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10.5 说明:1、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分别填 在答题卡、机读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和机读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交回。 、语言文字运用(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珀u)猿猱(nio)石栈(jian)飞湍(tuan) B、幽咽(yan)乍破(zha)商贾(ji)荻花(di) C、孝悌(di)跬步(kui)谄媚(xian)膏腴(yu) D、濒临(bin)剽悍(piao)累赘(l∈i)纤细(xia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 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 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向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 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提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
1 2009—2010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10.5 说明:1、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分别填 写 在答题卡、机读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和机读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猿猱.(náo)石栈.(jiàn)飞湍.(tuān) B、幽咽.(yàn)乍.破(zhà)商贾.(jiǎ)荻.花(dí) C、孝悌.(dì)跬.步(kuǐ)谄.媚(xiàn)膏腴.(yú) D、濒.临(bīn)剽.悍(piāo)累.赘(léi)纤.细(xi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 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 ....,变废为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 然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向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 子成了炙手可热 ....的商品。 D、提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
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银行18日公布一项计划,目的是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讨被腐败官员转 移到境外的非法资产 B、信息时代传媒方式的变化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 统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C、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 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D、中国的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都是接受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的影响,在长期实 践中形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髙,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 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 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 重 和”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6分) Ⅰ、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5小题的选择,第9小题(2)之②的翻译,第10小题 的解释。(共10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孑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也惊叹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银行 18 日公布一项计划,目的是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讨被腐败官员转 移到境外的非法资产。 B、信息时代传媒方式的变化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 统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C、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 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D、中国的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都是接受了西方语言学文学的影响,在长期实 践中形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 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 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 重一个“和”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二、古诗文阅读(共 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26 分) Ⅰ、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5 小题的选择,第 9 小题(2)之②的翻译,第 10 小题 的解释。(共 10 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Il、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小题。(16分)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 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 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 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枝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 拥有的封地)。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 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 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囱,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 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 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 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 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 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 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教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错常数请间言事 数:多次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 让:责备 C、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辩得幸太子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C、削其地,收其枝郡 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D、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 C、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Ⅱ、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9 小题。(16 分)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 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 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 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枝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 拥有的封地)。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 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 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 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 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 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 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 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 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错常数.请间言事 数:多次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 让:责备 C、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以.其辩得幸太子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C、削其.地,收其枝郡 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D、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受到皇帝的器重。景帝时,他受宠超过九卿, 当时许多法令多是由他更改修定的。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削弱诸侯,文帝没有听从,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景帝即 位后,采纳了他削藩的政治主张。 C、晁错的父亲担心削藩会危及儿子的性命,从家乡赶来极力劝阻。看到儿子 意孤行,晁父因伤心而自杀。 D、当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 果后,汉景帝同意邓公的看法 9、断句与翻译。(共10分) (1)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3分)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如有词类活用情况,请指明。(共4小题,每小题1 分,共4分) 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三)12、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只计前3题。每小 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1)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 (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劝学》)
4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受到皇帝的器重。景帝时,他受宠超过九卿, 当时许多法令多是由他更改修定的。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削弱诸侯,文帝没有听从,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景帝即 位后,采纳了他削藩的政治主张。 C、晁错的父亲担心削藩会危及儿子的性命,从家乡赶来极力劝阻。看到儿子一 意孤行,晁父因伤心而自杀。 D、当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 果后,汉景帝同意邓公的看法。 9、断句与翻译。(共 10 分) (1)用“ / ”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4 分) 太 史 公 曰 晁 错 为 家 令 时 数 言 事 不 用 后 擅 权 多 所 变 更 诸 侯 发 难 不 急 匡 救 欲 报 私 仇 反 以 亡 躯 。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3 分)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 分)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如有词类活用情况,请指明。(共 4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 分) 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二)11、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 6 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 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分) 答: (三)12、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只计前 3 题。每小 题 2 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雨霖铃》) (3)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劝学》)
(5)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 三、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3分)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郭国昌) ①古人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 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 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 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 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 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闻 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 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 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 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 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 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 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 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 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 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 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 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 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 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 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 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④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 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 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 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 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 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 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 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 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5 (5)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 三、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13 分)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①古人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 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 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 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 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 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 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 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 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 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 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 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 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 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 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 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 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 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 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 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 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 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④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 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 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 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 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 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 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 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 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