要属、种 (1)根霉属(Rhizopus)和匍枝根霉(R. stolonifer) (2)毛霉属(Mucor) (3)犁头霉属(Absidia) (4)笄霉属(Choanephora) 第四节 子囊菌亚门真菌(Ascomycotina) 一、概述
(一)生活习性1、生境2、营养方式(二)形态特征1、营养体2、无性繁殖3、有性生殖(三)有性生殖方式及过程1、有性生殖方式(1)配子囊接触交配(2)授精作用(3)体细胞结合2、有性生殖过程烧土火丝菌(Pyronemaomphalodes)的有性生殖过程(四)子囊果类型及不孕性丝状体1、子囊果(ascocarp)的定义2、子囊果的类型(1)闭囊壳(cleistothecium)(2)子囊壳(perithecium)(3)子囊座(ascostroma)(4)子囊腔(locule)(5)假囊壳(pseudothecium)(6)子囊盘(apothecium)3、不孕性丝状体(1)侧丝(2)顶侧丝(3)拟侧丝(4)类似拟侧丝的残留物(5)缘丝(五)分类1、主要依据2、根据上述依据,分为6个纲(1)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无子囊果、子囊裸露、散生。(2)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子囊果是闭囊壳(3)核菌纲(Pyren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壳,少数是闭囊壳(白粉菌目)(4)虫囊菌纲(Laboulbeni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壳(5)腔菌纲(Locula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座,子囊壁是双层的,(6)盘菌纲(Di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盘二、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一)主要特征无子囊果,子囊裸生,菌丝细胞双核。(二)分类根据营养体和子囊的来源等性状,把本纲分为三个目:1、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2、内孢霉目(Endomycetales)3、外囊菌目(Taphrinales):与植物病害有关。(三)外囊菌目(Taphrinales)本目只有1个科一外囊菌科(Taphrinaceae)、1个属一外囊菌属(Taphrina),约120种。1、外囊菌属(Taphrina)的主要特征(1)菌丝有隔、无色、分枝,都是双核的菌丝,一般多生于寄主细胞间。(2)子囊在寄主表面呈栅栏状排列,形成子实层。(3)无性繁殖:子囊孢子可在子囊内或子囊外进行芽殖,产生芽孢子,习惯上也将它称作分生
(一)生活习性 1、生境 2、营养方式 (二)形态特征 1、营养体 2、无性繁殖 3、有性生殖 (三)有性生殖方式及过程 1、有性生殖方式 (1)配子囊接触交配 (2)授精作用 (3)体细胞结合 2、有性生殖过程 烧土火丝菌(Pyronema omphalodes)的有性生殖过程 (四)子囊果类型及不孕性丝状体 1、子囊果(ascocarp) 的定义 2、子囊果的类型 (1)闭囊壳(cleistothecium) (2)子囊壳(perithecium) (3)子囊座(ascostroma) (4)子囊腔(locule) (5)假囊壳(pseudothecium) (6)子囊盘(apothecium) 3、不孕性丝状体 (1)侧丝 (2)顶侧丝 (3)拟侧丝 (4)类似拟侧丝的残留物 (5)缘丝 (五) 分类 1、主要依据 2、根据上述依据,分为6个纲 (1)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无子囊果、子囊裸露、散生。 (2)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子囊果是闭囊壳 (3)核菌纲(Pyren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壳,少数是闭囊壳(白粉菌目) (4)虫囊菌纲(Laboulbeni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壳 (5)腔菌纲(Locula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座,子囊壁是双层的, (6)盘菌纲(Di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盘 二、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一)主要特征 无子囊果,子囊裸生,菌丝细胞双核。 (二)分类 根据营养体和子囊的来源等性状,把本纲分为三个目: 1、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2、内孢霉目(Endomycetales) 3、外囊菌目(Taphrinales):与植物病害有关。 (三)外囊菌目(Taphrinales) 本目只有1个科—外囊菌科(Taphrinaceae)、1个属—外囊菌属(Taphrina),约120种。 1、外囊菌属(Taphrina)的主要特征 (1)菌丝有隔、无色、分枝,都是双核的菌丝,一般多生于寄主细胞间。 (2)子囊在寄主表面呈栅栏状排列,形成子实层。 (3)无性繁殖:子囊孢子可在子囊内或子囊外进行芽殖,产生芽孢子,习惯上也将它称作分生
