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学习描述和记载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以及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二、材料和用具1.准备下列病害的标本、照片或挂图等: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病马铃薯晚疫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蔬菜幼苗猝倒病菜软腐病甘薯线虫病棉花枯、黄萎病水稻恶苗病桃缩叶病马铃薯疮痴病玉米瘤黑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秆锈病葡萄霜霉病茄子褐纹病油菜菌核病麦类麦角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稻瘟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苋菜白锈病豇豆锈病油菜菌核大豆丝子口黄瓜根结线虫病水稻白叶枯病番茄条纹病毒病2、扩大镜、小刀及记载用具3、水稻白叶枯病叶、脱脂棉、小烧杯、封口膜。三、内容与方法(一)仔细观察并记录陈列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1、病状类型:(1)变色植物受到外来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花叶、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主要表现有:褪绿或黄化褪绿或黄化是由于植物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②花叶与斑驳花叶是叶片颜色不均匀地变色,且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如烟草花叶病。如果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楚则称为斑驳。(2)坏死坏死是由于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主要表现有:①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②枯死:芽、叶、枝、花的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植物病理学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学习描述和记载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 点以及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材料和用具 1.准备下列病害的标本、照片或挂图等: 烟草花叶病 黄瓜花叶病 马铃薯晚疫病 桃细菌性穿孔病 蔬菜幼苗猝倒病 菜软腐病 甘薯线虫病 棉花枯、黄萎病 水稻恶苗病 桃缩叶病 马铃薯疮痂病 玉米瘤黑粉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秆锈病 葡萄霜霉病 茄子褐纹病 油菜菌核病 麦类麦角病 水稻稻曲病 水稻稻瘟病 番茄根结线虫病 苋菜白锈病 豇豆锈病 油菜菌核 大豆菟丝子 黄瓜根结线虫病 水稻白叶枯病 番茄条纹病毒病 2、扩大镜、小刀及记载用具; 3、水稻白叶枯病叶、脱脂棉、小烧杯、封口膜。 三、内容与方法 (一)仔细观察并记录陈列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1、病状类型: (1)变色 植物受到外来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花叶、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 变浅等,统称为变色。主要表现有: ①褪绿或黄化褪绿或黄化是由于植物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②花叶与斑驳花叶是叶片颜色不均匀地变色,且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如烟草花叶 病。如果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楚则称为斑驳。 (2)坏死 坏死是由于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主要表现有: ①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 斑点。 ②枯死:芽、叶、枝、花的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③穿孔和落叶落果:在叶片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使病斑从健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受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③疮痴:果实、嫩茎、块茎等的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③溃疡: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叶片或果实上。