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H0200845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属性简介课程中文名课程编码:普通植物病理学ZJH0200845称:课程英文名GeneralPhytopathology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性质:核心课程72/4.5讲课学时/学48/3学时/学分:分:实验学时/学24/1.5分:课内实践/学分:开课单位:农学院适用专业:植物保护、植物检疫适用对象:预修课程:二本、三本微生物学主撰人:景岚主审人:胡俊、周洪友制定时间:2013.6.5二、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病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的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对农业有巨大实践意义的应用科学。(1)通过本课程的本学期教学环节,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要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植物病原菌物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掌握植物病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特点;了解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反应及病害防治原理。(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技能:了解病原物的鉴定程式,着重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原则和鉴定方法,植物病害一般诊断方法。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学时安排426第一章绪论161834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33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33第四章植物病毒23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1231第六章寄生性植物22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33第八章侵染过程33第九章病害循环224第十章植物病原互作22第十一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33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诊断33第十三章植物病害的防治482472总计
《ZJH0200845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属性简介 课程编码: ZJH0200845 课程中文名 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课程英文名 称: General Phytopath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学时/学分: 72 /4.5 讲课学时/学 分: 48/3 实验学时/学 分: 24/1.5 课内实践/学 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适用专业: 植物保护、植物检疫 适用对象: 二本、三本 预修课程: 微生物学 主撰人: 景岚 主审人: 胡俊、周洪友 制定时间:2013.6.5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 方法、病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的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对农业有巨大实践意义的应用 科学。 (1)通过本课程的本学期教学环节,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要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植 物病原菌物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掌握植物病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特 点;了解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反应 及病害防治原理。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技能:了解病原物的鉴定程式,着重掌握植物病原 物的分类原则和鉴定方法,植物病害一般诊断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节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实验教学 学时安排 第一章 绪论 4 2 6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16 18 3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3 3 第四章 植物病毒 3 3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 2 1 3 第六章 寄生性植物 2 1 3 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 2 2 第八章 侵染过程 3 3 第九章 病害循环 3 3 第十章 植物病原互作 2 2 4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2 2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 3 3 第十三章 植物病害的防治 3 3 总 计 48 24 72
第一章绪论授课学时:6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简要了解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科学中的地位: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自然生态系和农业生态系中植物病害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危害性,植物病害的分类本章计划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验教学2学时。二、课程内容(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发展简史(二)植物病害的概念(三)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熟悉并掌握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和术语、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各类病害的主要病征、病状特征。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和术语;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二)教学难点: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和术语,病征与病状的区别。(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大课讲授四、思考与练习1.植物病害的定义是什么?2.植物病害的症状分哪些类型?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授课学时:34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掌握菌物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并掌握病原菌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能够将主要病原菌物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80种重要植物病原菌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掌握与病原菌物形态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本章计划3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植物病原菌物概述(一)植物病原菌物的概念、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二)菌物营养体类型、结构及其作用(三)无性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体类型(四)有性过程、有性孢子主要类型、菌物的生活史(五)菌物的分类和命名菌物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和菌物的命名第二节卵菌门(一)植物病原卵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掌握卵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并掌握病卵菌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二)主要病原卵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能够将主要病原卵菌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10种重要植物病原卵菌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第三节壶菌门(一)植物病原壶菌的一般性状(二)主要病原壶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掌握壶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第四节根肿菌门
第一章 绪论 授课学时:6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简要了解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科学中的地 位;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自然生态系和农业生态系中植物病害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 关系;植物病害的危害性,植物病害的分类。 本章计划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学时,实验教学2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发展简史 (二)植物病害的概念 (三)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熟悉并掌握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和术语、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各类病害的主要病征、病状特 征。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和术语;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二)教学难点: 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和术语,病征与病状的区别。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大课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 植物病害的定义是什么? 2. 植物病害的症状分哪些类型?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授课学时:34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掌握菌物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并掌握病原菌物主 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能够将主要病原菌物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 合起来,掌握80种重要植物病原菌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掌握与病原菌物形态结构相关 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本章计划3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原菌物概述 (一)植物病原菌物的概念、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二)菌物营养体类型、结构及其作用。 (三)无性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体类型 (四)有性过程、有性孢子主要类型、菌物的生活史 (五)菌物的分类和命名 菌物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和菌物的命名 第二节 卵菌门 (一)植物病原卵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掌握卵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并掌握病卵菌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 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 (二)主要病原卵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能够将主要病原卵菌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10种重要植物病原卵菌的形态特征 及其所致的病害 第三节 壶菌门 (一)植物病原壶菌的一般性状 (二)主要病原壶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掌握壶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 第四节 根肿菌门
