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选考) 、(2013广东,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过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 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 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 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 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 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孑。山路颇险,倘个不 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 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 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 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冋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 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 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面打着滑跌,为防备失足落向深谷 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吟吟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晩霞发岀彩绢般的光,一缕—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 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
2009~2013 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选考) 一、(2013 广东,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过 岭 师 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 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 ——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 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 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 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 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 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 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 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 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 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 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 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 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
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 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 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 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 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 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 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 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 缕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 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 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我们根据上文知道山路“异常滑 溜”,溪谷升起茫茫浓雾,作者觉得如在云端,说明雾大得看不清路了,马意识到了危险, 不能驰骋”;而人却在雾里飘飘然,感觉骑马登山充满诗意,还想不顾危险地走下去,认 为马不通人意,表面上是埋怨马,其实是赞赏马 答案: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 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4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酌情给分。) 2.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 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 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 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 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 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 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 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 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 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 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我们根据上文知道山路“异常滑 溜”,溪谷升起茫茫浓雾,作者觉得如在云端,说明雾大得看不清路了,马意识到了危险, “不能驰骋”;而人却在雾里飘飘然,感觉骑马登山充满诗意,还想不顾危险地走下去,认 为马不通人意,表面上是埋怨马,其实是赞赏马。 答案: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 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4 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酌情给分。) 2.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 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段,作者 虽一开始就提到了马,但骑上马却是在第三段,到第九段作者写了山路上骑马的感受,这中 间他增加了对马性的认识。考生要从原文中找出关键句,如“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 刁”“摆了摆头,很斯文”,这些指马很温和。第六段写了马登山时的情况,体现了马在山 路上行走时很谨慎,很聪明。第八段和第九段写即使人鞭打它,它也不理会,这是写马的倔 强。抓住这些即可概括整合出答案。 答案:(示例一)善于配合、清高斯文——稳重聪明、善解人意——坚忍 (示例二)①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②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凶刁、 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③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罚不加 理会。(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 均可酌情给分。) 3.“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考生从原文中找出能体现 “我”内心世界的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即可。文中第-一段写“我”“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 勇气”,第二段写“我”担心在路险的情况下翻身落马,可见“我”当时內心忐忑,但山很 神秘,对骑马上山又有些期待;第六段和第七段说“我”骑马走在山路上,“人马一直升上 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又说“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可看岀作者心中 既紧张又惊喜;“来到山顶”后,“四山绝了飞鸟”“经年的枯草……荒凉”“马四蹄打 颤…啮食枯草”,这些体现了作者当时惆怅的心境,同行者说还有十五里,又引发了作者 对行程的担忧 答案:(示例一)犹疑害怕担心(对马的隔膜)—快意飘飘然(对马的喜欢)—沉郁迷茫(对 马的崇敬同情)。 (示例二)①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我”对“马性”不太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段,作者 虽一开始就提到了马,但骑上马却是在第三段,到第九段作者写了山路上骑马的感受,这中 间他增加了对马性的认识。考生要从原文中找出关键句,如“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 刁”“摆了摆头,很斯文”,这些指马很温和。第六段写了马登山时的情况,体现了马在山 路上行走时很谨慎,很聪明。第八段和第九段写即使人鞭打它,它也不理会,这是写马的倔 强。抓住这些即可概括整合出答案。 答案:(示例一)善于配合、清高斯文——稳重聪明、善解人意——坚忍。 (示例二)①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②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凶刁、 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③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罚不加 理会。(答对 1 点给 2 分,答对 2 点给 4 分,答对 3 点给 5 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 均可酌情给分。) 3.“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考生从原文中找出能体现 “我”内心世界的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即可。文中第一段写“我”“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 勇气”,第二段写“我”担心在路险的情况下翻身落马,可见“我”当时内心忐忑,但山很 神秘,对骑马上山又有些期待;第六段和第七段说“我”骑马走在山路上,“人马一直升上 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又说“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可看出作者心中 既紧张又惊喜;“来到山顶”后,“四山绝了飞鸟”“经年的枯草……荒凉”“马四蹄打 颤……啮食枯草”,这些体现了作者当时惆怅的心境,同行者说还有十五里,又引发了作者 对行程的担忧。 答案:(示例一)犹疑害怕担心(对马的隔膜)——快意飘飘然(对马的喜欢)——沉郁迷茫(对 马的崇敬同情)。 (示例二)①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我”对“马性”不太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
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②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山髙路险,不免緊张, 但人在马上却安全稳当,并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③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天色已 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感到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 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扣住“丰富”,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013安徽,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 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 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 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 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 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 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 门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 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 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 演《啼笑姻缘》票价是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 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 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 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 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 听说就接待了五干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
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②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山高路险,不免紧张, 但人在马上却安全稳当,并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③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天色已 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感到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 忧。(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扣住“丰富”,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二、(2013 安徽,2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樱 桃 黄 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 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 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 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 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 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 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 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 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 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 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 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 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 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 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 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
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 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 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 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岀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 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 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 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指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 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 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 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 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 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 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 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 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 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岀来 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致惋惜舂光的短暂,干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 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 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 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
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 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 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①”, 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 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 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 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指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 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 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 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 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 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 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 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 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 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 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 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 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 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