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侵染性(生理性)病害1、化学因素:营养失调、水份失调、环境污染等引起的病害。2、物理因素:温、湿(水)、光不适等引起的病害。四、一种新病害的诊断一柯赫氏法则(Koch'spostulate)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postulates)(一种新病害的诊断和病原生物的鉴定),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1、柯赫氏法则的4条标准1882年,柯赫(Koch)在研究了人和动物的病害之后,提出了确定一种微生物致病性的三个必要条件:(1)这种微生物经常与某种病害有联系,发生这种病害往往就有这种微生物存在;(2)从病组织上可以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并且可以在各种培养基上研究它的性状;(3)将培养的菌种接种在健全的寄主上,可诱发出与原来相同的病害;史密斯(Smith)在1905年又补充以下一条,(4)从接种后发病的植物上,能再分离到原来的微生物。2、柯赫氏法则的某些不足第七节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一、古代植物病害的记载1、"自生论"横行植物生病是鬼神作崇”中国:B.C.239《吕氏春秋》小麦黑粉病一"鬼麦外国:小麦锈病"锈神作崇2、中国古代对世界农业的贡献在农业活动中积累了许多植病发生和防治的经验3、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只有病害症状的描述和记载,没有病原物的描述和记载。二、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植物病理学的的近代史是从1845年欧洲马铃薯晚疫病的大流行开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下面通过主要人物及其贡献来了解植物病理学的简史。(一)病原生物学说的确立1、真菌病原(1)1755年:梯列特(Tillet)发现小麦黑粉病粒拌种后播种可以传染。(2)1807年:普洛费特(Provest,M)证实小麦黑粉病是真菌侵染所致。(3)1853年:德巴利(DeBary)提出黑粉病、霜霉病是真菌侵染的结果,而不是植物生病以后才有真菌滋生,还指出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疫菌引起的,提出了锈菌有转主寄生现象,是公认的植病病原学说创始人。(4)马尔皮基(Malpighi,M)首先用单式显微镜描绘了蔷薇锈菌的形态。2、细菌病原(1)1877年:伯利尔首先描述了梨火疫病。(2)史密斯(ErwinF.Smith)证实了梨火疫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以大量事实和实验结果证实了病原细菌的侵染性,成为植物病原细菌学之父。(3)1967年:土居养二在电镜下正式确认了桑萎缩病的病原是类菌原体,即现在的细菌门植原体属。(4)戴维斯(Davis,RE.)在1972年发现了螺原体。3、病毒病原(1)1886年:迈耶(Mayer,A)发现烟草花叶病汁液能够磨擦传染。(2)1898年:荷兰人贝叶林克首先提出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是一种传染性活液,病命名为virus(病毒)。(3)1935年:斯坦利(Stanley,W.M.)用化学方法提纯了病毒的结晶,并证实了具有侵染性,他因此获得了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4)但是1936年鲍登(Bawden.F.C.)证明病毒真正具有侵染力的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5)1939年:考斯奇(Kausche)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颗粒体。4、类病毒病原1971年:迪内(Diener,T.O.)通过多种化学方法提纯了一种小分子的核酸(RNA),认为是引起马
三、非侵染性(生理性)病害 1、化学因素:营养失调、水份失调、环境污染等引起的病害。 2、物理因素:温、湿(水)、光不适等引起的病害。 四、一种新病害的诊断—柯赫氏法则(Koch’s postulate) 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一种新病害的诊断和病原生物的鉴定),通 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1、柯赫氏法则的4条标准 1882年,柯赫(Koch)在研究了人和动物的病害之后,提出了确定一种微生物致病性的三个必要条 件:(1)这种微生物经常与某种病害有联系,发生这种病害往往就有这种微生物存在;(2)从病组织上 可以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并且可以在各种培养基上研究它的性状;(3)将培养的菌种接种 在健全的寄主上,可诱发出与原来相同的病害;史密斯(Smith)在1905年又补充以下一条,(4)从接种 后发病的植物上,能再分离到原来的微生物。 2、柯赫氏法则的某些不足 第七节 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植物病害的记载 1、"自生论"横行 植物生病是"鬼神作崇" 中国:B.C.239 《吕氏春秋》 小麦黑粉病—"鬼麦" 外国:小麦锈病"锈神作崇" 2、中国古代对世界农业的贡献 在农业活动中积累了许多植病发生和防治的经验 3、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只有病害症状的描述和记载,没有病原物的描述和记载。 二、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 植物病理学的的近代史是从1845年欧洲马铃薯晚疫病的大流行开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 史。下面通过主要人物及其贡献来了解植物病理学的简史。 (一)病原生物学说的确立 1、真菌病原 (1)1755年:梯列特(Tillet)发现小麦黑粉病粒拌种后播种可以传染。 (2)1807年:普洛费特(Provest,M)证实小麦黑粉病是真菌侵染所致。 (3)1853年:德巴利(De Bary)提出黑粉病、霜霉病是真菌侵染的结果,而不是植物生病以后才 有真菌滋生,还指出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疫菌引起的,提出了锈菌有转主寄生现象,是公认的植病 病原学说创始人。 (4)马尔皮基(Malpighi,M)首先用单式显微镜描绘了蔷薇锈菌的形态。 2、细菌病原 (1)1877年:伯利尔首先描述了梨火疫病。 (2)史密斯(Erwin F.Smith)证实了梨火疫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以大量事实和实验结果证实了病 原细菌的侵染性,成为植物病原细菌学之父。 (3)1967年:土居养二在电镜下正式确认了桑萎缩病的病原是类菌原体,即现在的细菌门植原 体属。 (4)戴维斯(Davis,RE.)在1972年发现了螺原体。 3、病毒病原 (1)1886年:迈耶(Mayer,A)发现烟草花叶病汁液能够磨擦传染。 (2)1898年:荷兰人贝叶林克首先提出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是一种传染性活液,病命名为virus (病毒)。 (3)1935年:斯坦利(Stanley,W.M.)用化学方法提纯了病毒的结晶,并证实了具有侵染性,他因 此获得了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4)但是1936年鲍登(Bawden.F.C.)证明病毒真正具有侵染力的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 (5)1939年:考斯奇(Kausche)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颗粒体。 4、类病毒病原 1971年:迪内(Diener,T.O.)通过多种化学方法提纯了一种小分子的核酸(RNA),认为是引起马
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原物,由于没有蛋白质外壳,他称之为"类病毒(viroid)。5、线虫病原库柏(Cobb.N.A.)第一位研究植物线虫学的人,是植物线虫学的奠基人。6、其他1953年:麦克麦特里(McMurtrey,J.E.Jr.)是最早系统探讨生理病害的专家,著有《环境,非侵染性损害》一书。(二)植物病理生理学的创立研究内容主要是有病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抗病性机制和病原物致病机制三方面。1、最早德巴利开始研究核盘菌如何引起蔬菜软腐的机制,结论是病菌产生的酶和毒素杀死了植物细胞。2、1933年田中通过研究梨黑斑病发现了真菌毒素具有致病力。3、1939年Yabuta发现了赤霉素引起水稻恶苗病徒长的机制,并成功结晶了赤霉素。4、1977年契尔通(Chilton,MD.)证实了冠瘘土壤杆菌能将细菌体内质粒(Ti质粒,即肿瘤诱导质粒)的部分遗传物质(tDNA)导入寄主细胞,插入植物的染色体中,寄主细胞就能不断分裂而形成癌肿。Ti质粒后来经改造成了有效的植物基因工程载体。5、近年来诱导抗病性研究发展很快。6、植物抗病性和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1)1905年:比芬(Biffen,RH.)首先报道了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性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2)1894年:埃立克逊(Eriksson,J.)发现锈菌种内存在转化型(f.sp.)的不同。(3)1914年:斯塔克曼(Stakman,E.C.)提出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race)的概念。(4)1946年:佛洛尔(Flor,HH.)提出著名的"基因对基因学说"。(5)1963年:范德普郎克(VanderPlank,JE)提出了著名的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两种抗病性理论。(6)1946年:高又曼发现了植物存在"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抗病性现象。(三)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创立采用定量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植物群体病害发生发展的学科,主要研究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机预测及其产量损失估计等,为病害防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范德普郎克(VanderPlank,JE)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科的奠基人,著有《植物病害:流行和控制》一书。其在1963年提出了植物有两种抗性的理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并提出病害流行的单利和复利模式。1、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2、1882年斯里兰卡咖啡锈病3、1904年美国栗疫病4、1942年印度水稻胡麻斑病5、1950's中国小麦锈病6、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四)植物病害防治(控制)1、1755年:梯列特(Tillet)提出用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防治小麦黑粉病。2、1765年:中国方观承对棉种采用开水烫种和草木灰拌种进行防病。3、1885年:米拉德(Millardet.PMA.)发明波尔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植病药剂防治。4、1913年:雷姆(Riehm)采用有机汞制剂处理种子可以防治多种种传病害。