(一)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二)几种主要病原根肿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应当了解原生动物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了解并掌握几种病原根肿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第五节接合菌门(一)植物病原接合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掌握接合菌的分类(二)主要病原接合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了解并掌握几种主要接合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第六节子囊菌门(一)子囊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掌握子囊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二)主要病原子囊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掌握病原子囊菌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能够将主要病原子囊菌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15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掌握与病原真菌形态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第七节担子菌门(一)植物病原担子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掌握担子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掌握与病原担子菌形态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二)主要病原担子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掌握锈菌和黑粉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能够将主要病原真菌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10种重要锈菌和黑粉菌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第八节半知菌门(一)植物病原半知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掌握半知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并掌握半知菌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掌握与病原半知菌形态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二)主要病原半知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能够将主要病原半知菌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15种重要植物病原半知菌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1)植物病原菌物的一般性状、繁殖方式、孢子类型、菌物分类依据和方法;(2)壶菌的形态特征,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的形态和概念;(3)卵菌的形态特征,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游动抱子,有性生殖形成卵子;霜霉目是重点的重点,包括形态、习性、演化特点、专性寄生、吸器、为害植物的症状特点、侵染循环及防治要点;(4)子囊形成过程,白粉菌目、球壳菌目和腔菌纲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5)担子、担子孢子、担子果的概念,黑粉菌目、锈菌目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6)半知菌引起许多植物病害,无性世代的繁殖体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的概念,丛梗孢目、球壳孢目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二)教学难点:(1)不同属的形态差异:(2)子囊形成过程与卵孢子形成过程的比较,核菌纲与腔菌纲的比较,球壳目各属的分类;(3)担子形成与子囊形成比较,黑粉菌与锈菌比较,锈菌五种类型孢子,有性生殖,转主寄生;(4)分生孢子器与子囊壳的区别,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与子囊盘的区别,球壳孢目一些相近属的区别:(5)卵菌的系统演化、专性寄生、生理分化、有性过程等。(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大课讲授。四、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菌物?2.真菌的营养体有哪些类型?3.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
(一)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二)几种主要病原根肿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应当了解原生动物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了解并掌握几种病原根肿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 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 第五节 接合菌门 (一)植物病原接合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掌握接合菌的分类 (二)主要病原接合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了解并掌握几种主要接合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 第六节 子囊菌门 (一)子囊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掌握子囊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 (二)主要病原子囊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掌握病原子囊菌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能够将主要病原子囊 菌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15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掌握 与病原真菌形态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第七节 担子菌门 (一)植物病原担子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掌握担子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掌握与病原担子菌形态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二)主要病原担子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掌握锈菌和黑粉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能够将主要病原真菌同其所 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10种重要锈菌和黑粉菌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 第八节 半知菌门 (一)植物病原半知菌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掌握半知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并掌握半知菌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掌握与病原半知菌形态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二)主要病原半知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能够将主要病原半知菌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15种重要植物病原半知菌的形态 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1)植物病原菌物的一般性状、繁殖方式、孢子类型、菌物分类依据和方法; (2)壶菌的形态特征,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的形态和概念; (3)卵菌的形态特征,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形成卵子;霜霉目 是重点的重点,包括形态、习性、演化特点、专性寄生、吸器、为害植物的症状特点、侵染循环 及防治要点; (4)子囊形成过程,白粉菌目、球壳菌目和腔菌纲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 (5)担子、担子孢子、担子果的概念,黑粉菌目、锈菌目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 植物病害的特点; (6)半知菌引起许多植物病害,无性世代的繁殖体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 盘、分生孢子座的概念,丛梗孢目、球壳孢目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 (二)教学难点: (1)不同属的形态差异; (2)子囊形成过程与卵孢子形成过程的比较,核菌纲与腔菌纲的比较,球壳目各属的分 类; (3)担子形成与子囊形成比较,黑粉菌与锈菌比较,锈菌五种类型孢子,有性生殖,转主 寄生; (4)分生孢子器与子囊壳的区别,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与子囊盘的区别,球壳孢目一 些相近属的区别; (5)卵菌的系统演化、专性寄生、生理分化、有性过程等。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大课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菌物? 2.真菌的营养体有哪些类型? 3.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授课学时:3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培养性状,原核生物所致病害的特点以及与病原真菌所致病害的区别,植物病原细菌分离培养和常规鉴定方法本章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一)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及侵染传播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概念、形态、分类、传播侵染。(二)主要类群掌握主要属细菌的拉丁学名和鉴别特征。了解植物类菌原体的基本知识。(三)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培养性状,原核生物所致病害的特点以及与病原真菌所致病害的区别,植物病原细菌分离培养和常规鉴定方法。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原核生物的个体与群体形态特征,重要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二)教学难点:重要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大课讲授四、思考与练习1.原核生物有什么特点?2.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在侵染、传播方面有何特点?