病部面积大,中央凹陷,坏死深入到皮层,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③猝倒和立枯:大多发生在各种植物的苗期,幼苗的茎基或根冠组织坏死,地上部萎以致死亡,坏死引起突然倒伏的称为猝倒;坏死而不倒伏的称为立枯。(3)菱指植物根部或茎部的维管束组织受到侵染而发生的枯菱现象,萎焉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株性的。(4)腐烂腐烂是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根据症状及失水快慢又分为干腐和湿腐。流胶也是腐烂的一种,桃树等木本植物受病菌为害后,内部组织坏死并腐烂分解,从病部向外流出粘胶状物质。(5)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植物病害的畸形症状很多,常见的有:①徒长:植株生长较正常的植株生长高大。②矮化、矮缩和丛生:矮化是植株各个器官的长度成比例变短或缩小,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矮缩则主要是节间缩短茎叶生在一起。丛生是枝条或根异常地增多,导致丛枝或丛根。③瘤肿:病部的细胞或组织因受病原物的刺激而增生或增大,呈现出瘤肿。④卷叶:叶片卷曲与皱缩,有时病叶变厚、变硬,严重时呈卷筒状。③蕨叶:叶片发育不良,叶片变成丝状、线状或蕨叶状。双子叶植物受2,4-D的药害也常变成蕨叶状。③花变叶:正常的花器变成叶片状结构,使植物不能正常开花结实。2、病征类型:粉状物: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黑色、白色、铁锈色的粉状物霉状物: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白色、褐色、黑色的霉层。小黑点: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的黑色小颗粒。菌核: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褐色或黑色颗粒。锈状物: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的白色瓷状或褐色铁锈状物。菌脓:病原细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的粘液和胶状物,干燥后成膜状
③穿孔和落叶落果:在叶片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使病斑从健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 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受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④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 ⑤溃疡: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叶片或果实上。病部面积大,中央凹陷,坏死深入到皮层,周 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⑥猝倒和立枯:大多发生在各种植物的苗期,幼苗的茎基或根冠组织坏死,地上部萎蔫以致死 亡,坏死引起突然倒伏的称为猝倒;坏死而不倒伏的称为立枯。 (3)萎蔫 指植物根部或茎部的维管束组织受到侵染而发生的枯萎现象,萎蔫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株性 的。 (4)腐烂 腐烂是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根据症状及失水快慢又分为干腐和湿腐。 流胶也是腐烂的一种,桃树等木本植物受病菌为害后,内部组织坏死并腐烂分解,从病部向外流 出粘胶状物质。 (5)畸形 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植物病害的畸形症状很多,常见的 有: ①徒长:植株生长较正常的植株生长高大。 ②矮化、矮缩和丛生:矮化是植株各个器官的长度成比例变短或缩小,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矮 缩则主要是节间缩短茎叶簇生在一起。丛生是枝条或根异常地增多,导致丛枝或丛根。 ③瘤肿:病部的细胞或组织因受病原物的刺激而增生或增大,呈现出瘤肿。 ④卷叶:叶片卷曲与皱缩,有时病叶变厚、变硬,严重时呈卷筒状。 ⑤蕨叶:叶片发育不良,叶片变成丝状、线状或蕨叶状。双子叶植物受2,4-D的药害也常变成 蕨叶状。 ⑥花变叶:正常的花器变成叶片状结构,使植物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2、病征类型: 粉状物: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黑色、白色、铁锈色的粉状物。 霉状物: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白色、褐色、黑色的霉层。 小黑点: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的黑色小颗粒。 菌核: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褐色或黑色颗粒。 锈状物:病原真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的白色瓷状或褐色铁锈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的粘液和胶状物,干燥后成膜状