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植物病理学还是很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1、教学目的病原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真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在植物病害中,约有70%~80%是由真菌引起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真菌赖于识别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症状、侵染过程、病害循环、发生和流行条件以及防治要点等)。通过代表性的实例将上述要点讲清,同时通过将各类真菌进行比较,以期能更好地掌握各自的特征。2、重点及难点重点:植物病原真菌重要属的特征及所致病害的特点。难点:真菌重要属的拉丁学名。3、教学方式
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原物,由于没有蛋白质外壳,他称之为"类病毒"(viroid)。 5、线虫病原 库柏(Cobb,N.A.)第一位研究植物线虫学的人,是植物线虫学的奠基人。 6、其他 1953年:麦克麦特里(McMurtrey,J.E.Jr.)是最早系统探讨生理病害的专家,著有《环境,非侵染性 损害》一书。 (二)植物病理生理学的创立 研究内容主要是有病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抗病性机制和病原物致病机制三方面。 1、最早德巴利开始研究核盘菌如何引起蔬菜软腐的机制,结论是病菌产生的酶和毒素杀死了植 物细胞。 2、1933年田中通过研究梨黑斑病发现了真菌毒素具有致病力。 3、1939年Yabuta发现了赤霉素引起水稻恶苗病徒长的机制,并成功结晶了赤霉素。 4、1977年契尔通(Chilton,MD.)证实了冠瘿土壤杆菌能将细菌体内质粒(Ti质粒,即肿瘤诱导质 粒)的部分遗传物质(tDNA)导入寄主细胞,插入植物的染色体中,寄主细胞就能不断分裂而形成 癌肿。Ti质粒后来经改造成了有效的植物基因工程载体。 5、近年来诱导抗病性研究发展很快。 6、植物抗病性和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 (1)1905年:比芬(Biffen,RH.)首先报道了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性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2)1894年:埃立克逊(Eriksson,J.)发现锈菌种内存在转化型(f.sp.)的不同。 (3)1914年:斯塔克曼(Stakman, E.C.)提出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的概念。 (4)1946年:佛洛尔(Flor,HH.)提出著名的"基因对基因学说"。 (5)1963年:范德普郎克(Van der Plank,JE)提出了著名的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两种抗病性 理论。 (6)1946年:高又曼发现了植物存在"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抗病性现象。 (三)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创立 采用定量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植物群体病害发生发展的学科,主要研究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 动态、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机预测及其产量损失估计等,为病害防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范德普郎 克(Van der Plank,JE)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科的奠基人,著有《植物病害:流行和控制》一书。其在1963 年提出了植物有两种抗性的理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并提出病害流行的单利和复利模式。 1、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 2、1882年斯里兰卡咖啡锈病 3、1904年美国栗疫病 4、1942年印度水稻胡麻斑病 5、1950’s 中国小麦锈病 6、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 (四)植物病害防治(控制) 1、1755年:梯列特(Tillet)提出用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防治小麦黑粉病。 2、1765年:中国方观承对棉种采用开水烫种和草木灰拌种进行防病。 3、1885年:米拉德(Millardet,PMA.)发明波尔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植病药剂防治。 4、1913年:雷姆(Riehm)采用有机汞制剂处理种子可以防治多种种传病害。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植物病理学还是很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第二章 植物病原真菌 1、教学目的 病原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真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在植物病害中,约有 70%~80%是由真菌引起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真菌赖于识别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以 及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症状、侵染过程、病害循环、发生和流行条件以及防治要点 等)。通过代表性的实例将上述要点讲清,同时通过将各类真菌进行比较,以期能更好地掌握各自 的特征。 2、重点及难点 重点:植物病原真菌重要属的特征及所致病害的特点。 难点:真菌重要属的拉丁学名。 3、教学方式
