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外国电影史》,黄文达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参考书:《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参考书:《中国电影史》,虞吉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撰写人:李婷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16
16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外国电影史》,黄文达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1 版。 参考书:《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 1 版。 参考书:《中国电影史》,虞吉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1 版。 撰写人:李婷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3.《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2420090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12)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影视与动画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2 建议先修课程:中外电影史、艺术概论 适用专业(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本课程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同时又是学位课程。在学生具备艺术的基本概念及中外电 影史的基本知识与影视作品赏析常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讲解影视艺术在画面造型、声音及声画关系、剪辑与蒙太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学 生对于影视语言的理解、掌握与实践应用。为后续诸如摄影摄像、画面编辑、导演理论与实 践等创作实践类课程莫定基础,形成视听艺术思考与创作思维。 本课程通过画面造型语言的讲解与训练、镜头形式知识的讲解与常规运用、剪辑与蒙太 奇的基本原则、声音以及声画关系的教学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影视语言的知识体系, 基本特征,创作原则等,能够团队合作完成合乎视听语法规则的短片。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日标 《视听语言》是影视专业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基础入门功课,立足于把理论的视野依托 在感性的实体上,以影像、声音和剪辑这样的结构方式,突出直观的逻辑基础:我们将从“看” 和“听”两个方面侧重进行讲解,从“单个镜头”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讲解视听语 17
17 3.《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2420090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12)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 开课部门:影视与动画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2 建议先修课程:中外电影史、艺术概论 适用专业(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本课程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同时又是学位课程。在学生具备艺术的基本概念及中外电 影史的基本知识与影视作品赏析常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讲解影视艺术在画面造型、声音及声画关系、剪辑与蒙太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学 生对于影视语言的理解、掌握与实践应用。为后续诸如摄影摄像、画面编辑、导演理论与实 践等创作实践类课程奠定基础,形成视听艺术思考与创作思维。 本课程通过画面造型语言的讲解与训练、镜头形式知识的讲解与常规运用、剪辑与蒙太 奇的基本原则、声音以及声画关系的教学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影视语言的知识体系, 基本特征,创作原则等,能够团队合作完成合乎视听语法规则的短片。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视听语言》是影视专业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基础入门功课,立足于把理论的视野依托 在感性的实体上,以影像、声音和剪辑这样的结构方式,突出直观的逻辑基础:我们将从“看” 和“听”两个方面侧重进行讲解,从“单个镜头”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讲解视听语