(二)细菌菌的诱导①将水稻白叶枯病叶片用酒精棉球表面擦拭消毒后剪成1-2cm的小段。②在玻璃小烧杯中放入两个用水浸湿的棉球③将小段的病叶片垂直插入烧杯里的棉球中间,使其直立,且相互之间不要靠在一起。④用封口膜将烧杯口封好,并注意使叶片顶端不要靠近封口膜③将烧杯置于28C培养箱中保湿培养过夜后观察叶片上菌脓出现的情况(注意观察菌脓的颜色、浑浊度以及有无真菌的菌丝体出现)。四、实验作业与思考题1.通过对实验课上陈列标本的观察,选择不同症状类型的病害,扼要描述其症状特点,填入表1.表1室内陈列植物病害症状记录病状受害植物病害名称发病部位病征2.观察校园植物上病害发生情况,按下表要求记录5-10种植物病害症状特征。表2校园内植物病害症状调查记录病状受害部位症状描述病征编号寄主名3.观察和记录菌脓诱导实验结果4.症状和病征在植物病害诊断上有什么作用?5.根据水稻白叶枯病菌脓诱导结果,试分析在通过保湿诱导病征来进行病害诊断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实验二、真菌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一、目的和要求熟悉不同临时玻片制作方法;通过观察,认识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认识真菌的子实体、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类型抱子。二、实验用具挑针、刀片、木板、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棉蓝)乳酚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等。三、内容与方法1.临时玻片的制作临时玻片制作方法很多,如涂、撕、粘、挑和切片等,可以根据病原物的类型选择使用(1)涂抹法: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物常用涂抹法制片。将细菌或酵母菌的悬浮液均匀地涂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固定,再加盖玻片封固。加盖玻片前还可进行染色处理
(二)细菌菌脓的诱导 ①将水稻白叶枯病叶片用酒精棉球表面檫拭消毒后剪成1-2cm的小段。 ②在玻璃小烧杯中放入两个用水浸湿的棉球。 ③将小段的病叶片垂直插入烧杯里的棉球中间,使其直立,且相互之间不要靠在一起。 ④用封口膜将烧杯口封好,并注意使叶片顶端不要靠近封口膜。 ⑤将烧杯置于28C培养箱中保湿培养过夜后观察叶片上菌脓出现的情况(注意观察菌脓的颜色、 浑浊度以及有无真菌的菌丝体出现)。 四、实验作业与思考题 1.通过对实验课上陈列标本的观察,选择不同症状类型的病害,扼要描述其症状特点,填入表 1。 表1室内陈列植物病害症状记录 受害植物 病害名称 发病部位 病征 病状 2.观察校园植物上病害发生情况,按下表要求记录5- 10种植物病害症状特征。 表2校园内植物病害症状调查记录 编号 寄主名 受害部位 症状描述 病征 病状 3.观察和记录菌脓诱导实验结果。 4.症状和病征在植物病害诊断上有什么作用? 5.根据水稻白叶枯病菌脓诱导结果,试分析在通过保湿诱导病征来进行病害诊断时应注意什么问 题? 实验二、真菌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 一、目的和要求 熟悉不同临时玻片制作方法;通过观察,认识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认识真菌的子实体、 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类型孢子。 二、实验用具 挑针、刀片、木板、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棉蓝)乳酚油、二甲苯、显微 镜、擦镜纸、吸水纸等。 三、内容与方法 1.临时玻片的制作 临时玻片制作方法很多,如涂、撕、粘、挑和切片等,可以根据病原物的类型选择使用。 (1)涂抹法: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物常用涂抹法制片。将细菌或酵母菌的悬浮液均匀地涂在洁 净的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固定,再加盖玻片封固。加盖玻片前还可进行染色处理