使用CAI课件进行教学,并结合真菌形态挂图。4、教学内容第一节真菌的性状和分类一、真菌的概1、什么叫真菌2、真菌的主要特征(1)真核生物(2)营养方式为异养型(3)营养体大多数为菌丝体(4)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5)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孢子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方面(1)农林业上①土壤肥力的积累②菌根真菌③作为生物防治因子(防治病、虫、杂草)④食用菌等(2)工业上①酿酒②食品③酶工业(3)医药上①抗生素②名贵中药材(如虫草、茯苓等)(4)遗传工程材料2、有害方面(1)引起植物病害(减产、降低品质)(2)人畜疾病(3)产生毒素(毒菌)(4)鱼类水霉病(5)农产品、用品、用具、器材霉烂变质三、真菌的营养体(soma或thallus)1、营养体的定义2、营养体的基本类型(1)原质团(plasmodium):如根肿菌(Plasmodiophora)(2)单细胞(uniocell):如酵母菌(Saccharomyces)和壶菌(Chytridium)(3)假菌丝(pseudomycelium):如毕赤酵母(Pichia)和假丝酵母(Candida)(4)菌丝体(mycelium):绝大多数真菌典型的营养体为菌丝体,如梨孢属(Pyricularia)和根霉属(Rhizopus)3、真菌的细胞结构(1)细胞壁(2)细胞质膜(3)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4)细胞核4、菌丝的变态(1)吸器(haustorium)(2)假根(rhizoid)
使用CAI课件进行教学,并结合真菌形态挂图。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菌的性状和分类 一、真菌的概 1、什么叫真菌 2、真菌的主要特征 (1)真核生物 (2)营养方式为异养型 (3)营养体大多数为菌丝体 (4)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 (5)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孢子 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 (1)农林业上 ① 土壤肥力的积累 ② 菌根真菌 ③ 作为生物防治因子(防治病、虫、杂草) ④ 食用菌等 (2)工业上 ① 酿洒 ② 食品 ③ 酶工业 (3)医药上 ① 抗生素 ② 名贵中药材(如虫草、茯苓等) (4)遗传工程材料 2、有害方面 (1)引起植物病害(减产、降低品质) (2)人畜疾病 (3)产生毒素(毒菌) (4)鱼类水霉病 (5)农产品、用品、用具、器材霉烂变质 三、真菌的营养体(soma 或thallus) 1、营养体的定义 2、营养体的基本类型 (1)原质团(plasmodium):如根肿菌(Plasmodiophora) (2)单细胞(uniocell):如酵母菌(Saccharomyces)和壶菌(Chytridium) (3)假菌丝(pseudomycelium):如毕赤酵母(Pichia)和假丝酵母(Candida) (4)菌丝体(mycelium):绝大多数真菌典型的营养体为菌丝体,如梨孢属(Pyricularia)和根 霉属(Rhizopus) 3、真菌的细胞结构 (1)细胞壁 (2)细胞质膜 (3)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 (4)细胞核 4、菌丝的变态 (1)吸器(haustorium) (2)假根(rhizoid)
(3)附着枝(hypophode)(4)附着胞(appressorium)(5)菌环或菌套(constrictingring)(6)菌网(networksloops)5、菌组织(1)疏丝组织(prosenchyma)(2)拟薄壁组织(pseudoparenchyma)有些真菌的菌组织可以形成菌核、子座和菌索等结构:(1)菌核(sclerotium)(2)子座(stroma)(3)菌索(rhizomorph)四、真菌的无性繁殖(asexualreproduction)1、无性繁殖方式(1)断裂(2)裂殖(3)芽殖(4)(原生质)割裂2、无性孢子类型(1)游动孢子(zoospore)(2)孢囊孢子(sporangcospore)(3)分生孢子(conidium)(4)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五、真菌的有性繁殖(sexualreproduction)1、有性生殖过程(1)质配(plasmogamy)(2)核配(karyogamy)(3)减数分裂(miosis)2、质配方式(1)游动配子配合(planogameticcopulation):如低等鞭毛菌(2)配子囊接触(交配)(gametangialcontact):如鞭毛菌(卵菌)和子囊菌(3)配子囊配合(gametangialcopulation):如接合菌(4)授精作用(spermatization):如有些子囊菌和锈菌(5)体细胞配合(somatogamy):很多高等真菌3、有性孢子类型(1)休眠孢子囊(restingsporangium)(2)卵孢子(oospore)(3)接合孢子(zygospore)(4)子囊孢子(ascospore)(5)担孢子(basidiospore)4、真菌的性分化及亲和性(1)同宗配合(homothallism)(2)异宗配合(heterothallism)六、真菌的子实体及产果方式(一)什么叫子实体(fruitbody)(二)产果方式1、整体产果式(holocarpic)2、分体产果式(eucarpic)