言。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视听语言的基础元素一一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以 及视听组合的基本方式为主要内容(指标点1) 2教学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待学生完成一种角色的转换,意识到自已将不仅是荧 屏或者银幕前的观众,同时也是摄影机背后手执导筒的人,即向影视制作者角度转换的过程。 (指标点3) 3救学目标3.更为重要的是,要理解镜头,树立起视听思维的理念,逐步培养起自己用镜 头语言表述的习惯。(指标点3)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 能运用于影视艺术创作与制作中。 毕业要求3:综合掌握广播影视节目创作与制作的各项能力与技术,能够承担具体的创 作实践环节。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1.1: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能够将其应用于广播影视艺术问题的理论思考与解决之中。 (2)指标点1.2:能够将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指导具体的广播影视节目创作实践。 (3)指标点31:掌握广播影视编导、策划、写作、评论、摄影、摄像、编辑、主持、表 演、数字制作和跨媒体项目制作的技术。 (4)指标点3.2:具备操作各类高清摄像机、编辑系统、灯光照明和音频制作设备、电视 切换设备的技能。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 任课教师:苟强诗、周子渝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视听艺术语言的 1.1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 基础元素—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以及视听组合的基本 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 方式,以及各项元素的视听语法与应用原则。 论和知识,能够将其应用于广播 达成途径:在影视艺术发展史的脉络中,通过理论讲授, 影视艺术问题的理论思考与解决 使学生构建视听语言语法体系,明确视听元素的定义、 之中。 规则、功能等,通过结合经典案例的分析,消化与掌握 视听理论知识,为具体实践奠定基础。 R
18 言。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视听语言的基础元素——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以 及视听组合的基本方式为主要内容(指标点 1) 2.教学目标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待学生完成一种角色的转换,意识到自己将不仅是荧 屏或者银幕前的观众,同时也是摄影机背后手执导筒的人,即向影视制作者角度转换的过程。 (指标点 3) 3.教学目标 3. 更为重要的是,要理解镜头,树立起视听思维的理念,逐步培养起自己用镜 头语言表述的习惯。(指标点 3)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1: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 能运用于影视艺术创作与制作中。 毕业要求 3:综合掌握广播影视节目创作与制作的各项能力与技术,能够承担具体的创 作实践环节。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 1.1: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能够将其应用于广播影视艺术问题的理论思考与解决之中。 (2)指标点 1.2:能够将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指导具体的广播影视节目创作实践。 (3)指标点 3.1:掌握广播影视编导、策划、写作、评论、摄影、摄像、编辑、主持、表 演、数字制作和跨媒体项目制作的技术。 (4)指标点 3.2:具备操作各类高清摄像机、编辑系统、灯光照明和音频制作设备、电视 切换设备的技能。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 任课教师:苟强诗、周子渝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1.1 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 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 论和知识,能够将其应用于广播 影视艺术问题的理论思考与解决 之中。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视听艺术语言的 基础元素——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以及视听组合的基本 方式,以及各项元素的视听语法与应用原则。 达成途径:在影视艺术发展史的脉络中,通过理论讲授, 使学生构建视听语言语法体系,明确视听元素的定义、 规则、功能等,通过结合经典案例的分析,消化与掌握 视听理论知识,为具体实践奠定基础