使菌体或鞭毛着色而易于观察(2)撕取法:用小金属镊子仔细撕下病部表皮或表皮毛制成临时玻片。(3)粘贴法:将塑料胶带纸剪成边长5mm左右的小块(注意胶带上不要印有指印),使胶面朝下贴在病部,轻按一下后揭下制成玻片。(4)挑取法:用挑针从病组织或基物(如培养基)上挑取表面的霉状物、粉状物或孢子团制成玻片。(5)组织透明法:将少量病组织材料切成细丝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乳酚油后在酒精灯上徐徐加热至蒸气出现。如此处理数次使组织透明,冷却后加盖玻片进行镜检。此法可以观察到病原物在寄主内的原有状态。(6)徒手切片:徒手切片时选取病状典型、病征明显的病组织材料,先在病征明显处切取病组织小块(边长5-8mm),放在小木块上,用食指轻轻压住,随着手指慢慢地后退,用刀片的刀尖将压住的病组织小块切成很薄的丝或片,用沾有浮载剂的挑针或接种针挑取薄而合适的材料放在一干净载玻片上的浮载剂液滴中央,盖上盖玻片,仔细擦去多余的浮载剂(注意浮载剂过多会使观察物出现晃动不稳定现象),即制成一张临时玻片。浮载剂水:溢菌、线虫活动、真菌孢子萌发、大小测量优点:方便缺点:产生气泡;易干燥乳酚油:除上述外均可用。优点:杀菌固定、孢子膨胀复原、组织透明缺点:不易封固、有毒取小麦白粉病叶片,分别用上述6种方法制片,观察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菌丝和吸器。并比较每种方法分别适于观察白粉菌的什么形态特征。2.病原真菌的营养体用挑针挑取平板上培养好的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aphanidermat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和链格孢菌(A/ternariasp.)的菌丝体,用蒸留水作浮载剂,制临时玻片镜检,观察菌丝有无隔膜?菌丝体直径变化是否明显?颜色有无差别?2.1真菌营养体的变态(1)吸器:吸器的形态有圆球状、棒状、裂片状、掌状、根状等。观察用撕取法制片的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吸器形态,注意吸器的形状和在细胞内的位置。为便于清楚观察,也可以用棉蓝乳酚油作为浮载剂
使菌体或鞭毛着色而易于观察。 (2)撕取法:用小金属镊子仔细撕下病部表皮或表皮毛制成临时玻片。 (3)粘贴法:将塑料胶带纸剪成边长5mm左右的小块(注意胶带上不要印有指印),使胶面朝 下贴在病部,轻按一下后揭下制成玻片。 (4)挑取法:用挑针从病组织或基物(如培养基)上挑取表面的霉状物、粉状物或孢子团制成 玻片。 (5)组织透明法:将少量病组织材料切成细丝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乳酚油后在酒精灯上徐徐 加热至蒸气出现。如此处理数次使组织透明,冷却后加盖玻片进行镜检。此法可以观察到病原物 在寄主内的原有状态。 (6)徒手切片:徒手切片时选取病状典型、病征明显的病组织材料,先在病征明显处切取病组 织小块(边长5-8mm),放在小木块上,用食指轻轻压住,随着手指慢慢地后退,用刀片的刀 尖将压住的病组织小块切成很薄的丝或片,用沾有浮载剂的挑针或接种针挑取薄而合适的材料放 在一干净载玻片上的浮载剂液滴中央,盖上盖玻片,仔细擦去多余的浮载剂(注意浮载剂过多会 使观察物出现晃动不稳定现象),即制成一张临时玻片。 浮载剂: 水:溢菌、线虫活动、真菌孢子萌发、大小测量 优点:方便 缺点:产生气泡;易干燥 乳酚油:除上述外均可用。 优点:杀菌固定、孢子膨胀复原、组织透明 缺点:不易封固、有毒 取小麦白粉病叶片,分别用上述6种方法制片,观察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菌丝和 吸器。并比较每种方法分别适于观察白粉菌的什么形态特征。 2.病原真菌的营养体 用挑针挑取平板上培养好的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sp.)的菌丝体,用蒸馏水作浮载剂,制临时玻 片镜检,观察菌丝有无隔膜?菌丝体直径变化是否明显?颜色有无差别? 2.1真菌营养体的变态 (1)吸器:吸器的形态有圆球状、棒状、裂片状、掌状、根状等。观察用撕取法制片的小麦白 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吸器形态,注意吸器的形状和在细胞内的位置。为便于清楚观 察,也可以用棉蓝乳酚油作为浮载剂
(2)假根:是由菌丝分化的根状分枝。挑取甘薯软腐病菌(Rhizopusstolonifer)平板培养物制片镜检,观察在抱囊梗基部的假根的形态和颜色。(3)菌核:是菌丝体的菌丝纠结而成的坚固的颗粒状休眠体。观察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umsclerotiorum)的菌核和小麦麦角病菌(Clavicepspurpurea)的菌核标本。比较两种菌核的大小、形状和色泽有何不同?(4)根状菌索:许多菌丝体平行生长并纠结成绳索状,称为根状菌索。在示范镜下观察苹果或甘薯紫纹羽病菌(Helicobasidiumpurpureum)的根状菌索。(5)子座:由菌丝体或由菌丝体和寄主组织共同组成的着生子实体的垫状物。在子座上形成无性或有性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麦角病菌(Clavicepspurpurea)头状子座的切片,注意其内部结构与菌核有何区别,或镜检大叶黄杨叶斑病菌或紫荆叶斑病菌(Cercosporasp.)的垫状子座。3.病原真菌的繁殖体——子实体3.1无性孢子(1)游动孢子囊和游动抱子: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无性繁殖器官是抱子囊。