孢子。2、重要种(1)畸形外囊菌(T.deformans):为害桃树引起缩叶病。(2)梅外囊菌(T.mume):引起梅、可缩叶病(3)李外囊菌(T.pruni):引起李囊果病(4)樱桃外囊菌:引起樱桃丛枝病三、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一)本纲的主要特征(二)本纲只有一个散囊菌目(Eurotiales)(三)本纲的无性阶段(无性态)发达如常见的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四、核菌纲(Pyrenomycetes)(一)概述(二)分类核菌纲分为4个目:白粉菌目(Erysiphales)、球壳目(Sphaeriales)、小煤目(Melioales)和冠囊菌目(Coronophorales),其中与植物病害关系最大的是白粉菌目(Erysiphales)和球壳目(Sphaeriales)(三)白粉菌目(Erysiphales)1、主要特征(1)闭囊壳(2)附属丝①菌丝型②二叉状分枝型③钩针型④球针型(3)外寄生性(4)无性繁殖(5)分布(6)发生条件及防治2、分类本目只有一个科,即白粉菌科(Erysiphaceae)3、重要属(1)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2)单丝壳属(Sphaerotheca)(3)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4)白粉菌属(Erysiphe)(5)叉丝壳属(Microsphaera)(6)钩丝壳属(Uncinula)(7)球针壳属(Phyllactinia)4、重要种及其引起的植物病害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专化型:禾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graminisfsp.tritici):小麦白粉病禾布氏白粉菌大麦专化型(B.graminisf.sp.hordei):大麦白粉病(四)球壳目(Sphaeriales)1、主要特征(1)子囊壳为烧瓶状(2)子囊棍棒形至圆筒形(3)子囊单层壁2、重要属、种(1)长喙壳属(Ceratocystis)①属的特征
孢子。 2、重要种 (1)畸形外囊菌(T. deformans):为害桃树引起缩叶病。 (2)梅外囊菌(T. mume):引起梅、可缩叶病 (3)李外囊菌(T. pruni):引起李囊果病 (4)樱桃外囊菌:引起樱桃丛枝病 三、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一)本纲的主要特征 (二)本纲只有一个散囊菌目(Eurotiales) (三)本纲的无性阶段(无性态)发达 如常见的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四、核菌纲(Pyrenomycetes) (一)概述 (二)分类 核菌纲分为4个目:白粉菌目(Erysiphales)、球壳目(Sphaeriales)、小煤炱目(Melioales)和 冠囊菌目(Coronophorales),其 中与植物病害关系最大的是白粉菌目(Erysiphales)和球壳目 (Sphaeriales)。 (三)白粉菌目(Erysiphales) 1、主要特征 (1)闭囊壳 (2)附属丝 ① 菌丝型 ② 二叉状分枝型 ③ 钩针型 ④ 球针型 (3)外寄生性 (4)无性繁殖 (5)分布 (6)发生条件及防治 2、分类 本目只有一个科,即白粉菌科(Erysiphaceae) 3、重要属 (1)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 (2)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3)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4)白粉菌属(Erysiphe) (5)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6)钩丝壳属(Uncinula) (7)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4、重要种及其引起的植物病害 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专化型:禾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 graminis f. sp. tritici):小麦白粉病 禾布氏白粉菌大麦专化型(B. graminis f. sp. hordei):大麦白粉病 (四)球壳目(Sphaeriales) 1、主要特征 (1)子囊壳为烧瓶状 (2)子囊棍棒形至圆筒形 (3)子囊单层壁 2、重要属、种 (1)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① 属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