评价依据:提问和讨论、实践作业。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实践创作中梳理视听语言意识、 1.2能够将广播电视艺术学、电 创建视听语言思维、运用视听语言能力,指导短片创作 影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 实践。 理论和知识指导具体的广播影视 达成途径:通过视听语言体系的重点讲解,集合经典案 节目创作实践。 例的详细分析,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具体的视听作品分析, 以及创短片创作中,以此来加强视听元素的理解与实践 能力。 评价依据:提问与讨论、实践作业。 半业要求3: 教学目标:通过经典电影案例分析,拆解该作品艺术要 3.1掌握广播影视编导、策划、 素的构成以及形成的方式,通过拉片,做好相应记录, 写作、评论、摄影、摄像、编辑、 并由此作出具体分析,再将所学运用到具体创意短片的 主持、表演、数字制作和跨媒体 创作中,强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同时具有较强 项目制作的技术。 影视鉴赏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分组,相互配合, 开展创意短片前、中、后期的实践。 评价依据:创意策划、拍摄实践、展映交流 毕业要求3: 教学目标:通过视听语言系统的搭建,使学生树立起明 3.2具备操作各类高清摄像机、 确的视听艺术表达思维,利用视听原则指导具体创作实 编辑系统、灯光照明和音频制作 践,为今后深入拍摄、制作等技术实践莫定基础。 设备、电视切换设备的技能。 达成途径:具体创意短片的分组实践 评价依据:提问与讨论、实践作业、展映交流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十三章 视觉语言 自学内容:电影《公民凯恩》(莫定现代视 1.3景别 听语言标准的里程碑之作)的观摩与提前 1.4景深与焦距 预习。 1.5角度 课堂作业: 1.6视点 1.分析电影《公民凯恩》中的仰拍、俯拍、 1.7构图 倾斜等非正常角度: 1.8光线 2.对电影《喜剧之王》片段(柳飘瓢离去片 1.9色彩色调 段)进行从景别、镜头运动及隐喻所指的拉 片分析。 3.什么是你所理解的电影语言中的色彩运 知识点: 用?请找出一部你认为色彩印象最突出的 1.景别的划分及不同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 影片,试分析它运用了哪些色彩手段? 叙事表现功能。 课外作业: 2.景深镜头(短焦、中焦、长焦)的运用及 1.拍摄不同景别的照片作业10张,包含大 其对故事的影响作用。 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中 3.角度的类型,各自的画面造型特点及叙事 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表现功能。 2.选择一个人物以及一个空间,分别进行拍 4.构图的意义、要素和基本形式。 摄不同角度的照片作业各3张,包含平角、 5.色彩的基本常识、色彩的情绪性及手段。 俯拍、仰拍: 6.不同光源、光线角度、光线性质的画面造 3.选择几种经典构图法则的其中一项,进行 型效果。 模仿构图拍摄,要求针对一种构图原则的照 1g
19 评价依据:提问和讨论、实践作业。 毕业要求 1: 1.2 能够将广播电视艺术学、电 影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 理论和知识指导具体的广播影视 节目创作实践。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实践创作中梳理视听语言意识、 创建视听语言思维、运用视听语言能力,指导短片创作 实践。 达成途径:通过视听语言体系的重点讲解,集合经典案 例的详细分析,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具体的视听作品分析, 以及创短片创作中,以此来加强视听元素的理解与实践 能力。 评价依据:提问与讨论、实践作业。 毕业要求 3: 3.1 掌握广播影视编导、策划、 写作、评论、摄影、摄像、编辑、 主持、表演、数字制作和跨媒体 项目制作的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经典电影案例分析,拆解该作品艺术要 素的构成以及形成的方式,通过拉片,做好相应记录, 并由此作出具体分析,再将所学运用到具体创意短片的 创作中,强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同时具有较强 影视鉴赏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分组,相互配合, 开展创意短片前、中、后期的实践。 评价依据: 创意策划、拍摄实践、展映交流 毕业要求 3: 3.2 具备操作各类高清摄像机、 编辑系统、灯光照明和音频制作 设备、电视切换设备的技能。 教学目标: 通过视听语言系统的搭建,使学生树立起明 确的视听艺术表达思维,利用视听原则指导具体创作实 践,为今后深入拍摄、制作等技术实践奠定基础。 达成途径: 具体创意短片的分组实践 评价依据: 提问与讨论、实践作业、展映交流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十三章 视觉语言 1.3 景别 1.4 景深与焦距 1.5 角度 1.6 视点 1.7 构图 1.8 光线 1.9 色彩色调 知识点: 1. 景别的划分及不同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 叙事表现功能。 2. 景深镜头(短焦、中焦、长焦)的运用及 其对故事的影响作用。 3. 角度的类型,各自的画面造型特点及叙事 表现功能。 4. 构图的意义、要素和基本形式。 5. 色彩的基本常识、色彩的情绪性及手段。 6. 不同光源、光线角度、光线性质的画面造 型效果。 自学内容:电影《公民凯恩》(奠定现代视 听语言标准的里程碑之作)的观摩与提前 预习。 课堂作业: 1.分析电影《公民凯恩》中的仰拍、俯拍、 倾斜等非正常角度; 2.对电影《喜剧之王》片段(柳飘飘离去片 段)进行从景别、镜头运动及隐喻所指的拉 片分析。 3.什么是你所理解的电影语言中的色彩运 用?请找出一部你认为色彩印象最突出的 影片,试分析它运用了哪些色彩手段? 课外作业: 1.拍摄不同景别的照片作业 10 张,包含大 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中 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2.选择一个人物以及一个空间,分别进行拍 摄不同角度的照片作业各 3 张,包含平角、 俯拍、仰拍; 3.选择几种经典构图法则的其中一项,进行 模仿构图拍摄,要求针对一种构图原则的照