(3)附着枝(hypophode) (4)附着胞(appressorium) (5)菌环或菌套(constricting ring) (6)菌网(networks loops) 5、菌组织 (1)疏丝组织(prosenchyma) (2)拟薄壁组织(pseudoparenchyma) 有些真菌的菌组织可以形成菌核、子座和菌索等结构: (1)菌核(sclerotium) (2)子座(stroma) (3)菌索(rhizomorph) 四、真菌的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1、无性繁殖方式 (1)断裂 (2)裂殖 (3)芽殖 (4)(原生质)割裂 2、无性孢子类型 (1)游动孢子(zoospore) (2)孢囊孢子(sporangcospore) (3)分生孢子(conidium) (4)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五、真菌的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1、有性生殖过程 (1)质配(plasmogamy) (2)核配(karyogamy) (3)减数分裂(miosis) 2、质配方式 (1)游动配子配合(planogametic copulation):如低等鞭毛菌 (2)配子囊接触(交配)(gametangial contact):如鞭毛菌(卵菌)和子囊菌 (3)配子囊配合(gametangial copulation):如接合菌 (4)授精作用(spermatization):如有些子囊菌和锈菌 (5)体细胞配合(somatogamy):很多高等真菌 3、有性孢子类型 (1)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ngium) (2)卵孢子(oospore) (3)接合孢子(zygospore) (4)子囊孢子(ascospore) (5)担孢子(basidiospore) 4、真菌的性分化及亲和性 (1)同宗配合(homothallism) (2)异宗配合(heterothallism) 六、真菌的子实体及产果方式 (一)什么叫子实体(fruitbody) (二)产果方式 1、整体产果式(holocarpic) 2、分体产果式(eucarpic)
七、真菌的准性生殖(parasexuality)1、准性生殖的定义2、准性生殖的过程(1)异核体的形成异核现象产生的原因①突变②菌丝融合(2)杂合二倍体的形成(3)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八、真菌的生活史(lifecycle)1、生活史的定义2、生活史的阶段(型)(1)无性阶段(无性态anamorph)(2)有性阶段(有性态teleomorph)3、生活史的类型(1)无性型(2)单倍体型(3)单倍体-双核体型(4)单倍体-二倍体型(5)二倍体型九、真菌的分类与命名1、真菌在生物界中的地位(1)两界学说动物界和植物界,真菌属于植物界(2)五界学说菌物界包括两个门,即粘菌门和真菌门P(3)八界学说①真菌界、②动物界、③胆藻界、④绿色植物界、③眼虫动物界、③原生动物界、①藻物界(假菌界)和③原核生物界2、真菌分类系统的演变和比较(1)三纲一类的系统①藻状菌纲②子囊菌纲③担子菌纲④半知菌类(2)Ainsworth的系统真菌(菌物)界包括粘菌门和真菌门,而真菌门包括5个亚门①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②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③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④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③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5个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比较P3、真菌的分类等级(1)种以上的分类等级界(Kingdom)门(-mycota)
七、真菌的准性生殖(parasexuality) 1、准性生殖的定义 2、准性生殖的过程 (1)异核体的形成 异核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 突变 ② 菌丝融合 (2)杂合二倍体的形成 (3)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 八、真菌的生活史(life cycle) 1、生活史的定义 2、生活史的阶段(型) (1)无性阶段(无性态anamorph) (2)有性阶段(有性态teleomorph) 3、生活史的类型 (1)无性型 (2)单倍体型 (3)单倍体-双核体型 (4)单倍体-二倍体型 (5)二倍体型 九、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1、真菌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两界学说 动物界和植物界,真菌属于植物界 (2)五界学说 菌物界包括两个门,即粘菌门和真菌门 (3)八界学说 ① 真菌界、② 动物界、③ 胆藻界、④ 绿色植物界、⑤ 眼虫动物界、⑥ 原生动物界、⑦ 藻物 界(假菌界)和 ⑧ 原核生物界 2、真菌分类系统的演变和比较 (1)三纲一类的系统 ① 藻状菌纲 ② 子囊菌纲 ③ 担子菌纲 ④ 半知菌类 (2)Ainsworth 的系统 真菌(菌物)界包括粘菌门和真菌门,而真菌门包括5个亚门 ①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②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③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④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⑤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5个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比较 3、真菌的分类等级 (1)种以上的分类等级 界(Kingdom) 门(-myc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