大多数鞭毛菌抱子囊可释放出具鞭毛、在水中能游动的游动孢子,故其孢子囊又称为游动孢子囊。镜检腐霉菌(Pythiumsp.)和疫霉菌(Phytophthorasp.)的游动孢子囊形态,注意孢囊梗与菌丝有无区别。(2)抱子囊和孢囊孢子:接合菌亚门真菌的无性繁殖器官是孢囊孢子。镜检根霉菌(Rhizopusspp.)、毛霉菌(Mucorspp.)、犁头霉菌(Absidiaspp.)的孢子囊、孢囊孢子。(3)分生孢子:半知菌亚门真菌和子囊菌的无性世代繁殖时都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多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有色或无色、散生或聚生,或着生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采用挑、刮或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玻片,观察下列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颜色、分隔;分生孢子梗的形态、颜色,是否分枝及分枝的类型、着生位置等。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maydis)花生黑斑病菌(Cercosporaarachidicola)小麦白粉病菌(无性世代)(Oidiummonilioides)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italicum)棉花黄菱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稻瘟病菌(Pyriculariaoryzae)马铃薯早疫病菌(A/ternariasolan))(4)厚壁孢子:又称厚垣孢子。由菌丝中个别细胞膨大、细胞壁加厚而形成的一种厚壁孢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
(2)假根:是由菌丝分化的根状分枝。挑取甘薯软腐病菌(Rhizopus stolonifer)平板培养物 制片镜检,观察在孢囊梗基部的假根的形态和颜色。 (3)菌核:是菌丝体的菌丝纠结而成的坚固的颗粒状休眠体。观察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um sclerotiorum)的菌核和小麦麦角病菌(Claviceps purpurea)的菌核标本。比较两种菌核的大 小、形状和色泽有何不同? (4)根状菌索:许多菌丝体平行生长并纠结成绳索状,称为根状菌索。在示范镜下观察苹果或 甘薯紫纹羽病菌(Helicobasidium purpureum)的根状菌索。 (5)子座:由菌丝体或由菌丝体和寄主组织共同组成的着生子实体的垫状物。在子座上形成无 性或有性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麦角病菌(Claviceps purpurea)头状子座的切片,注意其内部 结构与菌核有何区别,或镜检大叶黄杨叶斑病菌或紫荆叶斑病菌(Cercosporasp.)的垫状子 座。 3.病原真菌的繁殖体——子实体 3.1无性孢子 (1)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无性繁殖器官是孢子囊。大多数鞭毛菌孢子囊 可释放出具鞭毛、在水中能游动的游动孢子,故其孢子囊又称为游动孢子囊。镜检腐霉菌 (Pythiumsp.)和疫霉菌(Phytophthorasp.)的游动孢子囊形态,注意孢囊梗与菌丝有无区别。 (2)孢子囊和孢囊孢子:接合菌亚门真菌的无性繁殖器官是孢囊孢子。镜检根霉菌 (Rhizopusspp.)、毛霉菌(Mucorspp.)、犁头霉菌(Absidiaspp.)的孢子囊、孢囊孢子。 (3)分生孢子:半知菌亚门真菌和子囊菌的无性世代繁殖时都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多着 生在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有色或无色、散生或聚生,或着生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或 分生孢子器内。 采用挑、刮或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玻片,观察下列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颜色、分隔;分生孢子梗的 形态、颜色,是否分枝及分枝的类型、着生位置等。 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 花生黑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小麦白粉病菌(无性世代)(Oidium monilioides) 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 稻瘟病菌(Pyriculariaoryzae) 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 (4)厚壁孢子:又称厚垣孢子。由菌丝中个别细胞膨大、细胞壁加厚而形成的一种厚壁孢子。 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