7.视点的分类和不同的叙事功能。 片练习张数不低于5张: 第十四章 听觉语言 自学内容:准备一部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有 2.1声音概述 关“听觉”的电影,可从其特殊的声音、 2.2语言 音乐、主题、音效、声画关系等角度入手, 2.3音乐 写下让你认为它之所以深刻的原因,准备 2.4音效 课堂交流: 2.5声画关系 课堂作业: L.声音在一部电影里所起到的作用与影 知识点: 响?请根据自学内容具体举例说明交流。 1.声音塑造空间的能力。 2.具体区分有声源声音(音乐)和无声源 2.声音是灵活调度时空的叙事能力。 声音(音乐)的不同概念,并在音乐电影《再 次出发之纽约逼见你》里具体标注出不同片 3.声音的情绪性。 段所运用到的以上两个概念及其表现作用: 4.声画关系类型。 3.试分析电影《聂隐娘》中的音效及声音 5.主观声音与客观声音的实际运用。 类型并解释其所创造的情绪及不同氛围,可 选1-2个具体场景进行声音分析: 课外作业: 尝试编写一个短片故事,要求在其中用到 声画关系的四种形式。 第十五章 剪辑与蒙太奇 自学内容:思索一为什么电影可以通过剪 3.1剪辑概述 辑讲故事,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把故事讲 3.2镜头 的更加跌岩起代?是否有一个或系列具体 3.3电影叙事的剪辑形式一一连贯性剪辑 的电影案例进行阐释: 3.4风格化剪辑一一非连贯性剪辑 课堂作业: 3.5蒙太奇 1.从《火车大劫案》到《美国救火员的生 活》到库里肖夫实验短片再到《一个国家的 知识点: 诞生》,这其中剪辑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分别 1.剪辑于电影的意义及历史演变: 为何? 2.观看电影《第五元素》的经典打斗片段, 2.连贯性剪辑的原理和特征。 分析并确认剪辑点的示范和省略叙事功能; 3.轴线原则及其规范示范和合理越轴。 3.区分平行蒙太奇、杂耍蒙太奇、心理蒙太 4. 苏联蒙太奇理论的基本剪辑观念。 奇、对比蒙太奇等在具体电影片段里的不同 5.跳接的技术特点。 示范及其意义; 6.主要蒙太奇分类及分别表现运用。 课外作业: 1.库里肖夫实验练习:以小组(3-5人) 作为完成单位,实践训练画面组接创造 意义的不同剪辑作业。 2. 以小组(3一5人)为单位,拍摄实践以 下轴线训练: (1)两个不同机位镜头表现一人从 入画到出画; (2) 两个不同机位镜头表现两人对 话画面; (3) 五个不同机位镜头表现三人以 上的完整对话(对话要有情节 内容和逻辑性)画面: (4) 从合理“越轴”的方法中挑选2 20
20 7. 视点的分类和不同的叙事功能。 片练习张数不低于 5 张; 第十四章 听觉语言 2.1 声音概述 2.2 语言 2.3 音乐 2.4 音效 2.5 声画关系 知识点: 1. 声音塑造空间的能力。 2. 声音是灵活调度时空的叙事能力。 3. 声音的情绪性。 4. 声画关系类型。 5. 主观声音与客观声音的实际运用。 自学内容:准备一部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有 关“听觉”的电影,可从其特殊的声音、 音乐、主题、音效、声画关系等角度入手, 写下让你认为它之所以深刻的原因,准备 课堂交流; 课堂作业: 1. 声音在一部电影里所起到的作用与影 响?请根据自学内容具体举例说明交流。 2. 具体区分有声源声音(音乐)和无声源 声音(音乐)的不同概念,并在音乐电影《再 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里具体标注出不同片 段所运用到的以上两个概念及其表现作用; 3. 试分析电影《聂隐娘》中的音效及声音 类型并解释其所创造的情绪及不同氛围,可 选 1-2 个具体场景进行声音分析; 课外作业: 尝试编写一个短片故事,要求在其中用到 声画关系的四种形式。 第十五章 剪辑与蒙太奇 3.1 剪辑概述 3.2 镜头 3.3 电影叙事的剪辑形式——连贯性剪辑 3.4 风格化剪辑——非连贯性剪辑 3.5 蒙太奇 知识点: 1. 剪辑于电影的意义及历史演变; 2. 连贯性剪辑的原理和特征。 3. 轴线原则及其规范示范和合理越轴。 4. 苏联蒙太奇理论的基本剪辑观念。 5. 跳接的技术特点。 6. 主要蒙太奇分类及分别表现运用。 自学内容:思索-为什么电影可以通过剪 辑讲故事,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把故事讲 的更加跌宕起伏?是否有一个或系列具体 的电影案例进行阐释; 课堂作业: 1. 从《火车大劫案》到《美国救火员的生 活》到库里肖夫实验短片再到《一个国家的 诞生》,这其中剪辑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分别 为何? 2. 观看电影《第五元素》的经典打斗片段, 分析并确认剪辑点的示范和省略叙事功能; 3.区分平行蒙太奇、杂耍蒙太奇、心理蒙太 奇、对比蒙太奇等在具体电影片段里的不同 示范及其意义; 课外作业: 1. 库里肖夫实验练习:以小组(3-5 人) 作为完成单位,实践训练画面组接创造 意义的不同剪辑作业。 2. 以小组(3-5 人)为单位,拍摄实践以 下轴线训练: (1) 两个不同机位镜头表现一人从 入画到出画; (2) 两个不同机位镜头表现两人对 话画面; (3) 五个不同机位镜头表现三人以 上的完整对话(对话要有情节 内容和逻辑性)画面; (4) 从合理“越轴”的方法中挑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