第四章植物病毒授课学时:3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特点,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明确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转、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掌握常规的病毒鉴定方法。本章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一)病毒的一般性状了解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特点(二)病毒的复制、增殖及传播和移动了解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转、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三)病毒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病毒的分类依据及分类方法以及几个重要的病毒属及代表种;类病毒的概念及特点。(四)病毒病的诊断了解病毒病害常规诊断方法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特点: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转、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二)教学难点: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大课讲授。四、思考与练习1.植物病毒的本质是什么?2.植物病毒是如何传播的?第五草植物病原线虫授课学时:3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明确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线虫引致植物病害的机理,熟悉线虫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掌握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离鉴定方法和主要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及所致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授课学时:3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培养性状,原核生物所 致病害的特点以及与病原真菌所致病害的区别,植物病原细菌分离培养和常规鉴定方法。 本章计划3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及侵染传播 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概念、形态、分类、传播侵染。 (二)主要类群 掌握主要属细菌的拉丁学名和鉴别特征。了解植物类菌原体的基本知识。 (三)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培养性状,原核生物所致病害的特点以及与病 原真菌所致病害的区别,植物病原细菌分离培养和常规鉴定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原核生物的个体与群体形态特征,重要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及所 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重要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大课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原核生物有什么特点? 2.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在侵染、传播方面有何特点? 第四章 植物病毒 授课学时:3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特点,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明确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 布、运转、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掌握常规的病毒鉴定方法。 本章计划3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病毒的一般性状 了解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特点 (二)病毒的复制、增殖及传播和移动 了解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转、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 (三)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掌握病毒的分类依据及分类方法以及几个重要的病毒属及代表种;类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四)病毒病的诊断 了解病毒病害常规诊断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特点;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转、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 病机理。 (二)教学难点: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大课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植物病毒的本质是什么? 2.植物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 授课学时:3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明确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线虫引致植物病害的机理,熟悉线虫的 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掌握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离鉴定方法和主要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及所致
植物病害的特点。本章计划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验教学1学时。二、课程内容(一)线虫的形态及致病性掌握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线虫引致植物病害的机理。(二)主要类群掌握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类地位、主要病原线虫类群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三)病原线虫的诊断厂解线虫病害的诊断要点及线虫常用的分离方法。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线虫引致植物病害的机理。(二)教学难点:主要属的形态特征、拉丁学名及代表性病害。(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大课讲授四、思考与练习1:何谓线虫垫刃型食道和滑刃型食道?2.线虫是如何对植物致病的?3.寄生线虫与腐生线虫的区别?第六章寄生性植物授课学时:3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明确寄生性种子植物与正常植物的区别,对植物致病的机理,了解几种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掌握全寄生和半寄生的概念。本章计划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验教学1学时。二、课程内容(一)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及繁殖传播了解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繁殖特性。对植物致病的机理。(二)主要类群了解儿种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掌握丝子和列当等寄生性植物的传播规律和防治要点。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几种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掌握全寄生和半寄生的概念。(二)教学难点:重要属的形态特征、拉丁学名及代表性病害。(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大课讲授四、思考与练习1:何谓全寄生、半寄生、根寄生、茎寄生?2.如何防治冤丝子的危害?3.如何防治列当的危害?第七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授课学时:2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应当了解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联系,学会在田间正确判断植物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本章计划2学时。二、课程内容(一)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了解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联系。(二)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识别掌握在田间正确判断植物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方法
植物病害的特点。 本章计划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验教学1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线虫的形态及致病性 掌握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线虫引致植物病害的机理。 (二)主要类群 掌握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类地位、主要病原线虫类群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三)病原线虫的诊断 了解线虫病害的诊断要点及线虫常用的分离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线虫引致植物病害的机理。 (二)教学难点: 主要属的形态特征、拉丁学名及代表性病害。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大课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何谓线虫垫刃型食道和滑刃型食道? 2.线虫是如何对植物致病的? 3. 寄生线虫与腐生线虫的区别? 第六章 寄生性植物 授课学时:3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明确寄生性种子植物与正常植物的区别,对植物致病的机理,了解几种重要的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掌握全寄生和半寄生的概念。 本章计划3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验教学1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及繁殖传播 了解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繁殖特性。对植物致病的机理。 (二)主要类群 了解几种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掌握菟丝子和列当等寄生 性植物的传播规律和防治要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几种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掌握全寄生和半 寄生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重要属的形态特征、拉丁学名及代表性病害。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大课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何谓全寄生、半寄生、根寄生、茎寄生? 2.如何防治菟丝子的危害? 3. 如何防治列当的危害? 第七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授课学时:2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应当了解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发生 的联系,学会在田间正确判断植物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 了解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联系。 (二)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识别 掌握在田间正确判断植物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